【艺术部落】
标题:
吴冠中全集手记
[打印本页]
作者:
闻正
时间:
2010-7-15 12:52
标题:
吴冠中全集手记
黄啸的日志
很多事情,并非“空降”而来,或多或少会有些因由。
《吴冠中全集》的策划也不例外。
2004年,“中法文化年”,5月在巴黎的“情感·创新:吴冠中水墨里程”展便是其中的一项活动。或许是一种缘分,我有幸责编了配合该展览的同名图书。虽然之前对吴先生及其艺术有一定的认识,但经过这次编辑,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吴先生及其艺术已深印我心中。
同年10月,应高中教材《美术鉴赏》的需要,我编写了《林风眠作品个案分析》。在查阅大量资料后,可以窥见林风眠艺术风格的来源:中国瓷绘中流美的线条,中国皮影和剪纸中剪影式的造型,意大利莫迪里安尼、法国马蒂斯笔下人物的姿态以及法国鲁东的神秘色彩。相比一代宗师林风眠来说,学生辈的吴先生走得更远,在中西的决择上更为彻底。对于习惯于将艺术家放在美术长河中来审视的我来说,心中似乎有了某种萌动。
或许因为专业院校毕业的缘故,对身边出版的读物总习惯投上挑剔的眼光。不经意间感觉到某些画册在隐性地宣扬一种垃圾文化,甚至个别全集式的画册也难幸免。这也难怪,人是经济动物。“天下熙熙为利而来,天下攘攘为利而往”吧。近十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的繁荣昌盛,艺术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春天。艺术品天价一个赛过一个,拍卖纪录不断刷新,艺术品高价则已由机构创造过渡到私人收藏者创造,充分彰显着艺术品的牛市在进行。高额利润在疯涨,艺术品造假更猖狂。谁真谁假,谁人能定?似乎成了赝品流通的理由。早先的关于黄宾虹某件拍品真赝而产生的南北权威鉴定家门事件,近年的有关某大师展品真伪产生的大师亲属、学生与鉴定家门事件,等等。在权威与严肃事情的面前,诚信似乎已迷失了方向。某些画廊、拍卖行知假、造假、卖假的现象,也就显得见怪不怪了。于是,收藏投资者们只好退而求大师作品的图录,企望能“曲线救国”。难怪44卷本的恢宏巨制《石渠宝笈》出版后还颇有市场。只要是该典籍上有记载的书画作品均能拍出高价。各种大师画集甚至全集时有出版。但大师多已作古,或因编者眼力不逮,或因利益驱动,难免伪作流入全集。如能让大师亲力而为,甄定入选作品,自能避作品不真之憾。收藏投资者当能信心十足地按图索骥。
如是,因缘际会,便有了大胆策划《吴冠中全集》的念头。
对于吴先生的艺术,评论家们妙论不绝。在此,我只能从一个图书策划者的角度来谈自己的理解。
20世纪,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文化创新的时代,也是一个美术大师频出的时代。追溯中国绘画史,魏晋以来的1700年间,画家浩如繁星,不计其数,但在历史的浪淘沙下,留于汗青上的并不多,杰出者更是少之又少。私以为,杰出者或具有开宗立派的创新精神,或笔墨功力笑傲群雄。远如“三绝”之谓的顾恺之、“吴带当风”的吴道子,近如青藤、八大、苦铁。西方的情形也大抵如此。达·芬奇、伦伯朗、博依斯、沃霍尔等人,哪一个不是极具创造性地用艺术手法来表达他们对自然、对人的独特思维呢?在群星荟萃的现当代中国美术中,肯定有很多星星会被时间消磨掉。如果从创造精神或笔墨功夫方面来衡量,似乎又会筛去相当多的所谓的大师。
对中国美术的革新,在20世纪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潘天寿、徐悲鸿、林风眠等大师的尝试均颇见成效。或许是因为文化环境的影响,这些大师大都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来改造中国画。而吴冠中先生的中国画,有传统吗?在致力于笔墨功夫的中国画家眼中,普遍地认为,他是没有传统的。传统为何?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路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传统也是在一代又一代先辈们的薪火相传中形成的。中国画的传统,自是来自中国审美的传统。从老子的“大音希声”到严羽的“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再到王国维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似乎意境是中国传统审美的核心。在中国审美传统中,意境美是高于笔墨之美的。有时,换一个角度来看,笔墨则是为构建意境美服务。条条大路通罗马。虚谷、潘天寿将光影,徐悲鸿、蒋兆和将明暗,林风眠将色彩等西方绘画元素融入中国画中,使中国画呈现了新的面貌。吴冠中先生的步子则迈得更大。他完全摒弃了传统中国画的笔墨,认为“笔墨等于零”,大有彻底颠覆传统之势。这自是很多人无法接受的。也许更因为如此,吴先生成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画家。回顾艺术史,在当时颇有争议的画家在历史的长河中,反而更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中国画到底要往哪里走?是以笔墨为根基,继续往前,还是其他?实践证明,在当代多元而又急躁的社会中,玩笔墨,能有几人玩得过以王石谷为代表的“四王”呢。只有另辟蹊径,才有可能将中国画推向另一个高峰。150多年前,欧洲古典艺术高度成熟后,黑格尔就宣布“艺术已经死亡”。其后,与古典艺术格格不入的现代艺术将艺术推向了更高的高峰。在现当代语境下,套用黑格尔的话,则中国画已经死亡,即传统的以笔墨为根基的中国画已经死亡。在文化多元的时代,中国画也将往多元化发展的路上进行。吴先生将西方的形式结构同中国意境意味进行有机结合,构成了独特的“自然—形韵”新体系,既使中国画呈现了一种新的面貌,同时又形成了一种很具中国特色的油画风格。以西方形式美来营造中国画的意境美,倒不失为一种创造性的尝试。当是中国画在世纪之交涅槃后的重生。
如是想着,总认为在20世纪后期的中国美术史册上,吴先生会留下点什么。
是为策划手记。
○ ○
欢迎光临 【艺术部落】 (http://www.xdsf.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