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48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艺术追踪|王冬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9-30 23:17: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正典与独立的诠释 ◆文=张渝
  作为根行深厚人,王冬龄之被书坛瞩目是理所当然之事。然而,这种瞩目的视角往往是从王冬龄书法的“正典”性切入的。这也难怪,王冬龄的老师,比如林散之、陆维钊、沙孟海等也的确是在当下书坛被人们视为正典的。不过“正典”之外,一种更为智性的穿透——独立的诠释“正典”的艺术精神却被一些人忽略了。当然,这种“忽略”并不是缘自一种论述策略,而是因为王冬龄基于书法本体意义上的功沉力厚以及诸体皆能的通才气象。事实上,王冬龄的书法艺术创作也的确在某种程度上具备正典的特质——从心所欲,却又从不逾矩。
  “矩”,不是某种法则的框限,而是一个智性挥洒的平台。王冬龄关于书法艺术的所有努力都是基于这一平台——书法之为书法的本根所在。
  因了这一平台的存在,王冬龄的书法艺术便具备了“不陈腐、不妄涂”的姿态与境界。如果没有20世纪80年代大量涌入的西方文化思潮以及1989年开始的长达四年之久的旅美讲学,王冬龄的书法很可能也就顺着《书谱》或者老师们的路子走了下去。但是,变故改变了一切。因此,我更愿意把王冬龄的旅美讲学看作艺术事故而非艺术事件。“事件”具备连续的能力,它就如同我们履历表上不断添加的大事,它不会必然地对既往造成伤害。而“事故”则不然,它既如死亡一般具备中断既往的能力,又如新生命之诞生那样拥有展开新世界的能力。“事故”伴随着发现与提问。旅美四年,王冬龄尴尬地发现我们引以为豪的书法在多数西方人那里并不受欢迎,也不被理解。面对这一困窘,王冬龄也就很自然地思考书法如何现代的问题。
  作为国粹,书法在中国以群众运动的形式演绎着青春永在的神话。但是,一旦扩展到世界范围,书法的受众便显得可疑。而这是否意味着书法的完结?或许,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结论。但在王冬龄看来,“危机”并不必然意味着终结或者死亡,而是意味着转机,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这个新的开始便是打开。当书法像灯一样地打开后,“书法”才在现代显得宽阔与自由。罗兰·巴特尔说:“陈旧的价值不再被承继,不再引人注意。文学遭到了非神圣化的洗礼,学校无能对其加以保护或强行把它树为人的潜在的楷模。但这并不是说文学已被消灭,而只是说它不再被看守了,因此这才是真正从事文学的时代。”
  显然,罗兰·巴特尔的话也适用于全球化背景中的中国书法。某种程度上说,当前才是我们真正从事书法的时代。那么,这种“程度”是什么程度呢?专业性、艺术性。针对古人视书法为“小技”的问题,王冬龄提倡书法的专业化。对于所谓的学者书法、文人书法,王冬龄不以为然。他将书法之前的所有修饰词——文人、学者等——尽皆弃去,借以凸显书法之为书法的书法自身。如果仅仅如此,王冬龄便可能授人以柄。不过,如果仅仅如此,王冬龄也就不是我们眼中的王冬龄了。故此,在强调书法之为书法的艺术性时,王冬龄指出:“在书法的点画韵味里,我并不轻视学者书法所富有的‘书卷气’。我要强调的是:今天我们要更重视书法艺术本身,重视书法艺术家身份的荣誉。”正是在这里,王冬龄关于书法独立的诠释也就站立起来。缘于这种“独立”的诠释,王冬龄对于技艺的强调便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技”不再是古人眼中的小道,而是大道,是现代书法本身必须具备的特质。再严重一点说,“技艺”就是书法家生成自身笔墨语言的书写主体性。为了保证书写主题的自由或说出神入化,王冬龄又开始了乏味却又时时闪着智性之光的技法训练。这一点,很多论者都有论述,比如,他总结出五十种线条的不同质感,不同质感的线条又表达不同的情感向度;他还根据不同的创作对象选择不同的纸张以及表达形式;……应该说,这一切都是我与薛养贤、吴振锋等人极力鼓吹的智性书写的有关内容,不同的是,王冬龄没有为此命名。这在王冬龄是遗憾,在我们则是幸运,否则的话,“智性书写”便不属于我们了。鲍姆加登之所以成为美学之父,不在于他写了一本好书,而在谒约旱氖槿×艘桓龊妹?《美学》。由此可见命名的重要。纵观王冬龄的艺术创作,王冬龄几乎具备了一个优秀书法家所应该具有的质素,但他惟独欠缺命名的冲动。这一欠缺又从更深的层次上制约了王冬龄艺术创作中的王者气象。为了避免误会,我必须在此指出,“王者气象”与称王称霸或者山大王之类的自封是两回事。
  王冬龄对于书法正典的独立诠释除去智性的书写之外,还在于他紧紧抓住书法如何现代的问题。正是在这里,王冬龄打开了一个新世界。他的书法创作固然没有摆脱笔墨纸砚的传统程式,但是,传统意义上的宣纸的框限已被突破。比如他的《青山独往》就创作在了一张挂历(印刷品)上,挂历上作为摄影作品的云与山成了王冬龄书法作品的一个文化背景;再比如,他的《美》是在一张英文报纸上完成的,背景中湖蓝色的数字和英文,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等都给人以美的联想。在此基础上,王冬龄用掺以草书笔意的金文书一“美”字,进而使整幅作品既具备强烈的视觉冲击,又具备多重文化隐喻:全球化进程中如何共存、中英文的互为背景、书写主体的后现代选择等,不一而足。
  我注意到,王冬龄的艺术创作首先追求的还是艺术的“正典”性。但是,有关“正典”的追求却并未限制王冬龄艺术创作中的先锋探求。这也是有的评论家把王冬龄的艺术创作纳入到当代艺术而非传统艺术范畴中讨论的原因所在。
  我们知道,先锋艺术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便是要把传统艺术中一切不纯粹的非艺术的因素驱逐出去,以达到一种纯粹的艺术状态。而王冬龄关于现代书法家的专业性、职业性的强调正是基于这一方面。“驱逐”或说剔除是为了凸显艺术家个人的智性之光。
  我曾经将艺术家个人的创作历程分为两个阶段即惯性重复与智性创造两个时段。任何一位艺术家的创作历程中,惯性重复阶段总是要大于智性创造阶段。智性书写要做的便是在艺术家一生有限的创作历程中,如何相对地延长其智性部分,进而抵达一种个人的高度。毕竟艺术创作的精神维度不是向前,而是向上。在此,我也欣喜地看到,王冬龄从未宣称自己的书法代表了“书法的未来”,而是立于一点,不断地探究个人的高度。因为任何宣称自己代表未来的主张都暗含有一个虚荣的时间神话。这一点,诗论家唐晓渡解释得很清楚。他认为宣称拥有未来的人们事实上是渴求占领一个时间制高点。“对时间制高点的占领,同时意味着对价值制高点和话语权力制高点的占领。每一个类似的宣言实际上都在无意识的重复着同一信念,即:我们属于未来,我们不属于过去;我们属于光明,我们不属于黑暗!而当这种信念和事业上巨大的成功或历史上源远流长的集权主义(哲学上则是一元独断论)传统——很不幸,这正是一份来自‘过去’的最有诱惑力,也最容易被接受的遗产——结合在一起时,他就会顺理成章地演变为我们就是未来,其余都是过去;我们就是光明,其余都是黑暗。”
  或许,王冬龄本人并未想到或者愿意去宣告时间神话的终结,他只是默默地、独立地诠释传统书法,并在独立之中展现自己的先锋品质。这也是我们往往能够在传统书法的集会中遇见王冬龄,又在先锋书法的狂欢中发现王冬龄的原因所在。
  在《书法主义》一书中,我曾经说过:“王冬龄艺术的意义在我看来,首先是给了人们情感记忆得以言说的可能;其次,它还提示我们在不断文化根脉(坚持传统的精英书写)的前提下,开创现代艺术的可能。”但是,堪称“兼能”的王冬龄先生还缺少自己放射着智性之光的品质性建筑。比如“书法新古典主义”、“学院派”书法。而这又势必会影响王冬龄在书法史上的份量,这也是不能不指出的。
  也许,对于许多人来说,书法就是书法,它不会也不愿携带或者附会更多的东西。但是王冬龄却试图通过自己的书法创作来使书写本身不再仅仅以完成所谓的书法为目的,而是让它作为独立的语言领域向书法敞开。在敞开之中,王冬龄诠释了“正典”,也诠释了自己。
  诠释之中,我还注意到,诸体皆能的王冬龄先生最擅长的笔墨语言还是草书。草书不难,草而能狂也不难。难就难在狂放之中的气度。“自称臣是酒中仙,天子呼来不上船”便是狂的气度;“不恨臣无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亦如是。但一味狂涂而无丝毫内涵可言则是狂之虚伪了。王冬龄的草书狂在疏放之中有内敛,腾跃之中有静气,真正的具备了任凭风吹浪打,我自闲庭信步的气度。
  写作此文时,最初的题目是“雷池之中的智性”。考虑到“雷池”二字容易引人误解,便有了现在的题目。但是,这题目是我偷来的,它缘自诗评家陈超先生的同题论文。不同的是,陈先生以此论诗,而我则以此论述具备诗人气质的王冬龄先生。写到这里,我还要说明的是,看上去平和、静气的王冬龄先生却是一位激情型的艺术家,这一点,看看他的巨幅作品《逍遥游》便可知晓。可是,仅仅凭此认定王先生只是属于“忽然绝叫三两声,满壁纵横千万言”型的疯狂艺术家的话,那么,我们又会在很多时候对不上号。书法家薛养贤说:“王老师创作时有激情,但临帖时却又绝对的一丝不苟。”但愿这最后的几句话能够为那些想要了解王冬龄艺术创作的人提供一点内部消息,哪怕只是一点点。
  透露完内部消息后,我要说的是,由于王冬龄将书法的力量建立在了书写的主体表达性而非法书之上。这样,他就获得了一种内在的延续性——一种只有通过书写主体才能完成的延续性。经由这种延续,传统与现代得以链接,作为书写主体的书法家的个人风格得以完整地凸现。也只有在这时,书法成为了当代艺术中的一件文本而非贵为万世尊的“法书”。“文本”需要的是细读,“法书”需要的是供奉。供奉之中,何谈主体之自由?因此,王冬龄的独立诠释还表现在语言的清洗。清洗之中,很多习以为常的东西都像器皿一样被擦亮了,这一点,王冬龄本人或许也不曾料到,但是,他的创作、他的艺术追求却为我们擦亮了笔与墨的阻碍,用他经常书写的一幅作品的名称来说便是“无挂碍”。因为没有笔墨之碍,而得独立之精神,因为独立之精神,古老的书法焕发出了现代的光泽。光泽之中,王冬龄有关“独立”的诉求也就具有了“真实、结实、落实的广阔可能”。■

  ╥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2
 楼主| 发表于 2005-9-30 23:18:25 | 只看该作者

[艺术追踪|王冬龄]



     r r
3
发表于 2005-10-2 17:28:08 | 只看该作者

[艺术追踪|王冬龄]

老照片

   ┰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4-4-27 05:44 , Processed in 0.11120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