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85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梁文道:如果旅行不自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3-2 16:56: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个讨厌出门旅行的人, 要是出了一本游记, 里头会记下些什么东西呢?到了黄鹤楼, 他不登楼, 因为他病了。 “呆站在黄鹤楼入门处, 感冒头晕, 没法子也没兴趣拾级登楼, 只图寻个温暖之地, 等待朋友游毕高楼, 齐齐跳上旅游车返回酒店冲凉睡觉” 。在暖和的南亚遇上下午的阵雨, 本是可喜的清凉; 可惜他又病了。 “躺在床上忽冷忽热, 迷糊得死去活来; 当病好之后, 踏出旅馆大门, 南洋的阳光射到眼前令我几乎站不稳脚步, 第一个感想是, 好想回家” 。
  好在, 除了比较容易感冒之外, 他也没别的大毛病, 顶多就是鼻敏感;“当踏出北京机场, 第一阵寒风吹进鼻孔, 当开始打第一个喷嚏, 我的鼻水便没停止过往下流动”。偶而拉拉肚子; “吃食是美好的, 不美好的只是翌晨六点肚痛转醒, 泻了两次, 吐了一回” 。噢, 我差点忘了说, 他的心灵也很娇嫩; “我有恐人症 , 怕人多, 人数在卅以上的空间便已让我胸口感到窒闷, 若在五十以上, 而且又是近距离接触, 眼前影像即会飘闪不停, 非得找地方坐下休息不可”。
  身为旅者,他不该有的毛病却犯了, 例如惧飞;“ 飞机在欧洲的天空大摇大摆,我忍住、 忍住,终于还是吐个狼狈。 走道旁边的一位菲裔女士好心递来一个接一个的呕吐袋, 她后座的一位印裔老先生更轻拍我的背, 旁人不察, 必以为是老爸照顾儿子” 。除 此 之 外 , 他 还 怕黑怕鬼 。
  马家辉在台大念本科时主修心理学, 他说:“ 大学毕业时不是没曾想过当心理医生, 但我的心理医生告诉我, 不不不, 你只适合做病人” 。他这本游记有一个很应景但又颇不吉祥的书名, 叫做《 死在这里也不错》 。假如要为它取一个副题, 我会建议他用“ 东亚病夫” 这四个字。
  马家辉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不知道为什么, 很多人都觉得他长得风流倜傥( 故有香港文坛师奶杀手之称) , 交游广阔( 从朱天文到高行健都跟他有不错的交情) , 应该是很外向很长袖善舞的一个人。不 , 其 实 他 不 是 。认识他十多年了, 我所知道的马家辉极其内向善感而纤细, 不喜欢饭局应酬, 不擅长与人交往; 他最适合做的事是躲在房里读书写作, 或者坐在幽黑的电影院里一个人对着银幕默默流泪。为 什 么 大 家 都 误 会 了 他 呢 ?明明他自己都写出来了, 有“恐人症” 呀, 你叫他怎么在公共场所谈笑风生?
  近些年来, 他进入了一个出书高峰期, 又是电影又是散文又是评论, 保证了每年两本的惊人数量; 而且还在大陆出简体字版, 颇受欢迎。可是你得这么看, 他二十多年来同时开好几个专栏, 笔耕不辍, 累积下来的材料恐怕够出三十本有余了; 如今这区区数本实在不算什么。
  我们几个朋友喜欢叫他“ 马博士” 。他是英美“分析马克思主义”大师莱特( Eric Wright ) 的门人, 博士论文用“赛局理论” ( Game Theory ) 来分析香港立法会。他的学养扎实; 或者套一句大陆的常用语: 应该说他的学问还是较硬的。可是很奇怪, 另一方面他又文艺得出奇, 虽身在学院, 却常以「 文化人」 自居。尤其在评论社会时局的时候, 极少见他展露那一手科学分析的硬功夫, 各种社会理论也不大愿提; 相反地, 他喜欢摘引诗句小说, 常用塑造角色般的文学家之笔去描摹政客的处境与性格, 于是写出了最像散文的时事评论。
  面对《 死在这里也不错》 , 这种不调这种矛盾, 也是个很好的阅读主轴, 而且能读出它的特色。可 不 是 吗 ?你何时见过一个又怕飞行又怕人并且根本不喜欢旅行的人写游记呢?
  除非是个扶手椅上的旅行家,否则任何一趟旅行都必然是肉体的迁移。听起来像是废话,但这却是常被遗忘的事实。在机场与车站之间来来去去,行动的基础始终是血肉之身,而非抽象的心灵。所以,一个人的身体条件很自然地限定了他的旅行体验;眼睛不好,你看到的花丛就像一团彩雾;脚踝受伤,每一步就都是测量地面平准与否的尺度了。这让我想起某位新晋食评人,他很关心一间餐厅过道的宽窄问题,那是因为他长得比较壮硕。
  文弱书生马家辉虽胸怀壮志,尝在美国的高速公路上驰车疾奔,豪言:“香港有马,其名曰家辉,辉之志,不知其几千里也……”;可惜一离开驾座,这批壮马就只剩下观赏价值了。看他写黄鹤楼最是有趣。
  如今的黄鹤楼是一九八四年重建的仿古赝品,“有点似深圳翠亨村之类的港式茶楼”。但当地的导游还是要催促游客登楼,领略一下“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滋味。我们的马博士不堪寒风折磨,这天患了感冒,就不和团友爬楼梯了。他趁着别人凑热闹的时候去了楼底下一个人烟稀少的景点,“黄鹤楼研究中心”。 “所谓研究中心原来只是照片展览厅,几道墙上挂着大大小小黑白和彩照,从五十年代开始,什么什么权贵高官来过,外交部长、国家总理、西方政要,原来是用名人效应来肯定黄鹤楼的文化价值”。如果他当日不病,上了黄鹤楼,心情是会更好还是更坏呢?
  中国文人游山玩水从来不是赤裸的,看到什么都能联想起无数的诗词和掌故,每一处名山胜境都承载了太多的记忆。文艺而善感如家辉者,遇上今日种种化过浓妆的景区,血脉里的文化传承和眼前的俗野现实,其失落甚至愤恨可想而知。不过,文人毕竟是文人,从小背起的文字可以把肉眼结构得份外浪漫。就算到了“三峡”,分明一座水坝,他还是在江面冷风如刀的夜里想起了“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十日三千里,郎行几岁归”。千年前的李白把诗句铭刻进今人的肉眼;纵是平湖,你也看成了水急如箭的老三峡。
  不喜欢远行,却偏偏要搭跨时区的长途航班,于是马家辉的挑剔就变为品味的讲究了。这品味不是《GQ》里穿什么上飞机才不丢脸的那种品味,而是更难得更贵气的品味;他讲究进入一个陌生城市的时机。 “深夜不好,因为累了,城市累了,你也累了”;“下午更不好,因为城市太热闹了,红尘滚滚,你半途插入,根本没法替自己定位”。只有清晨,”早上之好在于从容二字,这本是生命里极难做到的一种姿势,你因坐了一程飞机而得,就算是奖赏吧”。

   ╮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5-9-3 16:43 , Processed in 0.11307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