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标题:
天乙:应当蔑视当代艺术院
[打印本页]
作者:
黟人
时间:
2009-11-17 15:53
标题:
天乙:应当蔑视当代艺术院
最近,中国政府设立当了代艺术院,并册封了数名“院士”,引起艺术界比较强烈的反响,肯定者认为这个举动结束了中国至少三十年来对待当代艺术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态度,正式认同、认可当代艺术,是一种进步,质疑者认为这个举动属于多此一举,而且具有显著的招安色彩。
本来并未打算关注这个对于官方而言很常规的做法,由于近日有博友讨论到这个问题,尤其是一些人对这个事情存在模糊的认识,所以,有必要表述一下个人观点,算是参与讨论。
1.当代艺术院并不意味着政府对当代艺术的认可
从宏观上讲,当代艺术是一个时代的艺术,按照迄今为止比较统一的划代原则,相较现代艺术和近代艺术、古代艺术,当代艺术无论形式、方法还是精神、价值,都体现为当代社会存在的特点,换句话说,当代艺术不仅生成于当代社会,而且当代艺术本身也是当代社会的一种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艺术囊括了一个时代的艺术,不管政府是否认可,任何一种艺术现象都是一种社会存在。过去政府所反对的或者所钳制的、否定的,是当代艺术中形式和方法出位特别是艺术作品所承载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认识论与政府主导的东西不吻合的那一部分艺术行为和作品。如果仅仅把政府反对的那一部分艺术事实作为当代艺术,那么,当代艺术毫无疑问变成了一种与艺术关系不大而且并无确定性的范畴。同时,那一部分艺术如果存在,则无论政府赞成还是反对,都是一种现实存在。
其次,院士们的艺术作品及其创作思想是否真的具有当代精神和当代前卫的价值观,本身是一个或然的问题甚至值得质疑的问题。把他们的创作和艺术思想纳入中国艺术主流,并不是政府一点儿进步没有,但是这种进步仅仅是政府滞后性的一种表现,多少有些“平反昭雪”的意思。从院士们的作品及其所表达出来的艺术思想来看,不管是关乎中国文化的思考还是关乎中国社会现实的观察,不管是关乎文革的追问还是关乎中国人的剖析,实际上都没有超越体制内的边界,张晓刚的《大家庭》属于改造现存艺术形式并用以指涉文革形态下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以及社会关联,是否触及了宗法范畴,艺术家未必具有主观故意。周春芽、蔡国强等人的作品,除了形式上的改造以外,仍旧没有思想层面的突破。因此,他们由草根、边缘到收到认可和接受,从一开始就具有必然性,他们的突破甚至远不如第一个实行土地承包的村子那么具有社会进步性。因此,政府对院士们的认可,并不意味着政府对当代艺术的认可,只不过在院士们积累了国内外基本的知名度以后,把他们聚集起来,收编以后利用他们的资源完成政府的艺术引导和价值观渗透。
取名当代艺术院其实徒有其名,最多只能理解为政府对院士们的艺术思维的认可。当代艺术院成立以后,当代艺术的命运尤其是一些价值指向敏感的作品和突破体制界限的创作思想的命运不会发生丝毫改变。院士们进入当代艺术院与其说是政府对他们的收编或者招安,还不如说是他们长期投靠的结果,在巴黎奥运火炬事件、奥运会开幕式等事件中,他们的一些行为已经明显地放弃了独立艺术家的准则而投身于体制内的行为模式。
与其如此认可当代艺术,还不如从立法上、司法上给予当代艺术最大的自由空间,使所有艺术形式和艺术作品创作、展览、交流合法。这比收编一批投靠体制或者从一开始就没有突破体制界限的艺术明星要强一百倍。
2.当代艺术院的模糊功能注定了这是一个政府附属机构
当代艺术院到底是一个创作机构还是研究机构?至今不是十分清晰,从众多院士的实际情况看,不要说他们在出名以后并没有什么发展变化,即使他们具有前卫的艺术精神和创作能力,在这样的机构里面也是不可能保持的,因为政府无法接受真正前卫的作品,院士们如果在这个机构中、以院士的身份创作,势必堕落为奥运会开幕式那样的景象,一方面浪费巨大的资源,一方面制造腐朽落后的注释性产品。如果当代艺术院属于研究机构,可以肯定,那将成为一个永远无法开工的作坊,因为院士们至少至今尚未流露出任何艺术研究的水准和成果,从他们的经历可以看出,到现在为止,除了制造品牌式的“作品”外,似乎不能创作出有价值的艺术作品来,他们的认知极限已经到了,不会再有进步意义的突破。
当代艺术院的职能定位再一次表明,政府招安和收编当今最出名的艺术家,是对老气横秋的艺术明星的截留,甚至是对那一批积极投靠体制的艺术家的奖赏,尤其滑稽的是加封“院士”(院长和院士都是任命的,程序是否合法值得商榷),使人觉得在中国获得一个“院士”称号是何等荒唐(这就好比一名高级技师最后成为工程院院士一样可笑),再一次体现了权力垄断的魔力。
3.当代艺术院对中国艺术将贻害无穷
艺术的走向、艺术家的走向以及个人在现实社会中的艺术轨迹,除了既有某种宿命以外,无疑将成为一种模式。前些年,艺术院校毕业生国家负责分配工作,去了与艺术沾边的行业和部门,成为一种宣传工具的可能性很大,虽有极少数人在艺术上有所成就,但是绝大多数荒废了艺术才气。而今,艺术院校毕业生都自谋出路,绝大多数艺术院校毕业生除了设计等专业学生外,都选择了艺术创作,这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性,到目前为止,散落在中国各地的自由艺术家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社会群落。这些人的前景并不都是一片光明的,很多人感到迷茫甚至不知所措。当代艺术院成立,从政府的引导意义上说无疑给广大的艺术群落以及在校的艺术生和选择艺术作为个人职业的人提供了一种现实标本----那就是出名-获利-招安-获衔。
这样,艺术家和选择艺术作为职业的人,看到了一种轨迹,即使不选择这样的方向,这种轨迹也会对职业艺术家产生很不健康的影响。政府的这种收编或招安,即使不被职业艺术家所认同,其显著的含金量与社会地位给艺术家个人利益带来的机会,也会是众多艺术家趋之若鹜而唯恐不及。当然,其后果是不言自明的。
这样的举措给当代艺术造成的危害是彰显政府保守的艺术价值观,只要不突破体制的艺术边界,只要随声附和与体制保持同步,就会名利双收。这种导向与艺术精神背道而驰,对当代艺术造成的巨大阻碍和抑制作用,难以估量。至少,它会从某种程度上再次明确无误地把当代艺术限定在“工具”的层面。
中国艺术家尤其是坚守独立精神的当代艺术家,毫无疑问应当严重蔑视当代艺术院,尤其是坚守独立精神的当代艺术家,更应当对此视而不见,甚至对投靠体制渴望招安的意识加以深刻的批判,让这种陈腐的艺术现实成为一种反面标本,为这种投靠与收编行为敲响丧钟。
否则,中国当代艺术除了进入新一轮“工具”循环不会有任何历史贡献。
2009.11.17.重庆北部新区
纟 纟
欢迎光临 【艺术部落】 (http://www.xdsf.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