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高名潞提出的“人、物、场”概念实质上得益于对西方极少主义的研究。“物”在极少主义的谱系中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强调媒介的“物性”特征,这个概念来源于格林伯格的现代主义观念,因为,格氏在1960年的《现代主义绘画》一文中明确强调了媒介的“物性”特征;第二个阶段是重视“物”所置身其间的“场地”,比如卡尔·安德烈就提出,“作为形状的雕塑,作为结构的雕塑,作为地点的雕塑”(sculpture as shape;sculpture as structure;sculpture as place)。如果按照安德烈的思路理解,传统雕塑的本质在极少主义的作品中已经发生了变异,“地点”(place)或“场地”(site)将替换传统雕塑的“形状”与“结构”;第三个阶段强调观众与物、空间所形成的“剧场”或“场域”关系,这在罗伯特·莫里斯、托尼·史密斯对“场域”的推崇,以及迈克·弗雷德对极少主义“剧场化”的批判中可见一斑;第四个阶段是将“场域”意识形态化,即赋予其社会学、文化学的意义,这主要体现在罗伯特·史密森为代表的大地艺术的作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