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4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杨卫:如何评价吴冠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7-15 12:52: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批评家纪念吴冠中座谈会上的发言

25号那天夜里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喝酒看球,到天亮以后才回家,回去后打开电脑,看到雅昌网的博客里面有一条“吴冠中先生逝世”的消息。起先,我还不敢相信,以为是哪个坏蛋在搞恶作剧,直到中午以后,大量的信息开始确认,我这才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吴冠中先生已经离我们远去了。我为什么会有这样将信将疑的感觉呢?因为吴老虽然是我的上几辈人,但我却丝毫感觉不到他是位垂垂暮年的老者,他在当今的活跃程度甚至超过了许多年轻人,让我感觉非常生动、鲜活。说起来,我跟吴老其实并没有过什么实质性的接触,唯一的一次见面还是在前年“吴冠中走进798”的活动上。说到这,我还要感谢贾方舟老师和水天中老师当时对我的邀请,正是因为他们邀请我参加吴老的讨论会才让我接触到吴冠中,并且拿到了他的全套《文集》,从而通过文字对吴老又有了一个更深的认识。
说实话,过去我对吴老的文字看得并不多,只是几篇与艺术有关的文章,比如“形式美”、“笔墨等于零”等等,但这一次读到吴冠中的几大本文集,却触及到了他的生活与艺术等方方面面。我感觉吴老的文章有一个突出特点,那就是抒情方式中透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而且八十多岁以后写的文章也一点没有削弱,这在他们同代人中间不说绝无仅有,也是极为罕见的。由此,我想到了他的作品,为什么他要强调美的因素,其实吴老强调的美,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唯美”,他的“美”也是一种问题,是结合了二十世纪以来中国人的苦难,试图给出一种解决的方案。这让我又想到了当年的鲁迅,早在“五四”之前,鲁迅和钱玄同就有过一段关于“铁屋子”的对话,那时候的鲁迅并不赞同去揭示黑暗的疮疤,因为这会让人看不到希望,导致更加绝望的情绪。虽然后来的鲁迅自己变了,变成了铁屋子里的呐喊,但他先前提出的这个问题却在吴冠中这里得到了回应,也就是说,吴老在艺术上追求的“美”,实际上是为了制造阳光感。所以,他的观点虽然有时候也很悲观,甚至有些绝望,但在面对画布的时候,吴老展现的却永远是美好的一面。我总感觉这是吴老独特的地方,写文章关心时事,做艺术超然物外,行动上是分离的,但在艺术中又一直在寻求高度的统一。
其实,吴冠中的“形式美”就是他的一种美学统一。正如他在具体的表现方法上喜欢将东西方两种表达元素融会贯通一样,对此我们不能只是简单从形式角度去理解,而应该看到他身后那个巨大的思想背景。事实上,自“五四”以来,对于中国问题的解决方案有过很多设想,比如蔡元培先生说的“以美育代宗教”是一种,鲁迅后来的揭示黑暗也是一种……尽管蔡先生的影响力后来不及鲁迅,但确实也有很多人追随于他的这条线索,比如朱光潜、宗白华,包括吴冠中等等走的就是这条路。他们这一路并不是忽略了中国人的痛苦,而是将这种痛苦进行了艺术的转换,最后提供出来的是美,是希望。最近几年,我对当代艺术稍微有点灰心,灰心的原因是触角太少,好像大家都在强调社会批判,强调揭示社会的问题,这样带来的结果会是什么?那就引起更多的不满,以至于最后又让我们回到一种以暴易暴的思维模式中。相比而言,我倒觉得吴冠中在艺术上更加纯粹,给了我们一种跳出来看问题的视野。
刚才邓平祥老师说到一个问题,即如果单从作品的角度看,可能吴冠中不及林风眠他们前面的几位大家更有造诣。这个问题很有价值,让我想到了两个时代的不同语境,为什么二十世纪前半叶能够涌现出那么多大师,而二十世纪后半叶以来则很难再有了?我想,这不仅仅是政治运动造成的,还有一种思想背景的贫瘠,也就是说培养我们过去意义上大师的那种土壤现在已经没有了。现在是一个物质化的时代,后来的吴冠中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中,他必须面对这样一个生存处境。所以,我们不能拿他跟“五四”那一代人相比,毕竟时代不同,每代人有每代人的要求,也有每代人理解艺术的标准。但尽管如此,像吴冠中他们这一代人还是深受了“五四”的影响。水天中老师对这一代人做过系统的研究,我觉得很有意义。总的来看,像吴老这一代人还是继承了很强的“五四”精神,比如他们都经历过苦难,但他们却很少怨天尤人表现这种苦难,而是愿意将美的一面展现给人类。我感觉这里面就有一种拯救意识,也包含了一种启蒙的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还是结了硕果的,至少在曾经某个阶段产生了文化影响。
回到吴冠中,他应该说是他们那一代人中最幸运的,因为只有他还在当代产生着影响。这当然也是得益于时代,我们知道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是一个美学回潮的时代,人们在经历了“文革”的创伤之后,迫不及待地需要找到心灵的慰藉,美学热因此而生,而吴冠中正好是踩在了点上。我认为,他当年提倡“形式美”应该是有备而来,是对中国问题进行了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选择,亦可以说是从他的角度给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是我对吴老的一个整体认识,后来有些年轻人写文章批评吴冠中,认为他的“形式美”并不当代,也没有什么问题意识,我认为是把当代过于简单,把问题意识过于图像化了。吴老的“形式美”是有思想根基的,如果我们找不到这样一个思想根基,就没有认识吴老的穿透力。这就像现在一些年轻人对他的批评,以所谓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的发展脉络为准绳,我认为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吴冠中三个字早已经穿越了这个标准,他至少是站在二十世纪的高度在寻找文化平衡。所以,他今天的影响力才不至于仅仅局限在美术界。我们看到他逝世以后,人们对他的缅怀,有多少人纪念,又有多少人为之撰文。这绝不是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卖了多少钱可以赢来的,而是大家对他人格的一种尊重,对他思想深度的一种认同。对于吴冠中而言,最重要的是他提出了有价值的东西,并且用一生都在捍卫着这种东西。

  201   ↙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5-8-25 00:19 , Processed in 0.10895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