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62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黟西递的女人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5-24 11:52: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西递”,这是具有“世界文化遗产”赫赫名声的两个字,两年前,我对它还十分陌生。它之不时闯进我的脑际,其实只是因为它与一出名叫《徽州女人》的黄梅戏有关。听说,那出戏的构思,曾经受到一组名叫《西递村系列》版画的启发。说到关于西递的画作,正好,一位朋友的孩子给我欣赏了她亲自去西递拍摄的一迭徽派建筑艺术照片。就这样,我产生了亲自去西递一趟的强烈愿望。
     
    汽车经过黄山市再向西行,西递村就在距屯溪不到60公里黟县境内。
     
    这里号称“桃花源里人家”。据说村民都是唐皇朝的宗室,是为避难改为胡姓由北方迁来定居而繁衍的李氏后代。还真有些像《桃花源记》中所说的那种情景呢。村子在宋明两代得到发展,鼎盛于清代乾隆年间。历史上,从西递村走出的有影响的人物很多,有宋代的几个大儒,明代的荆藩剌史,清代的儒商胡贯三,光绪年间康有为“公车上书”的一千名签名者中,安徽有8名举人,其中西递胡氏就有3人。更准确地说,西递是徽商的故乡。徽商们一旦发迹,衣锦还乡,便大兴土木,建房屋,修祠堂,筑路桥,开学堂,光宗耀祖。就是这样一座普通村落,在历史的沧桑巨变中,奇迹般地保存了完好的百户连片的明清古屋。
     
    今人来到西递,就是为了欣赏这里的古屋。耸立在村口的牌坊,村中间的“履福堂”和“大夫第”,一座座玲珑小巧的飞檐彩楼,巷里深处的青石板路,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当年西递繁华非凡的村景。
     
    导游的小姑娘就出身西递农家,刚从学校毕业。她告诉我们,她姓汪。我奇怪:不是全村都姓胡吗?她笑笑:祖先迁进来的。她的一笑一答,使我更清楚了西递的吸引力。
     
    西递的古建筑造型别致,用料考究,有的以园林的秀美见巧,有的以装饰的高雅夺目。我们依次参观了万历年间精镂巧刻的刺史牌坊、康熙年间建造的“履福堂”邸宅庭院、道光年间有钱人家为小姐“抛球”择偶的“彩楼”,和“青云轩”、“西园”楼、“桃李园”等如今既是民居又是文物的古屋,才知道过去这个村里的女人也是非凡的。她们分别住有正妻房、小妾室、小姐楼、女仆屋……等级森严,都是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筑。从远处看,楼屋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到近处瞧,门楼、门罩、厅堂、梁架、栏杆、外墙,雕刻精美,图案绝伦。房梁上,砖雕、石雕、木雕;墙壁上,题额、镌刻、楹联、绘画;堂室里,桌、几、椅、案……鸟兽形态逼真,花草情趣盎然,人物形神兼备,让人眼花缭乱。
     
    即使普通人家,房屋中间也都有洒满阳光的天井。厅堂里,正中摆放八仙桌,桌后中间放置古钟,左瓷瓶,右方镜,称之为“终(钟)生(声)平(瓶)静(镜)”,意思是祈佑出外经商者平平安安。前厅正中上方悬挂匾额,下面是巨幅国画,两侧是古朴雅致的楹联。这些楹联墨色生香,内容广博,其中不乏教化子孙,引导立志做人的佳句。如“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德从宽处积、福向俭中求”等等。
     
    西递的奇迹是徽商的奇迹。这里虽然较少受到战乱的侵袭,村落形态得以保存,然而由于历史的漫长,历代积累的、特别是“文革”的毁坏,使西递只是残缺不齐地保留了徽商祖业的三分之一。但仅仅是这个三分之一,便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它用它的富有的文化内涵,强有力地吸引着世界游客前来参观。
     
    西递的富有,并非仅是大自然的赋予。两三百年前,这里山路上走的是布衣草鞋,徒步肩挑的徽州男人,他们走向前途莫测的商海,离开家里的女人,到远处去,从苦难里迎接来了这些富有。他们在改变自己生活方式中改变了自己,留下了隽永的令人回味无穷的男人和女人的故事。
     
    顺着脚下的青石,不断穿过错落有致的楼房时,脑子里浮出了一些韵味: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霜雪雨的村子,堂阁楼园依旧,粉墙青瓦,鸡犬之声,村妇孩童,皆如《桃花源记》说的“悉如外人”。石板路上的我,心情一下觉得与村子亲切起来。
西递所有的建筑都可以表明,它们和男女之事密不可分。
     
    进入村中部的“承志堂”,立在专门用来搓麻将的“排山阁”,见到里面有个仅一人宽的小隔间。导游小姑娘让大家猜测这个小隔间是做什么用的。一时间答案纷纷,可谁也没有料到那是老爷们用来藏女人的。原来,衣锦还乡的男人不甘寂寞,玩牌的时候一般还要带着心爱的小妾,可是又碍于正房的脸面,所以等太太们来探风的时候,小隔间就是小妾们的避风所。
     
    男人们年年在外经商,换来了西递的豪宅。豪宅里狭小的内室,其实只是女人的囚房,进是进来了,出去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男人一去不归,女人独守空房,有的是孑然一身,有的是孤儿寡母。年轻的妻子们日思夜盼,希望能早日和自己的男人团聚。白天的时光容易打发,但每到黄昏,一种“独自愁”的滋味便阵阵袭来。对着孤灯,期盼灯芯能结出双花。又耕又织的女人,日出而作,日落独卧,尽管吃穿不愁,但却无法驱散心头的烦恼。她们羡慕与丈夫一同生活的女人,但现实生活里,却只有不尽的渴望,这种渴望和现实总是很难走到一起。一天又一天的期盼,一年又一年的失望。村里过去传有一首歌谣,其中两句是:斜倚门框手叉腰,望郎不回心里焦。那悠悠的岁月演变成高楼里女人的悲悲切切,让人感到透心的凄凉。
     
    徽商的创业者们,他们在这个山区村庄用辛苦造成的,其实是一种被扭曲了的“桃源人家”。那时候,西递村里楼台亭阁屋连屋,却都是“人去楼空”。虽然也有人成功了,荣归故里了,却也有经商不得志,无脸见江东父老的。这些人永远漂泊异乡,剩下家里一个可怜的女人,独守空门。她们日日思君不见君,只能墨守着祖辈留下的规矩,侍奉公婆,灯下伴幼子读书。多少闺中少妇,凭栏远眺,村头小路上随便有一点点移动的影子,也希望那是出外经商的丈夫回来了。那种所谓“抛彩球”的“彩楼”,实际上已经变成了“望夫楼”!
     
    楼房的马头墙高挑着,任由风在疏草间奔突摇摆;玲珑狭小的阁扇窗,开在人们目不能及的高处。留在那些庭院里的女人们啊,她们差不多就像天井下的植物一样移动不得。她们沿着三从四德的程式,过着一种半是蒙昧的物质的生活一直到老、到死。至于那些贞洁牌坊,只不过是一句附在男人正史后面的注脚,衬托的是男人们的功绩。还有谁记得女人是谁!
     
    这就是产生那个《徽州女人》黄梅戏故事的背景。这就是一个西递女人用一生来等待丈夫归来的凄美故事。故事通过一个女人“嫁”、“盼”、“吟”、“归”的四个过程,表现了封建社会中最底层的女人的生活悲剧。这出戏剧在全国十多个省市演出百场,久演不衰,受到了观众好评。人们在欣赏西递徽派建筑艺术的时候,会想到西递女人曾经有过的那份辛酸吗?
     
    参观中,我发现导游的小姑娘好像并不在意西递女人那些曾经的辛酸。她几乎是兴奋地一路不停地解说。在一个天井里,她说道:“我们西递的女子,从小便很守规矩,在你们的头顶上是小姐的绣楼,你们站在这里看不到楼上是什么人,而楼上的小姐可以看到你们。要是相亲的话,但愿你们会被楼上的小姐看中……”
     
    她开了个玩笑,绣楼是有的,如今里面却没有住人。再说,西递村就算再封闭,当今改革开放年代,西递女子也不会为谈恋爱找对象守那份规矩了啊。
     
    既然说到了女子,就注意到了女子。于是,发现村里的小摊子几乎出现在所有人家门前的屋檐下,主人大多是家庭主妇——西递女人。制售竹木器皿的,卖各式各样古董的,专营歙砚的,卖蜡染服饰的,卖小玩艺儿的,还有卖线装书——一些仿制品的,有仿制的古书《孝女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韩滉的《五牛图》……她们小心翼翼地招徕游客,一个妇女态度很友善地劝人们:买一样吧,不贵的,留个纪念;一个姑娘对匆匆经过的游客说:“进来看看吧,不买也不要紧的。”一个大娘当街摊肉馅糯米饼,现摊现卖,巴掌大小,一元一个……古老的屋檐下,已经不再是从前的那种宁静。因为交通的闭塞,因为大山的环抱,沉寂了几百年的西递村,如今开始苏醒了,外出经商的徽商的身影,能够从守在家门口的女人身上看出来,商品社会坚决地从桃花源的村舍旁向外部世界迈出了小小一步。
     
    家家营商,户户卖货,古村吃上了祖宗饭,再加上西递名声越来越大,旅游收入又给住古居的家庭分成,如令,西递人的收入水平提高了。我即兴同给我们导游的小姑娘开了一个玩笑:“村里日子好过了,你恐怕不愿意外嫁到别处去了吧?”小姑娘一点也不吃嫩,朗声回应道:“当然,即使按旧习俗同姓不婚,多数也是不肯外嫁的,何况我又不姓胡!”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2
发表于 2005-6-25 20:31:38 | 只看该作者

古黟西递的女人啊

古时候的女人都苦,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现在好了,她们有了选择幸福的权利。
3
发表于 2005-11-8 09:07:25 | 只看该作者

古黟西递的女人啊

    胡适先生曾说过“一个没有徽州人的地方就注定是村落。”“无徽不成镇”亘古至今,徽州俨然造就了数之不尽的淘金者,而从中涌现出的商海之最便是徽州男人。千百年来,一场场没有战火硝烟的商场却拼杀了徽州女人的一生。这样的故事,瞬息万变,世代不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4-4-19 20:52 , Processed in 0.10960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