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验电影”短片展(2007)
前言:
或许你要问:实验电影究竟是什么?实验电影的意义又是什么?
其实实验的概念是多层面的,实验电影可以主要概括为三类:视听形式上的实验,叙事方式上的实验,及叙事内容本身的实验。
视听形式实验顾名思义是对视听语言的实验,这类实验在手法上是反传统的,所以往往也是反叙事的,如费尔南德·莱谢尔的《机器舞蹈》。叙事方式上的实验可以追溯到格里菲斯的《党同伐异》,当今电影风靡的板块结构无不都是老格非线性叙事实验演变的后裔;而叙事内容本身的实验,比如去表达哲学,有人说己经走到了尽头,也有人认为根本是初级阶段。
另外,当今的新媒体技术是否属于实验电影?实验概念的模糊和包容注定了它的争论性。但正是这种争论不休的实验推动着电影的进步。
实验、揣摩电影中视听语言的更准确、完美、新颖的组合表达,在西方,是电影发明以来一直存在的行业,这个事业让电影这门独特艺术有了今天这样的无限风光。
实验的开拓性和非商业性注定了实验的努力始终要面对困惑和挫折,中国电影要发展出本土的特色,电影人必须面对实验的彷徨,实验电影事业理念必须融入电影人的血液。
国内展映作品导演:
郑重、毛永华、吴迪、焦岩 、炭叹、陈强、翁羽、师丹青、高铭、郑航、林哲乐、张跃冬、项砚冬与汤一虎
国外放映作品导演
莫里斯·勒迈特尔、帕特里克.波卡诺维斯基、萨比格尼·瑞比克金斯基、比尔.莫里森、松本俊夫、佩特·斯卡拉
主办单位:
北京电影学院实验电影工作室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学院电影社
大稿村国际艺术区
第七监狱电影工作室(暨电影吧)
协办单位:
《大众DV》杂志
媒体协作:
中国银幕 搜狐娱乐 新浪娱乐 魔时网 mtime动艺时光
策展人:
白颖 余克玉 王晋 王星 楚智程
顾问:
刘旭光 杨子 张良学 孟浩军 张江南
特邀嘉宾:
叶丹;加州艺术学院电影学院硕士研究生合作班导师。美籍影像、动画艺术家。美国加州艺术学院电影学院硕士。作品曾在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及法国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等地展出。
撰稿:
菊子
现场主持:
翁羽(北京电影学院)
炭叹(中央美术学院)
白颖(大稿村国际艺术区)
张江南(第七监狱电影吧)
项目协调:
北京电影学院:李震宇 肖云 王渊 于广才 潘龙
中央美术学院:赵曌 王东 冯静
放映场地与时间
北京电影学院
放映地点: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4号教学楼一层
放映时间:12月14(叶丹有关实验电影讲座)、15号
联系电话:13426111174 13811838518
中央美院城市学院
放映地点:中央美院城市设计学院小阶梯(顺义区后沙峪镇裕民大街1号,在东直门乘975路公共汽车至中央美院城市设计学院下车即到或架车走京承高速后沙峪下东行至罗马环岛前200米)
放映时间:12月18、20号(晚六点半)
联系电话:80410141 80410823
大稿村国际艺术区
放映地点:通州区梨园镇怡乐中路114号 (城铁八通线果园站下车换乘316路大稿北站下)
放映时间:12月20号——30号(循环播放)
联系电话:81566003 81565875
第七监狱电影吧
放映地点: 地安门外大街白米斜街7号后门(东岸酒吧向西50米)
放映时间:12月15号——16号(下午三点、晚上七点)
联系电话:64032968
国内影片展映部分:
展映作品:《REPANDA》6分钟
导演简历:林哲乐1983 出生 毕业于上海大学影视学院,现为独立导演
2007 第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大学生短片单元评委 REPANDA》与《Q鱼的下午》参加上海美术馆“果冻时代”展览,分别被上海美术馆收藏
影片概述:熊猫们做一次儿时天天要在操场上锻炼的体操。体操展现了机械重复生活的现象 ; 在时代中复制与强迫复制给大众带来的压力和身份混淆,在个体与群体统一性后夸张其间的矛盾,最后创造一回归母体与回归自我的内心假象。其间并把符号加入起承转合的架构,轻盈的展现影像的趣味。
展映作品:《金鱼》(2006)14分钟
导演简历:郑重1970年生 编剧、导演,主要作品有话剧《面对面》,电视剧《大明宫词》《桔子红了》,电影《宝贝儿》歌剧《武则天》
影片概述:《金鱼》很简单,在一个平常的家庭聚会上,父亲、母亲、儿子、儿媳都在场,幸福之家,属于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席间,这是一系列的隐喻,一次象征主义的叙事实践,旨在探明我们——中国人生活的本质,在这个充满了好消息的时代,这个于父辈们计划当中的,消费主义的好年景…….
展映作品:《自拍》(2006)7分钟
导演简历:翁羽 1981年生 北京电影学院新媒体系研究生,2006年作品《二元对立》《咬》重突物语—2006横滨新媒体艺术大奖影像节获优秀实验电影奖,2006年作品《自拍》 暖痕--中日影像艺术互动展
影片概述:《自拍》通过一种具像的方式进行自我的观看,在主客体的观看行为中,我们看的同时也在被看,这个过程就像是人在照镜子,自己看到镜子中的自己,镜子中的自己同时也在看自己,只是镜中的“我”是一个虚像的“我”并非真实存在的“我”。这时我们就会用一种极端的方式砸碎镜子来保证我们自己对观看的主导权的唯一性。
展映作品:《高音LA》(2006)13分钟
导演简历:师丹青 1983年生,2006 毕业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影视与数码媒体专业,短片《高音la》获得中央美术学院2006毕业创作展一等奖
影片概述:这部短片实际上是有两条线索贯穿的,线索一:一个抽象并充满象征的故事情节,与故事情节同时展开的是一系列的视觉联想和空间颠覆,这个构成了影片的第二条线索。
展映作品:《乜扦搵咩哢》6分钟07秒
导演简历:高铭
影片概述:影片内容是一家人打麻将,有语言,有文字,但都是粤语和广州方言。影片却可意会,可言传。
展映作品:《后工业食物》 10分钟
导演简历: 毛永华1983年生, 2004年考入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创作过多部作品。主要作品有,《后工业食物》、《青春在黎明前逝去》、《坟》等。作品曾多次入围各大电影节,2007年5月凭借影片《后工业食物》入选贾樟柯青年导演训练营。
影片概述:《后工业食物》的主角是一个现代社会的迷失者,他生活在物质的癔病里。受到威胁的不只是他一方面或对世界的一定关系,而是他的整个存在连同他对世界的全部关系都从根本上成为可疑的了,似乎所有的一切都在威胁着他的生存,他失去了一切支撑点,一切理性的知识和信仰都崩溃了。
展映作品:《生活的节奏》 2分钟07秒
导演简历:吴迪 1984年生于黑龙江,2004至今就读于中央美院电影与影像艺术系
影片概述:研究影像中声音与画面的意义,用生活中的没有联系的元素结合成一段生活的交响乐。
展映作品:《天堂的阶梯》 8分钟49秒
导演简历:焦岩1985年生,2004至今就读于中央美院电影与影像艺术系。
影片概述:这部短片主要讲述了我对生活和价值观的阶段性思考。我们的生活里欲望无处不在,同时我们的价值观被欲望牵引得摇摆不定,其中的某一类人一定找不到平衡,他们在理想和欲望中挣扎。
展映作品:《过》 4分钟42秒
导演简历:炭叹(孙炜炜),现就读中央美术学院电影与实验影像系研究生。独立拍摄多部实验、纪录短片,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如德国 2008“Chinese Perspectives” 电影节、2007“asian hot shots berlin”电影节、2007迷仓概念艺术节、2005“北京现场”之“大栅栏计划”等。
影片概述:本片中,一些颇具象征性的物品都燃烧起来。通过燃烧,它们出现、毁灭、相互转化,让观者在短短几分钟之内看到人类的、自己的或他人的一生。
本片获第十四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第八届短片大赛专业组“最佳实验片”奖。
展映作品:《割离》(2007)29分钟
导演简历:陈镪 1977年生 1998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前后参加了上海“第一回合” “眺望”展,北京的“印记”“八美涂”展
影片概述:一块猪肉被带到家里放在锅里煮,由于它不安分的心,所以不想被吃掉,于是跑了出来,朋友和敌人都来劝告它”猪肉只能被吃掉才是自己的命,要不然会被腐烂长虫然后死去”.它依然坚持自己的生命路线逃跑,经过了愉快,痛苦的挣扎的生活后还是回到了命运的主线上。该片运用DV和原始照片逐格动画拍摄完成,其主角是一块猪肉,一块悲惨的猪肉
国外影片放映部分
放映作品:《我们的星辰》Nos Stars (2002) 22分钟
导演简介:导演莫里斯·勒迈特尔法国作家,画家和实验电影创作者,是二十世纪下半叶最重要和最有创造力的艺术家之一,一九五零年与同学兼好友伊西多尔·伊苏共同推动法国字母派文字主义电影运动。
影片概述:《我们的星辰》完全借助影像描绘出一个个女人奇特的幻想与梦境,这些异常奇美的梦毫无逻辑但却都与电影和人的视觉相关连,它是对二十世纪下半叶女性实验电影人的一次致敬。
放映作品:《Au Bord du Lac》 (1994) 5分钟30秒
导演简介:帕特里克.波卡诺维斯基,法国的波兰裔电影导演,是战后法国最具创意的实验电影和动画制作家之一,
影片概述:作品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摄影方法,拍摄光线在不同物体表面上的反射或折射通过各种移动的或静止的菱透镜后产生的混合光体,这使得他的所有作品中的影像与真实的事物之间存在着强烈的扭曲和变形,创造出一种现实与超现实的混合世界。
放映作品:《Nowa ksiaka》 10分钟26秒
导演简介:波兰实验动画家萨比格尼·瑞比克金斯基的精品动画,波兰实验动画家萨比格尼·瑞比克金斯基是一个获奖无数的国际声誉很高的电影制作者,他还是一个摄影老师,电子电影制片人。他现在在Ultimatte公司做关于蓝绿荧幕合成技术方面的研究。
放映作品:《Light is Calling》(2004)8分钟16秒
导演简介:比尔.莫里森层迭迭1989年获得Cooper艺术联合学院电影学士学位。一直生活于纽约。莫里森的电影多数用16mm或35mm的电影胶片拍摄。在用胶片制作的电影中只有两部是有彩色的画面而其他则全为黑白,他认为在黑白的世界中可以剥离影像中外在的东西,扔掉其中奢华的修饰,剩下的就是他的经络。现代艺术博物馆一共收购了他的5件作品,作为永久性收藏,
影片概述:《Light Is Calling》,取材于James Young的早期歌特无声电影《The Bells》(1926)中的一段情节,讲男女主人公的第一次相遇,但叙事情节在这部短片中已经非常模糊和抽象化了,更主要的是莫里森对胶片和其他影像实体所采取的燃烧,溶解等手段所创造出来一种极端意识流让人眼花缭乱的画面。
放映作品:《洁白的手》The White Hands (1950)13分钟
导演简介:导演是著名的瑞典女诗人,作家和摄影家Rut Hillarp(1914-2003),是北欧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意识流派诗人之一,和法国的杜拉斯或伊朗女诗人Forugh Farrokhzad一样,她做电影也属于纯粹的实验意义,试图用影像来倾诉诗或文学中所无法表达的思想,
影片概述:这部《洁白的手》是她36岁时所拍摄并亲自出演的,也是她一生中唯一的电影作品!全片的情节很难用语言来描述,或许根本没有情节,有的只是许多象征主义和超现实的幻像所构成的集合。
放映作品:《气=Breathing》(1980) 8分钟(截选)
导演简介:松本俊夫为日本60年代独立电影三大支柱之一, 1968年松本俊夫替ATG拍摄了首部剧情长片《蔷薇的葬列》,这部电影被称为日本新浪潮先声之作,也是开启日本电影同性恋文化的第一部作品,松本俊夫在70年代后专注拍摄实验短片,为日本影像艺术的开拓者,被称为日本实验电影作家第一人。
放映作品:《只有死亡》 (1988 ) 5分钟41秒
导演简介:前捷克斯洛伐克录像艺术家佩特·斯卡拉(Petr Skala),佩特·斯卡拉1947年出生于Pisek,1975年毕业于布拉格电影及艺术学院,曾作为广播导演,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涉及实验录像技术,他是捷克视觉艺术家联盟录像及混合媒体艺术协会的主席同时也是布拉格电影学院动画电影系的教授。
影片概述:被高度抽象化了的人物脸部轮廓有着玛丽莲梦露那幅有名的波普画一样的宿命与落寂的效果,在不停的色块变化中,人物(脸)的真实性也变得模糊了,只剩下作者所努力营造的一种死亡的气氛;你可以想像到人被放置在了一个极其空洞的空间中所表现出来的本质性,也许这并不是一种直接对视死亡的手法,但肯定是最冰冷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