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98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徐聚一|人人都是艺术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7-22 22:00: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人都是艺术家?
    徐聚一
    “人人都是艺术家”,其实是有人“政治热情”高涨时的一句话,而许多人一直当它是好心的哲人对大众文化的“终极关怀”。
    当然,这句话对从事艺术及向往艺术者而言,成为放松心态面对艺术的-’个依据,诱发了他们对艺术的不少信心。
    但这句话导入批评理论界之后,使得不少只会堆砌文本而缺乏视觉感悟的人们纷纷前来“滥竽充数”。有了“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口号,批评家已经可以不问何为艺术,现在已有人撰文暗示在这个口号下,可以不必再疑艺术的在不在场,甚至暗示,谁再问何为艺术谁就是老土。更有人断言现在的艺术界已经不会再发生“皇帝新装”那样的故事了。
    有了这个口号的感召,批评理论界对艺术所生发的“信心”,可以媲美传销热时流行的一种说法:你能把一块石头以及任何东西甚至空无一物,统统卖出去。
    批评理论界的这种“信心”,其实是一种下意识里的“掩饰”,近百年以来,批评理论界对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等诸多艺术流派艺术现象以及艺术家们作出了轮番攻击,却屡屡被历史证明了这只是他们学识修养的局限陋劣与视觉感受的麻木浅薄。所以此后的批评理论界有不少入学乖了,他们好象私底下已达成了契约一般,避免对作品优劣的品评,避免对艺术新潮的议论,他们一致强调“发生”的意义。如此,他们就可以对“批评错了”说“不”。他们再也不愿陷落到曾让自己的前辈  “尴尬”与“耻辱”的境地里去了。
    于是,他们唯一可做的,就是对着作品里的颜色、结构来推演故事。有人还颇具得色地宣称:时下里的艺术,如果不能被解说,就不是好艺术或者就不是艺术。这倒有点象马丁·路德之前的教庭口吻谁买了生死契,谁就能进天堂。
    而他们解说艺术、推演故事的主打方式,就是故弄玄虚。在他们的解说与故事中间,常会挤出一大堆连他们自己也未必’了了或自造或翻译的哲学概念,再就是引用一些东西方哲学家的话语,文章里哲学家的名字比艺术家的还要多,乍一看,还当是空泛蹩脚的哲理政论文章。
    在此,可拟-他们惯用的批评模式:艺术家通过什么什么的手法,表达了或解构了、 虚构了、建构了、分离了、消费了、映照了、埋葬了、掩盖了、体认了、倾向了、充塞了、想象了、虚拟了、游离了、颠覆了、回归了、加密了--什么什么的意图;什么什么的色彩象征了什么,什么什么的线条述说了什么,什么什么的结构代表了什么。诸如此类,艺术批评已沦落到靠艺术之外的喋喋不休来支撑的地步。至于艺术家的艺术手法,也即通常所说的艺术本身,其孰优孰劣、孰高孰下,是真艺术还是真骗术,则一概不作研究论述,而对那些个必须经过解说才存在的意图究竟有无意义,许多论者就是有“打死也不说”的 “美德”。
    “人人都是艺术家”所结的另一恶果,正是“哲学”切入艺术界之后的混淆视听,导致“在场”的是“哲学”而非艺术。“艺术”这个皇帝身上穿着的正是“哲学”给的新装。
    关于哲学对艺术批评的不良影响,可下载一个网上发言作为参考:
    “目下的评论界正缺少独立的思想乃至独立的人格,他们往往沦为还仅是‘翻译哲学’的奴才或者提夜壶的跟班,他们仰的是尼采、海德格尔、德里达们的鼻息。
    德里达懂艺术?这种捣腾文本的家伙,会有视觉的感悟?海德格尔在梵高的破皮鞋里看出来的仍是哲学(这倒是海氏的敬业精神)而非艺术;尼采呢,大骂瓦格纳《诸神的黄昏》。--哲学家十有八九是艺盲。
    哲学家本来就是艺术的‘死敌’,可时下的评论家们却前去摇尾乞怜,认‘哲学’做了干爹,然后提着因此得来的‘哲学下水’装神弄鬼、故弄玄虚、骄情关怀地唬骗大众。”
    这个发言似乎一语中的,点到了当下艺术批评界的命门。
    艺术评论家跟在哲学家屁股后面转悠的最终结果,是他们造概念的本事与口俱增,捣弄文本的功夫日长夜进,换来的却是视觉感悟方面与哲学家-样的麻木萎缩。而艺术评论家们造概念捣文本的能耐,又怎敌他们的哲学“老祖”?艺术评论家最终也只能以“照搬”、“挪用”来的“概念”、“思想”,唬弄跟艺术本无甚干系的,一开始学艺就丧失独立性的,而今为了成名,不得不评论家的脸色是瞻,以便侍机拍上马屁,从而期望能得评论家为他大笔一挥吹捧几句的,“艺术家”;唬弄善良无辜的,有精采多样的娱乐就可满足的,看内衣广告及色情图片肯定比看断臂维纳斯、安格尔的“泉”有感觉的,--芸芸大众。
    也由于-些“艺术作品”其本身的无可言说,许多哲理味莫测高深的论调大畅其道,以致有人公然说:重要的是作品之外的意义。
    不少艺术家也热衷于用他的作品来讲哲学的故事。这似乎可能是一种自然的需要?因为哲学的枯燥乏味太过理性,而要以形象的艺术作品来宣扬之?--这倒是艺术做起了“哲普”工作。
    比如,有人在墙上用喷罐画个自己头像的侧影,作品本身的意义确已无可言说。反而记录他这些“艺术”场景的照片倒有些看头。象他这样的“艺术家”到真需要象罗兰·巴特、德里达这样的“哲学明星”来说说作品之外的意义了。
而实际上德里达似乎已经以他“万事皆能”的充满“哲学睿智”的“解构”术,来面对一个因刻了几个“伪汉字”而被称为“艺术家”的作品了,  因为德氏“文字话语”可以关乎“伪汉字”?  这与艺术有关?
    这肯定是艺术的无能,艺术的倒退,艺术的堕落--艺术仍回复到附庸的地步,现在正好成了哲学的附庸。
    就在已快成哲学“走狗”的艺术评论唬弄有术之时,我们哲学的“狼外婆”们正为  “终极关怀”在艺术上的得以落实而窃窃私乐着。
    艺术评论何时停止“终极”而来关怀“作品”之内的意义?
    黑格尔曾经预言艺术必要死广而将让位给哲学。而“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提出是否正是这个预言兑现的开始?
    黑格尔的预言里颇有一副自得的口吻,但因此也恰恰显明了一个哲人对于艺术的隔阂。他虽然写过《美学》“巨著”,但他于艺术的具体知觉,我却以为大可怀疑,空泛的总结性的或预言般的言论对艺术创作的本身毫无作用。而且画史上没有一个大师会是一个哲学家教出采或者启发出来的。相反,艺术家们倒常常给了哲学、文学家们不少的启发与话题。
    只有  “坦西”们才会被观念所“奴役”--这从来就是艺术的耻辱。而艺术家之可贵,在其艺术而非“观念”,自由不羁的艺术又岂可被区区的“观念”或者“主义”之类的小丑们困着了。为此,艺术已为之奋斗了几百年,而近百年来的西洋绘画史所演示的恰恰是黑格尔这番话的反面。
    后现代艺术抬头的真正动因,是由于艺术固有的自由不羁的性格,它就是不愿让已成教条的现代艺术所拘。可叹“坦西”们竟被日为后现代画家,坦西辈可以被称为是“后现代时期画家”,但却不是“后现代画家”。(坦西乃所谓的美国“观念”画家,见陈丹青《纽约琐记》,《世界美术》也曾介绍之。)   
    黑格尔预言有被证实的趋势,只证明当下视觉艺术的变弱与萎缩,但因为艺术自由不鞍的性格,我相信,艺术断不可能死亡而让位于哲学,更不可能“人人都是艺术家”。  
  2001年9月于北京

   }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2
发表于 2003-8-25 22:16:26 | 只看该作者

[徐聚一|人人都是艺术家?]

原来你就是徐聚一,三天两头见到你。

  ﹤ ﹤
3
发表于 2004-7-26 08:39:06 | 只看该作者

[徐聚一|人人都是艺术家?]



   囟 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4-4-19 15:03 , Processed in 0.10806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