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标题: 【王林访谈-就跨学科问题答朱满泉问】 [打印本页]

作者: 老渔翁    时间: 2009-9-30 10:32
标题: 【王林访谈-就跨学科问题答朱满泉问】
我的批评体会——就跨学科问题答朱满泉问
王 林

1、您大学上的是什么专业,那时主要看了哪些书籍?
答:我读大学上的是重庆师范大学中文系,77级毕业。全名“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外文学史、作品及中外文论是主要课程,读书时特别喜欢语言学。

2、哪些书籍对你影响最大(为后来作艺术批评打下了基础)?
答:索绪尔的《语言学概论》、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

3、什么时候开始接触艺术,最早写艺术批评文章是什么时候,文章都有哪些?讨论的是什么?
答:上大学前当中学教师时,和学校一位美术教师很要好,他画水彩、国画,字儿也写得不错。由此注意美术,经常去看看美术展览。
至于写美术批评文章,已是大学毕业分配到四川美院以后。第一篇发表的文章名为《艺术的形式系统》,讨论艺术和语言的关系。

4、最早接触的艺术家有哪些?
答:最早接触的艺术家是张晓刚、叶永青、王毅、顾雄等一批川美弄潮儿,然后是毛旭辉、周春芽、王川、何多苓、忻海洲、杨述、陈卫闽等等。
记得我正在公共教室上课,休息时张晓刚前来问我道:你是不是叫王林?——因为《中国美术报》向他约稿,他来找我写文章。我们就是这样开始认识,可以说是张晓刚把我拉下水的。

5、何种缘由让您走向了艺术批评道路?
答:大学毕业时因为成绩还不错被分配到四川美院,上了一年现代文学课。
因为对文艺理论感兴趣,想到身在美院,还是研究研究美术理论为好,周围也有正在发生的艺术现象。于是转到文艺理论教研室,从此“误入歧途”,走上了一条“与狼共舞”的不归之路。

6、请您简练比较一下艺术(“当代艺术”)和文学在当下表达或说明问题上各自的优势和劣势。
答: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一直在作这样的比较。文学批评从文字到文字,好处是理论体系发达,与当代哲学、美学发展思路非常贴近。而美术批评因为实践性很强的缘故,其理论研究相对薄弱,所以应借助20世纪以来的美学文艺学研究成果来增进中国美术批评的理论研究。当然,也正是由于美术活动的实践性和美术创作的物质性突出,其感性倾向更为明显,因此往往走在文化更新的前沿,对既有艺术思想更具有挑战性。我能置身在文化前沿与思想更新的氛围之中,深感幸运,因此而不遗余力。

7、您觉得有扎实的文学背景,然后介入艺术批评在当时有什么优势?在当下又有什么优势?或者这种优势没有时间上的概念的话,这种优势是什么?
答:我总以为,母语文学是人文学者最重要的知识基础。由此介入美术批评其优势是作品分析可以从社会文化和精神心理两方面深入,注重历史意识,突出价值追求,不会轻易放弃阐释深度。但必须充实中外美术史知识和对美术品种、形式、技法、材料、创作过程等等的了解,以形成对于美术作品、现象、潮流的“批评敏感”或“理论敏感”,这是美术批评家、策展人应该具备的素质。
       另外,批评写作毕竟是理性思考,写作时条分缕析的条理化也许容易使批评文字失去感性活力。大概是因为出身中文系的缘故吧,我保留了写诗的习惯,让自己不时生活在诗歌的幻觉、表象、词语、音韵和节奏之中。当然,这是个人体会,不必类推。

8、在艺术领域里,您最感兴趣的是哪一方面,为什么?
答:底层、边缘、外围、野地,那些没有被权力化、利益化、金钱化的东西,那些正在发生、正在生长的我认为有价值的东西。

9、到目前为止,您在艺术上主要讨论过哪些艺术现象和艺术问题?
答:诸如:“八九后艺术”、“中国经验”、“政治波普”、“第五代艺术家”、“深度绘画”、“雕塑与当代文化”、“媒体的变革”、“都市人格”、“知识分子与批判性”、“问题意识”、“后先锋”、“底层人文”等等。

10、艺术批评对于艺术作品处于何种关系?
答:艺术批评是对艺术事实的事后反省。

11、你的艺术研究的核心方向是什么?
答:当代艺术和中国人文化—精神—心理需要之间的关系。

12、不管是艺术上的还是哲学或者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理论上的,对您影响最大的是什么?
答:西马、现象学、存在主义与新历史主义,再加上老庄禅宗和积极的宿命论。

13、承接着上面的问题,这些理论对于中国艺术作品、艺术批评的意义在于什么?可汲取的地方在哪? 与当下艺术的发展存在哪种关系?
答:西马的批判精神、现象学对发生过程的重视、存在主义对自由的向往、新历史主义对阐释主体的反省、老庄禅宗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以及宿命论对个人生死的无为心态,对我的批评活动很有价值。对别人有无意义我不知道,无法去谈论。

14、假如您认为艺术批评是需要方法论的话,那么能否谈下什么是艺术批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与跨学科的关系如何?
答:三言两语说不清楚,我写过一本《美术批评方法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你去翻一翻,我的看法大都在里面。至于方法论和跨学科的关系,我在书中就主张借助美学文艺学的新成果来推动中国美术批评理论的研究,并在讨论批评思路时做了一些尝试。

15、请介绍一下您开始介入艺术批评时,艺术批评的主要状况,比如艺术批评的方法、言路等。以及怎么看待目前艺术批评中的跨学科艺术批评状况?
答:一开始我是想侧重在美术理论研究,所以写了《美术形态学》一书。介入美术批评,是因为1989年以后美术批评界突然哑火,逃的逃,躲的躲,我觉得应该有人出来做点事情,发出声音,于是先后组织举办了六届中国当代艺术研究文献展,并在媒体上发动了关于89后艺术的讨论。
   我始终认为,在中国做批评家需要胆量和智慧,所谓的胆量无非就是敢于说点别人不敢说的话,所谓的智慧无非就是能够说点别人说不出的话而已。

16、您能否谈谈艺术批评的跨学科在当下的意义?/或者继续前面提到过的问题,结合您本身来谈谈您讨论艺术现象和艺术问题的核心观点?
答:当代艺术的跨界现象比较突出,但跨界的前提是有界可跨,所以艺术的类型研究仍然是必要的。仅仅这样说还不够,因为跨界、跨学科现象是立体的,也就是说,我们应该超越艺术学范畴,从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种角度去观察艺术现象,分析艺术事实,才能从整一叙事的权力制约中摆脱出来,真正接近对象世界。
   在多角度、多层面接触艺术的时候,其价值判断应该有一个出发点,就是艺术与人的需要特别是精神需要有关,有助于个人精神的生长、丰富、深化和升华,对中国当代文化处境而言,尤其如此。这也许就是你指的“核心观点”吧。

17、能否谈一下您目前正在研究的课题?
答:是关于四川美院70年校历的一套书,名叫《与历史同行——四川美术学院的艺术追求》,有6卷。争取今年年底完成,这是公务。至于个人,我正在重编自己的诗集,借此歇歇脚。刚做完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很累。年底再考虑明年可以干点什么罢。

    w w




欢迎光临 【艺术部落】 (http://www.xdsf.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