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81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书法批评四题|杨乃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8-6 19:03: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书法批评四题
杨乃瑞
  立场与选择中国文字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语义的无确切性,词义不清,内容滑动,概念模糊。
  艺术的审美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例如:我们观赏一场戏剧,每一个人的欣赏角度是不一样的。每一个人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去品评、体味,这就形成了戏剧批评的差异。同样,我们欣赏一件书法作品,观者也会因作品的内容不同、章法不同、墨色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每一个人的选择都有他的理由,都可能是正确的,而且每一个人没有权利要求别人的选择同他的选择一致。
  书法创作是一种心理活动,很难用数理的公式、定理去求证、推断。欣赏者凭借自身的文化结构、研究方向、人生阅历、文化底蕴、审美理想诸方面因素观照作品,从而产生出对作品的价值判断。艺术的判断是需要灵性的。暂不说书画圈子以外的欣赏者对某一件作品的价值判断如何,即使是资深学者、大儒,如果不亲自操笔墨,去切实体味一件书法作品,而是信口开河,妄加评论,那就有可能生出些让同道谈笑的话资。人的知识和经验制约着人的认识,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对艺术评断的理论注脚。
  环境与责任
  现实的书法批评的价值判断标准是极难做到一致的。因它不是数理公式的求证,也不是体育竞技能用时间、高度、长度、速度等数理概念来最终确认。“书法批评是书法艺术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创造性活动。”“创造是一种批评,批评也同样是一种创作。”(丁正《回应书法批评》)这并非说批评者可以因为书法艺术欣赏心理的模糊性特征可以指马画鹿,无所顾忌。由于利益的驱动,实利主义、势利主义、物质主义的价值观侵袭社会的各个层面,造成文化艺术的市场化、商业化,批评活动也受到人际关系的左右,自然难以作出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评价。书法批评家以服务性原则去讨好书画家,受其摆弄,成为书画家的广告商和吹鼓手,成为书画家谋取利益最大化的同谋者。从而使书法批评少了一些理性的思考,多了一些无原则、无立场的、庸俗的礼尚往来,使批评失缺了生命力、灵性和独立存在的价值。
  批评者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以批评家的严肃性和学术性为己任,“通过批评去逼近真理,从而给出较客观的标准供人们择优选择” (祝斌《批评与准则》)。批评一旦失缺叮公正的立场,必将失去批评的独立性的人格,是不利于书法艺术事业健康发展的。被批评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胸怀,是一个成熟的书法家的重要标志之一。
  勇气与谨慎
  当今书坛真正的批评者常常遭到意想不到的待遇。梅墨生在《书法报》现代书法家批评专栏连载批评文章时,大有振臂一呼、揭竿而起的态势。梅先生一个青年书画家的眼光从历史的角度评估了包括启功、魏启后、费新我在内的当代书家,选择的角度是既言其长也道其短,只不过是道其短处是无关紧要;不伤筋骨的扰弄,大有写总结材料的样子;写长处时连篇累牍。写短处时仅仅只提“还有不足,需在工作中加以改进”,但从中已经看不出垂青名家的盲从心理。这或多或少打破了那种为笔者讳、为官者、尊官、长者讳的评论禁忌,如此以来,梅先生招来了带有明显的门阀师承关系一帮人“如此恶声恶语”的谩骂或围攻(甚至苏州一代传言,是笔者本文气死了费先生)梅先生在《现代书画家批评——费新找》附记中—再唉声叹气“难怪批评之维艰乎广一个被媒体经常称颂着、被受惠者感谢着、被众多的追星族制造着的“神”,一旦被批评者数落几句,简直近乎是有意识地制造一次谋杀,是一种赤裸的放肆,好在黄先生没有像现代名家那样喊出天价与之对簿公堂。
  对一个书家或一件书法作品风格的评价,每一个人的选择都有他的理由,只有
站在完全独立的人格立场上去评价、评估一件书法作品,才能不被集团主义倾向、人际关系、师承关系、流派关系所圃。
  文艺界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标志着艺术走向多元化。一味地称赞,失去道德风范地哄抬、吹捧、炒作,必将导致书法群体在一元的、排它的、带有集团性质小圈子、小范围内互相谩骂,其结果则是批评成为否定别人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或否定别人生活追求目标的棍子。这是不利于书法艺术健康发展的。
  早在张家界“书法批评年会”上,尉天池就已经疾呼:书法批评缺乏勇敢者。大力倡导:被批评者要有胸怀,批评家电要有道德风范。不能使批评成为一种发泄自己思想感情、派遣自己不满情绪的工具。尉先生的言论无疑言中了批评的时弊。
  客观与公允
  对艺术作品的价值判断要做到客观与公允都是很难的。我们正处在意识形态与社会形态转型期的复杂的异质社会里,评价一个事件、人物乃至作品,要能达到无所不包、尽收眼底,一览无余是不可能的。但对作品的客观性与公允性原则的坚持,由点到面、由一般到共性的评价仍然是必要的。书法应当采取谨慎性的原则,过高的哄抬或炒作对作者或读者都是无益的。那样只会使艺术造成遗憾并导致尴尬的境地,使作者出现偏执的激情。一味地拔高,对情感缺少应有的节制,企图凭借勇往直前的“无知也无畏”的精神,非要发前人所未发的观点,一味地标新立异,全盘地否定别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及其作品的存在价值,使其成为情绪宣泄和事实控诉的窗口,这种非理性的冲动,容易造成评价本身的失真。
——摘自《书法导报》

  ε ε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2
发表于 2004-8-7 16:18:21 | 只看该作者

[书法批评四题|杨乃瑞]

难得看到一篇好文章。

  た 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4-4-23 19:39 , Processed in 0.11117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