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37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图解化、制作化与商标化:当前绘画的弊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1-28 23:21: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图解化、制作化与商标化:当前绘画的弊病
宋永进

    国内的绘画界,目前正风行图解式的传达方式、制作式的语言技巧以及商标式画面,而且此风愈演愈烈。
  优秀的绘画作品是形式和内涵的完美结合,其价值并非通过刻意地解说来实现。对于一位优秀的画家来说,他不必用视觉符号来充当“文化内涵”的象征。但是,当前许多画家为了吸引观众,或贪图方便,在画面中滥用图解式的传达方式。诸如,描绘一些墙壁或门牌上的文字、街头标语等,借以解说主题;用长城或兵马俑代表中国古老的文明;用古希腊或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像象征西方艺术;以及用手机或电脑等“道具”暗示当代的先进文明等等,皆属此类。在画面上套用这种传达方式,显示了其绘画语言的直白和贫乏,也流露了艺术家思维方式的简单和幼稚。由于历史原因,许多普通观众没有条件接受足够的审美教育,其审美趣味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但是,优秀的艺术家应该走在时代的前沿,应该引导大众的审美,而不应该一味满足观众低层次的审美需求。艺术家与艺术欣赏者倘若也是“半斤八两”的关系,他又何以成为艺术家呢?更何况现在的大众已经远不是当年那些完全没有受过教育的劳苦大众了,艺术家应该具有更专业的审美眼光和更高的审美品位。
  另一些画家仿效商家,用叫卖的方式去传递视觉信息。这些画家常常不尊重自己和观者的主观感受,而是借用怪异的造型和艳丽的色彩制造刺激性的画面,或者干脆在画面上利用“脱衣秀”之类的低级手段引诱观众,以获得轰动效应。倘若画面中仅仅靠虚张声势来吸引人,而缺乏应有的内涵,缺少能让人回味的东西,那么,观众虽然暂时被“叫”到作品面前,最终会带着失望离去,甚至从此开始对艺术敬而远之。
  制作式绘画技巧的泛滥,是当前绘画的又一弊病。对于一位画家而言,画笔是沟通心灵与画面的桥梁,是载着画家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工具。画家的思想、情感、气质等信息都是通过手臂、手腕、手指、笔杆和笔尖直接流入画面的。国画中变化万千的笔墨,油画中微妙的色彩和生动的笔触,都真实地记录着画家作画时刹那间心灵深处的悸动。画笔承载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它不同于的频繁更新换代的普通生产工具。虽然画笔有时可以被暂时撂在一旁,而画笔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却是必须被继承的。把设计的某些理念引入绘画当然是件好事,适当借鉴艺术设计的某些表现手法也未尝不可。然而,一味追求制作性的、设计式的语言技巧,也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只要用心审视当今大大小小规模不等的绘画展览便不难发现,不少画家,无论他们是画国画的还是画油画的,都喜欢将画笔一丢,动手制底子、做肌理、搞喷绘、作拼凑、弄拓印。理性的设计和精细的制作过多地介入作画的过程,一方面使画面产生了现代感、新鲜感,另一方面却又疏远了心灵与画面的距离。作品的感性成份减少了,艺术的传承关系被生硬地切断了,绘画性渐渐丧失。画面在增强了视觉刺激感的同时,却减少了心灵的感染力。画家为了掩盖这种表面化和空虚感,又不得不去制造一些感官的刺激效果,或者讨一点哲学的残羹冷炙装点门面。此时,作品已不再是画家修养和情感的镜子,而成了制作视觉游戏、展示制作手段或者炫耀哲学观念的工具。这类用于绘制街头巷尾小海报或巨幅广告的技巧,这类在设计界人人皆知的雕虫小技,居然被某些画家视为观念上的大变革、大创新,实在可笑。
  崇拜名人而不崇尚名作,是当前的一大特色。据说,臭名昭著的稀特勒和汪精卫之流的绘画与字迹也开始受到推崇。在“名人”的崇拜者看来,无论“名人”是何等角色,只要手里拥有一件这等人的字画,便抬高了自己的身价,至于作品的水准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的知名度。由此产生的后果之一是:画家只要拥有了知名度,其画价便会一路攀升。在传媒发达的今天,某些画家认为,要想成名,光埋头钻研专业是不行的,还得拿钱请人吹捧,或利用权势为自己开路,或依靠社会关系,总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只要能达到目的,无论什么手段淂可以用。而那些虔诚却贫困的画家反倒被冷落在一旁。难怪商界和政界的某些附庸风雅者也能借助非艺术因素跻身于“著名书画家”之列。还有的画家为了争抢地盘,就套用商业手法去炒作,其手法通常是先制作一个著名的“商标”(设计一种与众不同的画面效果),然后借助展览、研讨会和媒体宣传来“注册”该“商标”。“商标”一旦被“注册”,加上不断重复,久而久之,它就渐渐地被某些评委和观众熟识或认同,“品牌”也就打造成功了。也有的画家借用某种怪异的形象为母体,使之如幽灵般地反复出现在自己的每一幅画面中,借此打造所谓的“个性形象”。这些画家一旦获得市场认可,就一成不变地不断重复现成样式,批量生产,以获取丰厚的报酬。这时候,“风格”成了这类画家的无形资产,成了他人不可染指的“自留地”。这些成功的作者往往乐于守在原地坐享其成,却不愿去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或开拓新的表现空间。如此,商标性的画面其实限制了画家的创造力,追求“商标化”的创作模式其实是作茧自缚。绘画风格本是由于画家性格爱好、个人修养、生活体验以及思维习惯等深层因素的差异而形成的特有图式,是画家个性的自然流露,它应该随着画家修养的深化而逐步完善,而不应该成为探索道路上的绊脚石。

   爫 爫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4-4-26 07:48 , Processed in 0.10145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