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951|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首届《中国诗剧场—我听见深圳在歌唱》即将推出(导演:津文 艺术总监:从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0-29 13:34:3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澳门先锋导演津文颠覆中国诗歌舞台之作 
首届《中国诗剧场—我听见深圳在歌唱》即将推出

深圳市戏剧家协会与中国诗歌学会合作,打造一个全新的品牌“中国诗剧场”。
  深圳是一座热爱诗歌的城市,拥有百位诗人,深圳诗人在《诗刊》、《星星》、《诗选刊》等大型刊物发表诗歌作品数百首,《诗林》双月刊也落户在深圳。这是深圳诗歌界30年的一次恢弘展示,也是首次与全国诗歌界的一次互动,是以诗歌的名义向中国改革开放30年致敬,是中国诗歌界的一次大事件。通过以诗歌、戏剧及当代艺术的多维表达方式,开拓一种新的诗歌艺术空间,在中国艺术界尝试一种新的突破和创新,力图首届即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影响力,逐渐打造成中国诗歌文化名牌。此次活动总策划为王京生、李小雨、张同吾、罗烈杰等;策划为尹昌龙、从容、南岛、谢湘南、庞贝、牟森等。
  以徐敬亚、王小妮、艺衡为代表的30位深圳诗人已经敲定,并挑选了30首诗,力邀澳门导演、并带领剧组人员紧张有序的排练。届时将邀请国内知名诗人出席活动,并由中国设计之都的三十位设计师为活动倾情打造,提高演出规格及档次,将首届做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首届《中国诗剧场--我听见深圳在歌唱》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联等今年重点推出的新的文化品牌,旨在在打造新文化品牌中,体现创新的能力,发挥深圳先锋文化的作用,推动国际化大都市的文化创新和高品位的文化追求。让30年的改革开放的实验场---深圳成为文化创新的亮点和创新的主体。

  文学顾问:李小雨 西川 徐敬亚 张同吾
  艺术总监:从容  
  导    演:津文(澳门)
  深圳三十年三十位诗人:钟永华、徐敬亚、王小妮、吕贵品、艺衡、陈寅、刘虹、赖伟宣、谢湘南、房千、从容、何鸣、莱耳、苇白、远洋、刘国威、唐跃生、田地、江冠宇、赵婧、张尔、客人、孙夜、大草、王顺健、阿翔、花间、李晃、巴蚕、吕布布。


    れ れ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2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9 13:37:11 | 只看该作者

导演津文
出生于广东清远华侨农场,三岁时随家人移区澳门。中学时期开已始活跃于澳门戏剧界,于二零零一年至二零零三年获澳门政府文化局奬学金,往新加坡实践表演艺术学院修读“剧场训练与研究课程”,并为首届毕业生。二零零四年再度获澳门政府文化局奬学金于英国曼切斯特大学深造,获颁导演硕士(优异)学位。其后津文曾先后获香港、台湾、西班牙、英国等剧团邀请参兴演出及主持表演工作坊。于2007至2008年曾任深圳大学表演专业副教授,现于澳门演艺学院任戏剧教师。近年主要导演作品有《自我指责》、《郑和的后代》、《美狄亚》、《禁葬令》、《哈姆蕾特机器》、《秃头女高音阴笑特约﹣优质生活广告杂志》等。

   ⌒ ⌒
3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9 13:37:55 | 只看该作者

艺术总监从容

   ā ā
4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9 13:41:03 | 只看该作者

▲诗剧场《我听见深圳在歌唱》的艺术总监从容(左)和导演津文(右)在彩排现场。

▲诗剧场中表现都市人打拼的艰辛与疲惫的一幕。
首届《中国诗剧场——我听见深圳在歌唱》将于今年读书月期间亮相,以“诗歌+戏剧”的多维尝试,开拓全新艺术空间
深圳商报记者 钟华生 实习生 王铮锴 文/图   
试想,如果把诗歌和戏剧相互结合起来,会是什么样子?作为今年读书月的系列活动之一,首届《中国诗剧场——我听见深圳在歌唱》将告诉我们答案。  昨日,首届《中国诗剧场——我听见深圳在歌唱》艺术总监、深圳戏剧家协会主席从容在接受深圳商报记者采访时说,“诗剧场”将以诗歌、戏剧及当代艺术的多维表达方式,开拓一种新的诗歌艺术空间。“从全国艺术界来看,这还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也是一种新的突破和创新。希望首届‘诗剧场’就可以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影响力,并逐渐打造成中国的诗歌文化名牌。”从容说。    30位深圳诗人代表作是“主心骨”    在深圳大学国际会议厅的一间排练室里,“诗剧场”的十几名演员正在紧张的排练之中。除了几位专业的朗诵演员,其余的演员大部分都是深圳大学的学生。11月12日,他们将在深圳推出第一场演出。  记者在联排现场看到,全剧以30位深圳诗人的30首代表作品为“主心骨”,每首诗都会延伸出一些片段式的情节,进而连接成整场演出。  “‘诗剧场’中既有特别设置的故事情节和台词,也有直接对诗人作品朗诵,诗人本身并不上台表演。我们等于是从诗歌出发,走向戏剧。它是诗歌和戏剧的一次嫁接,是一次跨界的实验行为。”从容说,演出中选择的每一首诗都是独立的,因此全剧并没有一以贯之的情节,在诗与诗之间又可以找到一种内在的联系。  首届《中国诗剧场——我听见深圳在歌唱》邀请了当代女诗人、《诗刊》副主编李小雨,著名诗人西川,著名诗人、文学批评家徐敬亚和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研究员张同吾为文学顾问,参加的诗人包括莱耳、钟永华、徐敬亚、王小妮、陈寅、刘虹、谢湘南、从容、阿翔、李晃、唐跃生、江冠宇、孙夜、张尔等30人。  “诗人们都很支持‘诗剧场’,认为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他们希望通过这种表达,给他们的诗歌以张力,并开拓诗歌的意境。作为一种实验,诗人们特别能够理解,而且全部放手让大家‘玩’,‘玩’出一种感觉来。”从容说。    还原城市本身具备的声音    面对着30首相互独立的诗歌,又没有贯穿全剧的情节,那么应该如何做出一个“诗剧场”呢?首届《中国诗剧场——我听见深圳在歌唱》导演、澳门演艺学院戏剧学校教师津文告诉记者,每位诗人都会给他3至5首代表作,全部加起来就是100多首诗歌。最初他选择的都是一些关于深圳大环境的诗,能够表现比较客观的深圳。  “我来深圳工作,常常会发现这座城市不断地在发展。究竟是什么在推动这座城市的发展?答案是人。我又发现,在深圳工作居住的大部分都是外地来的人,他们都在不同的领域工作,考虑自己要赚多少钱,要买房子,要买股票,要冒险等等,这些细节都构成了我对深圳人和深圳生活的个人经验。”津文说,他凭着这种经验和直觉,又从各种不同的方面去选择深圳诗人的作品,并把它们拓展成戏剧片段。  东门老街、华强北、深南大道、桂庙,这些深圳人熟悉的地理名词时而在剧场中出现。步行街中叫卖的声音,地产经纪的推销话语,公车、地铁里拥挤的人群,甚至在忙碌间隙抽空“补妆”的女白领,这些都市生活中常见的场景,也被“移植”到“诗剧场”里。  伴随着诗人们的作品,都市人打拼的艰辛和疲惫,两性关系的感情纠葛,南方和北方的对比,理想和现实、原乡和城市之间的冲突等等,也相继在“诗剧场”中上演,不止一次地拨动了观众的一根根心弦。

   Α Α
5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9 13:43:47 | 只看该作者
诗剧场:给诗歌一个舞台
在这样一个实利至上的全球化时代,孤独已然成了诗歌的宿命。这似乎是具有某种悲剧意味的宿命,当小说和影视等艺术门类在商业化的浪潮中呈现出某种喜剧式狂欢时,诗歌便显得愈加形只影单了。然而,诗歌是一种古老的存在,也将是一种永久的存在。面对被日益边缘化的命运,诗人们以自己的坚守维护着诗歌的尊严和品质,这种坚守在一个日益物质化的现实语境中愈显出其精神价值,这种坚守使得诗歌成为当今时代人类心灵和情感的最合适的载体。
给诗歌一个空间,这既是诗人生存的现实需求,也是现代城市所应具有的人文情怀。一个有诗性的城市,也将是一个更宜居的城市。
2010年11月,在深圳这座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城市,一种名为“诗剧场”的展演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诗歌展现的新范式:诗歌与戏剧的跨界结合;朗诵与表演的形式互动;抒情与叙事的自由切换。在这个为诗歌提供的舞台,“诗剧场”还具有另一种特殊功能:诗人与观众的现场接触。
诗歌呈现,诗人在场。在这样一个剧场空间,诗人和观众一起分享一场艺术和精神的盛宴,而这场盛宴唯一的主角是诗歌。
对于沉寂已久的中国诗歌界来说,“诗剧场”的出现无疑是一个“大事件”。
跨界:在剧情中展现诗歌
“一声比一声更猛的/是我的喘息/高原啊/你正沿着血管/从内部攻打我/每一枪都击中太阳穴/天空蹦跳/擂鼓者用肋骨敲击我的心脏……”
这是深圳诗人徐敬亚的名诗《青海,高原狮吼》。“诗剧场”的开场诗就将观众带入了纯诗的意境。一男一女朗诵完这首诗后,舞台上的众演员以另一种方式轮诵另一位深圳诗人诗篇《深圳,你是冒险家的乐园吗?》。女演员们缓缓退场,男演员们慢慢转化成狮子。独诵男演员在驯服狮子的同时朗诵另一首诗《生命的冲动》:
“爬吧/爬/以你求生的欲望/爬/以你坚韧的生命/爬/只要在死亡中/有一缕/春天的信息/你便沿着这缕信息爬……”
我们听到的是朗诵者撼人心魄的声音,看到的是表演者挣扎和扭动的身形。此时此刻,朗诵者也是表演者,这表演并不是对诗句的简单图解,这表演本身就是诗歌的呈现。朗诵者有时是在静立中抒情,有时是在动作中叙事。有的诗歌本来就是有情节的诗歌,对这诗歌的演绎便可在动作中完成。
诗歌与剧情跨界结合,并不限于对某首诗歌的片段式呈现。事实上,这台题为《我听见深圳在歌唱》的诗歌展演有一个完整的戏剧性结构,整部作品共有五场:太阳升起、寻梦、思念、移民、将来。“诗剧场”更有一个宏大的背景:以诗歌的名义向中国改革开放30年致敬。
深圳是一座年轻的移民城市,一座“梦想之城”。寻梦者带来了诗歌,也创作了诗歌。无数移民和过客使这座城市变成了一座热爱诗歌的城市。30年城市历史,30首精品诗歌。“诗剧场”以独特的舞台形式实现了诗歌与城市历史的结合,而所谓剧情,其实就是城市历史中人的活动图景。更确切地说,是人的精神图景。
剧场:诗歌是舞台的主角
“诗剧场”以诗歌与情节结合的形式突破了传统诗歌朗诵会的单调模式,也突破了传统主题晚会的老套路。就其艺术性而言,这并不是一次应景性的演出,而是一种创意独特的艺术实验。“诗剧场”也不同于传统的诗剧,因为“诗剧场”比传统的诗剧更注意诗歌品种的丰富性,因为“诗剧场”的主角是诗歌。
一只女演员扮演的狗娃娃走上舞台,众人看见狗娃便上前跟它拍照,喧闹声中,Lcd显示出诗歌《小狗的痛流进高速公路》:
“我宁愿相信/这只小狗在梅观高速公路上睡着了/它抱着脑袋/温顺地睡了/谁也不知道是真正的痛/让它睡去的……”
喧闹声过后,众演员离场,只剩下那“狗娃娃”。“狗娃娃”除去面具,换上蓝色连衣裙,说出自己对这城市的看法。衣着时尚的女生们拎着高跟鞋上场,她们对着观众涂口红。伴着王菲《执迷不悔》的音乐,她们轮流诵读《一切都来得及》:
“一切都来得及/来得及让我穿上蓝色的连衣裙/抹一点口红……”
剧情只为展现诗歌,音乐和舞美等元素也都是对诗歌的再度演绎。除了表演,“诗剧场”还使用多媒体手段营造诗歌的情绪和情境。令人赞赏的是,所有艺术手段都是一种创造性的使用,譬如Lcd在这个“诗剧场”中,就不再是一种景观的简单展示,它既取代了报幕员和主持人的功能,又与装置艺术一起营造出多维的诗歌空间。音乐方面更是如此,即便是庄严的国歌,经过节奏处理之后,在这里就成了一种生命激情的诗意表现。
30首诗歌有30种表现形式,30个精彩的片段统摄在一个更大的诗歌主题中。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以诗歌为主角的舞台“混搭”。
原创:一次成功的新实验
诗歌需要一个舞台,有了舞台之后,又如何在舞台上展现诗歌?在“诗剧场”之前,我们不曾见过任何成功的范例。我们熟悉的是那种千篇一律的朗诵会形式。唯其如此,深圳市戏剧家协会主创的“诗剧场”就更是一次难得的成功实验。这是对传统诗歌朗诵会形式的一种突破,这种突破的意义在于“诗剧场”具有真正的原创性,而这种原创形式有望成为一种可资效仿的新范式。
这是在一座先锋城市出现的新实验,也是中国诗歌界和戏剧界的一次协力合作,这其中有来自北京和全国各地的诗人和艺术家,执导者是来自澳门的先锋戏剧导演津文,而表演者主要是深圳本土的朗诵家和演员。“诗剧场”的艺术总监从容既是诗人,又是深圳市戏剧家协会主席。“对于我们来说是奇思妙想,对于观众来说是耳目一新的感受,我们有理由期望它有真正的生命力。”对于“诗剧场”的前景,从容的确有理由抱以乐观的期待。
这台《我听见深圳在歌唱》的“诗剧场”为何冠以“中国”二字?从容的解释是,因为就全国范围而言,“诗剧场”是一种原创,是对中国诗歌舞台的一种“颠覆”。
其实,“中国诗剧场”前边还有“首届”二字,这就意味着,“诗剧场”还将做下去,因为这将是一个有影响力的全新的艺术品牌。
此文为评论家对《中国诗剧场—我听见深圳在歌唱》的评价。

  c c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5-8-14 14:20 , Processed in 0.12568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