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标题: 53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作品展(回放+评论) [打印本页]

作者: 闻正    时间: 2009-6-14 22:03
标题: 53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作品展(回放+评论)

卢昊的全盘失败:一塌糊涂的威尼斯中国馆
廖邦铭
看了由卢昊和赵力“领导”的几位中国艺术家威尼斯中国馆的参展作品(网络上散布的“展览广告”图片),令我大失所望,作品从形态以及观念看,简直一塌糊涂,不堪入目。作品除去非常准确的再现了策展人策展思想观念的贫弱、小气、艺术视野狭隘、欠缺精神独立性外,其制作水准也乏善可陈。作品既没有表述语言上的视觉惊叹也欠缺与整个双年展展览理念在整体上形成具说服力的基于观念层面的对应共振,所有作品观念指向显得模糊。这可能与艺术家的表达方式和经验欠缺有关系,因为这些参展艺术家之前绝大多数展览都是以绘画作品出场,而此次展览却都以装置形态出现。
尽管艺术类型以及表达形式每个人都可以自由选择、尝试探索。但是,一个在某个领域进行艺术实践的艺术家,不经过长时间专注的实践,经过无数次失败的摸索,要想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是不可能的。杜尚的《泉》也不是一开始做现成品作品的成果。我们也知道他的《下楼梯的裸女》绘画作品中显露出来的才气和对世界艺术史产生的影响。另外,就是艺术表述方式的敏感性差异,这的确是每个人所存在的客观事实。不能说这些艺术家的绘画作品优秀并且得到世界性的广泛认同,因此就以为他们做任何的作品都是优秀的,而且是一开始的创作转变都会如他们的绘画老本行那样具有毋庸置疑的价值。这显然是某种权力意识带来的价值错觉。
装置艺术属于观念艺术范畴,首先是要研究何为观念,一个突然的想法并不够构成某个观念,想法只是构成观念的形式链条。如美国概念艺术家勒维特说的那样,一个好的想法并不能够形成一个好的观念,而只能是一个好的观念才能滋生出一个好的想法,好的观念是在逻辑中得出逻辑得不出的观念。显然,这些艺术家基本上都没经过严格的基于纯粹观念上的训练,其中只有邱志杰在这方面有经验,但是邱志杰主要的艺术思维基本还停留于索绪尔语言符号学范畴的“维特根斯坦式的语言游戏”阶段,最多涉及到雅克?拉康(Jaques Lacan)语言形式心理学研究(拉康如文化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一样旨在对人类意识的深层结构感兴趣,并深信对这种深层结构的研究必须从对语言的分析开始,这种的概念源于结构主义语言学公认的奠基人费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的著作)因此至今无任何突破。
因此,这次威尼斯中国馆所有参展作品集合到威尼斯双年展展场,展场好似义乌小商品集散地。这些“小商品”作品只是从形式上应证了策展人的“理念”——见微知著。难道这就是卢昊的“见微知著”策展理念的在威尼斯双年展上的“国际演出成果”?;难道这就是“把这个难题反打给意大利人“的牛逼行为?展览总体上看,我毫不客气的说,这次策展完全是一此彻底的大失败。
展览之前的豪言壮语被威尼斯中国馆内的意大利油罐挤压得支离破碎、满地找牙。比如方力钧的小金人作品藏在墙角旮旯里,闪闪发光,的确像一排小金牙,要费力寻找才能看见。面对展场内的“霸道”的油罐,艺术家们“躲躲闪闪”、退避三舍。所有参展作品都被一个油罐给“收拾”了,根本不用意大利人出场。而策展人给予的措辞解释是:
我们只有在缩小作品本身的体量,又不改变现有环境方式的情况下,我们提出这个主题叫“见微知著”,这也正迎合了中国人太极哲学的一种想法。就是借力发力,顺势而行的一种方针。这种东西是中国人,中国文化自己很高级的东西。
其实,从中国国家馆在威尼斯“挂牌经营”那天,意大利人就把所谓展场油库难题扔给中国的策展人以及组织者,然而,至今国家馆的“领导们”也没有什么方法观念来解决这一难题。这次卢昊面对这个难题所采用的方法,即用“中国人太极哲学的一种想法”来拆解“油库”,像卢昊说的那样,借力发力,顺势而行。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东方文化思想理念?其本质完全是一种基于生存原则的“油滑哲学”,而卢昊还认为这种东西是中国人,中国文化自己很高级的东西。这种东西在某个形而下层面上看的确“很高级”,但这正是我们国人在现代性文化维度中最为低级的东西。卢昊意图以中国式的“油滑哲学”与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油库展场叫板,即“以油对油”,但结果是现实的“意大利油”将虚幻的“中国油”给吞没了,“中国油”完全变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从猪肉市场买回来做炒菜用的“边油”。 正如卢昊所说的:这个展览在我看来跟在家里炒菜没有什么区别。做这样一个展览,也就如同在家里扒拉一道菜。同样的是,卢昊的“见微知著”策展理念也是从《韩非子?说林上》中扒拉出来的。这种意识来自何处?我们看看卢昊是怎样说的:中国有那么一句话叫“烹小鲜如同治大国”,我菜做得不错,所以我觉得治理国家也并不一定有多难。
既然“我觉得”治理国家都不在话下,那麽何况一个小小的威尼斯中国馆,这些话语暗示了卢昊的某种“雄心壮志”——我真的不知道卢昊这样的“自信”哪里。
这次展览的全盘失败和策展人的展览理念是分不开的,即卢昊首先要承担责任,不管这个“见微知著”理念是否是卢昊本人提出的或者说以他为首的集体讨论的结果,因为最终在国家馆以策展人出面的是卢昊。
在此,我们可以就这次展览问题在策展理念层面进行探讨,首先,我要问的是,什么是“见微知著”?其提出动机是什么?依策展人的解释是,“见微知著”这个成语出自《韩非子?说林上》:“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意为圣人能以小见大,从首看尾,见现象而知本质,知错改错。
韩非子是谁?他是中国古代百家争鸣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主张国家统治者对被统治阶级采取严酷的刑制手段,是暴君理论的源头,是中国式极权主义政治的老祖宗,是非民主制度的历史渊源,是公民社会制度的对立面。后来韩非自身命运的结局(被李斯陷害,后被下狱毒死),其过程就是他自己的法家理论在其身上的现实操作实践。而这次国家馆采用韩非的“语录”到底意味着怎样的“现实理念”?是否在暗示那种文化政治的独断专横统治仍然是今日中国土地上现实存在的“真理”?
另外,《韩非子?说林上》中所说的“圣人”是什么样的人呢?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先知”、预言家,就是人上之人,在中国政治权力结构语境中就是指统治者。策展人在这里引用“见微知著”中国文化传统典故,有如下几个功能方面的考虑:
其一,在文化观念基座上凸显中国性。这是自中国文化管理机构在威尼斯双年展自建馆以来所制定的国家主义性质的民族新文化意识形态方针。这个方针必然要具有其文化上下文文脉逻辑性,因此要在中国传统文化理念框架内来设置展览的文化意识形态边界。
其二,有意暗合顺应目前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理论界在宏大叙事之后倾向于微观性的(无论是那种个人化的艺术语言表述方式或者艺术家创作内容的社会现实微观视角方面等)阐释话语模式。意图以国家化手法将某些敏感区域的探索替换掉,使得社会微观方面的探索研究走上一条“正确的思想道路”。
其三,“见微知著”来自中国古代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的思想,这里的用意是,这个理念是某种权力的展现,也是某种文化权力的象征。因为威尼斯中国馆代表了中国国家的最高文化艺术权力在国际文化艺术舞台上的亮相,因此这是非同小可的大事,整个策划展出以及对其进行的维护性阐释具有某种文化权力的祭祀作用。
这几个策展理念的功能正是此次威尼斯中国馆展览一塌糊涂,全盘失败的内因。
再则,卢昊的文章《我是怎样来选择艺术家的》也非卢昊的真实思想,而是上级的指令,并且,我相信这篇文章也非真的由卢昊本人撰写,就是真的是他本人撰写也是被上面修整过的“国家馆宣言”。还有,就是赵力也是策展人质疑,他的身份和专业是做艺术市场研究的,而中国馆的策展纯粹是当代意识学术层面的精神活动,因此,这也是疑问之一。他的身份如果是一个后勤组织者还将就。不过,有一个理由似乎可以站得住脚,即这次活动完全是一次艺术商业行为。那麽,赵力策展人身份的存在也就合情合理了。
至于说几个参展艺术家作品,很多在评论以及艺术价值方面意义不大,因为做的那些“装置艺术作品”大都还处于“幼儿园小朋友”阶段,我就不一一评述了。
廖邦铭
2009年6月13日
附:
关于威尼斯中国馆展览的语言录制
卢昊:我们只有在缩小作品本身的体量,又不改变现有环境方式的情况下,我们提出这个主题叫“见微知著”,这也正迎合了中国人太极哲学的一种想法。就是借力发力,顺势而行的一种方针。这种东西是中国人,中国文化自己很高级的东西,从这两方面的原因考虑,我们决定这次的主题是这样的。
卢昊:中国有那么一句话叫“烹小鲜如同治大国”,我菜做得不错,所以我觉得治理国家也并不一定有多难。
  这个展览在我看来跟在家里炒菜没有什么区别。做这样一个展览,也就如同在家里扒拉一道菜
从本届主题展的主题叫“制造世界”。“制造世界”,我们就想我们怎么去对应这个展览的主题。严格意义上来讲,“制造世界”这一主题,能对应它的只有第三世界的国家,因为现在中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发展和经济建设,所以中国对于“制造世界”这一主题最有发言权的。我们到中国去看一看就知道了,我们去广州、去上海、去北京的火车站去瞧一瞧,这种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恐怕没有比中国更为剧烈和更为引人注目的了。
老武:在网上看到报道,由于威尼斯中国馆的场地卢昊认为有问题,卢昊说: “我觉得这是给中国人抽了一记耳光,我们必须要把这一个难题反打给意大利人”。


  Ⅴ Ⅴ
作者: 闻正    时间: 2009-6-14 22:03


   ぷ ぷ
作者: 闻正    时间: 2009-6-14 22:03


  が が
作者: 闻正    时间: 2009-6-14 22:04


 
作者: 闻正    时间: 2009-6-14 22:04


  囜 囜
作者: 黟人    时间: 2009-6-17 16:07
威尼斯双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是一个拥有上百年 历史 的艺术,是 欧洲最重要的艺术活动之一。并与德国卡赛尔文献展(Kassel Documenta)、巴西圣保罗双年展(The Bienal Internacional de Sao Paulo)并称为世界三大艺术展,并且其资历在三大展览中排行第一。被人喻为艺术界的嘉年华盛会。
  威尼斯双年展一般分为国家馠与主题馆两部分。主要展览的是超现代艺术 。
威尼斯电影节是威尼斯双年展的一部份。
  1893年 4月19日, 威尼斯市议会通过一项决议,决定策划一个意大利的艺术双年展,他的发起人正是当时的市长里卡多·塞瓦提可 ,就这样在1894年4月22日第一界威尼斯双年展拉开了帷幕。
  第一届 1895年 4月30日 ,首届威尼斯双年展开幕。并吸引了2 多万名参观者,反响十分强烈。
  第五十一届 2005年 6月12日 首次设立
中国

威尼斯双年展中的舞蹈节开始于1999年。2007年第五届当代舞蹈节将于6月14日至30日举行,总策划人是Ismael Ivo, 本届舞蹈届主题为"身体的欲望"(Body&Eros)
第53届罗斯艺术家安纳托里·舒拉夫列夫的作品
第52届Giuseppe Penone
第52届刘建华《日常?易碎》
刘建华(1962年生于江西),云南艺术学院美术系副教授、雕塑家。
第52届装置‘Klick, I Hope' 俄罗斯国家馆
第52届加拿大艺术家David Altmejd 的作品,加拿大国家馆
第52届参观者在以色列国家馆观看艺术家Yehudit Sasportas的作品
第52届
第52届
第52届
第52届
第52届


第52届
第52届
第52届

第53届方力钧:涂金漆小人
 以画泼皮光头著称的当代著名艺术家方力钧此次在威尼斯没有在继续他的“泼皮”之旅,他的参展作品《2009-3-23》是40个20~40厘米不等高度的涂着金漆的人物雕塑,摆放在中国馆“油库”室内主通道内。
第53届叶放《礼堂》手绘鸟瞰图
screen.width-250)this.width=screen.width-250">
汉斯,哈克作品
1936年出生于德国的科隆。 1956年到1960年在卡塞尔学习。 1960年到1961年获DAAD奖学金在巴黎的海特版画工作室工作。并与杜塞尔多夫的“零社”建立联系。开始对自然科学现象的表达感兴趣。 1961年获法尔布莱特奖学金去费城。 1962年搬到纽约。对物理方面的兴趣使他在1963年完成《空调盒》这件作品。 1963年到1965年居住在德国。 1966年到1967年起在美国不同的大学任教。 1967年起在纽约的库珀协会任教。 1972年到1997年参加第5,8,10届卡塞尔文献展。 1973年起汉堡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1973年到1974年古根海姆成员奖。 1993年和白南准一起代表德国参加威尼斯双年展。

威尼斯2004双年展















威尼斯双年展    巴塞尔艺术博览会    巴塞尔文献展





欢迎光临 【艺术部落】 (http://www.xdsf.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