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文是独立于汉字之外的一种全新的方块文字,初看与汉字相似,因为它是模仿汉字的构字方法、借用汉字的基本笔画重新创制的。它的基本笔画,也有与汉字相同的点、横、竖、撇、捺、左拐、右提,但没有汉字常见的竖钩,对撇捺等斜笔运用较多。由于笔画繁多,结构复杂,多数字都在十画以上,认记、书写都有一定难度,就连汉字中书写最为简单的数字,到了西夏文裡笔画也相当繁杂。 西夏文字仿照汉字创制,汉字书法有篆、隶、真、行、草五种书体,真书即楷书。传世西夏文献中已发现篆、楷、行、草四种书体,而未见西夏文隶书。汉字书体是经过长期演变而来的,西夏文字则是汉字楷书笔画的模仿。西夏文篆书同样是据汉字小篆的模仿,未经过使用中的演化,所谓“屈曲类符篆”云云是宋朝人对“字画繁冗”的西夏文字的形容。 923 罓 罓 |
西夏文字的創立歷史上有多種說法,相傳為景祐三年(1036年)十二月,大夏國主李元昊命大臣野利仁榮創製,費時三年而成。西夏文字是記錄黨項族語言的文字,又稱蕃書或蕃文,目前總計共於6000餘字。其結構多仿漢字,行體方整,但筆劃繁冗,用點、橫、豎、撇、拐、鉤等組字,多斜筆,無豎鉤。單純字較少,由2個字甚至3、4個字合成一字者居多數。其中又大多數會意合成字和音意合成字,分別類似漢字的會意字和形聲字,一些譯音字由其反切上下字的各一部分組成,類似拼音字;象形字和指事字極少。其書體有楷、行、草、篆,分別用於雕刻、手寫和金石。 西夏文字創製後即尊為西夏國字,下令推行,用於書寫各種文書誥諜,應用範圍甚廣。西夏國滅亡後,西夏文仍在繼續使用。到了元代時(西元1227年)另稱河西字,且其文化並未完全消失,元代人用它刻印了大批佛經;明初時期亦曾刻印西夏文之經卷,到了明朝中葉,還有人以西夏文刻於經幢。此時距創造文字之時已歷時約500多年。 後來發現的西夏文文獻頗為豐富,有法律著作《天盛年改定新律》、歷史著作《太祖繼遷文》、辭典字書《文海》、《番漢合時掌中珠》等。 091 ㄨ ㄨ |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
GMT+8, 2025-8-24 05:21 , Processed in 0.11153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