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小凡高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独立书画鉴定人称4亿元天价《砥柱铭》有九大漏洞

[复制链接]
161
发表于 2010-8-2 23:17:13 | 只看该作者
《 砥柱铭》:由疑伪到存疑
张传旭

传为黄庭坚所书的《砥柱铭》拍出4亿多元的天价,成为最近的一个社会热点,傅申先生的文章《从迟疑到肯定──黄庭坚书〈砥柱铭卷〉研究》成为这次拍卖的一锤重音。  
傅申先生文章中说从三十多年前研究黄庭坚起,对《砥柱铭》的真伪不能遽断而存疑,此疑一直延续到今年初。文中提到黄君和我的观点,黄君在《山谷书法钩沉录》中,疑是临本,我在《中国书法家全集·黄庭坚》一书中的观点是疑为伪作。傅申先生经过仔细研究,反复思考,最后肯定此卷为黄庭坚书风转换时期的真迹。
我对此事一直没有关注,直到七月十三日《北京日报》社的记者电话采访我关于砥柱铭的事情,说围绕砥柱铭的真伪有争议,别人写了不少的文章。可惜这些文章我一概没有看到,只能就记者提出的几个问题简单谈了我自己的看法。采访时间有限,几句话也难以说清楚。好在别人为我找到了傅申先生的文章,看后受到启发,有些想法谈一谈。
我研究黄庭坚是在1998年年底,为撰写硕士论文。论文的题目最后定为《黄庭坚书风的嬗变与苏轼之关系》。1999年年底接到河北教育出版社《中国书法家全集·黄庭坚》卷的约稿,在我的硕士论文基础上稍加修改,于2000年交稿,2004年3月出版。
2000年年初交稿后,我有意躲避着黄庭坚,一直到今天。为什么躲避他呢?因为我在研究过程中,不得不仔细观察我所能看到的黄庭坚的书法作品,结果在创作中不自觉地带上了黄字的习气,难以摆脱,大概两三年之后,这习气才逐步摆脱掉。所以再也不敢碰黄庭坚了,一直到今天。因为一直没再研究,下面所谈也大致还是原来的意见,浅陋不可避免。
《砥柱铭》,我一直没有看到原作,当时的研究都是依据所能看到的印刷品。当时对砥柱铭的看法是怀疑为伪作的。
定《砥柱铭》为黄庭坚真迹的学者, 把《砥柱铭》的纪年定为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这是我当时疑为伪作的主要原因。因为《砥柱铭》与同一时期的作品在笔法、笔力上相去甚远。   
从总体上看,砥柱铭的结字与章法,可以说是带有黄庭坚作品的典型特征。但最大的问题是笔法,黄庭坚代表作用笔擒纵自如,如锥画沙、折钗股,线条老辣生涩,立体感、穿透力极强。而砥柱铭笔法脆弱稚嫩,线条扁平,无立体感。如果说黄庭坚代表作的线条如同弯曲的钢筋,砥柱铭的线条就像是木头片。砥柱铭如同一位刚刚出道扮演伟人的特型电影演员,在外貌、装扮上很像,但在神采、气质上相去甚远。如果在神采气质上类似而外貌上有些差异,还不太容易引起怀疑,而外在形式上很像但神采不像,最容易引起怀疑和争议。傅申先生若干年前的怀疑与我类似:砥柱铭“在用笔速度比其他行楷都要快速,出锋尤为爽利迅疾,多纵而少擒,绝无代表性的战颤波折,线质偏于扁薄。”
至于其它因素,如有的字形庸俗,有错字等,都是枝节性的问题。
近些年虽然没有继续研究黄庭坚,但对于汉唐之间的书法,可以说未尝一日不挂在心上,尤其是在汉代隶书、钟、张、二王、颜真卿、张旭、怀素等大家上颇花了些功夫。这些收获对于理解黄庭坚和《砥柱铭》还是很有些帮助的。
譬如,就历史上这些大家来说,我以前往往过分注重他们的代表作,并以代表作为“标准器”来衡量其它的作品,这样容易出现一些问题。
一是对于超一流的大家,如钟、张、二王、颜真卿,比较容易看到其统一性的一面,看到其作品中同的一面,而忽略他们创作上的丰富性和差异性的一面。这些巨匠,其创作时的创造力、想象力往往远远超出我们一般人的理解,他们可以在保持风格统一性的基础上,随时根据文辞、情境等各种不同的因素而随机做出调整,正如孙过庭评王羲之所说“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再如颜真卿,在他六十多岁创造力鼎盛时期,同一年所书的几种碑,面目差别极大。
二是对一些象张旭、怀素、宋四家这样的大家,容易产生片面性,容易根据他们的代表作,拔高他们的平均水平。尤其是对他们在早期和晚期、高潮期和低潮期的作品,容易产生误解和争议。譬如怀素,如果以《苦笋》为代表作,作于晚年的《草书千字文》则过于颓唐,《论书帖》则过于平庸;如果以张旭的《郎官石柱记》作为楷书的代表,则1992年出土的后《郎官石柱记》一年所作的《严仁墓志》,如果没有张旭的题款,又有谁能相信是与《郎官石柱记》同一人所写?柳公权的《回元观钟楼铭》仅仅比《玄秘塔》早了五年,可是其差距却是一般书家与大家的差别;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则属于超水平发挥,远远高于同一时期的作品。
黄庭坚的草书,也有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廉颇蔺相如列传》,书于绍圣二年(1095)左右,属于他学习探索期的作品,用笔稚嫩,风格妩媚,与黄庭坚后期成熟的作品,相去甚远。《刘禹锡竹枝词》大致书于绍圣后期至元符年间,显示了黄庭坚出众的熔铸能力,把旭、素、颜、杨融为一炉,沉雄的笔力,曲铁般的线条,醒目的点法,尤其在用笔的顿挫与线条的穿插上,个性特点已比较明显,但与后面老辣生涩的行书跋尾相比,还是显得平和而中庸。《诸上座帖》书于元符三年(1100)左右,《李白忆旧游诗卷》书于崇宁三年(1104)左右,都是他晚年的作品,就其作品的水平来看,无疑是黄庭坚草书的代表作,在自如的使转中处处强调提按顿挫,线条老辣生涩,章法上打破传统大草―泻直下的流动感,当连反断、实断似连,在时间感上形成一种阻断的涩势,与通常草书强调直觉、感性、速度相比,黄庭坚那令人不寒而栗的冷酷理性,远远超出西方现代派的冷抽象绘画。
黄庭坚草书的发展脉络,与他的行楷书应当是是一致的。如果把《砥柱铭》放入这个发展脉络中,傅申先生的观点是有道理的:“《砥柱铭》所表现的是一个青壮时期的黄庭坚书风”,决非晚年的风格。如果是真迹的话,也只能定为为黄庭坚书风转变时期的作品,方能解释《砥柱铭》与其它作品之间的差距。拿草书来比较,大致相当于写《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时期。
那会不会是后人的临作或伪作呢?从宋代之后的书家水平来看,不太可能。黄庭坚的字,与唐人比起来瘦硬、生涩、干枯,缺少丰满正大的气象。但比其元明清的大家们,则又是似枯而实腴了。《砥柱铭》的英俊、爽利、洒脱,远非后世的大家所能比,赵孟頫表面上丰腴妩媚,但骨子里却干枯,文徵明更甚,董其昌则太淡。《砥柱铭》恐怕只能是宋代的作品。
那砥柱铭是不是一定是黄庭坚的原作呢?
我只能说还拿不准,一是因为我看到的只是印刷品,没有看到墨迹。二是这些年没有再对黄庭坚进行深入研究,仅凭以前印刷品的印象,无法做出判断。
前天与师兄杜萌若讨论书法,我们觉得对书法史上的两件作品还拿不准,一是传为颜真卿的《自书告身》,一是传为黄庭坚的《砥柱铭》。讨论半天,时代似乎没有什么问题,如果不是他们所作,那会是谁呢?谁有那么的大的能耐能写出这样的作品?伪作的可能性似乎不大。但定为原作又很迟疑,不像其它作品那样有把握。
在《北京日报》的采访中,我比较随意地谈到了当年我研究黄庭坚时,对于他和苏轼之间的一些对话,甚是费解,感到象是听“黑话”。有朋友不能理解,在这里再解释一下。
苏、黄、米、蔡宋四家中,谁的水平高些,谁的低些,为什么是苏、黄、米、蔡这个排法?历史上有些争论,譬如蔡是蔡襄还是蔡京?如果是蔡襄,年代明明在苏轼前头,为什么排到最后?周汝昌先生从声调平仄上提出了他的看法。我个人的看法是,从书法综合能力上来判断,这个排法完全是按水平高低排的座次。蔡当然是蔡襄,蔡京比蔡襄当然是差远了。四家中,蔡襄比起苏、黄、米,实力还是有些悬殊。苏、黄、米三家,单从技术上讲,表面上米芾似乎更令人眼花缭乱一些,但从气韵上讲,或者说从对书法本质的理解上,则米与苏黄又不在一个层次上,苏黄的思想深度与艺术想象力远远高于米。黄的理解力当然很高,天赋也不差,但与苏轼比,天赋上稍逊一筹。苏黄之间关于书法的对话,对于米芾来讲,有一些是难以理解的,这样的对话仅仅限于苏黄二人之间,所以私下里我把他们二人之间的这些对话称为“黑话”。这样的“黑话”实际上是高山流水式的对话,是大音希声。

                                               2010、7、16初稿
                                                    7、17改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5-8-5 17:47 , Processed in 0.10939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