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946|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兆忠:吴冠中的小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6-19 21:25: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吴冠中的小气
作者:李兆忠
中国当代画家中,大概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像吴冠中先生那样乐于谈论,并且善于谈论自己的艺术的人了。这显然得力于他的文学大赋。吴先生常抱怨这一辈子没弄文学,其实不然。吴先生的随笔、散文,尤其是美术评论,到处可见,出版的著作无数,虽然大部分都是重复出版,类似一些饭馆的“一虾多吃”服务,这并不能怪吴先生。名人受宠,一书多出,是如今普遍的风尚,吴先生也不能免俗,这没有什么了不起。
平心而论,吴先生的文字有水平,有个性,尤其是谈论艺术的形式美,更有过人之处。艺术的形式美本是难以诉诸语言的东西,经吴先生一解释,立刻头头是道,一清二楚,听了叫人五体投地,惊叹他有那么多的词汇和比喻。回想起20世纪80年代初刚考进大学那阵子,读吴先生的文章给人的新鲜和兴奋,至今仍想向吴先生致敬。实话实说,我们这些在精神极度贫困的“文革”时期长大起来的青年、艺盲,最初的审美熏陶,就是来自吴先生那样的艺术家。
然而,随着长大成人,对吴先生的文章,就渐渐地不满足起来,觉得吴先生谈论艺术的形式美虽然有一套,也仅此而已;除了表层的形式美,在对艺术更深层次的东西(指精神文化)的认识上,吴先生并没有多少高见。吴先生似乎只对艺术形式感兴趣,缺乏一个大艺术家应有的人文内涵与精神容量;而且,吴先生对此浑然不觉,他的感觉一直很好,从他文章里处处流露的争强好胜、老子天下第一的劲头儿,也可看出这一点。
严格地说,吴先生没有自己的思想,他的作品除了美,还是美。因为没有深厚的人文情怀与传统根基,他的作品除了悦人耳目,缺乏打动人灵魂的精神力量。当然,以此来苛求一个画家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公平的。对于一个画家来说,思想、哲学之类并不是必要条件。艺术史上,我们可以举出一批缺乏深刻思想的名画家,甚至艺术大师来,如莫奈、雷诺阿、马蒂斯等。马蒂斯曾直言不讳地宣布:“绘画是眼睛的安乐椅。”能在纯视觉形式上有所作为,给这个世界增加些乐趣,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吴先生在这方面,的确作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这一点大家看得很清楚,并给以了充分的肯定。如果吴先生能安心于此,什么麻烦也不会有。可惜事情偏偏不是这样。
比如,吴先生一向喜欢以梵高自比。一位不谙中国国情的西方美术史家将吴冠中称作“中国的梵高”,他也欣然接受。梵高是世界公认的顶尖级绘画大师,吴先生此举意味什么,不用多说。然而在我看来,不管从哪一方面讲,吴先生与梵高都缺乏可比性。梵高是世界上活得最痛苦、最不幸的艺术家,一生穷困潦倒,遭受失恋折磨,在绝境中苦苦追求自己的艺术,最后陷于疯狂,割下自己的耳朵、自杀,只活了短短三十七个年头。这位此后身价百倍、画价创下世界记录的旷世奇才生前不为世人所识,几乎连一幅作品也没有卖掉过。比起梵高,吴先生简直是一个超级幸运儿!他总是耿耿于怀、一诉再诉的那些苦难——比如搞“形式主义”受批判啦、“文革”中被“下放劳动”啦,与梵高的巨大不幸相比,实在不可同日而语。再说,那年头,哪一个中国艺术家没有吃过苦、受过罪?比吴先生处境悲惨的人有的是,人家也不见得动不动就亮出伤疤,以示顽强和超凡;至少,吴先生没有被打成“反革命”,没有挨过批斗,也没有尝过“红卫兵”皮鞭的滋味,更没有蹲过“牛棚”。改革开放后,吴先生时来运转,名声大振,一举成为西方批评界的宠儿,画价随之扶遥直上,直抵天文数字;入党、担任全国政协要职、作为高级随员陪同国家元首出访欧洲列国,可谓风光尽占。这岂是英年夭折、可怜的梵高敢望其项背的?
至于艺术上的差别,那就更大了。梵高是一位以自己的生命祭奠艺术的艺术家,其作品充满生命的悲壮,是孤独的天才别无选择的生命自焚。吴冠中的创作根本无法与之相提并论,那是一个赏心悦目、讲究形式美的世界。这里我抄吴冠中的老同学、杰出的美术史家熊秉明先生的一段话作证,它说得很到位:“有一生画幸福的画家,如马蒂斯。我以为吴冠中是画幸福的画家,并且,我相信,他是幸福的。”
幸福的吴冠中,偏要将自己与梵高这位世界上最不幸福的画家拉到一起,实在叫人不能服气!(其实,如果真要在中国找梵高这样的画家,也决轮不到吴先生,而应当是石鲁那样的人)这种矫情,说穿了,不过是吴先生自恋、自大的性格的表现罢了。这与吴先生一再标榜自己继承鲁迅的衣钵完全一样,然而读吴先生的文章,看吴先生的画,人们感受不到多少与鲁迅相通的气息。鲁迅对现实不妥协的、强烈的批判精神,对中国前途的焦虑,对人类命运的关怀,鲁迅精神世界的博大精深,在吴先生的画中、文中是看不到的。吴先生缺乏的,恰好是鲁迅这样的力度与精神,其骨子里的薄、小、巧,决定了他与鲁迅之间的无法接近的距离。吴先生可以为一个小小池塘的美景陶醉,却无法领略像太行山、黄土高原的博大、苍凉与朴实。所以,吴先生总是画不好这些题材,貌不合,神更离,他津津乐道的“形式美”无法包容这种内在的“大美”。
过度的自恋与自大,决定了吴先生不可能心不旁鹜地投入对形式美的探索,仅以此为满足。他的艺术冲动里掺杂了强烈的世俗功名心与虚荣心,这就是他何以会如此关心自己的市场行情,何以会为一幅仿自己的假画大动肝火,年近80的高龄还与一家拍卖公司打旷日持久的官司,写《黄金万两付官司》的洋洋洒洒的长文,浪费宝贵的生命时光。吴先生的自传,处处传达这种信息:“听说他留在巴黎的老同学已成了名画家,回国观光时作为上宾被周总理接见过,他能服气吗?”嫉妒、争强好胜的性格跃然纸上,(其实,当年在法国留学时,他就这样嫉妒过赵无极,称赵以“东方味”得宠于法国画坛)“他是那样的自信,自己知道自己的分量,市秤或公斤并不能改变物体本身的重量。”“他深信他火化后这些画会成为出土文物,让后人在中西结合中参考他探索的脚印。”——还活着,就敢给自己盖棺论定,相信自己一定流芳百世,未免有些过分。(参见吴冠中的《沧桑入画》,学林出版社)
艺术家难免有自恋自大的毛病,然而一旦过了头,容易忘记自己的限度,栽跟头也是难免的。多年来,吴先生在艺术上一直采取“中西合璧”的策略,左右逢源,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功。然而,在真正的大家看来,这种浅层次的东西融合,其价值究竟多大,值得重新厘定。君不见,现代中国绘画的几座高峰如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都是在深厚的传统绘画的基础上打造起来的。而吴先生的传统功底,实在叫人不放心。尽管吴先生一再自诩年轻时曾师从潘天寿,“临遍石涛、八大、沈周、老莲,上溯宋元”。然而从吴先生的绘画,从他的文章中,实在看不出他下过这种功夫。再说,假如真的下过功夫,必知其中深浅,大概不至放出“笔墨等于零”这种耸人听闻的、外行的言论了。
多年前,吴先生出言不逊,诋毁中国画的笔墨“等于零”,在绘画界引起哗然。吴先生不会书法,没有握管挥毫的能力,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吴先生的国画笔墨不过关,不耐看,也是评论界公认的。这就有点麻烦。假如吴先生是笔墨高手,真正精通中国绘画,出来攻击几笔墨倒也不妨,就像当年精通传统文化的鲁迅、陈独秀等人主张打倒孔家店,起码可以成一家之言。可惜吴先生对笔墨是地道的外行。一个外行出来否定笔墨,无论如何不能服人,引起质疑和反抗是必然的。假如吴先生换一种说法:笔墨对于自己等于零,就皆大欢喜了。对于自己不擅长的东西随便诋毁,往轻里说有失厚道,重一点说就是别有用意了。况且,吴先生另有作画路数,并且取得极大的成功和回报,不通笔墨并没有妨碍他走红成名,为什么偏要节外生枝,不该出手却出手?
吴先生对笔墨的贬低暴露了他对传统的无知与轻慢,尽管吴先生一再声称继承传统,限于知识结构和审美趣味,他对传统的理解是浅表的、片面的、零碎的。他用西方形式美的理论解读中国古代绘画和古代画论,往往捉襟见肘,不得要领。比如,他将中国画的笔墨与西方雕塑中的“泥巴”相提并论,视为“形式”,视为“奴才”,这无异于将笔墨等同于“墨汁”,可以毫无规范地任意驱使。如此一来,中国画独特的表达方式、魅力与文化内涵,被消解得一干二净;中国画作为一种艺术,实际上已被取消。吴先生此举,确实大胆得可以!
冷静地看,吴先生津津乐道的“形式美”,其实只是西方绘画的表层,对西方绘画的深层内涵与艺术精神,他同样视而不见。这不能不使人对吴先生的看家功夫产生疑虑。吴先生的西洋画功底,未必像他自己标榜的那么高不可攀,他在法国学画只有三年,法语尚欠精通,就宣称已经“摸透了人家的家底”,未免也太自信了点,他的恩师林风眠先生在法国学画十几年,世界级绘画大师赵无极在法国泡了一辈子,都没有说过这种话。中国人学西洋画,本来有文化气质上的隔阂,从根本上学,融会贯通,谈何容易。徐悲鸿费了那么多年时间,下了那么大功夫,他的油画放在世界画廊里,究竟能够占据一个什么位置呢?聪明人当然选择走捷径,搞那种浅层次的东西融合,迎合时代的需要。吴先生是不缺乏这种聪明的,一眼就瞄准了西方现代绘画的“形式”(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年在法国留学时,吴先生很厌恶这种颓废的“形式主义”,并成为回国的理由之一)。而西方现代绘画的“形式”,与东方艺术有天然的亲和力(本来就是东方绘画影响的结果)!吴先生以中国江南才子的敏感,从这种“形式美”中发现自己的艺术个性,是很容易的事。然而,过分热衷于谈论艺术的“形式美”,正好暴露了吴先生的限度。真正的艺术大师,从来都是凭作品说话,羞于喋喋不休地谈论艺术,尤其是自己的艺术。他们知道:真正的艺术,从本质上说是不可言说的;能够言说的,总是比较粗浅的那一部分。由于对中西方文化缺乏精深的修养,人格精神的狭隘,人文内涵的匮乏,这种对“形式美”的一面倒,是极容易发生的。因此,准确地说,吴先生大肆攻击“笔墨”,并非与“笔墨”有仇,而是因为自封的艺术大师受到了挑战。然而,真正的艺术大师,从来不是自封的,而是由历史决定的。吴先生是否算得上艺术大师,谁说了也不算,但作为一位“名家”,则是可以肯定的。名家与大家的区别,在于后者是承先启后的,经得住时间的淘洗,而前者则不然,它的产生带有机缘性与时尚性,顶多聊备一格。当然,名家之间也有差别,有的豁达,有的小气,吴先生显然不属于前者。作为一位出色的通俗画家,一位普及性的美术评论家、作家,吴先生的历史性贡献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完成。他后来的种种行为确实令人遗憾。他并不知道,一个人自我张扬得越是厉害,他在人们心目中就越可疑。
发表于《粤海风》2005年第二期

  —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2
发表于 2005-6-19 22:18:19 | 只看该作者

[李兆忠:吴冠中的小气]

   我不太赞同这个观点,对于什么事物个人有自己的理解“他在法国学画只有三年,法语尚欠精通,就宣称已经摸透了人家的家底”也许人家就是觉得这么简单,做人单纯一点好不好。画家过于自信总比没有自信好多了!

   〆 〆
3
发表于 2005-6-20 00:57:54 | 只看该作者

[李兆忠:吴冠中的小气]

呵呵........

  ┻ ┻
4
发表于 2005-6-20 09:30:34 | 只看该作者

[李兆忠:吴冠中的小气]

哦?人吗,

   △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4-4-25 10:15 , Processed in 0.10683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