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黟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辉PK文怀沙—大师的谎言?】

[复制链接]
261
 楼主| 发表于 2009-2-27 10:08:21 | 只看该作者
质疑李辉的“良知”与“真相”

李辉先生”质疑文怀沙”大作一出世,一霎间“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即成为各大网站的热点。笔者与李辉先生、文怀沙老先生皆无任何瓜葛,甚至之前连他们的大名皆一无所知,实乃一地地道道的“傻帽”,也是偶然上网看到了李先生的文章。依在下看来,不论是政界、文化界还是学术界、教育界,造假丑闻,剽窃丑闻,腐败丑闻已经屡见不鲜,见怪不怪!李先生抖出的这些事,莫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算是铁打的事实,比起那些令国人切齿的贪污腐败、执法犯法、警匪一家、官商勾结来也不过是鸡毛蒜皮之类,说不上予以“揭露”就是“良知”,就是“对得起后人”。就是对文化的“敬畏”。那些真正具有良知的人,恐怕也没有时间放弃自己的良知与责任不去关注那些引起世风日下的深层次问题,而与一个耆耆老人斤斤计较。就是文怀沙确有造假之嫌,缺乏大师的风范,李辉先生揪住这些鸡毛蒜皮的事不放,也高尚不到哪里去!要说到对文化的敬畏,在下也想问一句:连对真理的敬畏都没有了,还有对文化的敬畏吗?在我的印象里,要说到对真理的敬畏,对文化的敬畏,要说到文化人的“良知”,要说到“真相”,只有“中国农民调查”一书的两位作者有资格佩戴这顶桂冠。
李文中这一段话是令人深思的:
中国曾经历政治运动频仍、“知识越多越反动”、“大破文化命”的年代,那时,陈寅恪、梁漱溟、陈垣、冯友兰、钱锺书、沈从文等堪称文化大师的人依然健在,但我们顾不上珍惜和呵护,却让他们不断地写思想检查,进而在放羊、种菜的劳动中消磨生命,这对于中国文化的延续和发扬光大,实在是巨大的历史遗憾。
请注意“但我们顾不上珍惜和呵护,却让他们不断的写思想检查,进而在放羊、种菜的劳动中消磨生命,这对于中国文化的延续和发扬光大,实在是巨大的历史遗憾。”从这段话中,我知道了李先生原来属于“大破文化命”之伍,不然何称“我们”?既是我们,就不免有所顾忌,难道仅仅是让他们放羊和种菜吗?有多少人被当年的英雄好汉迫害致死?不同的是,我不认为那是遗憾,那是犯罪!至于“我们”的真相,李文起码就马虎了很多,我想也该“大义凛然”的挖掘挖掘!还有所谓“流氓”的问题,那时候打击一个异端分子最好的武器,除了“反革命”就是无端的给他戴上一顶“坏分子”的帽子。就连李辉先生谈到的郁达夫先生,当时也被一些帮闲文人称为“流氓”,大肆攻击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不认为文怀沙先生是一个圣人,有些缺欠在所难免。抓住这些事纠缠不休,只能给人这样一个印象:炒作而已。实在没意思。
中国有一句老话,是说古之君子其对自己什么什么“严以周”,其对别人也“宽以约”[记不清了,请高人赐教]
我想李辉先生也决不会说自己是完人,是不是也该手下留情,适可而止了?
271
发表于 2009-2-27 10:54:39 | 只看该作者

李辉VS文怀沙:对国学,我们到底应该看什么?

    提要:日前,作家李辉向文化界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公开发表文章质疑国学大师文怀沙。李辉的质疑主要指向文怀沙三个方面,认为其出生年龄、“国学大师、楚辞泰斗”头衔、“文革”中犯“反革命罪”均为造假。

    看到以上的文字,我不由的好笑起来,某网站赫然刊出了“ 文怀沙曾猥亵妇女”、“轰然倒掉的国学大师”等等的文章,这在我看来,简直就是一场与国学、国学大师毫无关系的卑劣的炒作。“猥亵妇女”、“年龄造假”、 “反革命罪”,这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何一质疑就是某人的人格、人品问题呢?

   不管是李sir还是文sir,俺确属孤陋寡闻,文sir偶尔有闻,而李sir是今日始见,不知道写过多少惊世骇俗的文章还是流传千古的诗稿,竟然有空来关注这国学大师的生平及“罪行”,有什么必要?

   中国文人相轻似乎也是传统。古人斗酒、斗诗、斗蛐蛐,今人呢?全斗嘴皮子!叫我看来,你哪管他是什么大师、什么泰斗,你就是一个普通读者,喜欢你就多看点,不喜欢拿去做手纸(当然,稍微硬了点!)。什么这造假、那猥亵妇女,跟你有啥关系?猥亵妇女那是法律该管的,国学大师等等的,更不是啥学术荣誉!你管那玩意儿干什么?他的玩意儿要是能流传千古的,你揭不揭人老底,人都能千古;他要是狗屎,你揭的就更没必要了!

   在此,奉劝李辉,你丫就是吃饱了撑的!好好做你的学问、写你的字儿,等你有南怀老那样的成就的时候再出来叫不迟!

   此外,提醒九旬+的文sir,你也甭恼怒,你作古了,如留下的玩意儿是干货的话,世人自然给你流传个千古,你那要是些狗屎,在世给你再多的名头儿,都还是狗屎,等你盖棺了,就全都泼你坟圈子上去!

   最后,奉劝那些无知的媒体们,别当了人家的搅屎棍子,别为了个眼球经济,脸都不要了!
281
 楼主| 发表于 2009-2-28 19:44:13 | 只看该作者
章太炎“关门弟子”朱季海回应文怀沙身份质疑:

  文怀沙是“章门”学生

  文怀沙究竟是99岁还是88岁?他究竟是不是章太炎的弟子?其“国学大师”的名号有无水分?传记作家李辉近日发表文章提出的几点质疑迄今已引起多方回应。

  可证明文怀沙是否“章门”的当事人有两个

  一位叫于立生的作者在金羊网上发表时评《文怀沙是否“章门”,或可一询朱季海》,即提出了可证实文怀沙是否出自“章门”的只有两个当事人,一个是朱季海,另一个是96岁高龄的姚奠中。

  就师承问题而言,文怀沙最新的表述是:“我很年轻的时候,20多岁的时候,太炎先生在苏州锦帆路搞了一个叫国学讲习会,我去看了章先生。他是 1936年死的,这是1935年的事情。后来在上海办了一个学校,叫‘太炎文学院’,是章太炎先生的夫人召集了很多章门弟子办的这个学校,这个学校我在那里呆过,叫太炎文学院。”昨日,苏州复兴私塾山长傅奇对本报记者表示,他已经见到居住在当地的章门最年轻的弟子、现年94岁高龄的朱季海老先生,就最近的 “炮轰文怀沙事件”展开一番详谈。朱季海证实,文怀沙确为章氏国学讲习会学生。

  朱季海1916年出生,为章门当年最年轻的学生,人们习惯称他是章太炎的关门弟子。他解放前供职中央国史馆,已声名鹊起,早年拒绝南大老校长匡亚明任职邀请,特立独行,深匿民间,有《楚辞解故》等著作。章门弟子虽众,但多已作古,再传弟子语言学泰斗徐复先生近年故世后;即使能攀上亲的徒孙辈,恐怕也都“垂垂老矣”。2月25日,一位叫于立生的作者在金羊网上发表时评《文怀沙是否“章门”,或可一询朱季海》,即提出了可证实文怀沙是否出自“章门” 的只有两个当事人,一个是朱季海,另一个是96岁高龄的姚奠中。

  苏州复兴私塾山长傅奇因聘请朱季海先生为私塾名誉顾问的缘故,一直和朱老有联系。他于前日下午在苏州采芝斋见到了朱老。讲明来意后,朱老第一句话就说:“追问年龄是一种恶习,这是连小女孩都懂的事。我们认识几年了,我也不知道你年龄,这有什么关系呢?”接下来傅奇问到文怀沙,朱老的答复是见过面,是章氏国学讲习会的学生。朱老说起自己担当“国学讲习会”的讲师时正好19岁,“如果文怀沙出生于1921年,1934年的文怀沙才13岁,这怎么可能呢?”因为章氏国学讲习会不是启蒙班,招的是有一定国学功底的人(以后设在上海的太炎文学院招有少年班)。另外,朱老证实,当时学员中只有太炎先生的孙子小他几岁。

  朱季海:无法证实文在上海的学习经历

  不过朱老也无法证实文怀沙在上海的学习经历,“因为来了敌伪的人参加,就一气之下离开了。”

  据朱老口述,大概是在初二的时候,章太炎第一次来苏州讲课(查《章太炎年表》是1932年)。“为什么来苏州呢?是受金松岑、陈衍、李根源之邀 ”。这就是最早的国学会,参与的人都可谓大名鼎鼎。也许是因为理念有出入,“汤师母觉得这个国学会好像是别人办的”,后来就在苏州寻了房子,自办了“章氏国学讲习会”。 这一点章太炎年表写得很清楚:1934年秋,章太炎由上海迁居苏州。因与“国学会”旨趣不同,另创章氏国学讲习会。文怀沙就是这个时期来苏州的。讲习会期间,很多人慕名而来,“林语堂以中学教员的身份也来拜访过”。

  朱老回忆说,1936年6月14日,68岁的章太炎于苏州病逝。此后,他一直追随师母汤国梨女士左右,于上海再创“太炎文学院”。“太炎文学院在功本大楼,是一个肥皂厂的老板免费提供的房子。”“这个时候开始招预科了,一些比较小的孩子也能进来,我和朱希祖都担任讲师。”另据章太炎先生之孙章念驰记录:太炎文学院存续时间并不长——“办了一年多,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沦于日寇之手,日寇在上海扶植了汉奸汪伪政府,要各学校向汪伪政府办理注册手续,祖母拒绝注册,拒不承认汉奸政府,因而学校只得被迫停办了。”学生也属有数,“百余人”(据《章太炎夫人汤国梨》)。文怀沙说他“上海太炎文学院肄业 ”,在这“百余人”之中,也是有可能的。不过朱老也无法证实文怀沙在上海的学习经历,“因为来了敌伪的人参加,就一气之下离开了。”

  本报记者将朱老讲述的以上内容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给李辉,但李辉并不想就此回应什么,称“等文方进一步出面再说”。

  本报记者 卢欢 采写

  傅奇,字正之,1979年出生在河南商丘。苏州复兴私塾山长,又称淑女堂主。2005年,傅奇在苏州创办私塾,请太炎关门弟子朱季海先生出山担当名誉顾问,复兴私塾开有四书五经 、琴棋书画、医卜星相,提倡女子学习礼仪、诗书、茶道,又被誉为淑女学堂。傅奇和他的学生们身体力行着传统文化的生活方式,在苏州城穿着汉服特立独行,抚琴、唱诗、品茗、雅集。
291
 楼主| 发表于 2009-2-28 19:47:57 | 只看该作者
文老人的“造假”丑闻坊间着墨甚多,迄今尚无定论,其实,也难以定论;与其期待真相水落石出,不如从社会责任角度反思是如何将文老人捧上神坛来的更有意义。

煮鹿中原

行文之前,我们先看看到底什么是中国文化中国文明中的“大师”定义。网络查找到的资料显示,《辞海》定义的“大师”是指“有巨大成就而为人所景仰的学者或艺术家。大师一词,原专指经学研究而言,后来扩充到其他领域,专指在某一领域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开宗立派,在学术或艺术上有祟高地位的领军人物。”

文老人不是大师,这一点大部分人是认同的,文老人自己也承认“我当然不是国学大师”。既然这样,煮鹿中原N(一下称“煮鹿“)就有个问题要请教文老人,否认“大师”称谓只是最近的事情,文老人这么多年来半推半就的、欣欣然的默认大师称号时,是否曾经想过“大师”招牌带给自己除了掌声、鲜花、荣耀外,更多的还有责任。
《辞海》指出大师是开宗立派的领军人物,这有两个基本涵义,其一是有重量级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成就问世;其二是“大师”通过这些成就来开门授徒、进而影响大众、影响社会。这就是说,“大师”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一旦有社会属性的东西就意味它不是私人性质的事物,它的存在对整个社会或多或少有影响,套用一句经济学术语,就是“外部性”。

立足于上面的两个基本涵义,煮鹿认为,尽管短期内无法对文老人的成就盖棺定论,但立足于第二个基本涵义,我们至少可以讨论下“大师”招牌、以文老人为典型代表的“大师们”、以媒体为典型代表的社会公众之间的是否存在一些道德缺失,是否忘记了“大师”招牌的社会属性,进而为我们这个本来浮躁的社会火上添薪。

好了,现在我们的逻辑就比较清楚了。如果把门关起来,一个或者小圈子里几个人,对着墙壁、甚至对着麦克风疯狂的自称、互称大师,只要邻居不投诉,那就仅仅是你家的私事,无人过问。可一旦出了家门,以各种形式(声音、文字、图像等)出现的大师招牌就会影响别人,尤其是哪些经过各种媒介宣传而广为人知的“大师”招牌。

而现在的情形是,文老人至少从90年代以来,就被奉送了一块“国学大师”的金字招牌,有了这个金字招牌,文老人字值万金、上电视、上版面、做演讲等,一时风光无限,财路无限,还有可能美色无限。而承载这块金字招牌的有三个关键因素,即百岁老人、反江青英雄、国学大师。
行文至此,读者需要注意下,“国学大师”与“百岁老人”、“反江青英雄”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为什么这样说?缘由在于“百岁老人”的资质给“国学大师”增添资质和底气(不排除有年轻的、名至实归的“国学大师”,但现实中,大家的感性认识里大师们都应该睿智的长者),而“反江青英雄”、牢狱经历又赋予“国学大师”更多的传奇色彩和社会道德、社会责任上的正当性,并且,两者的融合使得“国学大师”更被公众尤其是媒体所接受和推崇。

因此,不管文老人现在如何的撇清自己和“国学大师”没有关系,但文老人必须承认他已经抗着“国学大师”的金字招牌行动江湖至少十几年,更重要是站在“国学大师”的金字招牌下的文老人已经影响了我们这个社会。否则,怎么会有李辉跳出来质疑?既然文老人已经影响了整个社会,并且在最近的一段时间里将这种影响推至高潮,那么文老人就有这个社会责任、这个社会道德主动站出来,直接、清楚、详细的回答“李辉们”的质疑。只有这样,才可能逼退舆论的潮水,才可能告诉大家自己是否在浑浊的潮水里裸泳。

事情演变至今,唯一能够确定的真相就是文老人不是“国学大师”;据称,文老人从没有公开承认至今为“国学大师”,那“国学大师”的金字招牌就只能是社会各类媒体、尤其是杜撰“国学大师”称谓的文字工作者送的。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这些文字工作者都没有理由在不经过严格核实的情况下,随便送人一顶“国学大师”的帽子;往小里说,是工作草率;从大里说,就是没有职业道德、没有社会责任感。所有的媒体、所有参与造神运动的记者作者们,你们扪心自问,在文老人一步一步登上神坛的过程中,你们是否忽视了自己所塑造的不仅仅是“国学大师”,而是给社会虚幻的大泡沫,而支撑泡沫的两个关键因素还亟待厘清。

清醒或者故装糊涂的人们都知道,社会上类似的 “大师”丑闻层出不穷,只不过没有人或者没有能量或者没有意愿跳出来,手持照妖镜,去除幻想,将一切打回原形。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李辉也好、整个大师丑闻也好,是一把照妖镜,厘清的不仅仅是文老人的大师幻想,更重要的是照出了我们这个社会的种种妖像,更照出了我们这个社会道德的缺失和责任感的消逝。
301
 楼主| 发表于 2009-3-2 21:17:37 | 只看该作者
秦文:索赔一个亿文大师家很江湖

  文怀沙对“李辉质疑”一事作出回应后,23日下午“辩护人”崔自默接受记者独家采访时透露,“文老不希望为这个事情打官司,但是他儿子有可能要起诉李辉,索赔的金额将是一个天价——1个亿”(2月25日《重庆晨报》)

  文怀沙在李辉等质疑者的眼里,就是一个“江湖人士”,而他们现在的做法,也似乎渐渐印证了质疑者的质疑。

  如果李辉的文章确实损害了“国学大师”的声誉,那么他自然可以提起索赔,甚至是天价索赔。但问题的关键是,现在文怀沙一方似乎无力证明对方诽谤。看他们的辩解,更像是一种自说自话,而算不上反击,谈不上什么以事理服人、以据纠偏。

  现在连人家是否诽谤自己都不能说清楚,却突然提出要索赔一个亿,这到底是想借此转移话题呢,还是想用天价索赔吓唬对方?相信李辉在发文之初,就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要是害怕索赔,他就不会发表那篇文章了。用既无事实依据、又无法律依据的一个亿压人,这可不像被尊为“国学大师”者家人的做派,反倒更像是一个“江湖人士”的手段了。

  现在,《人民日报》记者李辉对“国学大师”文怀沙的质疑,已经成了一个公共事件,公众迫切需要了解的是事实的真相、历史的真相。甚至可以说,现在亿万探求真相的网友和读者,已经代替原来的主角李辉,成为比李辉更想知道真相的人。如果文怀沙一方仍旧继续这样遮遮掩掩,像索赔一个亿这样转移视线,必定会输得更惨。

     文怀沙一方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像“纯爷们”那样站出来,把真相告诉大家,即使最后“国学大师”真的倒下去了,但真诚地倒下去,也比勉强撑着强得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5-8-24 15:16 , Processed in 0.11411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