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002|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鼎甲鸿迹——中国状元书画集》的自序与后记 高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3 10:18: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自序
我在写《中国书法的形式与内容》一书时,其中有一章专门涉及到中国的馆阁体书法,长期以来人们对馆阁体书法认识不足,认为它的“乌”“黑”“光”阻碍了书法艺术的发展,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观念,其实馆阁体的要求是针对文字的实用性而言的,也即是写字的要求,写好毛笔字在科举时代是每一个士子的必备的基本功。实际上,中国的明清时代是中国书法的繁荣时期,当时名家辈出,流派纷呈。因为统治者主流思潮的影响,加上科举制度的保障,以贴学为主的状元、进士的馆阁体书法在明清成为了书法的主流,这些人士也成为了封建时代的官员的骨干。书法从本质来说,它是文化观念形态的体现,它是属于精神的范畴的,它是属于贵族的精英文化,它虽然人人可以写,但是上手易精通难,就像人人会讲话,但是不能人人成为表演艺术家或作家。而状元的文章如何我们可以不论,但是状元的诗书画一定是出类拔萃的,状元们的智商一定是高水准的,状元们的忍受力一定是常人难以做到的。明清时代尤其更是如此!明清时,科举设中央、省、府、县四级,如果考中状元,必须成功地通过县、府举行的“童试”,省会举行的“乡试”和中央举行的“会试”三级资格考试。而这三级考试又有相互关联的考试10多次,每次考试少则一场,多则三场。因此,考状元除了文才出众,娴熟“四书”五经”,精通“八股文”之外,还要具备坚强的毅力和健壮的身体,“非有马龙精神,驴骡筋骨,蝜蝂呆气,骆驼毅力不可”(《清稗类钞?科举》)。
出于对历史上状元们的敬佩,也出于我个人对于中国书画和中国文史的特殊爱好,于是我想能否对中国的状元书画作一个全面的梳理,但是非常的遗憾,目前关于状元书画研究的专著还很少,或者有,如《三甲争辉》,但是它收的范围和视野很有限,同时价格又很高,于是我想我自己动手编一本更全面一点的吧!当然这对于我可能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我也有自己的优势,这是一般的普通人不具备的。既然有了目标,做起来就有了动力,于是我化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收集相关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现在终于可以告一个段落了!
本书所说的状元是泛指封建科举考试进士科的一甲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及会试的会元。出于研究的需要,对于涉及的进士、主考、名人及相关皇帝的书画,如果手头有图片资料,也考虑适当引入一些,以作参考。
本书主要的图片资料主要来源于公开的正式出版物,为了收集这些材料,我在浙江省图书馆、杭州市图书馆、浙江省新华书店、杭州外文书店、杭州荣宝斋书店等处翻拍了上万张的原始书画照片,好在现在是数码照相,不用成本的。其次是各地拍卖公司的图录以及网络,因为来源众多,难于一一注明。书中的文字资料主要来源于相关的工具书和书籍,但都经过了我的编辑,有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但是网络上的资料错误较多,因此遇到矛盾时,我一般以权威的工具书为准,例如状元的生卒年月,网络上的许多数据是经不起考证的。但是也有部分的文章是状元的后人或相关的专家根据方志和家谱的记录而写的,这时我会采用新说。
整本书的编写过程其实也是我个人的学习的过程,本来我对历史上的一些状元的情况是不太了解的,但是因为编写这本书,使我对中国的科举举制度有了深入的了解,同时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新的认识,认识了许多历史上的杰出人士,对他们的悲喜人生有了深切的理解,这也是一种缘分吧!我相信这一段的研究和学习的过程对于我的人生、艺术和学术研究一定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历史上的这些文魁如果在天有灵的话,一定会保佑本书尽早面世的。
是为序。
                       高伟
                   2009年7月2日于杭州长德寓所
后记
本书共收入中国历代状元的书画作品图片达一千余幅,涉及的有书画传世的中国历代状元文科状元139人,榜眼29人、探花41人,会元6人,共计216人,另外涉及的进士、主考、名人及相关皇帝的书法达百幅以上,本书是目前为止在中国状元书画研究方面收入资料最丰富的专著,适合于广大书画收藏爱好者,文史研究爱好者,文博专业相关研究者及教育工作者阅读。一册在手,一网打尽,这是作者编写此书的目的。书中的个别作者的作品甚至可以单独抽出独立成书。至于书中的一些因为本人水平所限的错讹之处,还望各位专家和读者指正,以便再版时改进!可能还有更多的一些状元有作品存世,但是因为我个人的见解和能力所限,难免还可能有遗珠之憾,大家如有更好的的图片、材料和线索也欢迎提供给我,以便今后进一步完善此书!
如果有出版社对此书感兴趣,请与我联系洽谈,全书共有八百多页。
我的联系方式是:
电话:0571——85367525,手机:13857150003
               
  2009年9月2日于杭州三水一生寓所

  N N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2
发表于 2009-9-3 22:58:23 | 只看该作者


  リ リ
3
 楼主| 发表于 2009-12-7 11:11:32 | 只看该作者
高伟,男,汉族,1966年7月出生,祖籍江苏武进。民革党员。1989年7月毕业于杭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文学学士。教学事迹见《中学骨干教师辞典·总2》(语文出版社,95年7月版)第186页。曾任浙江省杭州市第五中学语文教师,现为浙江省杭州市交通职高语文教师。中学一级教师。论文和课件多次荣获杭州市教委的奖励,曾在《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月刊》、《中国职业教育》、《浙江省职业教育通讯》等报刊上发表过论文。余业爱好书法、绘画,书画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性比赛并获银奖、铜奖,为多家私人和文博单位收藏或发表,书法论文散见于报刊与网络,在古代书论、古文字学、明清状元书画、政治经济学、古代文学、哲学、史学及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有一定的研究。书法诸体皆备,取法广博。现为“画圣吴道子艺术馆”馆员,“中国书画艺术家创作中心”一级书画师,中国秦文研究会会员,杭州钱塘书画社理事,浙江省青年书法家协协会会员。
电话:0571——85367525,手机:1357150003

  亠 亠
4
 楼主| 发表于 2010-1-27 12:58:38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书法笔法的内涵和外延的思考
高伟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把语言符号看作是一个概念和一个有声意象的统一体,有声意象称能指(signifiant),概念又称所指(signifie)。在同一个符号系统中,能指和所指应该是统一的,符号的意义应该是固定的。
而在禅宗看来,任何语言文字都是第二性的东西,经书语言并非真正的实在,能指并非所指。禅宗因而认为“迷人从文字中求,悟人向心而觉”。 人的手指指示了月亮,就像语言指示了语义。如果一味执着于语言本身探求语义,就像以手指为月体一样地落入谬误。《楞严经》的指月之喻表明语言相对于语义来说,只是一个指示而已,得月忘指,得意亦可离言,索绪尔把符号看作是能指和所指的结合。
拿玫瑰花来说,玫瑰的形象是能指,爱是其所指,两者加起来,就构成了表达爱情的玫瑰符号。索绪尔把符号看作能指和所指的结合,和一般人对符号的用法是一致的。但语言是有歧义的,一个词汇的多种含义从另一个角度也表明我们用语言表达概念也有可能是不精确的。这种不精确是严格的抽象思维要尽力克服的。为克服不精确性,抽象思维创造了几个功不可没的概念:
第一个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对事物的特有属性的反映。概念的外延就是具体的、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那些事物。比如"商品"这个概念的内涵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这个概念的外延是市场上的汽车、房子、食品、电视等等。要明确概念就要明确它的内涵和外延,也就是要明确这个概念反映的是事物的哪些特有属性和它指的是哪些事物。
第二个概念是“定义”。概念要明确就是要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怎样才能使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呢?定义是明确概念的内涵的方法。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许多概念都是模模糊糊和似是而非的,严格的抽象思维要求你首先要审查这些概念有没有准确的定义,如果一个人概念模糊或者概念的运用前后不一致,你是和他谈不清任何问题的。数不清的思维错误其实在这个阶段就已经产生了。
对于知识本身的理解,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所谓知识就是一种有价值的智能结晶,它可以通过信息、经验心得、抽象的观念、标准作业程序、系统化的文件、具体的技术等方式呈现。知识呈现的形式虽然有很多种,但在本质上都必须具备创造附加价值的效果,否则就不能被称为知识。因此引进、学习、扩散、创新知识,一直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特征,也是驱动社会进步的最主要力量。现代人根据知识能否清晰地表述和有效的转移,可以把知识资源可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显性知识又称编码化知识(codified knowledge),是可以比较容易地整理、编码,具有单一的含义和内容。缄默知识是很难编码、隐含的知识,它往往被偶然发现,并且这种知识不能和个人、社会及地域背景轻易地分开。
书法中的许多知识就是属于后者的“缄默知识”,尤其是一些技能方面的精微之处,因为它和个人、社会及地域文化背景相关,具有中国文化的“独”的精神,很难言传,或者有人也不愿意言传,这就成为了独家之秘和独家之技。
在对中国的书法和笔法的理解上,其实人们最需要理清的就是和“书法”“笔法”这二个词语的概念,给它界定明晰的内涵和外延,分清它们的所指和能指。但是这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从目前人们给他们的已有的定义看,都是不如人意的,甚至还没有接触到他们的实质,这固然有这两个概念的复杂性,也有我们中华文化不善于理性的科学逻辑性思维的因素,但我认为更主要是人们赖于抽象的思维,或者说搞书法研究的人都是文科出身,没有经过严格的科学逻辑思维的训练。
当然在三十多年前已经有人在为此努力了,中国八十年代后在书法理论上,写得最透的是熊秉明、邱振中和张羽翔。熊秉明学贯中西,长期生活在法国,但他的国学底子深厚,深受西南联大诸明师的影响,因此在国内动乱时,他能深入研究中国书法的理论,对它们用西方的科学视角进行宏观的梳理,这在国内是其他人没有的优越条件!所以他的成果是难以超越的!熊先生把中国的古代书法理论归纳为六大系统,喻物派、纯造型派、缘情派、伦理派、天然派、禅意派,他的科学研究使人耳目一新!邱振中的独创性在于他是理科出身,他对书法的研究站在了科学的立场上,因此他在笔法和字的形式结构的研究超越了他的同学们。张羽翔的理论内容很简约,属于典型的短平快,其实他的思想深受邱振中的影响,但对邱的理论进行了简约化,并在实践上取得了短期的效果,因此很受时人的欢迎。但是他们在功成名就之后,后继研究却是停滞不前了,尽管像邱振中不断有新书出版,但其根本的观点没有太多的变化,不过是原有理论的不断重复和重新组合,包括其最新出版的《书法》一书。
下面试着讲一点个人的想法。

     ┸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5-8-31 14:03 , Processed in 0.12500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