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标题: 【首届网络现代书法展·闻正特展】 [打印本页]

作者: 艺术部落    时间: 2003-12-20 18:33
标题: 【首届网络现代书法展·闻正特展】

[现代书法展|闻正特展]
时间:2003年12月20日
地点:部落虚拟美术馆
策划:照壁轩  闻  正
作者: 艺术部落    时间: 2003-12-20 18:34
标题: 【首届网络现代书法展·闻正特展】
[展厅摄影]
作者: 艺术部落    时间: 2003-12-20 18:34
标题: 【首届网络现代书法展·闻正特展】
[展厅摄影]
作者: 艺术部落    时间: 2003-12-20 18:34
标题: 【首届网络现代书法展·闻正特展】
[展厅摄影]  
作者: 艺术部落    时间: 2003-12-20 18:34
标题: 【首届网络现代书法展·闻正特展】
[展厅摄影]  
作者: 艺术部落    时间: 2003-12-20 18:35
标题: 【首届网络现代书法展·闻正特展】
[展厅摄影]   
作者: 艺术部落    时间: 2003-12-20 18:37
标题: 【首届网络现代书法展·闻正特展】
[展厅摄影]
作者: 艺术部落    时间: 2003-12-20 18:38
标题: 【首届网络现代书法展·闻正特展】
[展厅摄影]  
作者: 艺术部落    时间: 2003-12-20 18:38
标题: 【首届网络现代书法展·闻正特展】
[展厅摄影]  
作者: 艺术部落    时间: 2003-12-20 18:42
标题: 【首届网络现代书法展·闻正特展】

[老闻签名]
作者: 艺术部落    时间: 2003-12-21 12:56
标题: 【首届网络现代书法展·闻正特展】

[木印画稿]
作者: 艺术部落    时间: 2003-12-21 12:57
标题: 【首届网络现代书法展·闻正特展】

[徽州夜色]
作者: 艺术部落    时间: 2003-12-21 12:58
标题: 【首届网络现代书法展·闻正特展】

[明清老宅]
作者: 艺术部落    时间: 2003-12-21 13:00
标题: 【首届网络现代书法展·闻正特展】
[民居群落]
作者: 艺术部落    时间: 2003-12-21 13:05
标题: 【首届网络现代书法展·闻正特展】
[古黟山川]
作者: 艺术部落    时间: 2003-12-21 13:06
标题: 【首届网络现代书法展·闻正特展】
[淡墨写意]
作者: 艺术部落    时间: 2003-12-21 13:07
标题: 【首届网络现代书法展·闻正特展】
[艺术图文]
作者: 艺术部落    时间: 2003-12-21 13:08
标题: 【首届网络现代书法展·闻正特展】

[生活状态]
作者: 艺术部落    时间: 2003-12-21 13:10
标题: 【首届网络现代书法展·闻正特展】

[独立品格]
作者: 艺术部落    时间: 2003-12-21 13:12
标题: 【首届网络现代书法展·闻正特展】
[书坛印象]
作者: 老反    时间: 2003-12-25 15:38
标题: 【首届网络现代书法展·闻正特展】
不明白~
作者: 心渊    时间: 2003-12-28 00:30
标题: 【首届网络现代书法展·闻正特展】
怎么每个部落都有它,太浪费网页了!
作者: 闻正    时间: 2004-2-5 18:43
标题: 【首届网络现代书法展·闻正特展】
应该说,我对自己的艺术定位还是比较了解的。

作者: 闻正    时间: 2004-2-22 11:16
标题: 【首届网络现代书法展·闻正特展】
对于作品内的每个单元或者说基本元素,我是不允许它的完整存在,
我认为它的完整性必然破坏整体的视觉审美,或许这也是我突破口。
作者: 永爱国    时间: 2004-2-22 11:57
标题: 【首届网络现代书法展·闻正特展】
好!真的我喜欢。
只是感觉还缺点啥东西,是啥呢?好像对中国意味(我指的不是仅仅的中国的形式,而是更深层的东方文化精神)还挖掘不够,闻兄的“现代书法”我觉得提法不好,应该称“意象书法”或“……”更好。
闻兄此类作品更扩展了中国书法的表现形式,虽然由传统的书法起步,显然也注重传统书法笔墨的用线、用墨、布局(章法)……,审美意识和精神还是书法的。将印章、水墨引用、熔渗入作品是很好很新的实验,也更新和扩展了中国书法(现代书法)的表现空间,无疑是有价值的。
通过他或者更多的实验者,我们难道不应该从新思考:
(一)书法是表现的艺术吗?如果是,笔墨和精神谁是第一位的???
(二)书法是个啥样东西?书法、现代书法和现代水墨的界定是什麽?有交叉吗?如果有,又如何界定?三者间有夹缝吗?如果有,又会是个啥样的艺术形式?
可能这只是其中的一点点问题,我想还有很多很多……
以上仅是个人观后感,希望闻兄走自己的路,不仅走还要挖,挖出金矿。
作者: 闻正    时间: 2004-2-22 12:03
标题: 【首届网络现代书法展·闻正特展】
形式感强的东西,意味也就可能因“此”失缺。
或许走近画家且与画家加强交流才会有更深层次
的体味...现代书法没有视觉观众就是这个原因。
不过这不会阻碍它的发展,没有观众总比华众取
宠好,或许这也是它的高尚之处。
作者: 永爱国    时间: 2004-2-23 10:15
标题: 【首届网络现代书法展·闻正特展】
下面引用由闻正2004/02/22 12:03pm 发表的内容:
形式感强的东西,意味也就可能因“此”失缺。
或许走近画家且与画家加强交流才会有更深层次
的体味...现代书法没有视觉观众就是这个原因。
不过这不会阻碍它的发展,没有观众总比华众取
...
就兄所言略有了解创作的思想……
喜欢闻兄的作品在先,但兄所言偏耶!
1.“形式感强的东西,意味也就可能因 '此' 失缺”吗?此话是否有潜词:有意味的东西就有可能失缺形式感。此“失缺”是观众的视而不见吗?书法(艺术)是一个有意味的形式,这意味折磨了许多人(作者和观者),就因为有折磨才使交流有“更深层次的体味”,才使交流成为必要,也才使交流不成为“假、大、空”的拍屁和迎捧。交流很折腾人,有交流作品才算完整。
2.艺术是不成其为高尚和低贱的,真艺术是没有“阶级”的,阶级的存在有可能使艺术成为“被利用”,被上层阶级因好恶而卑贱或崇尚,但艺术的被利用只会使艺术在重缚下更增强其挣脱的力量。艺术是自由的,艺术是真诚的。哗众取宠果真能赢得观众吗?如果有人喜欢那是肯定的,但那不是真观众,不是艺术的观众!我们需要的是“艺术观众”。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要求和责备作者,而不敢对观众有微词。观众就没有必要有素养?
3.艺术是互动的艺术。艺术是作者、作品和观者的互动。
作者: 闻正    时间: 2004-2-23 13:17
标题: 【首届网络现代书法展·闻正特展】
在艺术品创作中,形式感和作品深度是同样重要的。
但在艺术欣赏过程中,形势感的视觉冲击会“掩住”
作品的细节,阻碍观众的进一步视觉审美扫描...
似乎如同烈日下看天空的那种眩目效果一样。
比方说,艺术创作过程犹如打井,观众能看到的深度
取决定于观众身体的位置,越靠近井口也就越接近艺
术创作认知结构,但就你算掉进了井里也还不能说明
你就真正了解了艺术作品,这是因为它还与你的学养
有关,这就是致命的审美因素。
我认为,受众与艺术家在审美上产生同幅共振那是不
可能的!所以现代书法要拒绝观众。
作者: 轨迹    时间: 2004-3-2 13:54
标题: 【首届网络现代书法展·闻正特展】
我觉得一幅好的作品
应该需要一种视觉的冲击
本来艺术就是拿来欣赏的
但如果只是个人或者是个别人喜欢的话
那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大家去认可它
但是有些艺术家总是很奇怪
无所谓别人的看法
都是我行我素,这样十分不好
我觉得一幅好的作品,需要大家去欣赏它
欣赏一幅作品,就好比如欣赏一幅美女一样
从外在美开始入手,而后再看美女的内涵
我的话是不是有些粗俗,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
我很敬佩闻正兄的才艺
作者: 郭燕平    时间: 2004-7-28 17:34
标题: 【首届网络现代书法展·闻正特展】
虚极则实!
作者: 易一    时间: 2004-8-24 14:31
标题: 【首届网络现代书法展·闻正特展】
大受启发!有鼓舞!刚好买了新房要装修!
作者: 紫箫堂    时间: 2004-9-25 10:57
标题: 【首届网络现代书法展·闻正特展】
咳,一个小时,自己舒服45分钟,余下的给对方,创作过程是最舒服的,完成了只有品味。
作者: 不好说    时间: 2004-11-19 17:36
标题: 【首届网络现代书法展·闻正特展】
看过
想法是有的
观念是新的
支持啊
作者: 易一    时间: 2005-1-24 18:38
标题: 【首届网络现代书法展·闻正特展】
为你欢喜为你忧,一半一半。
作者: wwwpppfff    时间: 2006-1-10 15:06
标题: 【首届网络现代书法展·闻正特展】
造型,线条可以.
作者: 易一    时间: 2006-1-30 02:19
标题: 【首届网络现代书法展·闻正特展】
所以现代书法要拒绝观众
作者: fgncsl    时间: 2012-7-27 23:27
公共英语(PETS)考试答案权威操作绝密资料一手包过QQ768757283
报名时间|大纲|报考条件|报名费用|免考规定|考试教材|免考规定
公共英语(PETS)考试答案权威操作绝密资料一手包过QQ768757283




欢迎光临 【艺术部落】 (http://www.xdsf.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