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0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甘学军访谈|打造中国影像艺术品交易的平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1-24 22:29: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打造中国影像艺术品交易的平台―甘学军访谈
崔君霞 《东方艺术-财经》   
  2006年秋拍,华辰将推出国内第一场摄影作品拍卖专场,此消息一出,即引起拍卖市场和艺术市场对影像作品的热忱关注,为此,《东方艺术·财经》杂志采访了华辰拍卖行总经理甘学军先生(以下简称“甘”)。
  
  《东方艺术·财经》:甘先生,这次摄影作品专场拍卖在国内实属首次,请问您举办此次拍卖会的目的是什么? 将中国摄影师的作品拿到拍卖行这样的平台上来运作,以前从来都没有这样的专场规模,请问您的初衷又是什么呢?毕竟这在国内是首例。
  甘:举办此次专场拍卖会的目的就是,尝试打造中国影像艺术品交易的平台。中国的摄影爱好者以及收藏队伍其实是非常广泛的,但却没有一个交流交易的平台,显得很散乱,广而薄。
  
  国际上的影像市场已经相当成熟,同时与各自国度的影像创作的联系也非常紧密,出于一种对市场建设的自觉,也是出于一种责任感与道义感,我们觉得中国应该有自己的影像艺术作品的交易平台,应该从市场角度供摄影艺术家展出才华的地方。只有有了这种平台,才会真正从市场的角度对中国摄影艺术创作,包括对中国过去旧的影像作品的收藏研究产生促进与引导作用。我们相信,将来中国的影像市场会越来越厚。
  基于这种判断,我们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其实在几年前,我已经做了一次小的尝试,拍卖过两位摄影艺术家的作品——一位是郎静山,一位是洪磊。拍卖结果出乎我们预料,郎静山的作品拍出4万,洪磊拍出一万八。这个价格相当于中国当代年轻国画家的作品价格,这是一个好的兆头。直觉告诉我们,中国的影像艺术,一定与其它艺术门类一样,有很多杰出的艺术作品与艺术家。
  
  回忆中国的历史,特别是近百年的历史,留给我们深刻印象的,往往是通过摄影师的镜头记录下来的。从艺术的角度来看,也有很多很有价值的作品。
  
  中国应该有这样的交易平台,应该有这个市场。影像艺术到现在,我们认为是水到渠成的,只不过,这个渠现在只是一条小溪,但我们相信,这条小溪会成为大河,最后融入世界之海。
  
  《东方艺术·财经》:的确如您所说,不过国内的影像作品艺术水准良莠不齐,又没有以往的经验可供参考,那么您选择拍卖品的标准是什么?有没有分类或时间段的限制?选定的拍卖品又该如何定价呢?
  甘:我们选择标准就是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记录历史,记录那些值得我们回味,值得我们记起的重要历史事件与重要人物,反映历史真实状况的照片。或者在摄影艺术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重要影响的艺术家的艺术作品都是我们珍选的范围。
  
  总得来说,历史上的摄影作品侧重于纪实,而当代的更侧重于艺术水准。
  
  至于拍卖品的定价,中国大多数的摄影艺术家,他们的市场定位是不确定的,他们作品价格的定位也是游离的、偶然的、偶发的。因为没有一个正规的交易平台,更多的时候是凭个人的感觉,没有一个价格指数,无从参考。我们给拍卖品定价的标准与选择拍卖的标准是一样的,即根据它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也就是作品以及创作者本人在摄影艺术史上的地位,创作的内容反映历史的状况以及艺术水准的展现。同时参考我们能够了解到的,作品已有或者可能有的收藏价格来定价。
  
  这个问题说起来不过几句话,其实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这直接会影响到对艺术家作品价值的判断,特别是我们是第一个作影品专场拍卖的,可能会对市场有引导作用。
  
  所以我们在这方面也非常慎重。为此我们请了当前摄影界的权威人士,担任艺术委员会顾问。让我们非常欣慰的,当我们提出影像作品的专场拍卖的想法时,绝大多数的影像批评家都非常赞成,表现出极高的热情,给了我们很多学术上的意见与建议。他们都是义务的。这是我们在建立其它传统拍卖活动当中少有的现象,对我们今后是个很好的推动,也是对我们从业者极大的鼓舞,也说明我们做这件事情是顺从民意的。
  《东方艺术·财经》:拍卖影像作品,针对它不同于传统的书画作品,它的流程与规则是怎样的?对于拍卖成功的作品,如何保证参拍作者之后仍然按照参拍作品一样的尺寸一样的编号往外卖?像这样的不规范行为,影像作品比书画作品更难掌控,倘若出现这样的现象,拍卖行有什么应对的政策么?
  
  甘:流程和规则上,大方面与其它传统拍卖是一样的。只是会特别强调摄影作品可能涉及到的版权与肖像权的问题时,参拍作品的创作者与提供者,特别要声明在肖像权与著作权方面没有争议。
  至于你问到的第二个问题,这也是我们建立这个平台的意义所在——对艺术家如何创作的艺术作品有个约束与规范。因为市场本身是对艺术家艺术生命的延续,别人收藏了你的作品,是对你的认可。申明是多少张就应该是这个数。不按照这个做,说严重了就是欺诈,从道德上就说不过去。我相信只要是对自己的艺术生命负责任的艺术家,都会遵守这个规则。拍卖是在一个开放的平台进行的,这才会一个公开的监督。如果艺术家对自己负责任的话,就应该接受这种约束
  倘若真的出现不规范的行为,收藏者是有权利追究的。拍卖行只是一个中介,承担不了后续法律上的追究,但是有道义的遣责。拍卖公司对于法律上有暇疵的人可以拒之门外,这也就是常说的黑名单制度。
  
  《东方艺术·财经》:甘先生,看来您为这次拍卖已经做了非常详尽和周密的考虑安排,不过据我所知,现在一些画廊也在代理部分摄影师的摄影作品,那么对于这一类的作品,您是如何进行拍卖的呐? 还有,如果此次拍卖的价格很高,但是以后不会再有画廊以如此高的价格来代理他们的作品,这样的情况该如何处理呢?
  
  甘:老实讲,我们欢迎从画廊代理的作品进来。从市场的一般原理来讲,应该是这样,拍卖公司最好不直接从艺术家手上征集作品,而应该与代理人或者代理画廊来合作。这是比较成熟的市场做法。中国市场又有中国特色——中国的画廊制度还不是很健全,而且由于某些传统观念,中国的艺术家还不太会处理代理与被代理这些关系,甚至还有一些艺术家不接受市场。其实只有通过市场,作品才能被人广泛认知,同时,市场也是艺术创作赖以生存的一个土壤,是一个检验场,市场的参与者,是艺术创作很重要的一个服务对象。我们做这次拍卖也是为了让更多影像艺术家们认知并且接受市场。我们在做其它类型艺术的拍卖也是这样走过来的。
  
  拍卖价格过高,而以后不会再有画廊代理的可能,这是很善良的担心(笑)。其实拍卖市场只是反映现场交易实现的价格,它只是一种指数,反映某种行情,但并不反映某一类作品中其它作品的价格。艺术家应该了解的是,参与拍卖的作品是精品,通过专家意见、现实与历史的考查,定了一个价格,但是,最后实现的价格,很多时候是偶然的。比如一幅作品有两个人要,只要没人放弃,价格就会一直上涨。但这并不等于其它作品也是这个价。拍卖实现的价格,只是在市场上你的艺术创作中某一件作品的价值的瞬间认可。
  
  当然,因为这件作品的认可,对艺术家的艺术成就也是一种认可,可能会水涨船高。一般来讲,拍卖市场的成功,对于艺术家自身其它的交易是有好处的,而不是阻碍,因为你已有成功的记录,对市场的价格定位是很好的事情。另外,这是第一次国内的摄影作品专场拍卖,谁参加进来都是第一次,这在中国影像艺术市场甚至中国影像艺术发展史上就是一个记录。
  
  《东方艺术·财经》:这次专场拍卖的确师很有意义的。不知道您认为摄影作品的拍卖对摄影收藏市场的作用体现在哪里?以后是否会与其它传统拍卖一样成为常规的拍卖项目呢?
  
  甘:确是这样。对于摄影收藏市场而言,我认为摄影作品拍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我们的定价,对市场的价格产生一种指数式的引导意义
  第二:对市场收藏取向产生影响,什么样的作品是值钱的,有价值的。第三:同时也会影响到艺术家创作的价值取向,来考虑自己的创作风格,考虑自己的题材的取舍。摄影作品拍卖,如果做的好,对市场就是一种促进,反之是一种破坏。中国的摄影拍卖、收藏市场还在初步发展阶段,对我们来说不光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从这次开始,我们已经把影像作品的拍卖列入常规。这次拍卖就是影像部来操作的。而不是临时的,是长久的。艺术家们应该有所期待。
  
  《东方艺术·财经》:拍卖行与画廊在影像收藏市场起的作用不同之处表现在哪里?在现在的是艺术市场状态下,还需要做哪些工作?您认为中国有足够强大的影像收藏队伍来促进市场的发展吗?
  
  通常情况下,画廊是一级市场,拍卖是二级市场。从艺术作品本身的遴选过程来看,拍卖行是拍精品,比画廊更精致一些,从数量上来讲就更少一些。一次拍卖一位艺术家的作品,最多可能只拍几幅,而画廊代理的可能就是这位艺术家全部或者相当部分的作品。
  
  同时,拍卖行为艺术家提供的是一个公开的被认知的机会。画廊是靠熟客,每个画廊都是一个圈子,而拍卖行是面对所有人的。
  
  对市场的作用也是不一样的。如果说拍卖行就是奥运会,画廊就是各个俱乐部或者省队,参加奥运会的时候就要挑选最好的运动员。大量的艺术创作是要靠在画廊里经营的。拍卖行只是集中展示精品。
  
  画廊是市场的中坚。我们希望不久的将来能够找更多的影像代理机构合作,
  
  这样艺术家就会省去很多事务,更专心于创作。市场由另外一部分人帮他们做,不过市场对他的引导会更清晰。市场建设是艺术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没有市场建设,艺术创作就缺少一个附着点。
  
  中国画的艺术家已经尝到市场的甜头,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度”的艺术家能够像中国的画家那样生活优越,成为社会的优越阶层,只有中国能发生这样的事情。
  
  为什么呢?中国市场太广大了。中国人有收藏的传统,最重要的是中国经济发展了,有钱了。任何一个国度都是这样,再国际化的人,首先认知的是本土的艺术。这是血液里的东西。中国市场建设好了,中国的摄影艺术家的日子也越来越好过。
  我们这个平台一开始就是一个国际化的视角,还会吸引国外大师的作品,那对中国的艺术家来讲,就是洞察与观察的机会,又会是一种促进。
  
  《东方艺术·财经》既然有这么广泛的收藏者队伍,那么现在收藏家对影像作品的理解是否能与其它传统拍卖品的鉴赏达到同等水准呢?
  
  这是拍卖行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对收藏队伍的培养、引导。通过我们的讲解,推介,能够告诉这些准收藏家们什么是好的,如何鉴赏一张好的影像作品,这在传统收藏市场领域里,我们花了将近十年的时间才做到,现在市场环境与过去不一样,会快一些,我们对影像拍卖试验做了差不多五年的设想,但中国的事情不好预料,会更快。
  
  在市场不成熟时,最重要的是艺术家与批评界的认可,市场认可是后来的事情。批评界的认可是市场认可的前提。正常市场一定反映正常行情,不用担心错位会错到哪去。图录就是培养收藏队伍的一种手段,所以我们要求此次的图录一定要反映中国的影像发展史,反映当代中国影像的基本现状。我们有五年设想,坚信一定成功。


   ┈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5-8-26 01:16 , Processed in 0.11105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