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63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策展人身份的几点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4-18 20:46: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对策展人身份的几点思考
毫无疑问,这个时代需要越来越多的展览来给予做艺术的个人一个最终的突破口,这就需要越来越多的策展人。当然这个“策展人”现在已经诞生了由艺术家朋友圈中以及艺术家组织推举一位大家所信任的艺术家来担当。最近四五年来一部份优秀的艺术家成长为一位在艺术家的身份后面喜欢罗列“策展人”的人。
还有一部分策展人是由理论专业毕业之后,与艺术圈的依依不舍。在对成为一个艺术家失去信心之后,将点子在熟悉的人物之间实施成为一个面对媒体的体面者。这是很多初级策展人的最幸福的梦想。如果我们要谈论冯博一或者顾振清那就有点不同了。他们的背景来自于强大的资金支持,他们的舞台搭建到了西方世界,艺术家大多愿意被他们选择。他们有强势的资金支持和庞大的媒体支持,以及诸多收藏家及机构对他们的信任。艺术家在他们的手上可以身份倍增。在这一点上他们拥有话语权中最本质的名与利。
我们过去所知道的策展是一项工作,从业人员除了基本工资之外,最多拿上一点劳务补贴。这是中国传统的展览机制下,展览组织者的基本状况,他们与艺术家之间是由机制本身隔离开来的,也就是说,他有一道明确或者说比较明确的游戏规则。艺术家参展的目的是希望作品(自己的付出与理想追求)得到人民的认可。(这是说能参加上展览就很高兴了,他们当中比较高的比例不是希望获奖,没有太多的功利之心)。所以对策展人的话语权是一种隐潜的状态下的。
随着艺术家的作品有了商业收藏市场之后。组织者意识到因为自己的一份努力,而给艺术家带来了效益,在这种权力意识之下。他们利用自己对机构的管理权以及工作性质。某些艺术家迎合了这种心理。这自然导致一部分的艺术家被宣判出局,那么就决定了画得好的艺术家未必就有更多的展览机会。这就形成了当红艺术家与学院或者说民间艺术家的反差(这就是“中国当代艺术”概念不清的原因)。策展人由于利益所驱,使得他愿意想方设法去利用个人的关系(这一点决定了很多人没能沾上这点光,也就出现了等级差别)去整合一些资源,在为自己赢得名声的同时,也获得了经济利益上的丰收。
对“策展”这一越来越专业化的称呼下,我们知道在展览的规模上,由原来的全国性,包括展览之前在小县城里都有美术创作小组(今天看来这一机制是完善的或者说是相对公平的)发展到地方运动的片区展,比如新具像展览,然后发展到由这些地方运动诞生的地方领军人物整合到全国范围,带有精英意识的展览。这时候已经形成了官方展览与“当代艺术展的二分天下的格局。这也是很多艺术家既参加官方展览也参加其他展览的原因(当然展览没有那么明确的划分,但整体来说前者属于国家部门策划体制内的后者更多强调策展人的叫卖能力)现今由于艺术院校的扩招,以及死亡率与新增人数的极大不均衡。从事艺术的人就越来越多,在那种展览机制下,又诞生了在全国各地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局面。各地方(以城市为单位,每个城市又分为几个或十几个团体)的展览。
策展的方式和主题也发生了变化,过去是以传统美术的概念下(没有多媒体和行为艺术参加)组织展览,后来发展到国、油、版、雕的分类展。然后又诞生了以风格来命名和组织(比如“新具像”)的展览。在这之前,包括一些地方县城组织的展览都是一种多少幅作品下,给予一个地方或大众化的展览名称。后来对主题越来越讲究(宣传策略)之后,开始命题创作的阶段。演变成为多少有点艺术家要顺从策展人的那样的意识,由过去的艺术为主到艺术家与策展人的平等关系,到现在艺术家依赖于策展人,策展人所具有的优越性,展览组织者的从业人事就越来越多,对展览有了更多的不同的想法,这是一种必然.这么多年的出奇制胜的痴迷与所谓的圈地梳理之后,现在地策展主题走向狠和绝。艺术家在是否迎合主题与怎样想在策展人的圈套下做到虽然被套却能走在前排那种阿Q精神走向自己的艺术人生。
说到这里话应该打住,在我认为最后的这种展览方式是与我开篇时谈论到的事实相链接的。我不是进行一种批判而是一种警醒之后的反思。艺术家应该创造一个更大的一个真正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空间。我认为最后的这种参展与策展方式是一个准艺术家与准策展人的空间或者说是艺术家之间的交流空间。我认为在这样一个空间里边是成就一位艺术家(可能就是伟大的艺术家)最重要的一环,在一个艺术家的成长档案这些作品尤为关键,而不是对策展人的成名幻想,在这样的选题下,策展人所起的作用除了提供一个选题之外,还应该组织艺术家进行共同的探讨(最新出现一种工作展示节的展览机制,也体现了这一点),为对方完善自己的作品提出一种建设性的意见(而不是让展览之后,大家去批判这个展览的水准之差和质量的粗糙)。这是锻炼一个艺术家的艺术思维与艺术感觉的一个最为理想性的方案。同时我们要警惕这种模式下的展览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学会拒绝。
2005.4.15

   <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4-4-20 08:21 , Processed in 0.11354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