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33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汉语对思维的影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3-12 21:17: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是思考的工具。一种语言是否科学,合理,要看它是否反映了大脑的思考方式,是否有利于大脑的思考,并反映外界事物的本质。
我认为,大脑中是不是存在一种普遍语法不好说,但是大脑有一种本能的判断能力,思考能力。借助好的语法和从外界接受的概念,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大脑的效能,达到很高的思考能力。我认为大脑是以图画方式来思考的,抽象化后就是以几何图形的方式反映事物,思想。语言的语法就是模仿大脑的这种思维方式而被制定出来的。
所以,各种语言的语法都需要满足大脑的这种以几何图形为思考方式的要求。即使各种语言的语法内容各不相同,但是它们的本质是相通的,明白了这个道理,明白了语法的实质,学任何语言都不会太困难。
语言的本质是通过声音来传达意思,所以,以表音符号作为文字 是最直接的表示法。当然,这是在人类发现了音素以后才可以做到的事。大脑的能力是有限的,就像我们不能说太长的句子,不能记住太多的事情一样,文字不能加大 大脑的负担。所以,文字要尽量地抽象,要模仿大脑的思维方式,要表音,要尽量减少对大脑内存的占用。这样,大脑才能有余力进行更深层次的思维,解决更抽象的问题,做出新的发明和创造。
然而,汉语却没有达到这个要求。首先,它不表音,等于多了一道思维的程序,多了一道手续。其次,它不隔写,人为的加重思考的负担。再次,它的语法不清晰,没有达到模仿大脑思考方式的效果。
因为人们在交流中 要表达的观点 需要用不同的表示法 才可以使表达显得清晰。汉语在这方面缺损太多,人为地加重了大脑的负担,以至于你需要花很大的精力去分析句子,对于语义的思考反而不能关注更多了。这样就限制了思考能力的提高。这就是我说的 不超过两步推理 的原因。反观外语,我们知道,外文的句子一般都很长,表达的意思复杂,翻译过来看着很困难。主要是中文没有对应的语法,所以就很难完全体现原文的内容。
举一个例子,就可以理解我说的意思:比如:11 X 11 =121,这个等式大家一看就懂,如果写成十一乘以十一等于一百二十一,可能你对其中的关系就不会那么清晰了。这就是说,语言要尽量反映事物的本质,要尽量简洁,尽量抽象,减少大脑的负担,这样大脑才有余力进行更深刻地思考。中文没有隔写,没有明确的主谓宾的形态区分,句子的形态没有变化。这就很难提高人们的思考能力。导致的后果就是很难有清晰的概念,没有清晰的概念就很难提高逻辑思维水平,就很难有创造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竞争力。
所以,中文讲究意会,把几个词码在一起,一联想就可以了。造成的结果是,从古到今,思维从没有清晰过。这样,就不会有抽象的思考能力,就不会有科学,就出不了创造型人才。搞不出发明,创造也就不奇怪了。
简化字已经是加重了大脑的负担了,有人还想要恢复繁体字,简直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至于有人希望用考古汉语代替考英语,则更是和时代的潮流相反的举动了。
我有一本汉语语法研究资料,是50年代语法学界的三次论战。客气地说,值得商榷。比如:论汉语的实词分类,动词和名词的区分。动词做名词就是动名词,或动词名词化,英语,日语,韩语都有相应的变化手段,汉语全是原形词往那里一摆,谈什么分类呢?先健全一下语法再谈吧。还有这样的句子:“他淋湿了衣服”。认为 他 是主语,搞笑,只能说:他的衣服淋湿了,或更精确地说:他的衣服被淋湿了。完全没有语法的概念,研究汉语的不懂外语就是胡研究。这本书通篇都很有意思,有时间我可以分析分析。
还有汉语的无标记被动句,如:“活儿干完了”。完全没有被动的概念,这就是概念不清晰的体现。我的帖子里还有“汉语翻译梵语”这样的留言,居然还有人把这个句子划分出,主,谓,宾。
在这里,存在并不一定是合理的,由于汉语语法的不精确,在民间有很多不规范的说法,如果都承认是正确的,就没有语法了。比如过去还有“吃食堂”这样的句子,这就需要规范汉语的语法,校正国人的语言不规范现象,这才能提高思维的水平,才能更有竞争力。

   …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5-8-28 01:28 , Processed in 0.10698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