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8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和欲望有关--徐冰烟草计划评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9-10 20:53: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和欲望有关--徐冰烟草计划评述
邱志杰
  所谓的全球化进程多多少少像是一场以英美清教伦理为基础的自由资本主义(或者如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所指称的“市场原教旨主义”)的征服天下的霸业。这一霸道的历史总让我与强秦和六国的关系做遥远的类比。如果说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的反抗可以类比为荆轲的恐怖主义,那么海外华人艺术家在国际文化战场上的兴风做浪则更多地令我想到那些善于挑拔离间的纵横家们的作为。他们长袖善舞地活跃于文化大融合与大冲撞的舞台上,在各种矛盾和权力的缝隙之间游戏,既怀揣着建立个人功业的野心,也不乏对母国文明的深情。他们更要用肉身直接承受不适与尴尬,屈辱与欲望,全球化进程中的一切压抑,而不失对于艺术的诚实的怀疑。我对这些人素来尊敬,而徐冰无疑是其中足智多谋的一个。
  徐冰为杜克大学所作的烟草计划让我看到了他的工作中的另外一面。徐冰通常以汉字的书写和印刷文化资源的引用者和改造者而著称于当代艺术界,但在“香烟计划”中我们看到,对于中西文化的思考,除了用两种系统的文字来 进行 象征 性的指涉,也可以 走入一种更具体的 对物质 历史 的 构成 和 操作 程序的揭发和评注。 不再是用一个字体来代表某个文化,而是开始在关注一些具体事物里边的权利运作的痕迹。
  香烟计划原属委托制作的公共艺术计划,徐冰并没有就范于素材和资金的提供者而沦为其企业文化战略的工具,而是趁机展开萦绕于自心的一系列问题,他的结论对于委托人来说勿宁说是反讽性的。他的学者气质和在书法传统中养成的考据癖,驱使他一头钻进了杜克大学的图书馆,在那里他发现了杜克卷烟产业与旧中国的关系。这是一个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辉煌事迹,是殖民主义凯旋曲中一段己被遗忘往事,全球化的早期个案,麦当劳、好莱坞和微软的开路先驱。在某种程度上,杜克卷烟登陆中国也是一种西部拓荒,一个典型的美国梦。
  美国梦的特征是提供梦想,而徐冰的事业是解梦的事业。他在杜克卷烟的发迹史中看到是欲望。利用人的欲望来赚钱,出于赚钱的欲望而去进一步制造欲望。而徐冰的杜克卷烟之梦的心理分析是也与对精神病的心理分析如出一辙:他关注表述和再现的程序。杜克香烟在中国把卷烟描述为一种“卫生”的生活方式是一种表述;早期杜克公司的工作人员不许结婚,这样一种传教士式生活模式是一种表述;卖烟的钱捐赠建立了冶疗癌症的医学院,建立了图书馆这更是一种表述;而出钱让徐冰在杜克城制作一些艺术品,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表述。所有这些表述都有宗教性的功能:洗刷罪恶感,而洗刷罪恶感是为了进一步培养欲望。这是资本主义的意识型态秘方,居然能被徐冰所堪破!
  不是因为徐冰客居美国十年就深入到了美国梦的私处,而恰恰在于他始终是一个局外人,在于他与中国印刷文化的血缘关系。须知文字创制的目的,除了记事还在传播的力量,而印刷更是直接源自传播的欲望。既有书法教养更出身于版画专业的徐冰对于文字 / 印刷 / 传播的这套程序可谓深得三昧。就徐冰的此前作品言,如果说“天书”是对教化的恐惧,他的新文英书法就己经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传播的有效性上了,后来徐冰又致力于将新英文书法制成电脑软件,其致力于可传播性的用意昭然。如何把传播的游戏变成一种诱惑,徐冰和老杜克一样是大宗师。传播的关键是标准化和便捷,以及平易近人的亲和力,这正好是新英文书法和卷烟的共同点。不同的是,徐冰的扩张不是为了洗刷罪恶感。如果要说他有所洗刷,他要洗刷的正是像杜克家族发迹这类的殖民主义的历史蒙加在他的母语上的屈辱感。
  因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徐冰首先就是对杜克大学图书馆的书感兴趣。徐冰的小发明天赋在书与烟草工业这两个意象的组合之间找到了用武之地:用烟叶制成的大书上印着杜克发家史,让人想起梵帝冈博物馆里那些的古代圣经抄本。印了毛主席语录的中华香烟;用卷烟纸制成的《道德经》,不一而足。他又让烟厂特制了一根超长香烟,搁在摊开了的《清明上河图》画幅上缓缓自燃。《清明上河图》在这里作为夭折了的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见证物,为那根像人的一生一样,既漫长又短暂,虚幻的长长的香烟,舶来的杜克家的香烟,提供了一条幽暗的河道。长长的烟本身是一种异形,而关于这件作品,徐冰一再地谈论了人的孤独,人对烟的需要,与孤独感有关。
  《 Longing 》则是整个香烟计划的点题之作。废弃了的旧烟厂作坊,霓虹灯做出的英文“欲望”二字,在一层干冰烟雾之中,既诱人又虚无飘缈,美丽又鬼魅。屋子外墙用幻灯投了徐冰父亲因吸烟过多死于肺癌的病历记录。这是我所亲见的徐冰作品中最少案牍气与书卷气,最具感性气质的一件。
  整个香烟计划,由许多小细节组成,可以从无穷多的角度去介入,最后构成的是一个迷宫,一个系统。徐冰的足智多谋在这组作品中消融于细节,而细节之和却不露机智的斧痕。如果你只有一个点子,最后可能让人觉得是小聪明,可是它分配下去成为细节最后又一起构造成一种气氛,成其感人的现场,成为对于人性的依赖与脆弱,人对欲望的追求,人的妥协的全面揭露。对于殖民史的研读与评注,和国史、家史、对人性的形而上思考在这组作品里结合得竟如此浑成,这让我产生了评说它们的强烈冲动。

   ù ù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4-4-19 15:54 , Processed in 0.10731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