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7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元代青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5-26 10:30: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所谓的青花一般是指用钴(CoO)作颜色原料,在胎土上绘出花纹,然后施加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关于青花的起源究竟是唐代还是宋代或是元代,这一问题始终未成定论。近二三十年来,据考古发掘报道,广东、浙江都曾发现宋青花瓷器,但最近又因扬州唐青花问世,而使其历史更为提前。一般多认为元代普遍有了成熟的青花瓷器,这无论从文献或实物来说都可以得到证据。例如元人汪大渊写的《岛夷志略》一书曾记载当时出口的瓷器有青花、青白瓷(影青)、青白花瓷(青花)等品种。明初人曹昭《格古要论》中也曾记载说:“近世有青花及五色花者,且俗甚”。所谓“近世”可理解为元末明初时期。清人蓝浦有在《景德镇陶录》内具体肯定说:“镇瓷在唐宋不闻有彩瓷、元明以来多为青花。”这些文献记载联系所见有纪年款的元代青花瓷器,如英国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所藏的“至正十一年”(1351年)铭青花云龙大瓶和景德镇出土的青花瓷片看来,至少在元至正年间,元青花已相当成熟了。解放后江苏镇江出土的青花云龙纹罐,里面曾出现带有回历714年(相当于元延佑元年,1314年)铭文的银盘,釉色青翠,画法精熟,较之前者似又提早数十年。这些都为我们具体了解元代青花的发展及其特征,提供了非常可贵的依据。
   元代青花瓷器的主要产地是景德镇。云南玉溪窑及浙江江山窑虽也生产过青花瓷,但由于产品品质远不及景德镇窑,产量也很少,在元代没有形成一定规模,所以一般所讲元代青花瓷都是指景德镇青花瓷而言,很少涉及其他地方。
   最近几十年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在我国十几个省市都先后出土有青花瓷器,有些是窖藏出土,有些是墓葬出土,还有些是元代遗址出土,至今发现铭文可考的元代青花瓷约有以下几件。
   (1)    浙江省杭州市前至元丙子(1276年)墓志墓葬出土三件元青花观   
音像。
   (2)江西省九江市“延佑戊午至已未年”(1318~1319年,延佑五年至六年)铭地券墓葬,出土臆见元青花塔式盖瓶。
   (3)江西丰城县墓葬出土一件“元后至元戊寅六月”(1338年)铭文的元青花红釉楼阁式瓷仓。
   (4)景德镇陶瓷馆藏有一件“戊子年”(至正八年,1348年)铭的元青花缠枝灵芝罐。
   (5)江西省九江市博物馆藏一件至正十一年(1351年)墓出土的元青花双耳菊花纹三足连座炉。
   (6)英国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藏一对“至正十一年”(1351年)铭元龙纹象耳瓶。
   此外全国各地陆续出土的元代窖藏中也有元青花瓷器,其中最重要的、出土最多的如河北保定窖藏出土有青花海水龙纹带盖八棱梅瓶、青花八棱带盖花卉纹执壶、青花狮子戏球纹八棱玉壶春瓶。北京就鼓楼大街豁口窖藏出土有青花碗、青花杯、青花盏托、青花觚、青花壶。江西高安县窖藏出土有青花盖罐、青花高足杯、青花带盖梅瓶,江西平安市窖藏出土有青花带座梅瓶、青花带座炉、青花  、
青花盏、青花高足杯。其他地区如新疆霍城市,江苏金坛县、丹徒县,内蒙古赤峰市,河北定兴县,浙江杭州市及江苏南京市,江西波阳市、丰阳市、九江市、安徽蚌埠市、云南禄丰县,河北围场县,河南荥阳县等地墓葬也出土有元青花瓷器。
   根据以上墓葬、窖藏出土的元代青花瓷器的分析,一般说来,元代青花色调普遍偏灰暗,但其中精细之作则青翠光艳、美丽非凡。据北京故宫博物院孙瀛洲先生统计,元青花所使用的青花料多数是进口的苏泥勃青料或中外混合料,也有不少是用国产青料,他们的特点是:
   第一,国产青料用以渲染描绘纹饰,深浅分明、浓淡相间、笔路十分清晰, 而
且颜色青翠,没有混淆的特点。
   第二,出口青料由于含锰较低含铁较高,所以青花色调非常浓艳,并有蓝黑
色浓聚斑点闪烁如铅,从而文学界亦称之为“锡光”。但由于发色极不稳定,很难有色调完全相同的纹饰。它的缺点是容易流散且有斑点,所以不宜绘画人物。
   第三,中外混合料介乎二者之间,所绘纹饰比较美观。
元青花瓷器的胎色多不够洁白,是由于淘炼不细、制作粗率的原因,因而在胎底上多有沙眼、刷痕或铁质斑点。并且在底足及缩釉露胎处呈现火石红色(俗称火石釉或黄衣子)。较大的器物接口旋削得极为草率,用手抚摸多凹凸不平。无论把杯、把碗或一般圈足碗、碟底心露胎者多有一脐状凸起如鸡心,这实际上是拉坯留下的痕迹。一些器物的足边修坯也不规整,常有弯曲翘棱现象,说明成型工艺比较粗糙。
   元青花的釉色一般呈青白色,器物接痕处釉面凸起,多数器物底部露胎不施釉。青花色调由于釉面呈色不同,加上钴料产地不同,所以青花呈色也各不同,甚至相差很远。
   元代青花瓷器从胎质、釉色、造型、纹饰上看来,大致可分成前后两期。前期以江西九江博物馆延佑六年(1319年)墓出土的青花塔式盖罐为典型器,罐通高为42.2厘米,盖为七级宝塔式,罐腹为椭圆形,肩部堆塑狮首、象首各一对,兽首间绘如意云头纹,腹部绘缠枝牡丹纹,足胫处绘莲瓣纹。从此罐釉面看,属釉层较厚,不透光一类,青料为国产青料,发色蓝中闪灰,堆料处泛褐色斑点,画面简单,画笔虽流畅,但略显制作粗糙。由此可以看出元代早期景德镇烧制的青花瓷是使用国产钴料,它一直延续生产到元代中晚期,如江西九江博物馆至正十一年元代连座炉。国产钴料生产的青花器一民间殉葬小件器物居多,属于粗器一类。外销到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国家的元代青花瓷,也多属于这一类瓷器。据湖田窑址调查报告提供的资料说明,生产这一类瓷器的窑场为湖田窑北岸窑场,同时也生产国内商品用瓷,如小酒杯、高足杯、折腰碗等。
  英国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所藏的“至正十一年”(1351年)铭文象耳大瓶,为元代晚期成熟青花瓷的典型之作。这一类器物特征是器型均高大,青花料由于采用进口钴料,所以发色浓艳光亮,纹饰布局繁密华缛,绘画得相当精致。其釉色白中泛青,釉层较薄,属于高档外销瓷类。据湖田窑址调查报告提供的治疗说明,这类“至正型”青花,主要是在湖田窑南岸一带窑场,它是在元朝政府控制下生产的。此外,高质量的元青花不仅用于外销,少部分也为元朝贵族所喜爱,一些绘画戏剧和故事人物题材的瓷器,可能也是属于此类。
  元代青花瓷器在造型上较之过去有许多不同,厚重巨大就是其突出的特征。如伊朗阿迪比尔寺所藏一件元青花麒麟纹双龙耳罐,无盖体高已达50厘米,若加上盖通高可达60厘米以上;英国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藏一件元青花云龙纹象耳大瓶,体高达63.6厘米,1964年河北省保定窖藏出土一件元青花八棱形海水白龙纹带盖梅瓶,高达51.5厘米;土耳其托布卡普博物馆藏的一件元青花八棱形开光花卉葫芦瓶,高60.6厘米;伊朗阿迪比尔寺藏一件元青花凤凰纹菱花口大盘,口径达57.5厘米;土耳其托布卡普博物馆一件元青花花口大碗,口径达40.5厘米,这几件器物乃是目前见到的元代器物中体积较大的代表作品。
   元代青花大件器物中有一些属于元代特有的器型,很值得重视。1964年河北保定窖藏出土的一件高达51.5厘米的带盖八棱梅瓶,除形体巨大外,其八棱形的造型也令人叹服。因在陶瓷工艺上,大件器物成型本身就具有很大的难度,极容易在烧制过程中产生扭曲、变形现象,更何况如此巨大的形体,其难度可想而知。此件吧棱形梅瓶,形体规整充分显示出元代工匠高超的成型技巧。不仅如此,梅瓶出土是附带瓶盖更是极为珍贵。元代瓷器瓶罐一类器物在烧制时原本都有盖,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与社会动荡,传世品中带盖器物十分少见,此件梅瓶因从窖藏中出土,所以保存完好。从这件梅瓶盖上我们还得知元代梅瓶盖的造型,在盖内有一个较长子口,它能与瓶口部牢牢套住。这也是元代陶工在造型上又一创作,具体很好的加固作用。与此八棱形梅瓶在同一窖藏内出土的,还有体高26.2厘米的八棱形青花花卉带盖执壶,体高31.7厘米的八棱形青花狮子戏球纹玉壶春瓶,说明八棱形大器在元代并非偶然的烧制成功,而是具有十分把握的时代特艺。与此相似的英国剑桥费提兹威廉姆博物馆的一件体高45.2厘米的元青花凤凰花卉纹八棱直口瓶,日本山形掬粹巧艺馆藏的一件元青花凤凰纹八棱葫芦式瓶,体高也达58.1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还藏有一件体高达39.3厘米的元青花花鸟纹八棱罐。此外,在日本东京富士美术馆、梅  纪念馆、出光美术馆、松岗美术馆等处,也都藏有元青花八棱瓷器。
   另一种双系或四系方形小口扁瓶也是元代特有的造型。而这类的青花精品大都已流散在国外。如日本出光美术馆藏的一件元青花龙凤纹双系扁方瓶,高达38.9厘米,不仅造型稳重,绘画尤为精美,配以青翠光艳的青花釉色,显得格外富丽堂皇、幽菁雅秀,著者于1986年赴日讲学曾亲自观摩此瓶至今印象殊深。此外在日本松岗美术馆、土耳其托布卡普博物馆、伊朗阿迪别尔寺等地也有类似的精品。
  元代磁州窑及其类型的白地绘划黑花瓷器中同样生产过此种扁方瓶,或称扁方壶,除胎釉较粗、绘画简练外,却另有一种粗犷豪放之美。北京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等均藏有这类器物。与前者相比可谓各有千秋、难分轩轾。
  元代青花瓷器中除胎体厚重的大盘、大罐、大碗、大瓶之外,也有胎薄体轻、小巧玲珑之作,如1972年河北定兴县窖藏出土了一件元青花月影梅纹高足碗,器高10厘米,口径12厘米,极薄的胎壁迎光呈半透明状;1972年北京安定门外出土的元青花凤凰纹执壶,带盖通高10.6厘米,北京元大都遗址出土一件通高9厘米的元青花缠枝花盏托;1997年安徽省安庆市出土的一件口径16.3厘米的元青花荷莲纹葵瓣口盘;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一件高11厘米的元青花花卉纹鼎;1987年浙江杭州元代窖藏出土的青花笔架式水盂,通高8.9厘米,以及广东省广州市文物商店藏一件青花船形水注,体长15.5厘米,等等。
  胎薄体轻的小件青花器物,在元代青花中虽不是主流,但它的重要作用是作为外销瓷销往海外,因而器物造型多适应销往国家的需要。前面提到一些形体巨大的元青花瓷多是为销往西亚伊斯兰地区而特制的,而一些小件器物除民间少量使用外,大部分则销往东南亚地区为殉葬明器。这种元青花小件器物目前以菲律宾伊梅尔达博物馆藏有器高在4.9厘米的元青花菊花纹双系小罐与器高在10、6厘米的元青花缠枝花纹小执壶等。在其他一些私人博物馆内还藏有葫芦式小瓶、四系小水盂、双流军持等,器高均在10厘米左右。由于当地人还盛行厚葬,中国瓷器又被当地人视为珍品,所以殉葬明器中的中国瓷器从宋、元至明初都有发现,器型大小配套,以小件器物居多。这也是为什么在东南亚地区发现的中国元代青花瓷器以小件器物居多的主要原因。

   ほ 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5-8-24 05:07 , Processed in 0.11007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