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标题: 独立书画鉴定人称4亿元天价《砥柱铭》有九大漏洞 [打印本页]

作者: 小凡高    时间: 2010-8-2 22:07
标题: 独立书画鉴定人称4亿元天价《砥柱铭》有九大漏洞


闻正观点:【黄庭坚-砥柱铭】谁认为是真迹?

  ⑧ ⑧
作者: 小凡高    时间: 2010-8-2 22:07
“九方皋相马不辨颜色公母,只识千里马。我鉴定书画也一样,主要依据书画本体,看书画艺术的风格和造诣。《砥柱铭》的根本问题是书体俗不可耐,不可能是黄庭坚的作品。”7月20日,独立书画鉴定人、著名书法家王乃栋约见本报记者时说。
    王乃栋先生7月11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已经断言《砥柱铭》的创作不会早于明代中期(见本报7月13日C3版《鉴藏周刊》)。此次他主动约见本报记者,对《砥柱铭》各处漏洞条分缕析,直指其要害。
    2004年即判断其疑为伪作
    日前,有消息指,国家拟再次使用优先购买权,将书法作品《砥柱铭》收归国有。而此前以4.368亿元天价购得此卷的买主始终未露真容。众多专家学者以求真务实为己任,纷纷站出来,指陈《砥柱铭》的各处疑点,王乃栋就是其中的一位。
    王乃栋从事书画鉴定、研究和教学数十年,一直十分关心黄庭坚的存世作品。他说标明黄庭坚存世作品有几十件,大多是假的,可靠的只有上海博物馆的《华严疏》、北京故宫的《诸上座》、台北故宫的《松风阁》和日本有邻馆的《李白忆旧游诗》等等屈指可数的几件。
    2004年出版的《中国书法家全集·黄庭坚》中收录了《砥柱铭》的影印件,当时王乃栋读到后,即判断其疑为伪作。今年6月3日,《砥柱铭》原件在北京保利公司预展,王乃栋亲临现场观摩,更加坚定了自己早先的判断。

     ぇ ぇ
作者: 小凡高    时间: 2010-8-2 22:07
漏洞1:“玄”字不避讳
    王乃栋认为,“玄”字不避讳是《砥柱铭》的致命漏洞。
    从保利公司出版的《砥柱铭》图册上,可以明显看出“玄”字最后一点有明显被刮去的痕迹,王乃栋说,要提醒拥有者仔细检查原作,是否这一点曾被刮掉。
    因为传说赵宋的先祖叫赵玄郎,宋真宗以后,两宋人写千字文,都要避讳“玄”字,或将“玄”写作“元”,或写“玄”字时故意省却一点,写“郎”字时也要少写一点。
    王乃栋说,由这一点可以发现几个问题:一、这一点是谁写的?是黄本人?还是后人伪造书写?二、这一点是谁刮掉的,是黄本人?是伪造者?是收藏者或者其他人?
    王乃栋告诉记者,在黄庭坚的作品中,所有“玄”字都是不带点的,他举《松风阁帖》(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为例,“五十弦”末笔不带点,上提圆润自然,黄庭坚诗稿中“玄”字也是不带点的。而《砥柱铭》中,“玄符仲尼之叹”句中的“玄”字,乍看是不带点的,而对照保利公司印刷的《砥柱铭》图册,“玄”字最后一点有明显的刮痕,痕迹与上句“无间然”的最后一点完全相似。
    王乃栋推论,黄庭坚或宋人是不敢写这一点的,如果原作有点,即可断定它不是黄庭坚作品。那么,造假者既然能抹去这一点,就可能做到不露痕迹,为什么又要让我们看出这一痕迹呢?王乃栋解释,古代人做假一定要留破绽,这是一条不成文的行规。徐邦达在《古书画鉴定概论》中讲过,古人做假心虚,担心死后被阎王重罚,所以一定要做下记号,以便到阎王殿后为自己辩解。
    鉴于《砥柱铭》中“玄”字加点,王乃栋说,我们可以判断它很可能是明人仿作,仿作者水平有限,没有宋人避讳“玄”的知识,或者故意留下一点以示赝品。但藏家中有高手,他(或他们)发现了这一问题,于是设法抹去一点。还有一种可能,是清代康熙以后,藏家为避“爱新觉罗·玄烨”讳,才抹去“玄”字最后一点。

  ﹕ ﹕
作者: 小凡高    时间: 2010-8-2 22:07
漏洞2:风格低俗
    傅申认为,黄庭坚传世重要墨迹大多集中在其人生最后五六年间,《砥柱铭》卷填补了稍前一段(1094-1098)空白,其风格是用笔爽劲清新。但王乃栋说,黄庭坚的书法最讲笔法,最讲神韵,《砥柱铭》的根本问题是书体庸俗,因此可以判定非出自黄氏手笔。
    王乃栋认为,书画鉴定分为本体鉴定和辅助鉴定两种方式,本体鉴定又可从风格和造诣两方面入手。风格是可以模仿的,因此单凭风格不足以为证。比如这幅《砥柱铭》,其风格与黄山谷颇为相似,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凭造诣来判定了,造诣到位的,水平高的才是真的,否则就是黄体字或临摹复制品,《砥柱铭》的造诣远远不及黄山谷,所以它是假的。
    历史上著名的大书画家,作品非一般人能够模仿,风格可仿,造诣绝对仿不到。黄山谷就是这样。比如有一幅《幽兰赋》,是明人仿黄山谷的,现代人以假乱真,把它印成字帖来卖,是一种典型的俗。《砥柱铭》的问题也是这样。傅申等人认为是其中年后风格的变化,但有一点他们无法辩驳:中年之后怎么会不如早年的《华严疏》那样笔法圆滑、神韵高雅呢?
    黄庭坚的笔法非常具有特色,其点、捺、勾等都与众不同,比如其捺中锋圆、力度足,其勾圆润饱满,而《砥柱铭》明显不具备这些特点。王乃栋认为,九方皋相马只辨千里马,而不辨其颜色、性别,其实鉴定书画也是一样,需要一下子能够掌握书法作品的本质属性。

   # #
作者: 小凡高    时间: 2010-8-2 22:07
漏洞3:错字频仍
    《砥柱铭》正文82行407字,竟有十多处错字。第六行“六合同轨”的“轨”字中,“九”写成“丸”;“毕”下少写一横……最为典型的,是“礼”、“祝”二字,均多写一点,将“示”部写成“衣”部。
    对此,傅申的解释是:唐代释大雅所集王羲之书《兴福寺半截碑》中,“祉”字从“衣”部,元代书法家杨维桢所写的“祝”字也有两点。傅申说:“杨维桢的'铁崖体',吾人尚可置啄,但王羲之既有此例,则山谷偶有此写法,即使是真的写错了,我们就不能允许他偶然失神写错了吗”
    王乃栋指出:集字中有些字是拼凑的,如《圣教序》集字时就拼凑很多错字,所以集字不足为证。黄庭坚在哲宗时曾被召为“校书郎”,负责撰修“神宗实录”,以他的水平和职位,不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将“礼”、“祝”写成“衣”部。由此可见,《砥柱铭》非黄庭坚所书。

   κ κ
作者: 小凡高    时间: 2010-8-2 22:07
漏洞4:语病露馅

    《砥柱铭》没有年款,不知写于何时何地。但铭后有39行189字跋语,其中写道:“魏公有爱君之仁,有责难之义,其智足以经世,其德足以服物,平生欣慕焉。”随后又写道“可告郑公之事业者也”。魏征以敢谏著称,被封为郑国公,对这样一位自己敬仰的人,黄庭坚怎么会对其称呼发生错乱,一会称“魏公”,一会称“郑公”呢?

    对照《黄庭坚全集》中《题魏郑公砥柱铭后》,与此段跋文大致相同,但多出数十字,且有“建中靖国元年正月庚寅,系船王市,山谷老人烛下书”的落款,关键是“全集”中的题跋对魏征的称呼统一为“魏郑公”。《砥柱铭》卷在此又露出马脚。

    黄庭坚的第35世孙黄君受保利公司之邀参与《砥柱铭》,他断定此《砥柱铭》是黄庭坚所写四五幅《砥柱铭》中“唯一幸存于世的真迹原件”,对于上述马脚,黄君解释为:这幅《砥柱铭》书于绍圣四年(1097),书写时比较仓促,故多语病。黄庭坚官为宋代校书郎,“书写仓促,故多语病”不可能是他所为。
作者: 小凡高    时间: 2010-8-2 22:07
漏洞4:语病露馅

    《砥柱铭》没有年款,不知写于何时何地。但铭后有39行189字跋语,其中写道:“魏公有爱君之仁,有责难之义,其智足以经世,其德足以服物,平生欣慕焉。”随后又写道“可告郑公之事业者也”。魏征以敢谏著称,被封为郑国公,对这样一位自己敬仰的人,黄庭坚怎么会对其称呼发生错乱,一会称“魏公”,一会称“郑公”呢?

    对照《黄庭坚全集》中《题魏郑公砥柱铭后》,与此段跋文大致相同,但多出数十字,且有“建中靖国元年正月庚寅,系船王市,山谷老人烛下书”的落款,关键是“全集”中的题跋对魏征的称呼统一为“魏郑公”。《砥柱铭》卷在此又露出马脚。

    黄庭坚的第35世孙黄君受保利公司之邀参与《砥柱铭》,他断定此《砥柱铭》是黄庭坚所写四五幅《砥柱铭》中“唯一幸存于世的真迹原件”,对于上述马脚,黄君解释为:这幅《砥柱铭》书于绍圣四年(1097),书写时比较仓促,故多语病。黄庭坚官为宋代校书郎,“书写仓促,故多语病”不可能是他所为。
作者: 小凡高    时间: 2010-8-2 22:08
漏洞5:题跋有误

    据称《砥柱铭》问世后一直在民间流传,没有进入皇家收藏。《砥柱铭》卷后有藏家题跋多达26则,清晰地记录着此卷的流传轨迹,而傅申等鉴定其为真迹也很大程度上依据于此。

    最被傅申等人津津乐道的是所谓“五则南宋人题跋”,对此王乃栋也有说法。王乃栋说,这五则题跋中最恶劣的是第一则,为隶书,但显然作者并不十分了解隶书法则,整个题跋看起来幼稚可笑,显然这位成就并不高的书法家是造假的直接参与者,如“在”字明显是错字,不可能是宋人所书。其余四则都是行楷,但从风格上看显然不是宋人所为,因为宋人所书行楷随意自由,而明人所书台阁体,规范工整。《砥柱铭》的这几则题跋,恰似明人所为。
作者: 小凡高    时间: 2010-8-2 22:08
漏洞6:印章疑云

    王厚之、贾似道的印章明显是石印,《砥柱铭》卷上盖有大量藏家印章,它们也被视为此卷为真迹的佐证。王乃栋认为,这个问题根本不值得一辩,因为宋代的印章与明代的印章风格完全不一样,宋代的印章主要是铜印、玉印、象牙印等,而明代石印才开始流行。《砥柱铭》卷中王厚之、贾似道的印章显得粗糙,显然是石印,应是明人所为。

    《砥柱铭》卷末钤有朱文收藏印“秋壑图书”,被认为是南宋权相贾似道印章。傅申认为,由此可以证明至少贾似道看来此卷《砥柱铭》出于黄庭坚之手的亲笔真迹。但王乃栋指出,台北故宫《松风阁》卷上至少有6方贾似道可靠的印章,但没有这方“秋壑图书”,与之对照,即可见《砥柱铭》卷贾似道印章有可疑之处。此外,已有专家将此卷“秋壑图书”章与故宫藏《兰亭序》等公认名迹上贾似道“秋壑图书”章比照,发现明显不符,此卷图章系伪作。
作者: 小凡高    时间: 2010-8-2 22:08
漏洞7:文献置疑

    王乃栋介绍,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明代张丑为著录《砥柱铭》第一人。张丑著《真迹目录》卷四载:“徐晋逸所收黄山谷行书魏征《砥柱铭》,后有公自跋极详,纸墨精好,笔法纵横。详其结构,盖早年书也。”张丑的说法很有技巧,“详其结构,盖早年书”,但黄之早年作品并未存此目录。张丑还写道:“我明天顺间,为公裔孙询所购,一时题识者九人,而其名盖不甚著。北卷旧藏项子京家。其品尚在《经伏波神祠卷》真迹之下。”由此可见,张丑时代的《砥柱铭》,还没有王厚之、贾似道等人的题跋钤印,这可从另一方面印证其很可能为明人伪作。

    而其最有意味的是最后一句话“其品尚在《经伏波神祠卷》真迹之下”,张丑认为《经伏波神祠卷》是黄庭坚真迹,而《砥柱铭》在其之下,可见并非真迹。
作者: 小凡高    时间: 2010-8-2 22:08
漏洞8:专家谜团

    王乃栋认为现在很多鉴定专家并不神秘,不要迷信他们,要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头脑。他对记者说:现在全世界真正的鉴定家只是极少数,老一代鉴定家水平也有局限,否则现在博物馆不会有那么多赝品。

    王乃栋从事书法鉴定工作,对大陆及港台的鉴定专家都有一定程度的接触和了解。《砥柱铭》的成功拍卖,其中关键人物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指导委员傅申,他的鉴定论文被认为是判定《砥柱铭》为黄庭坚真迹的最直接证据。王乃栋说,傅申是台湾书法鉴定界的第一号人物,但他对《砥柱铭》的判断只是一家之言,是非自有公论。
作者: 小凡高    时间: 2010-8-2 22:08
漏洞9:有邻馆的反证

    《砥柱铭》上世纪初从广东流入上海,不久流入日本,被私人博物馆--有邻馆收藏。有邻馆位于京都,由藤井善助创立于1926年,取《论语》中“德不孤,必有邻”之意。有邻馆藏有从殷周到晚清近4000年间大量中国艺术瑰宝,而其早年流出的怀素《食鱼帖》、米芾《研山帖》都是不太可靠的复制品或赝品。

    在日本,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被奉为圣人。有邻馆藏品分许多级别,“国宝”和“重要文化财”为最高级别,如黄庭坚的另一件作品《李白忆旧游诗》与米芾的《虹县诗》即被视为镇馆之宝。

    有邻馆从来不出手公认的真迹,只有对那些真伪还没有定论的作品才会出手。怀素的《食鱼帖》和米芾的《研山帖》也是被怀疑对象,而《砥柱铭》能从有邻馆流出,就足以证明日本同行对此卷的真伪还没有定论。王乃栋说,如果我们把日本人抛弃的不可靠的东西当作宝贝,将受到日本人的耻笑,被视为偌大的神州无人。

    王乃栋最后说,书画鉴定其实也很简单,只要把握艺术风格和造诣的大方向,从书画艺术本体鉴定出发,留心观察,多比多看,自然能够抓住书画的本质属性,分辨出作品的神韵雅俗,从而判断真伪,对《砥柱铭》也应如此。

    著名书法研究者张传旭在《中国书法家全集·黄庭坚》中,将《砥柱铭》疑为伪作,傅申鉴定此卷时曾引用张传旭观点。7月15日,张传旭发出博文《砥柱铭:从疑伪到存疑》,继续坚持自己的观点,说明越来越多的专家认识到《砥柱铭》的不可靠。
作者: 闻正    时间: 2010-8-2 22:58
《砥柱铭》4个亿堵住诸位思考通道了么?
作者: 闻正    时间: 2010-8-2 23:09
若《砥柱铭》非真迹,那《中国书法全集-黄庭坚》卷...这座学术金字塔会轰然倒塌么?
作者: 闻正    时间: 2010-8-2 23:13
《砥柱铭》九大漏洞问倒拍卖行

  7月23日,深圳商报以《砥柱铭有九大漏洞》为题,发表了独立书画鉴定人王乃栋先生对天价《砥柱铭》手卷的质疑。26日,负责拍卖的保利拍卖行的姜柯通过上海《青年报》作出回应,称“有些人想通过质疑来出名”。王乃栋先生获知此事后淡然一笑,他认为保利公司没有就关键问题作出回应,缺乏学术探讨的诚意和勇气,不值一驳。

  王乃栋称保利回应不值一驳

  《砥柱铭有九大漏洞》一文发表后,引起业内同行和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当天全国有十多家网站转载了此文。与此前对《砥柱铭》的质疑文章相比,此文显然更有力度,更切中要害。保利公司于7月26日派员出面回应表态。

  听说此事后,王乃栋的第一反应是,保利公司有没有就“九大漏洞”作出具体解释?特别是关于手卷中“玄”字的右下一点被刮去有没有解释?获知文章具体内容后,王乃栋显得很失望,他说:保利没有解释黄庭坚书法中“玄”字避讳的问题,没有解释他提出的九大漏洞,说明缺乏学术研讨的诚意,也可能根本没有进行学术探讨的能力。

  保利拍卖行的姜柯称质疑者们没有见过黄庭坚书法的真迹,显然不符合事实。王乃栋从事书画鉴定、研究和教学数十年,一直十分关心黄庭坚的存世作品。他曾经参观过上海博物馆、北京故宫、台北故宫,观摩过上述馆藏黄庭坚的《华严疏》、《诸上座》、《松风阁》等作品真迹。今年6月3日,《砥柱铭》原件在北京保利公司预展,王乃栋也曾专程亲临现场观摩、品鉴。

  王乃栋早就断言,现在存世的号称是黄庭坚真迹的作品有几十件之多,但事实上其中大多是赝品。正因为长期研究黄庭坚作品,对其书法艺术风格有基本把握,他才能大致断定2004年出版的《中国书法家全集·黄庭坚》所收《砥柱铭》为伪作。在观摩《砥柱铭》原件及认真研究保利公司印制的《砥柱铭》图册后,他才从黄庭坚的艺术风格、《砥柱铭》错字频仍、其中的“玄”字一点有明显被刮去痕迹等方面,进一步断定此《砥柱铭》手卷为赝品。

  质疑者越来越多

  上海《青年报》文章也认为,《砥柱铭》6月3日拍出天价后,有关其真伪的议论便此起彼伏。此文指出,率先公开在媒体上直言其为“赝品”的是河南书法收藏者王保良,随后,身为中国书协会员、二级美术师的鉴定家王乃栋也发出严厉质疑。根据该报描述,似乎指责《砥柱铭》为赝品的只有“二王”,其实质疑者远不止此,其中不乏书画研究与鉴定专家。

  据记者了解,对《砥柱铭》手卷提出质疑的,尚有裴光辉、万君超、张传旭等人。

  裴光辉为著名书画家、文物鉴定家,他一直十分关注《砥柱铭》手卷的真伪问题,通过对数百张高清数码图片进行反复比对后,他坚持认为此卷为伪作,并正在写一篇3万字的论文进行讨论,他说:“将一位我从小景仰的宋代伟大艺术家的赝品当作真迹拍卖、宣传,内心十分焦急、郁闷,我不得不发出自己的声音了。”

  书画鉴定家万君超也在博客中明确提出质疑,他认为:“如果此卷上王厚之和贾似道两人的鉴藏印确实为真迹,那就可能排除《砥柱铭》是元人摹本的可能。否则,就极有可能是元人临摹本,而引首和南宋人题跋则有可能从真本‘移套’而来。”事实上,王厚之和贾似道的鉴藏印已经被证明是伪造。

  著名书法研究者张传旭在《中国书法家全集·黄庭坚》中,已将《砥柱铭》疑为伪作,傅申鉴定此卷时曾引用张传旭观点。7月15日,张传旭在博文《砥柱铭:从疑伪到存疑》中继续坚持自己的观点。

  请傅申出来解释“玄”字

  上海《青年报》的文章直言:“《砥柱铭》真伪被质疑后,北京保利拍卖行也受到了一些舆论压力。”但是重压之下,“他们不认为《砥柱铭》有问题”,“因为这件作品获得了台北故宫黄庭坚书法研究权威傅申和黄庭坚第35世孙、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黄君的肯定。”

  对此,王乃栋认为也不值得一辩。傅申的肯定只是一家之言,他如果能站出来对“九大漏洞”特别是黄庭坚避讳“玄”字的问题进行解释或辩论,那说明他还是一位有勇气的学者。

  保利拍卖行的姜柯表示,“如果故宫或国家博物馆的专家提出质疑,我们肯定会认真探讨”。王乃栋、张传旭、裴光辉、万君超勇敢地站出来对《砥柱铭》提出质疑,正是凭着学者的良知,凭着对中华文化担当负责的精神,裴光辉认为,把《砥柱铭》赝品当真迹来拍卖,是对他心目中伟大的艺术家黄庭坚的侮辱,王乃栋也说,如果我们把日本人抛弃的不可靠的东西当作宝贝,将受到日本人的耻笑,被视为偌大的神州无人。

  姜柯认为,“现在的质疑者我们听也没听说过”,所以决定“不予理睬”。

  姜柯还以“国家相关拍卖法规没有规定拍卖行有‘保真’义务”来做挡箭牌,称《砥柱铭》的真伪问题应该由卖家和买家去解决。这也是问题的关键之一,目前《砥柱铭》买家仍深藏不露,并有消息传来,称国家拟再次使用优先购买权,将《砥柱铭》收归国有。艺术品的市场动作充满玄机,这可能也是一大批专家学者对《砥柱铭》提出质疑的重要原因。

  质疑《砥柱铭》备忘

  明代张丑(1577—1643)在《真迹目录》卷四中对《砥柱铭》表示怀疑:“我明天顺间,为公裔孙询所购,一时题识者九人,而其名盖不甚著。北卷旧藏项子京家。其品尚在《经伏波神祠卷》真迹之下。”可见张丑时代的《砥柱铭》,还没有王厚之、贾似道等人的题跋钤印,从而印证其很可能为明人伪作。

  1976年,傅申在其硕士论文《黄庭坚的书法及其贬谪时期的杰作〈张大同卷〉》中,将《砥柱铭》卷定为疑而不能下定语的“问题作品”。

  2004年,书法研究者张传旭在《中国书法家全集·黄庭坚》中,将《砥柱铭》疑为伪作。

  2010年,傅申发表《从迟疑到肯定——黄庭坚书〈砥柱铭卷〉研究》,修改自己30多年前观点,肯定《砥柱铭》为黄庭坚真迹。

  2010年6月3日晚,在保利5周年春拍会上,《砥柱铭》卷以3.9亿元落槌,加上佣金4.368亿元成交。

  2010年6月13日,《海峡都市报》发表文章,称泉州著名文物鉴定家裴光辉认为,《砥柱铭》非黄庭坚真迹,而是明末后赝品。

  2010年7月5日,《人民日报》主办《文史参考》发表《砥柱铭八大疑团》等一组文章,质疑《砥柱铭》卷为赝品。

  2010年7月11日,《河南商报》发文,称河南收藏家王保良认为:《砥柱铭》极有可能是赝品。

  2010年7月11日,独立书画鉴定人王乃栋接受《深圳商报》记者采访,断言《砥柱铭》的创作不会早于明代中期(见本报7月13日C3版《鉴藏周刊》)

  7月16日《深圳商报》独家采访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获悉,国家优先购买《砥柱铭》无可靠依据。

  2010年7月23日,《深圳商报》发表《砥柱铭有九大漏洞》一文,王乃栋对记者条分缕析,认定《砥柱铭》为赝品。

  2010年7月26日,上海《青年报》发表《保利回应砥柱铭真伪:质疑者没见过真迹》一文,为保利公司辩解。
作者: 闻正    时间: 2010-8-2 23:17
《 砥柱铭》:由疑伪到存疑
张传旭

传为黄庭坚所书的《砥柱铭》拍出4亿多元的天价,成为最近的一个社会热点,傅申先生的文章《从迟疑到肯定──黄庭坚书〈砥柱铭卷〉研究》成为这次拍卖的一锤重音。  
傅申先生文章中说从三十多年前研究黄庭坚起,对《砥柱铭》的真伪不能遽断而存疑,此疑一直延续到今年初。文中提到黄君和我的观点,黄君在《山谷书法钩沉录》中,疑是临本,我在《中国书法家全集·黄庭坚》一书中的观点是疑为伪作。傅申先生经过仔细研究,反复思考,最后肯定此卷为黄庭坚书风转换时期的真迹。
我对此事一直没有关注,直到七月十三日《北京日报》社的记者电话采访我关于砥柱铭的事情,说围绕砥柱铭的真伪有争议,别人写了不少的文章。可惜这些文章我一概没有看到,只能就记者提出的几个问题简单谈了我自己的看法。采访时间有限,几句话也难以说清楚。好在别人为我找到了傅申先生的文章,看后受到启发,有些想法谈一谈。
我研究黄庭坚是在1998年年底,为撰写硕士论文。论文的题目最后定为《黄庭坚书风的嬗变与苏轼之关系》。1999年年底接到河北教育出版社《中国书法家全集·黄庭坚》卷的约稿,在我的硕士论文基础上稍加修改,于2000年交稿,2004年3月出版。
2000年年初交稿后,我有意躲避着黄庭坚,一直到今天。为什么躲避他呢?因为我在研究过程中,不得不仔细观察我所能看到的黄庭坚的书法作品,结果在创作中不自觉地带上了黄字的习气,难以摆脱,大概两三年之后,这习气才逐步摆脱掉。所以再也不敢碰黄庭坚了,一直到今天。因为一直没再研究,下面所谈也大致还是原来的意见,浅陋不可避免。
《砥柱铭》,我一直没有看到原作,当时的研究都是依据所能看到的印刷品。当时对砥柱铭的看法是怀疑为伪作的。
定《砥柱铭》为黄庭坚真迹的学者, 把《砥柱铭》的纪年定为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这是我当时疑为伪作的主要原因。因为《砥柱铭》与同一时期的作品在笔法、笔力上相去甚远。   
从总体上看,砥柱铭的结字与章法,可以说是带有黄庭坚作品的典型特征。但最大的问题是笔法,黄庭坚代表作用笔擒纵自如,如锥画沙、折钗股,线条老辣生涩,立体感、穿透力极强。而砥柱铭笔法脆弱稚嫩,线条扁平,无立体感。如果说黄庭坚代表作的线条如同弯曲的钢筋,砥柱铭的线条就像是木头片。砥柱铭如同一位刚刚出道扮演伟人的特型电影演员,在外貌、装扮上很像,但在神采、气质上相去甚远。如果在神采气质上类似而外貌上有些差异,还不太容易引起怀疑,而外在形式上很像但神采不像,最容易引起怀疑和争议。傅申先生若干年前的怀疑与我类似:砥柱铭“在用笔速度比其他行楷都要快速,出锋尤为爽利迅疾,多纵而少擒,绝无代表性的战颤波折,线质偏于扁薄。”
至于其它因素,如有的字形庸俗,有错字等,都是枝节性的问题。
近些年虽然没有继续研究黄庭坚,但对于汉唐之间的书法,可以说未尝一日不挂在心上,尤其是在汉代隶书、钟、张、二王、颜真卿、张旭、怀素等大家上颇花了些功夫。这些收获对于理解黄庭坚和《砥柱铭》还是很有些帮助的。
譬如,就历史上这些大家来说,我以前往往过分注重他们的代表作,并以代表作为“标准器”来衡量其它的作品,这样容易出现一些问题。
一是对于超一流的大家,如钟、张、二王、颜真卿,比较容易看到其统一性的一面,看到其作品中同的一面,而忽略他们创作上的丰富性和差异性的一面。这些巨匠,其创作时的创造力、想象力往往远远超出我们一般人的理解,他们可以在保持风格统一性的基础上,随时根据文辞、情境等各种不同的因素而随机做出调整,正如孙过庭评王羲之所说“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再如颜真卿,在他六十多岁创造力鼎盛时期,同一年所书的几种碑,面目差别极大。
二是对一些象张旭、怀素、宋四家这样的大家,容易产生片面性,容易根据他们的代表作,拔高他们的平均水平。尤其是对他们在早期和晚期、高潮期和低潮期的作品,容易产生误解和争议。譬如怀素,如果以《苦笋》为代表作,作于晚年的《草书千字文》则过于颓唐,《论书帖》则过于平庸;如果以张旭的《郎官石柱记》作为楷书的代表,则1992年出土的后《郎官石柱记》一年所作的《严仁墓志》,如果没有张旭的题款,又有谁能相信是与《郎官石柱记》同一人所写?柳公权的《回元观钟楼铭》仅仅比《玄秘塔》早了五年,可是其差距却是一般书家与大家的差别;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则属于超水平发挥,远远高于同一时期的作品。
黄庭坚的草书,也有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廉颇蔺相如列传》,书于绍圣二年(1095)左右,属于他学习探索期的作品,用笔稚嫩,风格妩媚,与黄庭坚后期成熟的作品,相去甚远。《刘禹锡竹枝词》大致书于绍圣后期至元符年间,显示了黄庭坚出众的熔铸能力,把旭、素、颜、杨融为一炉,沉雄的笔力,曲铁般的线条,醒目的点法,尤其在用笔的顿挫与线条的穿插上,个性特点已比较明显,但与后面老辣生涩的行书跋尾相比,还是显得平和而中庸。《诸上座帖》书于元符三年(1100)左右,《李白忆旧游诗卷》书于崇宁三年(1104)左右,都是他晚年的作品,就其作品的水平来看,无疑是黄庭坚草书的代表作,在自如的使转中处处强调提按顿挫,线条老辣生涩,章法上打破传统大草―泻直下的流动感,当连反断、实断似连,在时间感上形成一种阻断的涩势,与通常草书强调直觉、感性、速度相比,黄庭坚那令人不寒而栗的冷酷理性,远远超出西方现代派的冷抽象绘画。
黄庭坚草书的发展脉络,与他的行楷书应当是是一致的。如果把《砥柱铭》放入这个发展脉络中,傅申先生的观点是有道理的:“《砥柱铭》所表现的是一个青壮时期的黄庭坚书风”,决非晚年的风格。如果是真迹的话,也只能定为为黄庭坚书风转变时期的作品,方能解释《砥柱铭》与其它作品之间的差距。拿草书来比较,大致相当于写《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时期。
那会不会是后人的临作或伪作呢?从宋代之后的书家水平来看,不太可能。黄庭坚的字,与唐人比起来瘦硬、生涩、干枯,缺少丰满正大的气象。但比其元明清的大家们,则又是似枯而实腴了。《砥柱铭》的英俊、爽利、洒脱,远非后世的大家所能比,赵孟頫表面上丰腴妩媚,但骨子里却干枯,文徵明更甚,董其昌则太淡。《砥柱铭》恐怕只能是宋代的作品。
那砥柱铭是不是一定是黄庭坚的原作呢?
我只能说还拿不准,一是因为我看到的只是印刷品,没有看到墨迹。二是这些年没有再对黄庭坚进行深入研究,仅凭以前印刷品的印象,无法做出判断。
前天与师兄杜萌若讨论书法,我们觉得对书法史上的两件作品还拿不准,一是传为颜真卿的《自书告身》,一是传为黄庭坚的《砥柱铭》。讨论半天,时代似乎没有什么问题,如果不是他们所作,那会是谁呢?谁有那么的大的能耐能写出这样的作品?伪作的可能性似乎不大。但定为原作又很迟疑,不像其它作品那样有把握。
在《北京日报》的采访中,我比较随意地谈到了当年我研究黄庭坚时,对于他和苏轼之间的一些对话,甚是费解,感到象是听“黑话”。有朋友不能理解,在这里再解释一下。
苏、黄、米、蔡宋四家中,谁的水平高些,谁的低些,为什么是苏、黄、米、蔡这个排法?历史上有些争论,譬如蔡是蔡襄还是蔡京?如果是蔡襄,年代明明在苏轼前头,为什么排到最后?周汝昌先生从声调平仄上提出了他的看法。我个人的看法是,从书法综合能力上来判断,这个排法完全是按水平高低排的座次。蔡当然是蔡襄,蔡京比蔡襄当然是差远了。四家中,蔡襄比起苏、黄、米,实力还是有些悬殊。苏、黄、米三家,单从技术上讲,表面上米芾似乎更令人眼花缭乱一些,但从气韵上讲,或者说从对书法本质的理解上,则米与苏黄又不在一个层次上,苏黄的思想深度与艺术想象力远远高于米。黄的理解力当然很高,天赋也不差,但与苏轼比,天赋上稍逊一筹。苏黄之间关于书法的对话,对于米芾来讲,有一些是难以理解的,这样的对话仅仅限于苏黄二人之间,所以私下里我把他们二人之间的这些对话称为“黑话”。这样的“黑话”实际上是高山流水式的对话,是大音希声。

                                               2010、7、16初稿
                                                    7、17改定




欢迎光临 【艺术部落】 (http://www.xdsf.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