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标题: 贾方舟 [打印本页]

作者: 闻正    时间: 2010-7-26 22:20
标题: 贾方舟
杨卫的日志
中国的美术批评家,现在已经发展出了第四代。而横跨这四代人,且至今还活跃在前台的人物,非贾方舟莫属。算起来,贾方舟现在已是年逾七十的人了,可他却丝毫没有倚老卖老的暮气,依旧挺身腰板,冲锋在前,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鞍前马后地操劳、忙碌。这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三国·曹操《步出夏门行》)的精神,不禁让我们这些后生愧色,敬佩之余也将他作为了人生的样板。
我知道贾方舟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那时候,我的父母鼓励我学画,为我专门订阅了《美术》杂志。贾方舟的名字,我就是最早在《美术》杂志看到的。多年以后,我曾给中国的四代美术批评家做过一分类,大致的线索是第一代以改革开放以后的头批研究生为主,如水天中、郎绍君、刘骁纯等,其中也包括与他们年龄相仿,从创作领域转入批评的贾方舟等人。这一代人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文革”之前接受过大学教育。尽管“文革”阻碍了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但改革开放的春雷,却唤醒了他们的第二次青春,让他们人到中年又有了表达自由思想的冲动。于是,不同以往的声音出来了,如同火山喷发一般,照亮了一个新的时代。
我的少年时代,就是沐浴着这些自由思想过来的。它们给我的精神启迪,形成了我后来的人格支柱。正因为如此,我对当年的人和事至今都还记忆犹新。在我的印象中,那时候的贾方舟思想非常活跃,常有一些不同见解的文字见诸于专业刊物,令人耳目一新。后来兴起“85思潮”,掀起大范围的创新运动,已为世人所知,但我们不能忘了前面的铺垫。其实,黎明前的挣扎,要比阳光下的呐喊动静更大。因为那时候还是万籁俱寂,任何一种异质的思想划过,都是一声林中响箭,可以启示山林。
对于我,更敬佩于前者。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新潮美术的退潮,不少“85时期”的活跃人物都回到了自己的书斋。而贾方舟却在这个时候迎难而上,告别自己原来的根据地内蒙古,只身到北京当了一名职业批评家。说起来,这也的确需要勇气,毕竟那时的贾方舟早已年过半百。以半百之身闯荡江湖,没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是不可能做到的。这也是我佩服贾方舟的地方,佩服他敢于舍弃,勇于超越。
进京以后,贾方舟曾经一度将批评的重心转向“女性艺术”,并以此为题做过不少重要的展览。这时候的贾方舟,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他对弱势群体的关照。所谓甘为他人做嫁衣。对于贾方舟而言,就是放弃自己男性的中心主义优势,去烘托处在边缘形态的“女性艺术”。
我后来从艺术创作转入艺术批评,开始做起艺术家的嫁衣,贾方舟的这种无私奉献精神,对我或多或少都有些影响。
正是因为我与贾方舟之间存在着这样一种间接的师承关系,所以当我从事起批评工作以后,便自然而然地与他开始交好起来。后来,我还有幸与贾方舟一起合作过,共同策划组织了诸如“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等大型艺术活动。在与其合作的过程中,我又深深体会到了贾方舟的人格魅力,尤其是他对年轻人的提携与照顾,充分体现了一位艺术前辈的慈爱之心。
我敢说,现在中国的第四代美术批评家,之所以能够迅速地浮出水面,贾方舟功不可莫。正是他不遗余力地推崇这些年轻人,为他们创造出头露面的条件和机会,才使得“第四代美术批评家”很快崛起,为世人所知。贾方舟这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美德,不仅使他在美术批评界留下了美名,也让他自己的批评总是能够焕发出新生,与大时代贴近。
明末大思想家黄宗羲在他撰写的《明儒学案》中说过:“人生末后一著,极是紧要。”这就是所谓晚节。回到中国美术批评界,少年得志不乏其人,中年有为更是大有人在,唯独老来担道义者不多。但贾方舟是一位“老骥嘶风”的典型。他留住了自己的晚节,不过靠的并非守成,而是不断迎向未来的创新。

2010.3.16于通州

   υ υ




欢迎光临 【艺术部落】 (http://www.xdsf.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