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标题:
【李铁军谈哈佛画展TOM网】
[打印本页]
作者:
黟人
时间:
2009-1-9 16:06
标题:
【李铁军谈哈佛画展TOM网】
1227841547629_50937.jpg
(41.06 KB, 下载次数: 2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09-1-9 16:06 上传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TOM网友大家好,今天我们请来北京当代艺术馆的馆长和著名艺术家李铁军先生。跟大家聊一聊他应美国哈佛大学的邀请要去那儿做一个展览,也是去那边做一些文化和艺术方面的交流。这位是李铁军先生。我是王华祥艺术家。铁军你是不是给咱们网友说一说你哈佛之行的一些情况?
李铁军:各位网友大家好,我们这次又见面了,这次我作为这个角度跟网友做一个面对面的交流,今天也特别感谢王老师能够作为这次节目的主持,我心里比较放松,我们能谈的比较透,这样也许能够给网友在我们谈话当中更加的对于我们现在的想法包括这次去哈佛之行了解的更加透彻。所以我也很感谢王老师在百忙当中来跟我做这次节目的主持。
李铁军:这次因为去哈佛就是应哈佛的邀请,在12月15号有我自己的一个个展,这么多年我都没有把我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从小的时候就喜欢绘画,后来走入到绘画这个专业。但现在很多人都知道我作为策展人,作为艺术家的角色就很少人知道,我也希望通过哈佛这个展览,希望把我用艺术的方式思考人生、思考文化的范畴和能力的话,我也想展示给世人。这次我想去哈佛也是处于一个什么目的呢?作为我个人来说,一个是交流学习,另外也圆我早期的一个梦。十年在国外,刚一回到中国之后就办了一个大学。
主持人:东方新亚艺术学院,我当时去过你的学校,当时还有外教,给人印象非常深,很早,在十多年前。
李铁军:差不多,那时候参与民办教育的创业,教育创业的话,那时候作为我个人来讲,也不成熟。不成熟的原因当然也有很多的当时时间段里面的问题,有关中国教育院校到底怎么样一个创建和发展。这不光是我一个人不成熟,而是那一个时期。
主持人:国家也不成熟,对艺术方面的教育当时中国的土壤还不是很适宜的,所以你是一腔热血,也比较理想主义。
李铁军:对。在那时候中国有这么一个政策之后,其实我们就在预谋要创办中国的一所民办学院,就是自己来融资各方面,但那时候我很小,在20几岁,一直就埋下了这棵种子,到国外也是,去了大学,我去的是玻利维亚,在学习过程当中也是来结合研究他们是怎么样的教学形式和什么样的环境,这些更感兴趣,学习各方面刚刚出去,我90年出去,出去一切都是新鲜的。
李铁军:在95年左右有这个想法,想跟国内进行合作。那时候创办了新亚,那个时候的确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对于教育的兴趣,但也真正吃尽的苦头,教育的确是一个百年大计,正像我们研究了哈佛以后,我们的苦哈佛都吃过。
主持人:这次你到哈佛,哈佛大学请中国艺术家去那边做展览和交流,应该说是历史性的,你原来对教育这么的热衷,你现在去世界著名的大学,而且作为民办学校最辉煌的榜样,我想你肯定会有你的想法。
李铁军:昨天是感恩节,我很感激在世界上有这样的榜样,这样建立我一个目标,和我们几个奋斗努力的推动力,我也感谢我的父母和家人培育我成为一个艺术家,给我更多的支持。
李铁军:这次去哈佛,我去并不是因为一个教育交流,而是通过我自己的技术,作为绘画艺术的专业来跟哈佛进行交流,构建出一个文化或者是我个人跟哈佛之间的交流。所以我觉得我也是比较庆幸的认为我有这种机会,同时我也对我自己,在这方面的中心认识和肯定。虽然是我私下说我不太满意我自己的作品,你说满意是一时的,但的确,通过这次展览我会将我的艺术向更高的阶段去进行。在跟哈佛交流的上面,我也想过了,去的时候尽量多学习一些东西。过去虽然对哈佛、耶鲁,包括以及对国外学院那时期的研究,我现在可以身临其境的对哈佛进行直观的了解和交流,这次从哈佛回来,我有计划会带回来一些更好的,更有利于我周边或者是有兴趣对哈佛进行了解的这些人的一些资料。
主持人:能不能谈一下这次去做的展览都是什么样的作品?
李铁军:我这次展览有20幅的水墨,就是用水墨材质来画的作品。这批作品主要是近两年对中国传统绘画研究之后的出现的一个形势,也是我个人的一个语言,在展览会上占的不多,但能够看到,就是中国大山水雪景。
主持人:你作品在朋友圈传播挺广的,大家都很佩服,原来只知道你一直做策展,在你工作之余你会拿大刷子突然间蹦出一大批巨型的作品,我们都很惊讶,你这样充分的经历和能量,那些画让我们看到你在画里面所表现出来的大气那样一个自由,我觉得是很宽阔的情怀。
主持人:不知道你画国画,但后来有一天看你画的山水画雪景,那里面用笔的苍劲,好象你是从小有童子功,是不是从小一直练书法或者临摹模仿山水?
李铁军:很多周边的朋友通过我小时候的朋友问,铁军小时候是不是就画国画?他们说没有,我们都不知道他小时候画国画。大家都很惊讶,其实是这样的,我以前很多年没有作品出现,大家觉得铁军是一个策展人怎么会画国画,还有人觉得我是学版画怎么会画油画。
主持人:铁军一直做策展、展览馆的管理工作,帮助艺术家,怎么你画这么多画,而且国内的媒体近一两年能见到一些,以前并不多见。了解你的人并不多,可是怎么就会被哈佛大学,他们这样一个规格的学校,应该说门槛是非常高的,怎么他就发现了你?
李铁军:我想这里面是有原因的,首先哈佛大学或者是国际上重要的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他们对于人类文化有贡献的任何一个人物包括事件都比较关注,所以说我能够被关注的原因也是多方面,不光是一个技术问题,你比如他们更关注我的策展,我在国际上的影响,包括他们衡量之后,最后能够在我的作品当中体现出一种中国精神、东方精神,同时就是说他在研究我这个人的时候,我相信肯定是从形式到内容的方面,应该做权衡。我也很清楚的知道,我做水墨就是我这次在哈佛展出的水墨作品,应该是我回过头来对我们优良传统文化研究的一个结果,所以被关注是因为关注我的作品形式和人,其实应该告诉大家,可能关注了中国,可能关注了中国文化,是这样一个情况。
主持人:从你的作品当中,从一个美国人的角度,从他们知识界的角度,可以看出他们把你当成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和中国的东方艺术家来看待,虽然我们是朋友,但并不了解你过去对国画有研究,但你的东西恰恰让了解和不了解的人,懂中国语言和不懂中国语言的人,都看到东方精神,这东西你认为是什么?
李铁军:这里面涉及一个学习方法的问题,我想解释一下,作为这批水墨的产生,作为中国传统美材艺术是我作为艺术家这段时间使用的,但它的来历是因为我的学习方法,中国传统哲学包括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给我一个非常大的基础。里面有一个声东击西,当我想认识西方的时候,我竟然拿起笔墨画中国最古老的东西,我知道我脑后在思想着什么,这时候就在比较。
李铁军:13世纪欧洲人做什么,中国人做什么,在文化产生这个比的时候,究竟里面有什么不同。这批东西产生,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应该了解到自己脚下站的这块土地的人,其实是一个无知的人,我踏踏实实做研究的时候,其实更深的在思考西方文化,我到国外最大的感受就是意识到中国是谁,我刚才讲的是一个学习方法问题。就好比我前一段时间画的小扇子,其实你看到我36幅3米×2米的作品在那儿,我在积攒一种力量在身上,但我在画非常小的昆虫,其实我知道我的张力在不断的扩大,我在反观我的作品是怎么样的,这批作品是我作为艺术家这个阶段里面做研究的现象。并不代表我就在这个层面上,我知道一个艺术家,如果是被材质而控,会有局限。
李铁军:我的变化将在以后,在我自身会有体现,也将会在我所有作品上,网友朋友们和艺术界朋友们将看到我不断变化的形式,但作为我的思想会一脉相承,我觉得东方文化非常的精彩。
主持人:你刚才谈从中国视角看西方,中西方的视角看中国,或者说你能够把自己放在东方和西方之间作为一个他者来看待这两个地方,我觉得这种形式非常有理,再就是你说对材质的影响,包括你包括国内的艺术家,不得不学习某种技术和材料进行工作,但进入往往会涉及到技术和方法、观念问题,一旦进入很多人就变成很大的障碍,好象我们许多人就在,本来是在学习这种手段,当手段来掌握,知识来学习,但很多时候我们陷入知识和手段当中。而我看到你,似乎你这些东西没有对你形成阻碍,好多人是很难剔除掉材料和手段对自己的吸引或者说是控制。
主持人:可能你的画吸引我们的也在这儿,你的屏息,在油画布上面和宣纸上面,都看出你对工具的娴熟、自信,好象本来这些东西就是你的语言。这怎么回事?
李铁军:这是来源于对艺术的认识,对行业的认识,如果说对艺术的认识能够很透彻,那这样的话你对材料就有一个判断,因为你圈定了艺术范畴之内的东西,所以现在下面我要做的就是我的个人语言,就是雾将成为我个人的语言,这次在哈佛将呈现由雾来制作作品的开始。从物质到一个物质,这个是一个可视的,但真正进入关键时我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材料只是材料而已,真正是思想,如果一个艺术家没有思想和对文化的脉络是空的,但真正结构什么,我现在不断的在清晰,我个人就好比说,我这次去哈佛,不是我个人的荣耀,我认为是作为艺术家的荣耀,我带回来的东西是供大家使用,我的理解和现在的人,我认为是一个大家共有的。
李铁军:哈佛能够关注当下中国的艺术家,我认为可能是关注我,但他有一个开始,明天可能就关注王老师,关注谁,最重要并不是某一个人,应该说我们一直是一个姿态和认识,我们是一个文化的载体而已,有这种认识。所以我刚才讲了,这种娴熟包括对材料的认识,我认为这些东西一切为你所用,任何材料、技术的本身,你进入状态发现了它,就是你在使用它,但这东西完全是为你所用。
主持人:我觉得你这个《雾》的作品,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创造,你在一年前,你就给我们讲过你的构想,那时候我就期待,那时候我就说哥们你一定马上把它实施,马上把它做出来,因为我实在感觉到这是非常智慧的一件东西,我们所有可能的争论都会在这个作品当中消失掉,就是对艺术和许多事物的看法,对东方文化见首不见尾,见尾不见首的看法,这个作品就是很好的诠释,能不能给网友们描述一下,比如你某一个场景的设想,你给叙述一下,然后你对于这些材料,如同你用油画笔、毛笔一样,对这个材料进行一些介绍。
李铁军:《雾》的这件作品更多的来源于我的体验,生活的体验和观察,我记得应该在20年前,这个时间段里面,因为我在跟一个诗人,我一个好朋友,就是我们两个人在雾天里面的谈话,这么多年一直记忆当时视觉上的效果,后来包括阿尔卑斯山都是跟雾直接接触,后来发现一旦处在雾中的时候,对事物的认识和自我感悟都跟能可视感受不一样,反过来讲,就是中国哲学问题,我这个材质的产生,报最后确立应该是中国传统文化老庄哲学这一块,是我背后的靠山。雾到底怎么展示,从理解上讲,任何一切都可以消亡,一切物质都可以消亡,但我认为我们了解和我们在大自然的观察,雾是很难消失的。我这里讲是可视可触摸到的,而有一点雾是什么?进入关键层雾是什么?
李铁军:比如在一个美术馆,几分钟之内全部灌满了雾,我们在参观过程当中全是经过一场大雾,还有各种各样的雾,比如我会弄一个发雾的效果在现场。这是消除时代矛盾的语言,它的博大是因为不存在,是没醒,他的博大是让你看不见,所以我认为如果把他归到本位上讲,中国哲学就是这样,就是雾,前面有一切,但前面没有这样的关系。为什么铁军的东西是不是成立,首先肯定是成立,但他到底有什么高度和认识,这说起来就分析蔡国强和我的作品,说蔡国强是火药,火药是什么?火药是人类四大发明之一,他又是人类文化的产物,但你铁军是什么?他的“雾”又是什么?跟人没有关系。人类可以不存在了,但雾还是存在的。他是一个自然现象,与道同在,与宇宙同在。
李铁军:所以他们认为我选这个材料,就是跟人没有关系的材料,在这里我一共有37项作品,雾是我的语言,但雾又是什么?从诗的理解上,还有雾的现象上,从科学的角度,天文学的角度,人对雾各种认识有37项方面的研究。最后确定我认为的确是我的语言,起码我认为这种语言,因为我是一个艺术家,并不是一个科学家。这样的话确定雾的作品,我将会把雾延续下去。不管在学理上,还是学术上,我会让它形成一个真正能够立得起来的作品。
主持人:用雾做一个艺术的语言和手段,这确实是前无古人的事情,非常非常奇妙的一个做法。正如刚才铁军你说的,其实它不是人类的语言,跟人都没有关系,或者说跟人的关系是人在它其中,我们所做的都是人在这个事情之上,而雾的语言是雾人在雾之中,一切生命都在雾之中,我们所见和所不见的,我们所想和没想到的,意识到和没意识到的,在时间和空间当中,我觉得其实都在雾中,所以我觉得雾是上帝的语言,所以这种语言真的应该发扬光大,我觉得这是神的荣耀,太了不起了。
李铁军:王老师对我雾又一次肯定,我更加有信心了,我也希望在我今后的实施过程当中,给我一些鼓励。因为在雾的研究当中确实费尽心思,在多少年记录没有间断过,现在有很多机器或者很多办法,但我首先要求非常高,一定是雾,而不是烟。我使用的雾不同的是,真正的雾是雾的材质和雾的观念,我的雾是参与其中的雾,而不是观景,我跟别人不同的是看雾怎么样,因为你就是雾,你就在其中,这点在学术界,理论家给我一个肯定就在这儿。别人都是船底下放一点儿雾是好看,唯美需要的东西,而我不是,我完全放大到我们能够理解的宇宙当中,这就是我的材质。
主持人:我觉得你这件作品真的值得你用一生去做,也值得用一生去读解,因为这件事情是太神奇的东西,我代替我们的网友向铁军表示感谢,同时我们也期待你的作品在世界上被人们喜欢,给人们启迪,哈佛之行顺利。
李铁军:谢谢王老师,在此也感谢各位网友,我回来之后还会跟网友见面,再次感谢!
主持人:访谈就到这里。
ь ь
欢迎光临 【艺术部落】 (http://www.xdsf.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