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07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展讯:我从云南来—陈艳玲的油画作品展(2012.9.28)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9-12 18:07:3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陈艳玲的油画作品为你带来一份沉静,一份反思,她的画生动感人、大气率真,一如著名画家潘世勋对她的评价:“我想评论人物画水准有能引人欣赏、引人爱慕与引人思考的差别,陈艳玲笔下的这幅《童年》产生的艺术效果,足以吸引人们观赏和思考,从而呼唤社会对下一代的共同关怀。”透过画笔她讲述了一个个发生在她身边真实的故事,如果你愿意相信,你会在画作前驻足凝视,在那些孩子的眼睛中看到他们不该有的坚强;如果你愿意相信,你会在画中那些花卉恬美的外表下读出它们的坚韧,但,不管你相信与否,陈艳玲都用她的真诚在讲述她从云南带来的故事。
本次画展由北京市美术家协会展览部、北京市西城区文化馆主办,北京大千画廊美术馆承办,展出日期为2012年9月28日—10月3日,画展得到了著名画家潘世勋教授和张利教授的倾力推荐,并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同时推出同名画册《我从云南来——陈艳玲画集》,为在都市喧嚣中生活的人们带来一份心灵的沉静。
展览名称:我从云南来—陈艳玲油画展
展览地点:北京大千画廊美术馆(北京市琉璃厂南街11号)
主办单位:北京市美术家协会展览部 北京市西城区文化馆
承办单位:北京市大千画廊美术馆
展出日期:2012年9月28日—10月3日

谨以此书
献给
我最尊敬的
云南那片红土地上的人们
和我的老师、朋友

序/潘世勋
贵在传神
读青年画家陈艳玲的油画

我并不认识陈艳玲,只是从她的一本小画册中简单了解到:她出生于云南,1990年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附中,1994年又到中央美院徐悲鸿画室进修过两年,后来留在北京地区的文化馆工作。近十年来她画了一批油画创作,多次展出并获奖。
她的上本画册印得不算精美,色彩还原和细部笔触一定会有些含混粗略之处,从而屏蔽掉不少原作应有的精彩与细腻,尽管如此,人们从中仍可窥见画家反映生活的热烈情感和艺术表现的个性追求。我特别喜欢其中几幅描写山区孩子的肖像作品;如《春寒》、《远方的呼唤》、《赶集去》等,这几幅画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形象刻画很真实很生动,情感描写既准确鲜明又细腻丰满,颇具南方大山中农家孩子的特征与个性。
尤其是《童年》那幅画,看来十分眼熟,忽然记起几年前在文化部主办的一次青年美展上,我曾见过这幅尺寸不小的原作。它虽挂在一个展厅的角落,却很吸引我的目光,令我驻足良久:其实这幅画构图很单纯,色彩也不奇特,只是在一片地势空旷山气迷蒙的背景前面站着两个依偎的女孩,或许是去上学也可能是在放学回家的途中,不知道是遇见生人还是想着自已的心事,动作并不明确;显然画家的创作意图,并不在意于交待某种生活情节与故事,而是想集中心智用最简单的形式来深入表现令她感动的孩子的形象。这两个形象很平凡也很特殊,当前描写儿童的画作,人多着眼于祖国花朵的天真与美丽,表情也常是幸福的微笑,这幅画则别具一格地去描写两个孩子深沉的思绪与凝熏的目光,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晋代大画家顾恺之也说过:“妙处传神尽在阿堵中”我很赞赏陈艳玲通过眼神刻画表达人物精神面貌的造型能力,这两双眼睛几分羞涩和几分睿智,画得炯炯有神,观众可以透过两个孩子不尽相同的眼神,感受到她们童真的心灵深处比城里孩子多了不少因生活历练而带来的成熟,这也让人们会自然联想到,今天在一些偏远的山区,人们虽然己脱离贫困,儿童可以就学,但求学之路仍有诸多辛苦,可能上学要走很远的路,回家还要承担不少家务,或有幼小弟妹年老多病的长辈要他们照顾??画家对生活在这种现实环境中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一定有长期入微的观察与深刻的体验,也许还融入不少自己儿时生活无法磨灭的记忆。这幅画除神情描写精当之外,对于孩子朴素衣着以及手姿、发式等细节也都是刻意斟酌饱含感情画出来的。中国古代画论谈及山水画的意境,提到有“可观”、"可游”、“可居”的不同,我想评论人物画水准也应有能引人欣赏、引人爱慕与引人思考的差别,陈艳玲笔下的这幅《童年》产生的艺术效果,足以吸引人们观赏和思考,从而呼唤社会对下一代的共同关怀。
这种有主题内涵的肖像画作,仅靠观念的注入和设计的巧思并不能保证成功,除敏锐的观察、深刻的体验之外,还需要熟练的绘画技巧。陈艳玲作为一名青年画家,从她一些写生习作可以看出,她的油画写实技艺还显稚嫩,制作经验不够丰富,但她作画却能大处着眼不尚琐细,倒颇有大家风范,把握色调统一,控制主次虚实,皆有过人之处。所画的《春寒》一幅最能显露她这方面的才华,这幅画用笔粗犷洒脱,造型表达却很到位,背景浑然一体,既与前景人物很协调;又反衬得主要形象很突出,虽属反复制作方可完成的大幅作品,却有一气哈成之妙。画集中有几幅有花的静物,也同样因布局错落有致用笔淋漓痛快而显得格调不俗。画前既要胸有成竹,落幅又能随机应变,这种“若不经意实极经意”的掌控画面的能力,对于画家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常见一些学画的人色彩素描都学得不错,只因不善构图与把握整体而难登艺术创作的殿堂。整体感觉有时源发自天赋的敏感,也须得益于刻苦的专业训练和广泛修养之薰陶,陈艳玲肯定作过不小的努力。
由于艺术多元化的取向,当代青年画家醉心于形式探索风格创新者居多,画写实人物的也多画身边朋友与家小,相比之下陈艳玲这种直面人生、关注底层民众、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人物画作,便显得难能可贵,中国的绘画艺术从古到今始终伴随人们的生活,见证社会之进步,记录人类的历史,陶冶人们的心灵,我认为在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这种源于生活真实可以感发人心的作品,不但不可或缺还应得到提倡。
某些前卫艺术理论,否定与贬低写实绘画的理由之一,在图像与传媒空前发展的今天,摄影照像足可替代绘画的功能,其实这是不值一驳的,再先进精巧的成像器材,面对丰富无比的自然景观与生活现象,只能机械的纯客观的记录,故其艺术表现力至今仍有很大的限制;而绘画则可根据作者的创作意图,将生活素材通过“删繁撮要更加润色”的艺术手段,加以改造升华,可以无限地注入主观情感因素,进入创造的自由境界。其实早在一百多年前的印象派绘画时期,照相机既已发明,今日画家利用与参考照片作画已是很普遍的现象,问题关键在于是主动的利用还是被动的抄袭,结果则会大相迳庭,有些画家不善于观察生活,也不注重写生能力的训练,创作完全依赖照片,甚至是抄袭别人所拍自己并不熟悉其生活根据的照片,只能死描硬摹不敢做哪怕些小的变动,画出来自然不会有生动的气息与感人的力量。陈艳玲这几张创作也明显使用了照片,《童年》与《远方的呼唤》画了同样两个女孩,参考的是两个不同角度的拍照,但她并未简单地追求照片效果,而是大大强化了造型与色彩的力度,通过构图变化造成不尽相同的意境,有画意也有自己的特色,如此利用照片还是得当的。
近年陈艳玲也画了不少小幅的肖像习作,有的保持固有风格,有的则想在形式语言上有所变化,或求单纯,或近装饰,目前看有的已见成功,有的还在试验之中,但都无异是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战。我觉得陈艳玲的绘画已有很好的基础,如能勤于思索勇于实践,不久的将来自会有更大的进步。
2012年夏写于不了堂画室灯下

    ō ō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1 反对反对
2
 楼主| 发表于 2012-9-12 18:29:57 | 只看该作者





  △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4-5-4 04:07 , Processed in 0.11476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