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98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当前缺少精品力作的症结所在|张坤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8-6 19:01: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当前缺少精品力作的症结所在
张坤山
  所谓精品,从宏观上可以理解为被当今书坛所公认、推崇、有口皆碑并引发震撼且具有广泛影响的佳作。近年来,文艺界为适应改革热潮,大力倡导出精品,由此我便引发了关于精品概念理解上的反思。试想,集中在书法创作上,这个“精品”该如何的定位,含糊点讲,一要有深厚的传统根基;二要有不与入同的个人面貌,三要有一个较大范围的认同并能传之久远影响后世,离开了这三条中的任何一条,似不构成精品。当然,构成精品力作还有一些具体要素,例如笔法、墨法、形式、格调、意境等。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苏东坡的《寒食帖》具备了这些条件。当代林散之、沙盂海、王遽常的作品虽然未能明确哪件作品为精品,但其创作上的总体面貌和水准已构成了精品这一层面。如果用精品的视角观照时下的书坛,把书法拿到整个艺术领域加以比照,便不难发现,书法界虽然热闹非凡,一派繁荣景象,似仍有遗憾,主要是书家们未能精心地梳理并严格地审视书坛繁荣的背后尚存在着精品缺少的客观现状;这是书坛面临着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当然,精品缺少,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除了建国后书法较之其他艺术起步较晚外,还存在着一些主客观方面的因素。
  A多数书家的作品力度尚未突破临习层面,,距精晶尚远。从近几年一些权威性的国家级展览看,其作品的风格面貌开始步人多元,传统功力渐厚,在向深度拓展,产生了一些好的作品,但由于相当数量的作品还尚处临习阶段,虽古人面目不走样,然神采功力相去甚远。这种现象的存在从根本上拉了书法创作的后腿,却引发了部分书家的盲目乐观。有人以为写上三五年,临个古人法帖,就可入选国家展,创作精品何难?当前只有少数书家,包括一些现代派书家和学院派探索性作者在冷静审慎地寻求个性发展,企图走出误区,跃上一个台阶,在出力作和精品上动脑子下功夫。笔者以为,临习之作再精妙逼象,如若未能加以融会化合,它终究是复制性作品,而不能称其为创作。有人说,这样的作品在国家大展中占据着统治地位,表明了书坛创作的力度和深度尚显肤浅。在当今文化艺术市场繁荣、东西文化相互碰撞并相互激烈竞争的大背景下,呼吁精品的创作便显得尤为重要。
  B‘书家无代表作,制约着精品的产生。精品是超越一般作品质量意义上的产物,尤其是建立在一大批优秀书家代表作基础上,经过反复筛选对比而涌现的高精尖作品。按照常理,似乎应当先有一批卓有成就的书家经过数年耕耘而成功创作的代表个人最高水平的代表作品,尔后才能在众多的代表性作品中产生真正意义上的精品。倘若失去了书家代表作这一层面,可否会给创作精品带来一些麻烦,它至少是在书家的确认、观众的认可等一系列运行过程上感到不畅。代表作一词,是其他艺术门类中经常议论的话题,如文学界鲁迅的代表作《狂人日记》、老舍的《茶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贾平凹的《废都》;美术界徐悲鸿的《五骏图》,傅抱石的《丽人行》,刘海粟的《黄山图》,范曾的《华佗望断图》等,不胜枚举。然细心人不难发现,时下书法界确未曾有过代表作一说,这在当今较为泛滥的书画家大辞典中可见一斑。画家们可以毫无掩饰地明确注明代表作的名称,而书法家却只能含糊其词地冠上诸如参加了什么规格的展览之类,而难以言之作品名称。我以为这不应是书法被排斥在代表作之外的理由,重要的是书家尚无代表作的概念,各级书协和各类刊物也未能注意到书家代表作这一份量和它的存在价值,以至造成今天书法家们无有代表作的现状。试想,如果没有一大批书家代表作做为牢固的基础,要想多出精品,这可否是一种“隔着锅台上坑”的现象,因为代表作通常是艺术家们在较长一段时期甚至花费毕生精力心血完成的得力之作,是经过社会认可的较为稳定的一种艺术实践成果,只有重视加强对其的研究,才能够较为顺畅和从容地发现称得上精品的创作。
  C.精品意识不强,宣传尚不到位。近年的书坛形势,总的看在向好的方面发展,是一个良性的发展轨迹,但精品意识的气氛不够,尚满足于展览竞赛多、评奖活动多、出版刊物多、理论研讨多,对精品这个书坛的尖端却议论较少,报刊宣传也不够,有关这方面的焦点评论亦少。从艺术的大视角看,所谓艺术精品的产生绝不仅仅是挂在嘴边的所谓水到渠成之事,亦绝不能放任自流任其发展,它是一个最高艺术层次创作的表现结果。艺术创作的最终任务就是要创作精品,一可以最大限度地高质量服务于社会,二可以最大限度地体现艺术的感染力和创造力。与创作需要产生精品的思想境界相比,作为书家个人,还似有待于进一步强化这一认识。从时下看,多数书家还缺乏对精品这一观念的清醒理解,对加大创作力度、努力提高层次水平缺乏信心。迎合大展评委口味,满足于入选获奖,削弱了自身艺术个性的发挥与创造;创作的艰苦性不够,长期停留于一般创作水平和状态;创作流于商品性、通俗性,致使作品庸俗化。从书法团体讲,加强对精品意识的培养营造,调动一切有利于创作的积极因素,为书家创作椅晶做好精神物质上的保障,仍显不够有力,多重于计较团体入选获奖的数量和名额多寡,而缺乏对尖端人才、精品力作的分析和锤炼。
  D.缺乏大空间的竞争,较少紧迫感。书法创作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有着相应的大范围的世界性舞台,如音乐、美术、文学、影视等:书法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以中国汉字为依托的线条运作形式,它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一些华人较为密集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发展,但范围相对较小,竞争空间较窄,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势必限制书法艺术的竞争力度和广度。由此,书家的创作目标、思路无疑陷入了一个较小的时空之内;当然,不能简单地信为艺术一旦有了较大范围空间的竞争,便可以产生更多的精品,但至少是在创作上,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竞争对象,会给艺术家提供一种压力。俗话说,“压力变动力”。事实证明,在国内是优秀的,在世界未必是;只有在世界是优秀的,在国内也才是优秀的。据此,书法因为没有世界竞争的氛围,因而在竞争的激烈程度、竞争的氛围以及在书法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上都受到一些削弱和限制。
  E.书坛浮躁的一面,难以使书家全身心投入创作之中。时下书坛,无疑是最繁荣的时期之一,各级各类展览竞赛此起彼伏,拍卖会热闹非凡,书法集、大辞典目不暇接,专业刊物竞相争艳,时代把书法推到了一个光彩炫耀的位置,它从20年前几乎是一片书法空白发展到今天的多元化风格的初步形成,这不能不使人为之骄傲。它是一种沉寂多年后的真实繁荣景象,其中倾注了多少仁人志士的艰苦努力和忘我的工作,凝结了多少书家的苦苦追求和刻苦磨励,这是书坛辉煌的一面。当然,繁荣的背后亦暴露出某些弊端,如相对的繁荣致使书家们疲于应付,过分繁杂的头绪难以使书家全身心投入创作,过多的社会活动和来自四面八方的应酬使书家的作品流于世俗,这些都相应削弱了书家专心致志于创作的心理准备和脚踏实地的创作实践。
  F.重视抓团体竞争,忽略了自我锤炼。对于创作精晶这个高难要求,不能人人摊派搞平均主义,更不是一窝蜂而上,都去研究精品,这是不切实际的。创作精品的任务应由那些只有相应素质和创作能力的书家夹完成。从国内书坛看,具有这种能力的书家为数不少,其中大多数工作在各级书协的领导岗位上,他们担负着提高本省市书法创作水平的重任。由于书坛竞争机制的特殊需要,他们将精力无私地花费在忙碌不堪的组织指导工作和一些极其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上,他们以极其负责任的态度在领导着本地区的书家力争在国内争取好名次,这种敬业精神无疑是正确可贵的。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些中年书家多是国内书坛的骨干中坚,他们担负着书坛承前启后的重任。林散之、沙盂海、王遽常之后,谁来主宰书坛?这个重任必然要落在这些五、六十岁的中坚书家身上。但由于他们精力的分散,使得他们中的多数书家似无精力应付创作,更谈不上拿出精品。毫不掩饰地说,这部分中坚书家的多数,其作品已失去或正在失去昔日的光采,是停留是退缩尚不待言,遗憾的是他们将失去攀登书艺高峰的能力和机遇。
——摘自《书法导报》

  孓 孓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2
发表于 2004-8-7 16:21:28 | 只看该作者

[当前缺少精品力作的症结所在|张坤山]

艺术创作要有精品意识,但是效果却都无法预知。

  К К
3
发表于 2005-2-22 16:36:15 | 只看该作者

[当前缺少精品力作的症结所在|张坤山]

书画……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H 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4-4-26 09:15 , Processed in 0.13093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