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9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子语录》30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5-31 22:25: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老子语录》30首  
[王振今]
一般人都关心人与社会治安的机要,而不知道维护人与社会发展的手段!(1)
老子说:“一般人都关心人与社会治安的机要,而不知道维护人与社会发展的手段。因此,思想家认识世界的目的在改造事业,理想事业的目的在制定相应的逻辑制度。思想家能负阴能抱阳,能柔交能刚取,能弱小能强大。他随时动作或沉默的原因在靠自己的心物的积累而建功立业,调查研究事物的属性而知道反思其过错,事业专一而洞察事变能及时统观全局,操作原则让人与社会响应是为了自己与社会终身不被困扰。因此说事业:有作思想言论不作实践操作的人,有作实践操作不作思想言论的人;有做容易作而难成就事业工作的人,有做难成就事业而容易失败工作的人。所说的:可操作而不可言表的事,是事业的取舍;可言表而不可操作的事,是事业欺骗;容易操作而难成功的事,是事业;难成功而容易败的事,是名声。这四个问题,是思想家经常留心的事,明白的人见解独到!”
附原文:
《文子》卷七微明“老子曰:人皆知治乱之机,而莫知全生之具。故,圣人论世而为之事,推事而为之谋。圣人能阴能阳,能柔能刚,能弱能强。随时动静因资而立功,睹物性而知其反;事一而察其变化即为之象,运则为之应是以终身行之无所困。故,事:或可言而不可行者,或可行而不可言者;或易为而难成者,或难成而易败者。所谓:可行而不可言者,取舍也;可言而不可行者,诈伪也;易为而难成者,事也;难成而易败者,名也。此四者,圣人之所留心也,明者之所独见也。”

官民上下是两个运行规律,变动官民两个治理逻辑就会造成乱世!(2)
老子说:“思想家确立教育纲领和施政逻辑,必定要观察其始终,见到对人及社会创造的恩惠。因此,让民众多长知识而减少施政原则,让民众会算计而减少互助,让民众明白法制契约而减少相互信诺,让民众明白应用机械而克服实际限制。琴瑟不能自己奏响,而二十五根琴弦都能以各自弦律共鸣;车轴不能自己运行,而三十辐车条能以各自拉力旋转。琴弦有缓急然后能成曲,车有劳作然后能致远。人使用的有声之物实际是无声的东西,使用的有旋转之物实际是无旋转的东西。官民上下是两个运行规律,变动官民两个治理逻辑就会造成乱世。职位高而知能广大的人可以作大事,如果知能狭小位高就凶险大。小原则能害理想,小恩惠能害大方针,小言辩能害大治安,苛刻厉行能伤害大原则。以正治国不会有风险,因此民众容易导向;社会的治理到位后人喜欢游动,因此民众不作贼事;到位的忠心归于朴实,因此民众里没有骗子和藏匿。”
附原文:
《文子》卷七“老子曰:圣人立教施政,必察其终始,见其造恩。故,民知书而德衰,知数而仁衰,知券契而信衰,知机械而实衰。瑟不鸣,而二十五弦各以其声应;轴不运于己,而三十辐各以其力旋。弦有缓急然后能成曲,车有劳佚然后能致远。使有声者乃无声也,使有转者乃无转也。上下异道,易治即乱。位高而道大者从事大,而道小者凶。小德害义,小善害道,小辩害治,苛峭伤德。大正不险,故,民易导;至治优游,故下不贼;至忠复素,故民无伪匿。”

今天的人与社会不求使祸患不发生而大张旗鼓地去救祸患,神通再大的人也不能为谋!(3)
老子说:“科技家尊重事物细小变化,思想行动不失时机,百思攻关重戒预防,祸端不滋生,预祸为主享福为次。同日照下防霜冻无害于防者一样,愚者有防备而无害,与智者功劳一样。人与社会积爱而成福,积恨而成祸。人都知道救祸患,不知道使祸患不发生的道理。人与社会,使祸患不发生容易,一旦祸患发生去再救祸患那可就难了。今天的人与社会,不求使祸患不发生而大张旗鼓地去救祸患,就是神通再大的人也不能为谋呀。祸患的由来,千变万化。思想家能深居避患,策划对策以待解决时机。一般人不知道祸福来源途径,行动后就陷于刑罚,虽然委曲求全,终不能满足心愿。因此说,最上策是先避患而后就利,先远辱而后求名。因此思想家常从事于实践的现象之外,心也不滞留在现实的成果之内。这就是祸患没理由到,不能毁誉不能成为尘垢的道理。”
附原文:
《文子》卷七微明“老子曰:道者敬小微,动不失时,百射重戒,祸乃不滋,计福不及虑祸过之。同日被霜,蔽者不伤,愚者有备,与智者同功。夫,积爱成福、积憎成祸。人皆知救患,莫知使患无生。夫,使患无生易,施于救患难。今人,不务使患无生而务施救于患,虽神人不能为谋。祸之所由来,万万无方。圣人深居以避患,静然以待时。小人不知祸福之门,动而陷于刑,虽曲为之备,不足以全身。故,上上先避患而后就利,先远辱而后求名。故,圣人常从事手无形之外,而不留心于已成之内。是以祸患无由至,非誉不能尘垢。”

死读书读死书的人,不知道社会治乱的本末;实践主义事务虫们,不知道政权的厉害之争!(4)
老子说:“让百姓相互揭发坏人坏事好人好事,社会就有了怨气;精官减政的命令一经发出,有功的官员也背叛了原来的理想。因此说,死读书读死书的人,不知道社会治乱的本末;实践主义事务虫们,不知道政权的厉害之争。思想家能在重大决策中看社会福祉,将社会祸患过虑出未来之外,而愚笨的人总是困惑在一己之私里看不见大害临头!因此说,事业有利于小私就损害了大公,得于此利也就忽略了彼害。因此想帮人大不过爱人的胸襟,再好的智慧也好不过知人善用。真爱人就没有民怨的刑罚,真知人就没有混乱的政策。”
附原文:
《文子》卷七微明。“老子曰:相坐之法立,即百姓怨;减爵之令张,即功臣叛。故,察于刀笔之迹者,不知治乱之本;习于行陈之事者,不知庙战之权。圣人见福于重关之内,虑患于冥冥之外。愚者惑于小利而忘大害,故,事有利于小而害于大,得于此而忘于彼。故,仁莫大于爱人、智莫大于知人,爱人即无怨刑,知人则无乱政。”

作人的道理:心思要细,志气要大,心智要圆,行动要方,才能要多,事情要少!(5)
老子说:“作人的道理:心思要细,志气要大,心智要圆,行动要方,才能要多,事情要少。所谓“心思要细”,是不发生忧患,除祸端于细微,不拿胆量放纵私欲;所谓“志气要大”,是兼爱包容各国各族风俗,将是非恩怨辐辏于中心理想;所谓“心智要圆”,是阶段不断始终如一,理想能远达四方,思想渊泉永不竭尽;所谓“行动要方”,是正直而不造乱,自燃而不自辱,困惑而不改操守,功成而不放纵自己;所谓“才能要多”,是文武有手段,思想行动能守住宗旨,制度措施改革和坚持要与时俱进;所谓“事情要少”,是抓住中心提纲挈领,推动公约法律治理天下,把握正确思想决策指导社会实践。因此说,心思细的人慎微杜渐,志气大的人胸怀坦荡,心智有圆的人没有不知道的事,行动有方的人从不依赖,才能多的人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事情少的人能坚持约原则。因此,思想家对成就人类的幸福无微不至,对纠正人类的痛苦无过不改,他的行动自燃不迷信,就是鬼蜮伎俩也不能胜算,可称这些品行是人类的珍贵。然而,他每天都紧张细致,以知无为有的科技观统一世界的理想不改。愚蠢人知慧本来就少,而所要作的事情又多,最终将一事无成。结论:以正气教化社会,大势所望容易成功;以邪气教化社会,大势难同必败无异。不做容易作而必成的事,而非要做难作而必败的事,是愚昧困惑造成的后果。”
附原文:
《文子》卷七微明。“老子曰:凡人之道,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圆,行欲方,能欲多,事欲少。所谓心小者,虑患未生,戒祸慎微,不敢纵其欲也;志大者,兼包万国一齐殊俗,是非辐辏中为之毂也;智圆者,终始无端,方流四远,渊泉而不竭也;行方者,立直而不挠,素自而不污,穷不易操,达不肆志也;能多者,文武备具,动静中仪,举措废置,曲得其直也;事少者,采要以拥众,抵约以治广,处静以持躁也。故,心小者禁于微也,志大者无不怀也,智圆者无不知也,行方者有不为也,能多者无不治也,事少者约所持也。故,圣人之于善也,无小而不行;其子过也,无微而不改。行不用巫覡而鬼神不敢先,可谓至贵矣。然而战战栗栗日慎一日,是以无为而一之诚也。愚人之智固已少矣,而所为之事又多,故动必穷。故,以正教化,其势易而必成;以邪教化,其势难而必败。舍其易而必成,从事于难而必败,愚惑之所致。”

官员怕失去道义民众怕失去利益,看看官民惧怕的理由,就知道他们祸福渠道是不同的!(6)
老子说:“能助人的人大家都仰慕他,讲信义的人大家都尊敬他。当叫人仰慕叫人尊敬的人面对身死国亡的形势时,就失去了时效。因此说,只知道帮助人讲信用而不知道政权变动的人,是不懂社会运动规律和操作逻辑的人。五帝重视原则,三王使用理想,五伯凭借实力。拿来帝王的逻辑,再实施五伯的实力,那也取代不了社会运动规律。结论:善或恶本不存在,是民众肯定了它;自由或自燃同样反动,是时势肯定了它。知道官道所为,知道民道所行,就有根据经济世界了。知官道不知民道,没办法同民众交往;知民道不知官道,也没根据了解社会规律和逻辑。意志坚定纵情放欲,坚强死等着他;以身试物贪婪占有,阴阳亡等着他。
明白规律和逻辑的人,心身不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从环境的变化中可以了解人品,从身心不变中可以知道人才。因此说,内心有一定操守,对外界能屈能伸能与时俱进,总会是立于不败之地。
那些尊重规律的人,是尊重对象的变化,节守一个范围,推出一行道理,虽然找出原因得出结果,但仍不能摆脱局部成功而未来渺茫的大局。规律是我行我素的东西得靠心性认识,它没有主宰不了的事物,它也从不为自己存在争利。根据这些道理,针对事物而顺着规律办,并不是规律自身的演变,是人掌握规律后的逻辑行为。天地上下对人的覆载,日月光明对人的照耀,阴阳道理对人的煦染,雨露浇灌对人的润泽,道德导向对人的扶持,都是为找出人对天地的平和。根据这些道理,能驾驭大范围事物的,能统治大地方;能反映出大问题的,能看出大未来;能平定大世乱的,能坐上大堂当官;能翱翔在思维灵台的,能与日月同光,无形的观念能生于有形的事物。根据这些道理,科学家依靠自己的思维灵台追踪于事物发端。看的都是思维里的东西,听的都是没声响的事物,冥冥科学之中独有明白,寂寞思维之中独有光明。用它的时候对外界没什么用处,不用它的时候它的道理却有大用处;所知道的是别人不知道的,大家不知道的以后就都知道了。规律,事物自己的导向;原则,生活的准绳;帮人,影响的证明;理想,拿出平和道理而拥有群众拥护。科学道理灭失以后有人文原则取代,人文原则衰落以后有互助关系取代。因此说,好社会重科学道理不重人文原则,中等社会重原则不重个人心怀,不好社会建设严密的法律恐怕人失去帮助。
结论:官员没有道义就没理由存在,失去道义就失去了生存根据。民众不为利益就没法生活,失去利益就失去了生活根据。因此,官员怕失去道义,民众怕失去利益。看看官民惧怕的理由,就知道他们祸福渠道是不同的。”
附原文:
《文子》卷七微明。“老子曰:仁者,人之所慕也;义者,人之所高也。为人所慕,为人所高,或身死国亡者不周于时也不是。直志适情,即坚强贼之;以身役物,即阴阳食之。得道之人,外化而内不化。外化所以知人也,内不化所以全身也。故,内有一定之操,而外能屈伸与物推移,万举而不陷。所贵乎道者,贵其龙变也:守一节,推一行,虽以成满犹不易,拘于小好而塞于大道。道者寂寞以虚,无非有为于物也,不以有为于己也。是故,举事而顺道者,非道者之所为,道之所施也。天地之所覆载,日月之所照明,阴阳之所煦,雨露之所润,道德之所扶,皆同一和。是故,能戴大圆者,履大方;镜大清者,视大明;立大平者,处大堂;能游于冥冥者,与日月同光,无形而生于有形。是故,真人托期于灵台而归居于物之初。视于冥冥,听于无声,冥冥之中独有晓焉,寂寞之中独有照焉。其用之乃不用,不用而后能用之也;其知之乃不知,不知而后能知之也。道者,物之所道也;德者,生之所扶也;仁者,积息之证也;义者,比平心而合于众适者也。道灭而德兴,德衰而仁义生。故,上世道而不德,中世守德而不怀,下世绳绳惟恐失仁义。故,君子非义无以生,失义即失其所以生。小人非利无以活,失利则失其所以活。故,君子惧失义,小人惧失利。观其所惧,祸福异矣。”

官道发展理想是根本,民道生活理想是枝末。根本不美,想让枝叶茂盛的事儿,从未有过!(7)
老子说:“教育,本来是官道的事儿,民道却得到了实惠;利益,本来是民道的事儿,官道却独享它的功誉。使民道和官道都得到它的实惠和功誉,也是功成名就治国安民的理想啊。人的欲望多了理想就少了,事的忧虑多了知人就少了。因此说,治理国家热爱岗位,是有理想表现;肆虐国家热爱岗位,理想就没了。河水流下能广大入海洋,官道流下能聪明入民道,官道发展理想不与民道生活理想争事儿,治国安民会畅通无阻。结论,官道发展理想是根本,民道生活理想是枝末。根本不美,想让枝叶茂盛的事儿,从未有过。”
附原文:
《文子》卷七微明。“老子曰:教,本平君子,小人被其泽;利,本乎小人,君子享其功。使君子、小人各得其直,即通功易事而道达矣。人多欲即伤义,多忧即害智。故,治国乐所,以存;虐国乐所,以亡。水流下而广大,君下臣而聪明,君不与臣争而治道通。故,君根本也,臣枝叶也。根本不美,而枝叶茂者未之有也。”

古代人品味生活不藏匿生活,今天的人藏匿生活而不品味生活!看到开始就知道它的后果!(8)
老子说:“好事的起动象细丝绵绵,坏事的萌发象杂物纷纷,好事和坏事的度数细微得看不见,但思想家能看到它的始终,因为需要对它观察。聪明的执政官员对人赏罚不是为一己之私,是为了国家需要:对自己有利而无功于国家的人不施赏,对自己没利而有利于国家的人不加罚。因此说,对社会实践理想有度量的称之为官道的自燃;为私利能丢弃这个度量的那是民道的自燃。通达知人知利的人得利不干活(注 1),差一点的干活不受辱,最差的是受辱还得干活。古代人品味生活不藏匿生活,今天的人藏匿生活而不品味生活:商纣王为藏匿稽疑箕子哭了,鲁国为藏匿妻子给丈夫殉偶人葬孔子叹息了(注 2),看到开始就知道它的后果。”
附原文:
《文子》卷七微明。“老子曰:福之起也绵绵,祸之生也纷纷,祸福之数微而不可见,圣人见其始终,故不可不察。明主之赏罚非以为己,以为国也:适于己而无功于国者不施赏焉,逆于己而便于国者不加罚焉。故义载乎宜,谓之君子;遗义之宜谓之小人。通智,得而不劳;其次,劳而不病;其下,病而益劳。古之人,味而不舍也;今之人,舍而不味也。纣为象著而箕子啼,鲁以偶人葬而孔子叹。见其所始,即知其所终。”
(注 1):智:知人者智,《荀子》知有所合谓之智。
(注 2):老子对孔子的评价:在《文子》卷七“微明”中是“纣为象著而箕子啼,鲁以偶人葬而孔子叹。见其所始,即知其所终。”,而在《庄子》“天运”中是“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而犹自以为圣人,不可耻乎? 其无耻也!子贡蹴蹴然,立而不安 。”,其评价若两人。造成评价若两人的原因,《文子》一书成于“单氏取周”和孔子烧书断史以前,《庄子》一书成于“单氏取周”和孔子烧书断史以后。可见周朝老子教育失误,孔子卖师求荣一般,教育用人也是可以亡国的!
总也提不出什么好思想的人,不如附会别人思想而去助人为乐!(9)
老子说:“困惑的事,想发展它适足后倒害了它,不想发展它还倒成全了它。对湿病多吃治发热,渴病多喝治发寒,这是众人疗病的方法,但医生认为这也是病因。只凭眼见,凭喜欢,是不懂疾病道理人的见利而为,也是懂疾病道理人治病所忌讳的。思想家依据科学道理先许诺后成全,众人是先求成全而后再许诺。结论,痛苦和幸福的途径,利益和祸害的反转,是不可不察的。”
老子说:“有功但不助人为乐的人即刻能让人生疑,有罪但能助人为乐的人必定能让人信任。因此说,助人为乐的人办事常常顺利,能受天下人尊重。虽然谋划被肯定也要排除遗患,虽然提出理想也要有国家实际依据。那些离开助人为乐思想的人,他的追求是不会遂愿的。那些提不出正确决策,办法也与国家无益,但思想附和主流合乎助人为乐原则的,能保住自己。因此说,总也提不出什么好思想的人,不如附会别人思想而去助人为乐。”
附原文:
《文子》卷七微明。“老子曰:事,或欲利之适足以害之,或欲害之乃足以利之。夫,病湿而强餐之热,病渴而强饮之寒,此众人之所养也,而良医所以为病也。快于目,说于心,愚者之所利,有道者之所避。圣人者先许而后合,众人先合而后许。故,祸福之门,利害之反,不可不察也。
老子曰:有功离仁义者即见疑,有罪有仁义者必见信,故仁义者事之常顺也,天下之尊爵也。虽谋得计当虑患,解图国必存其事,有离仁义者,其功必不遂也。言虽无中于策,其计无益于国而心周于君合于仁义者,身必存。故曰,百言百计常不当者,不若会趋而审仁义也。”

知人知事的思想家是祸福的门户,进取的思想家是利害的机关,这些道理要慎视观察!(10)
老子说:“纯洁冷静安逸和谐,是人的品性,礼仪表率法度规则,是事的节制。知道人的品性就能不断自燃调养,知道事物的节制就能起事举措不乱。发一个号召大家都知无为有地竞争,总揽一个管辖都说这就是中心。看出根本了解根本,执意一个理想而策应千变万化,称它为依据科学逻辑创造现时的技术;居留知道所以,行为知道所去,办事知道所乘,举动知道所止,称它为认识规律提出逻辑的科学。让人崇尚贤人而称誉自已的人,是心力所成;让人藐视诽谤自已的人,是心力过错所致。话从口出,要让别人说话;行为作用眼前,不能禁止人们谋远。事业是难成易败的职业,名声是难立易废的影响。一般人都轻视小害,变更小事,以至于酿成了大患。人的祸患所以至,是人自生的;人的福所以来,是人自成的。祸与福都是经过人自己大门出入,利与害都是人自己门旁的邻居。从犯错误到经验的精华间,没有界限。结论:知人知事的思想家是祸福的门户,进取的思想家是利害的机关,这些道理要慎视观察。”
附原文:
“老子曰:清静恬和人之性也,仪表规矩事之制也。知人之性即自养不悖,知事之制则其举措不乱。发一号散无竞,总一管谓之心。见本而知本,执一而应万,谓之术;居知所以,行知所之,事知所乘,动知所止,谓之道。使人高贤称誉已者,心之力也;使人卑下诽谤已者,心之过也。言出于口,不可禁于人;行发于近,不可禁于远。事者难成易败,名者难立易废。凡人皆轻小害,易微事,以至于大患。夫,祸之至也,人自生之;福之来也,人自成之。祸与福同门,利与害同邻。自非至精,莫之能分。是故,智虑者祸福之门户也,动静者利害之枢机也,不可不慎察也。”

好原则施行越多越广,威望影响就越长越远;理想在心里留得越少,威武控制的范围就越小!(11)
老子说:“慈父爱自己子女不是为了交易求回报,天职和责任是不能在思想目的里求解的;思想王策划养民决策也不是为了交易求回报的,天职和责任的本性是不可在自己中求解的。等待力助的人要靠功绩解决,把功绩当成了名位那事业就必定末落,为利的原因施为就立即断绝了恩爱呀!结论:获得了众人的爱也就得到了众人的力,举措得到众人的喜悦也就得到了众人的心。因此见到它的所始,也就知到了它的所终。”
老子说:“人以理想而亲爱,党派以信仰者众多而强大。结论:好原则施行越多越广,威望影响就越长越远;理想在心里留得越少,威武控制的范围就越小。”
附原文:
《文子》卷七微明。“老子曰:慈父之爱子者非求其报,不可内解于心;圣主之养民非为己用也,性不能已也。及待其力赖其功,勋而必穷,有以为即恩不接矣。故,用众人之所爱即得众人之力,举众人之所喜即得众人之心。故见其所始,即知其所终。”
“老子曰:人以义爱,党以群强。是故,德之所施者博,即威之所行者远;义之所加者薄,即武之所制者小。”

随着时代要求办不成事要知无为有更改法制;顺着时代要求办不成事要知无为有更改理想!(12)
老子说:“不依社会理想致富守财不施舍祸患会袭击他,不能为别人作事又没能力自立可称为愚人,自私者会得到与猫头鹰爱子反被子吃掉一样的后果。因此说,守财奴不若适可而止,打造出的锋芒保持不了长久。原则之中有道理,道理之中有原则,其变化不能限制;阳性层次中有阴性,阴性层次中有阳性,万事万物追根地认识不可穷尽。富贵来机遇存,祸害到机遇亡。见到机遇不去作好事,富贵不能来;见不到机遇还作好事,祸端不能到。利益与损害同一门庭,祸端与富贵同为邻居,不是高明思想就分不出这个界限。所以说:祸端的经验里隐藏着富贵,富贵的固执中潜伏着祸端,谁想知道它的究竟吗?!
人在受伤害之前必先贪精食美味,国家在要灭亡之前必先拒绝逆耳忠言。因此说,在伤病快要死的人面前别当好医生,在国家快要灭亡时别当忠谋良臣。先认识治理好自己然后才可以认识治理民众,先居家理财然后才可以担当官员。因此说:认识治理好自己的人他的原则真实,能居家理财的人他的原则有发展,用它治国安民他的原则能丰功伟绩。民众之所以能生活,在生产和消费。事业能保障为民众服务和消费就有功,事业不能保障为民众服务和消费就没功,没功绩的事业原则长不了。结论:随着时代要求办不成事的要知无为有地更改法制;顺着时代要求办不成事的要知无为有地更改理想。时代要复兴,这就叫逻辑。”
附原文:
《文子》卷七微明。“老子曰:以不义而得之又不布施患及其身,不能为人又无以自为可谓愚人,无以异于枭爱其子也。故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德之中有道,道之中有德,其化不可极;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万事尽然不可胜明。福至祥存,祸至祥先。见祥而不为善,即福不来;见不祥而行善,即祸不至。利与害同门,祸与福同邻,非神圣莫之能分。故曰: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
人之将疾也必先甘鱼肉之味,国之将亡也必先恶忠臣之语。故,疾之将死者不可为良医,国之将亡者不可为忠谋。修之身然后可以治民,居家理然后可移于官长。故曰: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余,修之国其德乃丰。民之所以生活,农与食也。事周于衣食则有功,不周于衣食则无功,事无功德不长。故,随时而不成,无更其刑;顺时而不成,无更其理。时将复起,是谓道纪。”

官道按知无为有科技观事业民众会自燃富裕,官道按知无为有科技观作为民众会自燃进步!(13)
老子说:“……思想王能富民,力量王能占领地,国家危亡时要富官吏。国家大治后好象财富不足,国家灭亡时财富形同虚设。因此说:官道按知无为有科技观事业民众会自燃富裕,官道按知无为有科技观作为民众会自燃进步。起动兵师十万每天要消费千金,战事之后必有灾荒凶年。因此军队是社会不祥和的工具,不可以当成官道的宝贝。征服了大怨恨必留下余怨恨,为什么从一开始就不做让人怨恨的事呢!古代人相互亲近不用言语表白,远来的人也不必先通报,亲近的人喜悦,远来的人无阻。官与民的欲望一致就和睦,官与民的防守一致就稳固,官与民观念一致就知心,官心得民力的就富国,官心得民誉的就显赫。行为的利益能召来敌寇,言论的利益能引出祸端。没有前人谈后人的事,但你自己附耳神秘之语就能流闻千里。言论能引出祸端,发出言论是关键,发出的言论不恰当,就是驷马也追不回来。
过去,中黄子说:天有东南西北中五方,地有水火木金土五行,声有宫商角徵羽五音,物有甜酸苦辣咸五味,色有青黄赤白黑五章,人有公侯伯子男五位。因此,天地之间五对五位共有二十五种人。上五有神人,真人,道人,至人,圣人;次五有德人,贤人,智人,善人,辩人;中五有公人,忠人,信人,义人,礼人;次五有士人,工人,虞人,农人,商人;下五有众人,奴人,愚人,肉人,小人。上五种人与下五种人相比,好象人使役牛马一样各得其所。思想家用目看,用耳听,用口言,用足行;科学家不用目看就明白,不用耳听就聪明,不用去作就从容,不用去说就公平。结论:思想家根据理想变革社会,科学家没尝试过;行为家根据理想变革世俗,思想家没观察过。所说的事物规律,没有前后左右之分,万物的运变相同:没有人对它肯定和否定的因素。”
附原文:
《文子》卷七微明。“帝王富其民,霸王富其地,危国富其吏。治国若不足,亡国囷仓虚。故曰:上无事而民自富,上无为而民自化。起师十万日费千金,师旅之后必有凶年。故,兵者不祥之器也,非君子之宝也。和大怨必有余怨,奈何其为不善也。古者亲近不以言说,来远不以言使,近者悦,远者来。与民同欲即和,与民同守即固,与民同念者知,得民力者富,得民誉者显。行有召寇,言有致祸。无先人言后人,而已附耳之语流闻千里。言者祸也,舌者机也,出言不当,驷马不追。
昔者,中黄子曰:天有五方,地有五行,声有五音,物有五味,色有五章,人有五位。故,天地之间有二十五人也。上五有神人,真人,道人,至人,圣人;次五有德人,贤人,智人,善人,辩人;中五有公人,忠人,信人,义人,礼人;次五有士人,工人,虞人,农人,商人;下五有众人,奴人,愚人,肉人,小人。上五之与下五,犹人之与牛马也。圣人者以目视,以耳听,以口言,以足行;真人者不视而明,不听而聪,不行而从,不言而公。故,圣人所以动天下者,真人未尝过焉;贤人所以矫世俗者,圣人未尝观焉。所谓道者,无前无后、无左无右,万物玄同,无是无非。”

天下人都知道办好事好,实际是嫌自己办坏事。真知道的不用言表,言表的有不知道!(14)
老子说:“人的逻辑面对事物的规律:可以弱,可以强;可以柔,可以刚;可以阴,可以阳;可以幽,可以明;可以包裹天地,可以应待无方;知道的浅白,不知道的深邃;知道的外在,不知道的内在;知道的粗略,不道的精深;知道的深究起来乃不知道,不知道的回顾起来乃知道,谁能懂知道以后施为不知道的东西,不知道的东西施为成知道的东西?无穷的规律不可听说,听说的不是无穷的规律;无穷的规律不可面对,面对的不是无穷的规律;无穷的规律不可言说,言说的不是无穷的规律,谁能知道形势之后不形势的道理?结论:天下人都知道办好事好,实际是嫌自己办坏事。真知道的不用言表,言表的有不知道。
文子问道:人可以说低微的话吗?老子说:那什么叫不可以呢?心知道对言表话的评价吗?知道对言表话评价的,不是根据言表的言表话。陆地争生的鱼吐沫,被追逐的野兽狂奔,都不是自己乐意的事。结论:到位的话就不用再说了,到位的行动就不用再作了,知识浅薄人相争的都是争结果不是争原因。我说的话言有宗旨,做事有上下,除非你是知无以后的明白,才有根据否定我的明白。
文子问道:治国安民应当有法度吗?老子说:你看那些推车的人,前面胡喊口号给后面,后面就应之发力,这是推车劝力之歌,就是郑卫胡楚的国音,也赶不上此音的意义。治国有礼貌距离不在文章的言辩,法令规章再多也禁不住盗贼的滋生。
老子说:人的逻辑面对事物的规律,没正道可以造就成正道。譬若如天然山林可以为木材,当然木材取代不了山林,山林取代不了云雨,云取代不了阴阳,阴阳取代不了和谐,和谐取代不了规律。规律,就是所说的没有状态的状态,没有实物的形象,知无的科学能达到它的意境,因此天地之间的事物,可因人的熏陶铸造而变化。”
附原文:
《文子》卷七微明。“老子曰:道,可以弱,可以强;可以柔,可以刚;可以阴,可以阳;可以幽,可以明;可以包裹天地,可以应待无方;知之浅,不知之深;知之外,不知之内;知之粗,不知之精;知之乃不知,不知乃之知之,孰知知之为不知,不知之为知乎?夫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孰知形之不形者乎?故,天下皆知善之为善也,斯不善矣。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文子问曰:人可以微言乎?老子曰:何为不可?惟知言之谓乎?夫知言之谓者,不以言言也。争鱼者濡,逐兽者趋,非乐之也。故,至言去言、至为去为,浅知之人所争者未矣。夫,言有宗、事有君,夫惟无知,是以不吾知。
文子问曰:为国亦有法乎?老子曰:今夫挽车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挽车劝力之歌也,虽郑卫胡楚之音,不若此之义也。治国有礼,不在文辩;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老子曰:道,无正可以为正。譬若山林而可以为材,材不及山林,山林不及云雨,云不及阴阳,阴阳不及和,和不及道。道者,所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也,无达其意,天地之间,可陶冶而变化也。”
2004.11.8《文子》卷七“微明”解完。
二“上义”
法制产生的目的是辅助道义,重法轻义是重视鞋帽轻视首足!(15)
老子说:“凡学习者,能明白天官与人民的区分,通晓社会治乱的根本,能作到观念明白意念清楚,见到事物的因果并能反馈到思想去知无为有,可以说他的学习到位了。社会治理的根本在实现人间的关爱,法制仅是关爱的未节;社会发展的根本在人的知无为有生产,知有为无的消费是人的末节。根本与未节是社会的统一体,是爱人与处事的两爱体性。先本后未是官道或负责人的行为,先末后本是民道或被负责人的行为。法制产生的目的是辅助道义,重法轻义是重视鞋帽轻视首足。关爱助人为乐的人大家都推崇,不增强根基只追求大家推崇的人是自毁前程,不让大家建树根基而一味追求高尚的人要覆没前程。因此说,不大过栋梁之材的不能任房重:任房重的大不过栋梁之材,任国重的大不过有原则的人。为民作主的人能利民,就象建个城市要有利基础。树木生长都利于根,根深树木才牢固,基础厚实上层建筑才安稳。结论:事业不从规律逻辑原则出发的,不可以传授;言论不合乎传统科技王道的,不可以施为社会。道听途说和捡拾的道理,一个专业一个切题的技巧,不是社会通用的道理。”
附原文:
《文子》卷十一上义。“老子曰:凡学者,能明于天人之分、通于治乱之本,澄心清意以存之,见其终始反于虚无,可谓达矣。治之本仁义也,其未法度也;人之所生者本也,其所不生者末也。本未一体也,其两爱之性也。先本后未谓之君子,先末后本谓之小人。法之生也以辅义,重法轻义是贵其冠履而忘其首足也。仁义者广崇也,不益其厚而张其广者毁,不广其基而增其高者覆。故,不大其栋不能任重:任重莫若栋,任国莫若德。人主之有民,犹城之有基。木之有根,根深即本固,基厚即上安。故:事不本于道德者,不可以为经;言不合于先王者,不可以为道。便说掇取,一行一切之术,非天下通道也。”
明规律、有逻辑的驾驭——人尽其才,明天人、分官民的昭示——奸邪可止!(16)
老子说:“治理人的道理就象创造性驾御驷马行车:排列整合在驭马的缰绳上,正确度量在人与马的胸怀中。内得于人的心思,外合于马的志向。因此能取道致远,气力有余,进、退、还、曲都随人的意志。诚信,得到了操纵技术。今天的掌权人是官道的车舆,官员是拉载社会生活的驷马。人身不可离开车舆的安危,人手不可迷失掉驷马的心胸。因此说:驷马不调教创造性就走不上正路,官民不和思想家就不能治理社会。明规律、有逻辑的驾驭——人尽其才,明天人、分官民的昭示——奸邪可止。物到就静观其变化,事来就应答其化解,近者不乱也就达到了远者安治。不用投机的适燃之教,也就得到了逍遥的自燃之道,万事举动如意而不失。”
附原文:
《文子》卷十一上义。“老子曰:治人之道其犹造父之御驷马也:齐辑之乎辔衔,正度之乎胸膺。内得于中心,外合乎马志。故能取道致远,气力有余,进、退、还、曲莫不如意。诚,得其术也。今夫权势者人主之车舆也,大臣者人生之驷马也。身不可离车舆之安,手不可失驷马之心。故,驷马不调造父不能以取道,君臣不和圣人不能以为治也。执道以御之中——才可尽,明分以示之——奸邪可止。物至而观其变,事来而应其化,近者不乱即远者治矣。不用适然之教,而得自然之道,万举而不失矣。”
认识规律施为逻辑的目的是驾驭人,没有认识规律施为逻辑的只能制于人!(17)
老子说:“凡是认识规律施为逻辑的人,要阻塞错误导向,防患于未然,不责难自己的信念,责究不格守信念的思想行为。因此说:不要使可以的需求“无日不求”,不要方便可以的夺得“无日不争”,能这样人的欲望才得到释放公道才能实行。让有余的人止于限度,让不足的人抓于实用,社会因此才能统一。主政者放弃职责而听信流言非语,丢弃功劳而认可朋党营私,也就是用新奇手段擅离职守不求进进。民俗能乱于国政,功臣要争于朝政,因此认识规律施为逻辑的目的是驾驭人,没有认识规律施为逻辑的主政者只能制于人。”
附原文:
《文子》卷十一上义。“老子曰:凡为道者,塞邪隧、防未然,不责其自是也,责其不得为非也。故曰:勿使可欲无日不求,勿便可夺无日不争,如此则人欲释而公道行矣。有余者止于度,不足者逮于用,故天下可一也。夫释职事而听非誉,弃功劳而用朋党,即奇伎逃亡守职不进。民俗乱于国,功臣争于朝,故有道以御人,无道则制于人。”
思想家的办法是与时俱进:国体与民俗、服务与工具各便其用,法度与制令各因其宜!(18)
老子说:“治国有常法而利民为根本,政教有逻辑而令行为传统。一时一事的利民不必讲传统,一时一事的成事也不必循民俗。因此说思想家的办法是与时俱进:国体与民俗、服务与工具各便其用,法度与制令各因其宜。因此改革没有错,尊循民俗适可而止。
读前人的书,不如听今人之言,听今人之言不如明白今人所以言,明白今人所以言就是不可再言传的导向问题。因此说道可导,非常道;名可命,非常名。因此:思想家所遵循的是逻辑,它如同社会的金玉良言;一个调子的行程中不能更事,如同用琴瑟弹曲终了才改调。社会的法制礼乐是社会治理的工具,不是治理社会的思想。因此说弹曲人不参与论理,理论家清醒面对民生,都受制于教化。”
附原文:
《文子》卷十一上义。老子曰: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道而令行为古。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故圣人法与时变:体与俗化、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故,变古未可非,而循俗本足多也。
诵先王之书,不若闻其言,闻其言不若得其所以言,得其所以言者言不能言也。故,道可道,非常道也;名可名,非常名也。故,圣人所由曰道,犹金石也;一调不可更事,犹琴瑟也曲终改调。法制礼乐者,治之具也,非所以为治也。故曲士不可与论,至道者讯寤于俗,而束于教也。
保留危机想治乱的人虽然多智慧也不能兑现,遵循规律敬古理的人虽然愚笨也能治乱有余!(19)
老子说:“社会可曾有公认的法度?合乎世界的事变、得到人间的理解、遵循先天的规律、明白古人的愿望,就可以实施正治。过去人,遵循天地人为皇时没制度和命令而民众服从,遵循五行逻辑为帝时有制度和命令而没刑罚。夏朝以后的人说话不负责了,殷朝人的誓约、周朝人的盟约,都出于世道的衰落。忍耐污垢而轻视耻辱,贪图利益而不知羞耻。因此,找办法制命令——理论民俗而节制轻重缓急,器重机械——因为时变而制衡需要。那些被法制约的人不可以参与远举,那些拘于礼数的人不可以使用应变。必须有独到见解之明的人、有独到听闻之聪的人,自燃后才能擅自偱道而行。那道法律制订原因的人,能应时而改变自己;不知道法律制订原因的人,虽遵循法制最终要自乱。今天的学者,讲传统守继业,尊权威箸作守文法以为能治世,这好比用方形凿子去凿内圆,想得到理想的后果很艰难。保留危机想治乱的人虽然多智慧也不能兑现,遵循规律敬古理的人虽然愚笨也能兑现有余。结论:已经不用的办法,思想家不再实行;经不起验证的言论,聪明的主政人也不去听。”
附原文:
《文子》卷十一上义。“老子曰:天下几有常法哉?当于世事、得于人理、顺于天道、详于鬼神,即可以正治矣。昔者,三皇无制令而民从,五帝有制令而无刑罚,夏后氏不负言,殷人誓、周人盟,本世之衰也。忍垢而轻辱,贪得而寡羞。故,法度制令者——论民俗而节缓急,器械者——因时变而制宜适。夫,制于法者不可与远举,拘礼之人不可使应变。必有独见之明、独闻之聪,然后能擅道而行。夫,知法之所由生者,即应时而变;不知治道之源者,虽循终乱。今为学者,循先袭业,握篇籍守文法欲以为治,犹持方柄而内圆凿也,欲得宜适亦难矣。夫存危治乱虽智不能,道先称古虽愚有余。故:不用之法圣人不行也,不验之言明主不听也。”
“无为”的知无为有,不是要求人不作为,是让人自燃。(20)
文子(宾起)问道:“法规是怎样产生的?”
老子说:“法规产生于人的社会理想,社会理想产生于民众愿望,人心所向是治国的关键所在。法规,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地下长出来的,它发端于人间而反馈于法规并依经验自行修正不足。诚信能抓住根本不乱于支未,智谋能抓住重点不惑于嫌疑,有同志的不非难于人,没有同志的不责备于立法。法立于民道不废于官道,法禁于民众,官要以身作责。因此,为民作主的制法,要先拿自己做作试验检查,法禁能胜于自己以后,就可以令行于民众了。社会的法规,是衡量民众行为的准绳,也是为民作主人的量刑工具。执法人法办那些不守法的人,法定之后对守法人赏,对违法人罚。法不能以人尊贵而轻赏,不能以人卑贱而重罚;违法者就是名贵人也要法办,守法者就是卑贱者也应无罪。因此说,公道的实行就是对私欲的阻塞。古代,有专司执法机关的目的是禁锢恣事的民众,策立君主的目的是管制执法机关不让它们独断专行,制定法规思想的目的是管制君主不让他独断专行。所有人都不恣事,也就是社会逻辑的胜利,道理的普及,因此反归于知无为有的科技观。“无为”的知无为有,不是要求人不作为,是让人自燃。”
附原文:
《文子》卷十一上义。“文子问曰:法安所生?老子曰:法生于义,义生于众,适合乎人心,此治之要也。法,非从天下也,非从地出也,发于人间反己自正。诚达其本不乱于未,智其要不惑于疑,有诸己不非于人,无诸己不责于所立。立于下者,不废于上,禁于民者,不行于身。故,人主之制法也,先以自为检式,故,禁胜于身,即令行于民。夫法者,在下之准绳也,人主之度量也。悬法者,法不法也,法定之后中绳者赏,缺绳者诛。虽尊贵者不轻其赏,卑贱者不重其刑;犯法者虽贤必诛,中度者虽不肖无罪。是故,公道行而私欲塞也。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使不得恣也,其立君也所以制有司使不得专行也,法度道术所以禁君使不得横断也。人莫得恣,即道胜而理得矣,故反于无为。无为者,非谓其不动也,言其从己出也。”
思想家从民众愿意的事情入手来提高思想觉悟,从民众憎恨的事情入手来纠正思想错误!(21)
老子说:“会奖赏的人,物资给的少而思想给多;会惩罚的人,刑罚用的少而禁止了奸邪;会救助的人,给政策而维护原则;会索取的人,得的多而别人无怨恨。因此,思想家从民众 愿意的事情入手来提高思想觉悟,从民众憎恨的事情入手来纠正思想错误。奖赏一个人而让天下人学习好作风,惩罚一个人而让天下人警惕坏作风。肯定这些道理就能高赏不浪费,重刑不滥发!思想家遵守约定而治理广泛,上面说的就是这个理。”
附原文:
《文子》卷十一上义。“老子曰:善赏者,费少而劝多;善罚者,刑省而奸禁;善与者,用约而为德;善取者,入多而无怨。故,圣人因民之所喜以劝善,因民之所憎以禁奸。赏一人而天下趋之,罚一人而天下畏之。是以至赏不费、至刑不滥!圣人守约而治广,此之谓也。”
十人围抱的树干能支承重屋——因为得到了势力,五寸的关口能控制流行的开关——因为得到了机要!(22)
老子说:“民道家理论事物时处置恰当,施为事物时先唱主角,守职责明分工的目的是为完成功业。因此,官道家与民道家两道的意义有区别才能治理社会,没区别就要造乱社会。上下两道都能直率,处置得恰当,才能使官民关系有原因相互使用。因此说树枝不应当大于树干,支末不应当强于根本,说话轻重大小要有原因相互制约。那些得到权威势力的人,所把持的东西很少,所负的责任很大,所遵守的东西很约定,所制度的东西很广泛。十人围抱的树干能支承重屋——因为得到了势力,五寸的关口能控制流行的开关——因为得到了机要。民道必须执行官道的命令,顺之者受利,逆之者受害,天下没不听从的人,就是天下大顺。发号召令行为的人,要以民众的态度为形势。有理想的人,虽然不能利尽天下所有人,但能利一人而让天下人服从;残暴的人,虽然不能害尽海内的所有人,但能害一人而使天下背叛。因此,举措的废弃和置备,不可不细致审查。”
附原文:
《文子》卷十一上义。“老子曰:臣道者论事处当,为事先唱,守职明分以立成功。故君臣异道即治,同道即乱。各得其直,处有其当,即上下有以相使也。故枝不得大于干,末不得强于本,言轻重大小有以相制也。夫得威势者,所持甚少,所任甚大,所守甚约,所制甚广。十围之木持千钧之屋,得所势也;五寸之关能制开阖,所居要也。下必行之令,顺之者利,逆之者害,天下莫不听从者,顺也。发号令行禁止者,以众为势也。义者,非能尽利天下之民也,利一人而天下从之;暴者,非能尽害于海内也,害一人而天下叛之。故,举措废置,不可不审也。”
委屈一寸而伸张一尺,付出的是小冤枉而得到的是大直率,这是思想家的行为宗旨!(23)
老子说:“委屈一寸而伸张一尺,付出的是小冤枉而得到的是大直率,这是思想家的行为宗旨。今天的人,官道谈论民道,不算大功不看大方向,而是苛求小恩小惠,这是丢失民道之路。因此官道是,人有深厚原则追究小细节,人有大的荣誉追究小原因,因为思想家看到人情都有所短,是为了成全人生的大策略。虽然有小过错也不会成为负担,因为那不是成全人生大策略的事,街巷里行走是不会嫌弃走多少路的。因此民道是,慎小甚微者没成功,一意孤行者不容众,贪大求全者腹中空,自命不凡者坏名声,这是民道之理。”
附原文:
《文子》卷十一上义。“老子曰:屈寸而伸尺,小枉而大直,圣人为之。今人,君之论臣也,不计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其小善,即失贤之道也。故,人有厚德无问其小节,人有大誉无庇其小故,夫人情莫不有所短,成其大略是也。虽有小过不足以为累也,成其大略非也,闾里之行未足多也。故,小谨者无成功,疵行者不容众,体大者节疏,度巨者誉远,论臣之道也。”
逻辑原则文韬武略不塞责人,努力自修求解于逻辑因果而不推卸责任,这样容易得到肯定,形成的准则没有毛病!(24)
老子说:“从古到今,没有能十全十美的人。因此官道家不能对人求全责备:方法而不对立,清廉而不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博达而不嘴损。逻辑原则文韬武略不塞责人,努力自修求解于逻辑因果而不推卸责任,这样容易得到肯定。自修求解于逻辑因果,形成的准则没有毛病。那位夏后氏的璜玉都不能没毛病,明月珠也不能没污秽,自燃于天下的专家们不以小丑陋妨害大美业。今天那些专看人的短处,忘掉人的长处的人,而想治理民道,难哪!民众的见解,因社会地位卑下,养身之所贱陋,遇事受污辱也不知事情的大略图。因此,理论人需要:重视人就要观其所举,富裕人就要观其所施,穷困人就要观其所不受,卑贱人就要观其所不为。看到他处竞艰难的原委能知道他的勇气,动荡他在喜乐原委能知道他操守,委任他货财原委能知道他仁义,振动他恐惧原委能知道他节制,如此则人情可得。”
附原文:
《文子》卷十一上义。“老子曰:自古及今,未有能全其行者也。故,君子不责备于一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博达而不訾。道德文武不责备于人,力自修以道而不责于人,易赏也。自修以道,则无病矣。夫,夏后氏之璜不能无瑕,明月之珠不能无秽,然天下宝之者不以小恶妨大美。今志人之所短,忘人之所长,而欲求贤于天下,即难矣!众人之见,位之卑,身之贱,事之污辱而不知其大略。故论人之道:贵即观其所举,富即观其所施,穷即观其所不受,贱即观其所不为。视其所处难以知其所勇,动以喜乐以观其守,委以货财以观其仁,振以恐惧以观其节,如此则人情可得矣。”
社会利益比个人利益大但同生命比较要小,自己生命很重要但同关爱人比较要轻,这就是关爱人者的行为(25)
老子说:“委屈的人有原因求伸张,冤枉的人有原因求直爽。委屈一寸伸张一尺,小冤枉大直爽。官道家施为让百川合流,不流注到海洋就不能称为虚怀若谷;趋势行动各有其方略,不归属到善良的人就不能称为官道家。善良的言论珍贵在可行性,善良的行为责任在关爱,官道家的过错如同日蚀和月蚀,不会影响长久光明。因此知人者不妄为,勇敢者不妄杀,追求自己的理想而为,按计划礼遇而行。因此为事业成功而满足,献身理想而满足。虽然有为利的知人能力,也必以关爱为根本而后立业,知人和才能并行,思想家统而为一。以关爱为标准,达标的可称为负责任人,不达标的可称为被负责任人。负责的人虽死,身亡而名不灭;被负责任人虽然得势,其依赖的错误改不了。进取天下的宏图大略,退却时自刎其喉,虽然愚昧人不作,但进取之身贵于天下。为负责人而遇难的战友,视死如归,视理想重于生命。结论:社会利益比个人利益大,同自己生命比较要小;自己的生命很重要,同关爱别人比较要轻,这就是关爱人者的行为标准。”
附原文:
《文子》卷十一上义。“老子曰:屈者所以求伸也,枉者所以求直也。屈寸伸尺,小枉大直。君子为之百川并流,不注海者不为谷;趋行殊方,不归善者不为君子。善言贵乎可行,善行责乎仁义,夫君子之过犹日月之蚀,不害于明。故智者不妄为,勇者不妄杀,择是而为之,计礼而行之。故事成而功足恃也,身死而名足称也。虽有智能,必以仁义为本而后立,智能并行,圣人一。以仁义为准绳,中绳者谓之君子,不中绳者谓之小人。君子虽死,亡其名不灭;小人虽得势,其罪不除。左手据天下之图,而右手刎其喉,虽愚者不为,身贵于天下也。死君亲之难者,视死如归,义重于身也。故:天下大利也,比之身即小;身之所重也,比之仁义即轻,此以仁为准绳者也。”
思想家为社会利益勃然而起:因为混浊而施为清正,因为危机而施为宁静,因此中绝过去政治!(26)
老子说:“具备逻辑原则就象有日月光明,野蛮人的侵略也不能改变其思想愿望,虽然同居而心异,其荣誉表现在民间的意志中。平均主义要穷,想达到目的在时机,事业周到到社会就能成功,事务合乎于时机就能成名。因此说:想立功成名的人要简化世态谨守时机,时机来了要刻不容缓努力奋斗。古代用兵得人心者,不是为了争土地贪财宝,是为了兴亡平乱为民除害。贪婪多欲的人是害人盗国贼,造成民众骚动那社会就没有宁静的地方。思想家为社会利益勃然而起:讨伐强暴,平整乱世,为天下除害!因为有混浊而施为清正,因为有危机而施为宁静,因此不得不中绝过去政治!。赤帝因为造成心理欲望灾害,因此黄帝擒拿了他;共工因为造成社会规律灾害,因此颛顼杀了他。教育人们规律逻辑知识,导向人们思想原则技术。对不服从的人即刻以威武胁迫,对威武胁迫还不服从的人要以兵革制裁。杀没有罪过的民众,豢养不讲道理的官道家,对社会的害处太大了;拨弄天下的财物,聩赠一个人需求,对社会的祸端太深了;放肆一个人的欲望,助长海内的祸患,这是天下人际伦理不能采纳的。人们所以要立官道家,因为他能禁暴除乱。今天借着全民力量反而为残酷盗贼所利用,这就象给老虎添上了翅膀,为什么还不除掉它呢?!鱼民养鱼必须赶跑蝙蝠水獭,牧民养禽兽必须除掉豺狼,更何况是导向人民的工作呢!这些道理,就是社会战争的起因。”
附原文:
《文子》卷十一上义。“老子曰:道德之备犹日月也,夷狄蛮貊不能易其指趣,舍同即非,誉在俗意行。均即穷,达在时,事周于世即功成,务合于时即名立。是故,立功名之人简于世而谨于时,时之至也间不容息。古之用兵者,非利土地而贪宝赂也,将以存亡平乱为民除害也!贪婪多欲之人残贼天下,万民骚动莫宁其所。有圣人勃然而起:讨强暴,平乱世,为天下除害,以浊为清,以危为宁,故不得不中绝。赤帝为火灾,故黄帝擒之;共工为水灾,故颛顼诛之。教之以道,导之以德。而不听即临之以威武,临之不从则制之以兵革。杀无罪之民,养不义之主,害莫大焉;弹天下之才,赠一人之欲,祸莫深焉;肆一人之欲,而长海内之患,此天伦所不取也。所为立君者,以禁暴乱也。今乘万民之力反为残贼,是以虎博翼,何为不除?!夫,畜鱼者必去其蝙獭,养禽兽者必除其豺狼,又况牧民乎?是故,兵革之所为起也。”
上级没有苛刻的命令,官员就没有烦锁的治安;上级没有虚伪的行为,工夫就没有淫秽的奸巧!(27)
老子说:“治理国家的逻辑:上级没有苛刻的命令,官员就没有烦琐的治安;上级没有虚伪的行为,工夫就没有淫秽的奸巧。事业负责任而不扰乱,人才设备完善而不修饰。混乱的世道就不是这样:实践中人们攀比高官厚禄,交往中人们相争巧言令色;用车追求豪华雕琢,用具追求奢侈刻镂;消费者争名气猎奇货以为得宝,毁谤者造烦恼乱社会当成急务。文人墨客辩而不辨智而不知久稽不作为,不利于治倒有利于乱;工夫下在离奇的统治工具上超期而后才成,难周全于用。因此,神农的办法说:丈夫青壮年人不耕耘社会就有挨饿的,妻子正当年人不编织社会就有受冻的,因此他亲身耕作他妻子亲自编织为社会代头。天官领导人民:不追求难得到的东西不器重没实际用途的事物,是因此说对耕作人不强迫他没办法谋生,对编织人不强迫她没能力服装。富余或贫困各归其自燃,吃穿富饶宽裕奸邪念头就不会生,安乐无事天下和平。那些靠知人得利的人就没有施策的机会了,那些靠强力受惠的人就没有威风的机会了。”
附原文:
《文子》卷十一上义。“老子曰:为国之道:上无苛令,官无烦治;上无伪行,工无淫巧。其事任而不扰,其器完而不饰。乱世即不然:为行者相揭以高,为礼者相矜以伪;车舆极于雕琢,器用邃于刻镂;求货者争难得以为宝,诋文者逐烦挠以为急。土为伪辩久稽而不决,无益于治有益于乱;工为奇器历岁而后成,不周于用。故,神农之法曰:丈夫丁壮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亲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其导民也:不责难得之货不重无用之物,是故耕者不强无以养生,织者不力无以衣形。有余不足各归其身,衣食饶裕奸邪不生,安乐无事天下和平。智者无所施其策,勇者无所措其威。”
民众要帮助的虽弱必强,民众要反对的虽大必亡!(28)
老子说:“军国主义霸王逻辑:原因中谋虑,原因中策图,辅佐理想而动武,目的不是要对方如何存在,而是要灭亡对方。因此,听到敌国君王暴虐民众,就发兵到敌国边境。谴责他的不义,批判他的错误。发兵到其边境后指令军队:没有伐树木的,没有掘坟墓的,没有败五谷的,没有焚积聚的,没有捕民虏的,没有聚六畜的,就开始发号令给敌国。说:你们国君叛逆天地,侮辱鬼神,冤狱不平反,屠杀无辜之人,天官的逻辑要诛灭他,人民的逻辑仇恨他。军队所到,因为废除不关爱而宣传利益原则,对那些胆敢叛逆天官造乱人民之贼,让他身死族灭。能让一家听命的就奖赏一家,能让一里听命的就奖赏一里,能让一乡听命的就封赏一乡,能让一县听命的就封赏一县为侯王。攻克了国家不累及民众,废掉了官道改变了朝政,尊重优秀的官员显出贤良举措,振济孤寡抚恤贫穷,解救无罪的人奖赏有功的人。因此老百姓开门请他们进屋,洗好米等他们来吃,还恐怕他们不来。关爱人的军队到边境,不用战斗就结束;不关爱人的军队到边境,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前面总有敌人战斗。结论:为侵略而发动战争的不能统一天地人成王,为私利而发动战争的不能立功;发动战争的原因是关爱人民众会帮助,发动战争的原因是为了自私的利益民众要反对。民众要帮助的虽弱必强,民众要反对的虽大必亡。”
附原文:
《文子》卷十一上义。“老子曰:霸王之道,以谋虑之,以策图之,挟义而动,非以图存也,将以存亡也。故,闻敌国之君有暴虐其民者,即举兵而临其境。责以不义,刺以过行。兵至其郊令军师曰:无伐树木,无掘坟墓,无败五谷,无焚积聚,无捕民虏,无聚六畜。乃发号施令曰:其国之君逆天地,侮鬼神,决狱不平,杀戮无罪,天之所诛,民之所仇也。兵之来也,以废不义而授有德也,有敢逆天道乱民之贼者,身死族灭。以家听者禄以家,以里听者赏以里,以乡听者封以乡,以县听者侯以县。克其国不及其民,废其君易其政,尊其秀上显其贤良,振其孤寡恤其贫穷,出其囹圄赏其有功。百姓开户而纳之,渍米而储之,惟患其不来也。义兵至于境,不战而止;不义之兵至,于伏尸流血,相交以前。故:为地战者不能成其王,为身求者不能立其功;举事以为人者众助之,以自为者众去之。众之所助虽弱必强,众之所去虽大必亡。”
关爱人足以得天下民意,事业心足以解决社会急务,官选民举足以得到有才能人的心…(29)
老子说:“有理想的官道:整治国家理顺环境,行关爱宣传原则施舍恩惠,树立正法阻塞邪道;所有官员同心协力,所有民众同舟共济,上下一心官民同力;诸侯国服从其威望,天下四方怀念其原则;修善政治高于祖庙传承,反抗能力在千里之外,发号行令天下响应,这是最好的官道。地域广民众多,君主贤明将士精良,国富兵强,上对下约束有信服,军队号令明确;同敌人交战时,还没撕杀敌人就逃亡了,这是差一点的官道。知道土地带来的收宜,操行有风险的狭小利益,明白苛刻政策对人的变察;在战争阵前,刀兵撕杀不开交乱箭伤人,战车不能动救助的伤员流血千里,抛尸遍野,这是最没理想的官道。军事的胜败都在于政策,政策受到民众拥护,民服从官的指挥兵就强,政策不利于民众利益,民众不服从官的指挥兵就弱。关爱人足以得天下民意,事业心足以解决社会急务,官选民举足以得到有才能人的心,深谋远虑足以决策政权轻重,这些,就是理想的逻辑。”
附原文:
《文子》卷十一上义。“老子曰:上义者:治国家理境内,行仁义布德施惠,立正法塞邪道;群臣亲附百姓和辑,上下一心群臣同力;诸侯服其威,四方怀其德。修政庙堂之上,折冲千里之外,发号行令而天下响应,此其上也。地广民众,主贤将良,国富兵强,约束信,号令明,两敌相当,未交兵接刃而敌人奔亡,此其次也。知土地之宜,习险隘之利,明苛政之变察,行阵之事,白刃合流矢接,舆死扶伤流血千里,暴骸满野,义之下也。兵之胜败皆在于政,政胜其民下附其上即兵强,民胜其政下叛其上即兵弱。仁义足以怀天下之民,事业足以当天之急,选举足以得贤士之心,谋虑足以决轻重之权,此,上义之道也。”
上级看下级象看自己孩子必然能统一周围,下级事务上级象侍奉自己父亲必然能正统社会!(30)
老子说:“国家发展的来龙去脉,固执必然灭亡;灭亡的来龙去脉,固执的理想;理想的来龙去脉,实行者的威望。因此说,进取要有原因的文韬,防御要有原因的武略,这叫胜利之本。把威望和理想同时贯彻执行,就叫固执。白刃格斗箭石如雨而兵士奋勇当先,因为赏罚严明——上视下如子下事上如父,上视下如弟下事上如兄。上级看下级象看自己孩子必然能统一周围,下级事务上级象侍奉自己父亲必然能正统社会;上级看待下级如弟弟必在遇难时要为之而死,下级侍奉上级如哥哥在遇到危难时要为之而亡。结论:父子兄弟之敌,不可以与他们相斗。因此说:有理想的官道家对内要修正政策以积累原则,对外要阻塞奸邪以明白局势,观察民众的工作机遇以知他们饥饱。战争有期限和取胜时间,战斗员就视死若归,这都是上对下施恩的后果。”
附原文:
《文子》卷十一上义。“老子曰:国之所以,强者必死也;所以,死者必义也;义之所以,行者威也。是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威义并行,是谓必强。白刃交接矢石若雨,而士争先者赏信而罚明也——上视下如子下事上如父,上视下如弟下事上如兄。上视下如子必王四海,下事上如父必正天下;上视下如弟,即必难为之死,下事上如兄,即必难为之亡。故,父子兄弟之寇,不可与之斗。是故,义君内修其政以积其德,外塞于邪以明其势,察其劳佚以知饥饱。战期有日,视死若归,恩之加也。”
2004.12.9《文子》卷十一“上义”解完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4-4-25 18:36 , Processed in 0.11778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