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32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岛子:跨媒介的美学逻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26 20:51: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视觉艺术以媒介的实验来表达主体的思想观念和情感,在现代主义时期就已经积累了相关的经验。像毕加索的材料拼贴作品,很早就试图向物理的、立体的、心理的空间扩张。杜尚的装置艺术更是令时人困惑的越界,到二战后,波普艺术出现以及1970年代激浪派运动,则意味着后现代艺术的全面转向。当今,即使不太喜欢读书和思考的艺术家也能意识到,跨媒介创作是当代艺术的一个显著特征。
然而,要认同跨媒介的艺术价值,就有必要在美学的逻辑上理解这一现象。艺术的审美不仅是静态的,架上的,或视觉至上的,这些审美因素的合理性除了都产生于传统艺术的建制;它还有审美现代性所开启的动态的、虚拟现实的、综合听觉、嗅觉、肤觉、通感等丰富的感性经验的表现形式,甚至是反美学的形式,这些形式意味着审美的领域又不仅是艺术本身,还有日常生活以及伦理。就动态和虚拟现实而言,就包括后来出现的电子媒体,许多艺术家把它作为一种“人工天堂”,似乎又一次摘到了那棵智慧树上的果实。不仅如此,文本、理论也可以借助新媒体来转换、传达。比如美国女艺术家珍妮.荷尔泽的电子艺术就有代表性,她无疑充当了一个公共性的角色,一个哲理箴言式的诗人。她经常在车站、码头、商务中心的电子广告屏幕上发表文字作品。电子媒体最早的理论家,麦克卢汉在1964年就已经谈到新媒体会怎样带给我们“一种普遍理解和统一的圣灵降临状态。”故此。我们能够用电子媒体的普遍语言来相互理解,当下情势的确兑现了他的部分预言,但历史总有遗憾,兑现中潜在的赤字总会被兑现中难以想象的剩余抵消掉。
总的来说,艺术美学的单一功能衰竭了,但艺术的本体终究无法逾越其审美价值,跨媒介创作仅有的美学意义就在于,以先锋艺术的精神介入美学的新问题、新建构和新使命。艺术的美学必须超越艺术问题,涵盖日常生活、感知态度、传媒文化,以及审美和反审美经验的矛盾,似乎才会有新的出路,也才有可能超越传统与现代非此即彼的模式来被理解,同时也在实践上重构了艺术的审美价值。
中国艺术家在1980年代末期开始实验媒介跨越,画种界限的冲淡起始于美术学院建起了综合材料实验室,后来又有了多媒体工作室。到1990年代,架上创作跟动画、电子媒介结合、转向装置的串联等等,艺术门类的界线逐步被打破、被跨越。原因是艺术的观念性、当代性需要相应的载体。对当代艺术家来说,哪一种载体更适应表达他的想法,他的理念,他的情感,他就可以去选择。仅仅把它界定为画种的门类、语言风格来阐释,只是在某一个审美层次有效。这样以来,艺术批评就不能用绘画或雕塑的通行标准来评价装置、行为作品。即便是架上艺术也会显得不得要领,例如王小松最近在上海的个人展览,他的绘画作品看着有种浮雕和石膏版画的感觉,远看很抽象,近看又有微小的具象,画面上有两层,表层还有像文字那样的书写性。本来书写的东西属于书法,属于表现主义风格,像波洛克,随便滴洒。这就不能仅以传统油画的透视以及风格标准来评判它。随着技术、媒介、材料的新的发现,艺术家的手法会越来越自由,越来越综合。这只是最近的一个不太显著的例子。
跨界现象对于批评家的确会增加评论的难度,在策展的时候,面对艺术家多种媒介实验作品,也会碰到很具体的难题。如何在一个展厅或者是批评文章里面去言说、描述和评价如此不同的作品,每个批评家都有自己解决方法。对此,我仍然坚持内在批评的立场和方法,如果以媒介之新为标准,就会流于现代性形式主义批评的老套建制;而把社会现象的揭示当成思想的深刻程度,就会流于题材内容所决定的庸俗反映论。内在批评不是把艺术经验视作一种世俗的生命经验或审美经验,无论策展或批评写作,我所面对的不是艺术品的具体创作过程或艺术家个人的世界观,而是一件艺术品或一个展览本身作为一个整体,所表征的世界的精神直观结构,也就是艺术作品中被客观化的真理。内在批评的功能首先要瓦解作品的题材内容甚至媒介形式,救赎出作品的真理内容;然后,对其精心阐述,使之成为世俗的启迪。我必须根据艺术作品(哪怕是幽微的、或然性的)意味、意蕴去探析出它的实验性意义,亦即我所要寻求的隐含的真理内容。
目前来看,好的策展都是主题性的展览,这种主题性是跨越了水墨、油画、雕塑、影像、装置等。一个主题从问题出发,艺术家就能释放自己的能量,没有更多的顾虑。现在,有的艺术家的创作就运用很多种媒介形式,有影像,有架上,装置等。如果为这样的艺术家作个展、写评论,可以看出其内在的精神结构,一个画油画的,他可能还做装置。一个摄影家,可能近些年在做雕塑。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创作克服了一定的难题,达到某种程度的自由状态。首先,这自由是在艺术本体、媒介上的一些探索。我提倡的内在批评,还有两个原则,一个是“新”,就是形式上的创新,包括新的媒介、材料的运用;第二个就是“深”,对题材的挖掘,对真理内容的挖掘。“新”主要指的是形式,不是所有的“新”都是好的,还要有深度。实际上所有新的形式都孕育美的致命伤害,而真理内容的深度则是美学/伦理的双重救赎。
近20年的装置、行为、录影等跨界艺术,没有留下更多、更经得起阐述的作品。一开始觉得这个很新奇、很先锋。像刚开始学写作的人,把一些形容词堆砌起来,久了就有种纨绔式的造作和自大,给人的感觉是精神上的浮泛乃至创作伦理的不可靠。而装置不是堆砌,电子艺术也不是技巧炫酷,装置可以用很简单的材料表达一种有深度的想法。范例如博伊斯的“社会雕塑”,意大利的“贫困艺术”、日本的“物派”。这要有个过程,毕竟,新媒介的发现和运用在世界范围内都属于精神实验,属于新的艺术思维方式和语言方式的探索,也都要经由历史的试错,才会陆续出现一些非凡之作。
无论如何跨界,艺术作品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创作主体,当一个艺术家的文化积累、他的人间阅历,他在宗教、哲学、文学等人文修养的各方面达到一定程度之后,灵性就会自行涌现出来。这个“自行涌现”可以是绘画也可以是诗歌、影像,也可以是批评文本或哲学,记得维特根斯坦说过,只有学会诗的表述才可以进入哲学思维。艺术媒介的性质和范畴到了一定程度,也就没有人为的硬性障碍了。在刚开始学习时,一般都会分门别类,有专业有范畴。到了一定程度就通透、清灵了,那就是中国美学讲求的化境,化境就是灵性已经自由了。当然,还要补充一句:没有神学(至少是神学美学),美和真理都是不可想象的。

   В В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5-9-23 16:43 , Processed in 0.11397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