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标题:
左克:禅定与念佛
[打印本页]
作者:
黟人
时间:
2009-2-18 21:23
标题:
左克:禅定与念佛
虽说“一切法皆是佛法”,但法门却各有不同,看起来玄而又玄的各种宗派到底要解决什么根本问题?
六波罗蜜中为什么要把“禅定”列为波罗蜜之一?
“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包含了怎样的意义?
要搞清楚这些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佛法修行中的禅定是什么?念佛又有何用?
我们都知道学佛重在证悟,证悟的所指又是什么呢?
总而论之,其实不论何种法门,证悟的根本就是佛性,最高境界就是“成佛”。现在许多人动辄论宗派,论大小乘问题,而心中却存有“我等肉身凡夫可以成佛吗?”这样一个问题,这或许是千千万万修行佛法的人长久存于心中的一个疑问,只是一些信众秘而不宣而已。
而各宗派上师都要求修习佛法的弟子们无条件不生疑心地信奉佛法,相信“成佛”的存在,却少有给出一个让全人类信服的理由。这既违反了佛法的“究竟”辨证的原则,也成为佛法更广泛传播的障碍。
这或许是出于善良的本意,但却把佛法沦为了西方意义上的宗教(religion)。这种意义上的“宗教”就是有一个无法超越的至尊存在,是不可超越的,甚至是不能被解读的,否则就是亵渎神灵。西方人心中的“上帝”,或者其他宗教里的神灵都是如此。
但佛法不是这样一种类型的社会“上层建筑”形式的“宗教”。佛法的普世性更具有东方人学的本质。某种意义上说,佛学就是人学,是做人的方法。佛法说众生平等,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皆可是佛。也没有什么唯一的至高无上的统治概念,大千世界中有无量千万佛所。佛是觉悟后的性质,就是所谓“法身”,而不是一个不可超越的神,只有智慧觉悟才是无上的,不可超越的。
汉语的把佛法叫做“宗教”是汉语言特有的语言逻辑形式,是所谓的复合名词。如果说佛法也是“宗教”,其实是在说佛法的缘起和功能,其实属于古代汉语范畴的东西,并非是我们今天已经含混意义了的现代汉语意义上的“宗教”概念。
本师释迦摩尼佛应大事因缘现世,这个因缘的起始就是“宗”,那么本师常常说道的“信受奉行、受持读诵为人解说”的功德,就是“教”,是要大家把这个佛法教给大家才是大功德的。那么,佛法应该归属于“人民教育”才是。
西方人相信世界是上帝创造的,那上帝是谁创造的呢?没有这个回答。
但佛法告诉我们,世界是因缘创造的,佛是证悟创造的,是般若(智慧)造就的,所谓“一切法不生而般若生”。就好比今天的科学家是学习知识和领悟知识造就的。
那么般若是谁造就的呢?是劳动造就的,主要是脑力劳动。这个“劳动”是“劳神费力”和“运动”的意思,佛法里称之为“起心动念”。
那么最高级的脑力劳动是什么呢?就是没有脑力劳动。也许就有人会说:那不就是傻子吗?
不是,傻子都有脑力劳动,只不过想的东西有些莫明奇妙而已。
而没有脑力劳动却是最高级的脑力劳动也似乎矛盾百出。
其实不然,任何运动都是相对的,有参照才有“运动”产生。那么参照凡夫俗子杂乱无章花样百出的“脑力劳动”,佛的“脑力劳动”就是禅定了。即归附到数学意义上的“零”的概念。这个“零”不是没有,而是“有”,有一个“零”,也有无数个“零”。但再多的“零”都是零,性质永恒不变,这个“零”也就是万物的如来性,具有无量寿的不动根基。
老子讲:无,万物之始也,也是这个道理。
那么禅定是站在大脑思考的角度相对于“起心动念”而言的“零”。其实更具体地说,是抛开肉体把人类的大脑独立当作一个具有佛性的生灵来对待。
因为起心动念同样具有互为因果的性质,那么一个念头产生就有无数个念头因果相继,直到无限。而一个“念头”生起后,又遵循“成、住、坏、灭”的规律,起念就必须住念,就是止住、完成这个念头,但念头生起是无法完成的,源于它的因果推延的无极性。
比如常常有人说:我要赚钱。那么赚多少钱才算赚到钱呢?有一百万就会想一千万,有一千万就会要一个亿,百亿、千亿无穷溃也。怎么能止住?所以念头一起必生贪心。
布施、忍辱、持戒、精进、禅定、般若共称为六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意思是到彼岸。这个辞更应该归属于古代印度的俚语范畴的形容词,是形容成就了,就像我们中国人常常说的功夫到家了。
这个六波罗蜜的排列很讲究,又互为因果。布施是不生对待地舍;忍辱是迟钝状态的木(木讷);持戒是自律状态的取(不取无法延续生命,也无所谓传播佛法了,所谓诸恶莫做);精进是普世意义的入(佛徒出世是基于博爱而非无情,所以出世即是普世的开始,所谓众善奉行);禅定是如如不动的思,前五个都做到家了,般若自然就产生了,般若也就“波罗蜜”了,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
禅定是六波罗蜜中唯一的转折点,是凡夫与圣贤的分水岭,是一个“门”。前四波罗蜜是动态的,是下化众生的悲心。而禅定是内在的动态外在的静态,思想上的如如不动相对杂乱运动其实也是一种“动”。禅定的如如不动是上求佛法的慈,究竟禅定是可以无量寿的,从一定意义上说其本身也就是无量寿的“因”点。
如果没有这个外静内“动”的思考,即不能成就般若波罗蜜的“果”。但光有这个“没有思考的思考”而没有前四波罗蜜的究竟成就,般若波罗蜜就成为“口头禅”,没有任何意义。这也违背了佛法属于“人民教育”的精神。
那么这个无漏成就的般若波罗蜜就是无量光。无量光是形容通透普照、没有阴影的智慧之光。
所以禅宗立足禅定顿悟为修行法门,也还要讲布施、忍辱、持戒、精进都要究竟方是大慈大悲的大乘佛法,方能成就无量寿无量光。
这个无量寿无量光就是阿弥陀佛,“阿”是梵语“无”的意思,“弥陀”是光寿同体的慈悲法性身。名为“佛”,是拟人手法的譬喻。
禅宗中禅定是因,光寿同体的法性身是果,当然就是成佛之果。
禅定要求禅定者的根器很好,所谓利根。但芸芸众生,有多少能有如此贤德的利根呢?更多的恐怕都是不得究竟的钝根之器吧。所以晋慧远大德发深普度慈悲心,驻庐山建东林寺开创净土宗。
净土宗正好与禅宗在修行方法上颠倒过来,由果及因。这恐怕要归属到心理学范畴来讨论了。可以说慧远大师同样也是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大师了。
宋初永明寿禅师有偈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从这个偈可以看出净土宗的地位何其重要。
净土宗的念佛法门是在心理学角度调服心性,以一念住万念。这同样是把人的大脑意识当作独立生命体来看待,抛弃肉身(一切佛学宗派都是如此,呵斥肉身是臭皮囊)。
又回到六波罗蜜中的般若波罗蜜来说这个问题了,前面已经说过,般若波罗蜜即是成佛之果地究竟,那么禅定解决因地问题,其他思波罗蜜昭示普度慈悲佛心性。
那么如果无法做到禅定的钝根之器的凡夫俗子如何修行呢?难道舍去他们吗?这岂不是有违佛法普度众生的精神?
凡夫俗子之所以是凡夫俗子就是因为时时刻刻起心动念,一弹指间生亿万念头,快得跟光速一样。其实就是光速。脑电波是生物电放电的反应。一个念头刚生出,就已经绕地球七圈半了,何况念念相继,那么多光速一样生成的念头又光速生出下一个光速念头,那个脑子里就乱得跟麻一样,怎么能不生烦恼?太可怕了。
要想归附到那个如如不动的“零”上去是非常非常困难的。怎么办?慧远大师说,既然凡人们总要有一个念头,那就念佛好了。
念佛这个念头如果为起始之因,那下一个由这个因生出的念头肯定不会是“下午吃什么呢?”这样的念头。念阿弥陀佛这个佛号是没有下一个其他念头生出的。如果有,也跟这句佛号没有必然因果关系,只能说明念佛的人不专心。
那么,念阿弥陀佛佛号的念头越强烈,心观照阿弥陀佛佛像、耳听到阿弥陀佛佛号、口念阿弥陀佛佛号,整个人就没有其他念想了,就进入类似禅定的状态了。这个状态如果用禅定概念来描述的话,属于动态禅定。好比禅定是一个“零”,那么念佛就是无数个不断生出的“零”,本质是不变的,都是“零”。世上没有两个不同的“零”存在。
那么是不是这个念佛的念头就是不生下一个念头的特殊念头呢?
不是,这个念头是因,也会有一个果,由果变因,念念相继直至无穷尽个果,这无数因果因为都是一模一样的,因果同体的,这个果与因没有变化,念念相继就成为无量寿,这些无数相继的无量寿的念头因为本身没有变化,是干净通透的,于是人们把这个状态称为净土。这个概念其实是相对于禅定而言的。
如果说禅定是如如不动的“动”,是无念为有念,念佛就是念念相继的“静”,是有念为无念。正是所谓:恰恰念佛时,恰恰无佛念。
那么所谓往生净土岂不是太容易了?
容易吗?你可以一直禅定不停顿地一直到死吗?你可以念佛念到死都在不停顿地念吗?都不行。都会被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引起的各种杂念打断。要吃饭,要睡觉,要大小便,就停下了。这一停下来,也许其他因缘又来干扰,又生出许多无明的花花念想来,直至无穷无尽。
所以禅宗讲顿悟或渐悟,是希望和帮助有利根之器的众生今生当下即从无量寿禅定同体生出无量智慧之光,成就佛性果地;净土宗就是希望钝根之器的凡夫俗子们通过念佛的念念相继而成为的无量寿动态净念之因,往生无量光智慧之土,从而在念佛这个念头的终极果地——净土,达到开悟证性的目的。
所以禅宗讲究立地成佛,净土宗讲究往生开悟。
《佛说阿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为什么要“其人临命终时”?
因为只有命终之时,才能万念俱灰。能有念佛一念,这一念就即刻“无量寿”了,往生去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明的净土了,而阿弥陀佛本身就是这个无量光无量寿,又昭示了佛法因果同体的表征。这个表征用人间唯一可以因果同体的物来表示,就是莲花。花为果之因,而莲花花开即见果(莲蓬),为因果同体。
え え
欢迎光临 【艺术部落】 (http://www.xdsf.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