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闻正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王瑞芸:东方思想对于美国当代艺术的影响

[复制链接]
61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5 10:34:47 | 只看该作者
正是在内在素质不断提升的基础上,罗唐迪的建筑设计变得思路开阔,想法新颖。他把惯常被教导的理念:“建筑是赋予形式以生命”,变成“生命给予形式以建筑”。这让他的建筑设计先从人的活动、体验等需要出发来思考,再生出对应的建筑形制。他把这个称为是“由内向外的”工作方式。他的建筑设计新颖美妙,但全是从内在的思考延伸出来的。他从东方思想得到的体会,让他从来也不从形式出发去思考,相反,他的设计变得含蓄而内敛,他往往会想:如果有这样一个空间,人们来了能记得的是置身其中的体验,而不是这建筑本身,留在记忆里的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件东西。因此建筑空间对于他而言,要做得合理合情,它是中性的,不强加于人的,它是可以调整的,变化的,而不是把人放进一个东西里,或者把一个东西放进空间里。

像这样由东方式的内在提升而提高艺术素质的例子,还可以拿维奥拉(Bill Viola)为例,他是一直活跃在行为和表演方面的美国艺术家。他回忆说是东方思想让他进入了艺术的深度:

我是在60年代后期进入大学的,那时改变现实的激越情绪充满在空气中,这个革命性的时期中有一部份就是重新找一种精神实践,像印度教,佛教这样的古代东方宗教在美国年轻一代的文化中第一次流传起来,我开始参加打坐并阅读书籍。但我第一次真正接触佛教是1980年,我因为得到一项赞助基金去了日本。开始是想要学习“禅画”——那是我在书上看来的15世纪的传统水墨画,但有个日本人把我带到一边说,你做的根本不对,你为什么不去寺院习禅?然后你做的所有事情就会都是禅的艺术了。

我像被人拍醒,意识到我珍视的艺术可以存在于另外的服务对象,更大更深的对象。在这之前,我对于成功艺术的定义是在画廊、美术馆,或另类的场所的展览范围内来衡量的。在日本,它根本已经开始潜入到生活的区域内,作为一种修习,它变成一种来自体验的,在思想深处的,制作者的投入的东西,而不是有关实体的技巧,或者是它成功的呈现。这个认识改变了我的人生。[16]

他后来使用录像作为主要创作手段,而且成为目前这个领域内最出色的艺术家之一。他的出色当然不是技术上的,而是他在作品中呈现的主题是关于生死,生命的脆弱和生命的坚韧等重要内容。由于他的艺术在揭示人生,体悟生存所作的贡献,他甚至受到2007年美国宗教协会的嘉奖。

如果逐一罗列这类进入东方宗教和思想,并认真修炼而成就卓越的美国艺术家,名单会长到叫我们不耐烦。对于他们而言,进入东方思想和境界,是提升他们艺术质量的必然途经,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在世间所有的学术、思想和宗教中,东方的佛教是最注重改变人生存质量的途径。而改变生存质量这件事情的重要远远超越了所谓艺术美,在眼下天灾人祸频繁的世界和压力加剧的人生中,这已经成为令人渴求的基本教育和精神启迪。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当代艺术家中很多人会以此为己任,使自己的作品变得深沉博大,充满了对于人生的关怀。这一点早已成为美国当代艺术的衡量标准。优秀的西方当代艺术家显然都拿精神的提升,生存的改善作为创作内容,创造新形式根本被视为雕虫小技(尽管他们一样也要寻求新形式,新手段),然而,其情形正像被西方认可的中国艺术家徐冰说过的一句话:一个艺术家如果只是从技巧出发去思考创作,是最没出息的。

但凡选择做了艺术家,就要认清这个形势:西方艺术在60年代后,早就跨越了一个门槛--作为艺术品的艺术。杜尚的小便池为此发放了通行证,东方的思想和宗教为此铺垫了道路:艺术成为人格,艺术成为生存质量,艺术成为超越方式。

当事情成为这个样子时,我们中国的当代艺术家是否可以觉得:内敛、精神提升、生命体悟、人格锻造,全是我们东方文化中的长项。看到这一点我们的艺术大概可以不必从西方人那里进口代乳品了,不如直接从自己的母体吸吮乳汁,是吧?
71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5 10:35:04 | 只看该作者
注释:


[①]可查阅Buddha mind in contemporary art, (edited by Jacquelynn Bass and Mary Jan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一书,其中有对十几个美国当代重要艺术家的采访,就可以看到,东方宗教对于这些当红艺术家的浸润相当普遍,也相当深入。

[②] www.huliq.com/13/69382/third-min ... ts-contemplate-asia

[③] 同上。

[④] Buddha mind in contemporary art, (edited by Jacquelynn Bass and Mary Jan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Arthur C. Dant Upper West Side Buddhism”第49-60页。

[⑤]同上,第54页。

[⑥] Mary Lynn Kotz:Rauschenberg--Art and Life, New York : H.N. Abrams, 1990 第89页码。

[⑦]同上,第78页。

[⑧]同上,第110页。

[⑨] Jacquelynn Baas & Mary Jane Jacob: Buddha Mind in Contemporary Art,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Arthur C. Dant“Upper West Side Buddhism”, 第57页。

[⑩]同上, 第54页。

比如在2001年,巴斯和简考伯在铃木俊隆设立的禅修中心联手组织了一个艺术项目称为“觉醒:艺术,佛教,和觉悟的纬度”(Awake:Art , Buddhism, and the Dimensions of Consciousness—请参见网站:http://www.urbandharma.org/udharma7/buddhabay.html)这个活动持续两年,有50人参加,来自全美各地,其中有艺术家,作家,策展人,教授等等。主持者除了分别在各种不同的地方安排各种不同的活动:讲座,讨论会,办展览等等,还每年在禅修中心碰头四次,交流他们之间做下的事情和各种体会等等。

《艺术地图》,2009年,第4期,第20页。

对西方美学的这个分类,来自北京大学哲学系彭锋教授的领会,可参见《生活即审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一书中“译者前言”第三页,其中说:“在前现代美学中,艺术与现实同属于现实领域,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艺术能够对现实发生直接的作用,艺术是现实的一部份,但艺术所发挥的作用不会特别重要,因为艺术同现实一样都服从现实原则;在后现代美学中,艺术与现实同属于艺术领域,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密切关系,现实能够对艺术发生直接的作用,现在在某种意义上具有了艺术的特性,艺术所发挥的作用特别重要,因为现实同艺术一样都服从艺术的原则;在现代美学中,艺术属于艺术领域,现实属于现实领域,它们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关系,只能发生间接的作用。总之,强调艺术和审美自律师现代美学的特色,与之相反,前现代美学和后现代美学都反对艺术和审美的自律。”

Jacquelynn Baas & Mary Jane Jacob: Buddha Mind in Contemporary Art,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第188页。

同上,第194页。

同上,第249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5-5-6 21:31 , Processed in 0.11333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