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 ∮ ∮ |
●关于诗剧 喜欢戏剧的观众也许看过许多类型的戏剧,如诗剧、歌剧、音乐剧、地方戏曲、小品等等,对于诗剧,恐怕有点陌生。有人说,莎士比亚的戏剧就是诗剧。但莎翁戏剧的重点在‘剧’是以诗的语言来演绎‘剧’以强烈的戏剧冲突为结构,而深圳诗剧场推出的诗剧《穿越百年》重点在‘诗’戏剧因素是以‘诗’而存在,尽管不是莎翁式的,仍可美名其曰‘诗剧’ 深圳诗剧场诞生的初衷是为诗人的诗创作一个朗诵的平台,借以推动诗歌的发展,同时又馈赠给观众分享高雅的朗诵艺术。朗诵在于听,既然走上舞台,就不能忽略了看,第一届诗剧场运用了许多舞台表现手段,使朗诵演出取得了巨大成功。回过头再来看,它的成功在于包涵了一些戏剧因素,和创新手法。今年是第二届,于是便决定诗与戏剧正式联姻。舞台本是戏剧的殿堂,诗与戏剧联姻更使舞台熠熠生辉。 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抚去历史风尘史实是何等厚重革命前辈的浩然正气令人肃然起敬。比辛亥革命题材的电影,电视剧,话剧,戏曲遍地开花,而《穿越百年》以诗剧的形式来讴歌那万年风云,则颇具新意。 深圳是剧场邀请了国内部分顶级诗人,资深编剧,著名导演倾情打造这部诗剧 应该说,《穿越百年》以诗歌为主体,以戏剧为载体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一种新的尝试,在不影响诗歌的独立品格的前提下,融入戏剧进程,历史与现实对接,时空轮番交错,穿越魂灵的语境,以诗的激情遐想和剧的撞击迸发描述出宏大的唯美音画。 这种尝试是否成功呢?那么,请大家走进剧场来分享诗剧飞扬。 深圳市戏剧家协会 2011年12月5日 ㄒ ㄒ |
●主创访谈 从容访谈录 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各类纪念主题活动都很多,《穿越百年》在年尾才上演,请您讲讲这部诗剧与其他形式的纪念活动有何分别? 今年反映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主题活动特别多,各种艺术门类都有,电视剧可以反映日常博杂的内容、电影全景式的记录,包括文学作品,都充分利用了自身的艺术形式来表现这个主题。《穿越百年》属于原创诗剧,以诗画方式阐释辛亥革命,选取几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做切入点,关注生命感很强的亲情、爱情,还原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目前国内纪念活动大多选取历史人物的诗歌原作,而中国诗剧场则通过中国最顶尖的中青年诗人团队,以介入历史的方式,对历史事件进行诗歌原创,再以视觉的方式将诗行中的历史搬上舞台。以诗歌的方式对话重大历史题材,在纪念辛亥百年的在艺术作品是非常少见的,把诗歌的语言和戏剧结合则更具突破性,在两岸四地都属首创。 为什么要进行诗歌的原创,这对表现这段历史有何助益? 辛亥革命时期是中国一个非常富有激情的时代,当年这些历史人物也曾留下过激情澎湃的诗歌原作,但那个时代的语言主要以古诗词为主,如何能够引起当下受众群的共鸣,是我们首要考虑的问题。《穿越百年》是以史为鉴,试图用语言的时代感打通当下,唤醒共鸣,体现人性的穿越,使当下状态和历史精神进行对话,通过时代与时代的碰撞,引发更多的关注,并引起我们的发问。 您怎么看待辛亥革命? 我们写这部戏,从头至尾是在追寻一个百年之梦,排完这出戏后,我们仍然感觉这还是个梦,是个还没有做完的梦。是我们奋力追寻的共和之梦、理想之梦、救亡之梦、人性之梦、启蒙之梦与民主之梦,百年过去,这个梦仍然在延续,激荡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对今天仍有非常强烈的当下意义。因此可以说,《穿越百年》既是历史的,又有现实性,即指向过去的历史现实,又指向现代人的精神面貌,作品不仅仅是记录过去,维度更广阔、更多面,主题更为永恒。 您认为这部诗剧对当下社会有何特殊的意义? 虽然这部戏取材自100年前,但就历史而说历史,并不是我们的初衷。在数字化时代,新媒体盛行,但青年人的精神生活实际上没有更丰富,内心生活更加功利与日常化,精神世界日益扁平与萎缩。《穿越百年》最重要的目的是打通当下,给当下的人看。通过那个时代对爱情、对亲情、对民族、对祖国的态度与精神的描摹,在寻找和发现生命价值的过程中,体现人的精神状态,对比当年感人肺腑与发人深省的家国情怀与担当,比照今日扁平的精神面貌,揭示当代激情消泯与精神匮乏的困境。比如林觉民给妻子的信,在这个被房子车子票子孩子缠绕追逐的时代,这种浸透了泪与血,饱含着家国大爱的情书还能写出来么?我们的文学策划弄白说,这是一部有体温的诗剧场。我们是想以人性的穿越撼动我们的灵魂,唤醒当下的精神状态。 您的另一个身份是诗人,请问您怎么看待深圳的诗歌发展? 深圳是一座先锋城市,她的诗歌也当然地呈现出先锋的形态。在这座热爱诗歌的城市里,拥有百位诗人,深圳诗人在《诗刊》、《星星》、《诗选刊》等大型刊物发表诗歌作品数百首,《诗林》双月刊也落户在深圳。去年 “首届中国诗剧场——我听见深圳在歌唱”在深圳上演,不仅是深圳诗歌界30年的一次经典展示,也是首次与全国诗歌界的互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应该也是中国诗歌界的一次大事件。通过以诗歌、戏剧及当代艺术的多维表达方式,开拓一种新的诗歌艺术空间,在中国艺术界尝试一种新的突破和创新,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影响力,逐渐打造成中国诗歌文化名牌。 中国诗剧场今年已经是第二届了,当初你们为什么要把诗歌与剧场结合在一起,未来的发展又有何构想? 西方过去是有诗剧的,在古希腊时代曾经面对的就是普罗大众,但如今却更多的是面对精英的精英文化。中国之前没有诗剧,但诗歌+剧场在形式上的突破,可以让普通大众以诗歌的名义走进剧场。今天我们致力于推动中国诗剧场的发展,是希望还原诗剧场面向公众的形态。诗歌是高雅的,高踞象牙塔的顶尖,是艺术皇冠上最璀璨的钻石,现在我们所作的,是摘下钻石,让普通的大众都沐浴到它的光辉。 目前国内诗歌发展的大环境中,娱乐化、事件化的诗歌比比皆是,大众对诗歌的接受方式也局限于阅读与朗诵会,实际上诗歌的功能是多样化的。中国诗剧场是通过诗歌与剧场的结合,以大家都能理解的诗歌话语方式,和戏剧进行嫁接,引起社会广泛的对诗歌的关注。用诗评家霍俊明的话来说:中国诗剧场诗与戏剧的跨界是多层次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对观众的刺激是多方面的,延留受众感受历史停留的时间,这种表现方式在国内是第一次的。吴思敬教授也指出这种新表现样式,已经引起了新一轮的文化现象。 ね ね |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
GMT+8, 2025-8-18 14:50 , Processed in 0.11341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