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70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观当代名家作品展所想到的|吕金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8-6 19:18: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观当代名家作品展所想到的
吕金光
  前不久,有幸目睹一次“全国书法名家作品邀请展”,感受颇多。展出的二百余幅作品,大多是当代名家的力作,少部分是近几年来在全国书展中多次获奖者的大作,似乎作者们也尊书法界的名流了。但从作品的质量或水平上看,确实令人失望,许多作品很难令人振奋、让人驻足,甚至连让人多注视几眼的感觉也没有。以前观赏过这种大展,也曾有过同样的感觉,但总没有这次更深刻,更令人失望。
  在我们书法界,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已达成一种共识,大多数甚至说所有名家都必须在全国重要书展中获奖,似乎每届大展的获奖者均是未来的名家或者名家候选人。因此,他们获奖后,在社会上先把自己炒得沸沸扬扬,名声大震,然后很快就跨入名家的行列。至今某些所谓名家的力作,水平愈来愈差,让人感觉今不如昔。
  近几年来,在全国重大书展中涌现出的一大批获奖者,可谓是佼佼者,被人们关注和青睐,但某些获奖者也存在着上述情况,他们的创作在每况愈下。以前的某些名家也好,现在的某些名家也好,抑或是即将成为名家的某些获奖者也好,他们的身上均存在着同一种因素,使他们的思想越来越偏离正常发展的艺术创作的轨道,甚至愈走愈远,最后将是昙花一现。将来很可能连他们在书坛上曾经有过的轰动一时的名声和荣誉也很准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一片涟漪哪怕是微不足道的、细小的波痕。
  自从全国有了几大重要书展以来,几乎每一届获奖者的作品,在当时来看,确实令人振奋,可以说是当之无愧。可是用不着几年之后,再瞧瞧获奖者现在的作品比起以前他们的获奖作品显得江郎才尽了,其创作水平是愈来愈差。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一些名家或获奖者的创作每况愈下呢?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太重于自己的名声和荣誉,说空了,就是为了利。
  明代大书家黄遭周在《诲张履祥)一文中深刻地告诫我们:“学者之患,莫于好名。”学者的最大危害,莫过于图慕墟名。艺术创作亦然。“名之所在,则利归之。”(摘《诲张履祥》)有名就有利,无怪乎他们拼命地摇旗呐喊,鼓吹自己的艺术与名声。其实,他们追逐的是金钱、是财富。因此,一旦有了名,他们就不再继续努力,他们的创作必然是每况愈下了,正所谓“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但真正追求艺术的书法家决不如此,他会置名利于度外,视金钱为粪土,即使在艺术上取得巨大的成就和荣誉,也不会就此罢休、不思进取:他会同真正的成功者一样:在登上一次次的巅峰之后,只作极其短暂的停留和冥想,然后坚决地折向另一条通向深谷的小径,向另一座新的、更伟岸的高峰跋涉。历史从不辜负这些苦难的跋涉者,几乎在每座令人仰止的历史高峰上,都闪动着他们的身影,回响着他们的足音。书圣王羲之,家喻户晓、妇幼皆知,但他并没有把金钱看得很重,也没有盛气凌人不可一世,依然和百姓十分亲近,并主动为发愁的卖扇婆在扇子上题字,确是准能可贵。如果是现在,哪位“名家”还会做这样的“傻事”呢?
  唐朝大书家张旭,当时可谓名声显赫,但他并未因此目空一切,瞧不起告状老头那个默默无闻的父亲的书法,而是不论什么人,只要有可取之处,就虚心学习,这才是“大家”风度。作为一代高官的张旭,以书法名扬四海,如果他视名利颇重,那必将是百万富翁了,就不可能有后来“草圣”之说了。而张旭并没有因为“盛名之下”就此止笔。如果我们现在的名家、名流均能像张旭一样那该多好啊,在不久的将来,也就不愁出大师了。
  中国历史土第一个以卖文鬻字收入最富的书法家李邕,虽家资百万,但多拯孤恤穷,分散给了广大穷苦百姓。他并没有因收入颇丰而止笔,可贵的是置名利于度外,刻苦研习书法,被历代人们所尊崇,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大书家。
  更值得我们尊崇的是唐代书家郑虔,史书上说他“在官贫约甚,换如也”,可谓是“才名四十年,坐客寒无毡”(杜甫诗)。可见他虽名声大震,坦却淡泊明志。
  纵观历史上的书法大家,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功,在历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除了得益于自身的艺术悟性、学识修养以及通过长期大量的学书实践而获得的艺术经验积累外,更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他们从不向名利低头。
  现在有些书家或获奖者,千方百计地做“书外功”,把精力都用在“名”上,其实他们看重的是利。因为他们确实在这方面尝到了甜头,他们坚信:只有“宏杨”自己,才能扩大和提高知名度,抬高自己的身价,提高其作品的润格,牟取更多的财富。如果缺乏宣传,纵是王羲之再世,作品恐怕也无人问津。于是就出现了今日你吹我.明日我吹你,就连所谓的批评文章,也成为鼓吹颂扬名家的幌子。因此有些“名家”整日奔走于全国各地书法界,穿梭于各地的书法活动中:今日这里讲学,明日别处剪彩.可谓是风光一时,其实他们更多的是为了利,哪有槽力与时间顾得上学问与艺术的研究呢?尤其是在赢得一片掌声之后,在“书外功”方面,他们更加“勤奋”和不遗余力。可以说有些“名家”是功成名就了,家产万贯,有自己的别墅,有自己的轿车, 甚至全国各地好几个“家”。他们生活优越,整日食睡于“名利”的温床上,哪里还能育历史上真正成为艺术大师的那种孜孜追求,勤学不倦的情坤呢?哪里还能想到历史上卖文鬻字的书法大家李邕呢?或者是“才名四十年,坐客寒无毡”的唐代大书京郑虔呢?我真为他们担忧,为他们痛泣,担忧他们为了名利而毁弃了自己应有的成功,痛泣他们曾育过的暂时的辉煌而不久将要黯然失色。尤其在我们呼唤精品、呼唤大师的这个时代,作为书法界的同仁有必要,也有责任唤醒正在“名利”的温床上沉睡着的某些“名家”,企盼着他们能早早地醒来,早早地觉悟,早早地成熟,迈出人生中有意义的可喜的一步。
  不知人们还能否记得被流放到黄州的苏东坡,可以说黄州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因为他在这里彻头彻尾地醒悟了:我苏东坡三十余年来博得人们叫好的地方实在太多,洋洋自得地炫耀,其实是在炫耀无知。三十多年最大的弊病就在这里,现在终于明白了。苏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是在无情地剥除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这些成分曾为他带来过官职、荣誉和名利。实际上他醒悟的是:因为图慕虚名,而给自己带来极大的危害。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 gR眙换骨,使他的芝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留下了让后人赞叹不已的千古绝唱——《赤壁怀古》。这是了不起的一次醒悟和成熟。也许苏东坡先天有知,真真实实地体验到了“古人求没世之名”(顾炎武《日知录集释》)的真正意义,同时也告诫人们莫求“当世之名”啊!
  目睹当今我们书法界的某些“名家”、“名流”,整日忙于“书外功”,旨在“求当世之名者,无非为利也”。 “故求之惟恐不及也,苟不求利亦何慕名”(顾炎武《日知录集释》)呢?一语道破了他们的心态。如果是这样,实际上是欲速而不达,就不可能在历史上留下尊姓大名。我再一次唤醒那些“名家”、“名流”尽快地觉醒起来,莫在“名利”的温床上贪睡一时,不要图慕一时的名利而毁弃了自己的一生,给自己、给人们留下遗憾。岂不是“新月恨其易沉”了吗?这均是因为“学从名利入,如无基之房,垒砌及丈余,一倒莫救”(《颜习斋先生言行录》)。我颇为此痛泣。
——摘自《书法导报》
 


  923   ×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2
发表于 2004-8-7 15:30:43 | 只看该作者

[观当代名家作品展所想到的|吕金光]

人的智商都是相差无几的,“获奖”概率只是暂时提拔效用。
获奖者不要激动,未获奖者也不要妒嫉。自然而然视之...

   v v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4-4-24 08:10 , Processed in 0.10173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