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6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思贤:当代艺术里的人的温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2-4 23:12: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当代艺术里的人的温度-找寻逐渐失落在当代艺术中的人味儿
作者:李思贤
六月初,顶着炙热艳阳但同时却也需冒着奇袭冷风的奇怪天气,为了“台湾奖”艺评团的公务,到意大利去赶51届威尼斯双年展的集。短暂而仓促的行程中,踏破旅鞋地来回奔走于军火库、绿园城堡和诸多分散各处的租借国家馆展场之间;在已然成为主流的装置、影像、行为的成堆作品中,眼前所见的多是在以新式科技包装下所完成的,近乎换汤不换药的艺术展现,或是千篇一律的议题的来回辩证。这么说并非想一竿子打翻全船人,而是如此“主流”的艺术展现之中,许多作品多少带有些许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矫情,乏腻之感不禁油然心生。恳切、真诚、人性,不是艺术之所以得以成为累积人类历史、文化的内质元素吗?今日放眼所见的当代艺术中,这些人味儿都到哪去了?在最近一次的策展中,唤起了笔者的“东海经验”,那要求人心质地的耳提面命言犹在耳,彷若提供了一次难能可贵的心情整理与静观自省的机会。
失温
当代艺术,说这是人类智能的结晶吧,但怎么这些年来越看越叫人感到有种内在的空虚?许多在现代生活议题上探求的创作,说穿了不过是假借艺术之名的一种脑筋急转弯或冷笑话罢了。贫乏的知识根柢、浅薄的历史厚度,那些看不“进去”的创作令人倒足了胃口:或挤破脑袋、挖空心思地思索议题,追逐主流论述的政治正确;或换以数字的外衣,耍玩一种被新科技所操弄、近乎玩物丧志的快感。看看威尼斯军火库展区中国馆的飞碟,那贴着胶带的笨重玩意儿如果能腾空,今天的人类早就在火星移起民、炒起房地产了;更何况,飞碟不飞碟,又与艺术何干?物欲的、奇谋的、诡怪的、骇俗的、权谋的……当代艺术难道非得尽是这些一再让人感到惊悚、荒诞,甚至是矫情和弱智的方向与题材,才有构上主流台面或新闻见光的可能吗?
尽管我们明白一如蔡国强之流所彻底实践“艺术可以胡搞”的内容,也因此对议题性的隐射指向和奇观式的愚蠢热炒有所理解,然而悖离人性的创作,即便还堪称为“艺术”,如果“艺术来自于人”这句话仍旧是艺术创作的前提,那违反了人性、不被人所感知或感动,这种“艺术”还真叫人困惑。而主题导向的策展,也多半未替广大的观众解惑;在论述中搬弄学术名词,理路不对、思绪不通、穿凿附会、强词夺理,咿咿呀呀不知所云者不知几希……囫囵吞枣式的混杂了近年点播率最高的班雅明、德勒兹、傅柯、德希达、波迪尔等人的学术,卖弄这些知识使之“浑然一气”,就像以为将红橙黄绿青紫等颜料混色,便可以就此幻化为炫丽彩虹一般的无知与天真。
人的温度的降温与失温,是真正明了当代艺术的人的普遍观感。从达达的石破天惊的那一刻起,狂飙的艺术手法、艺术语言洒落在整个20世纪的广袤大地上,吹皱的何止是一池春水而已?!无穷尽的艺术范畴扩张,像瘟疫一般持续蔓延;由古典绘画而现代绘画,从现成物到行为,如今的当代艺术参杂了更多其它艺术领域的语汇。单纯的来看,或许不过是技术的移转或技巧的挪用,但实际上,可能这些被移植的技巧和技术,却在无形中造成原有艺术型态中产生了本质上的变异。以“时间”问题来做个比方,视觉造型艺术(即“美术”)所探讨的时间,是介乎二度平面和三度空间之间的问题,是在静止的或既有的状态下进行时间性观点的讨论;而如今的当代艺术,若仍规范在广义的“美术”范畴之下的话,其挪用了行为和表演艺术的手法,让原先静止和既有的概念的时间,移转成为动态的、已然发生的甚至是尚未发生的真实的时间状态。换言之,美术范畴上“时间”的基本论点,在技巧涉入及技术转移之间,已有如表演艺术之类的四度时间艺术类型的一只手悄悄伸入,动摇了造型艺术的根本。
恒温
当代艺术在议题上和新科技上的炒谈、追逐、摹造与仿效,让这个新时代的艺术表现少去了人性中的真诚感。古典时期,至少在19世纪末之前,人们仍在追求一个契合人生经验的所谓“美感”的东西,仍在歌颂与赞叹人和自然之间那微妙关系里的深刻内涵。日前,一次撰述青年艺术家陈松志创作的稿约时,笔者有感而发的写到:“犹记在接触艺术的最初,为了找寻最原生的艺术成分,我们成天往生活中许多比鸡毛蒜皮还鸡毛蒜皮的小事上盯,没事儿便欣赏着随风抑扬小草的美姿、注目着草地上瞬息万变的光影、品味和凭吊着斑斓砖墙上的斑驳之美,及其内蕴着的时光流逝的历史伤感……那时,总觉得生活的周遭与生命的每一刻都紧密地联系;在此种情状之下,你甚至可以清楚地听见自己的每一个呼吸,和每一次伴随着心跳而抵达指尖末稍的气血传输。当下,生命是如此澄明、清晰。这样的体验,投射在绘画中的笔触、雕塑上的按捺,甚或是编织里的织结时,往往能让人感动于艺术作品中属于人的气息和温度”。这种感觉,在汲汲喧嚣的当代社会,是一种奢求,也是一种渴望,让人觉得久违。我的“东海经验”,时时提醒着我对于“人性”的讲求;没什么比作为一个“人”要来得重要的。
标榜人文主义教育的东海大学,除专业智能外,其特质是在建构一个完整的“人”的培育。在台湾的大学体系中,东海自创校便独创而今日在台湾已被多所大学所仿效的“劳作教育”,便是人格养成的明例——它使学生体验手脑并用与人格平等的真谛,并重治学和做人。加上位处在远离都心的大度山上,离群索居的冷敛造就了对生命状态的敏锐感和清晰的看待,却也无形中成为东海人一种极特殊的群体特质:忧郁且疏离,自语但自省。东海美术系朝往整体人文发展的方向,除了跟东海悠悠氤氲的氛围有关之外,创系系主任蒋勋对人文素养的注重和要求,也是塑造这个系趋向探寻、感受人的内在质地的重要因素。“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观看、体察、吸闻、冥思,早年东海美术人的艺术养成凭借心性的感知部分极重,治事态度随性但不苟且。深刻的人生体验,附以大量的阅读与述论,让不过二十岁的学子早熟到得以“胜事空自知”,那种在孤独间仍能自得于个中快意的随性与自在。
东海美术人似乎颇安然澄澈在生命虽有限,但孤独却不碍、处困仍自得的人生哲学之中。一种带有淡淡的郁郁忧愁但却气质幽雅、常常的自语喃喃仍却言之有物的艺术质感,是早年东海美术人的普遍质地;用“人的温度”四个字来为这种东海经验做总体概括,确是具有某种程度的准确与贴切。而以“人的温度”概念辐射到各种各样的创作媒材上所显现的整体东海美术特质,仍是今天台湾的艺术学院风格中极大的特例。就这样,它成了策展主题。
微温
旅行在威尼斯的某一天,与同为“台湾奖”公出、也同在东海美术所兼任的艺评家黄海鸣聊起东海学生的创作时,他说东海学生的创作主题很有趣,有人在画一种皮肤上因受热而微微燥热的搔痒感,这和他在其它地方任教所遇的状况很不一样。的确,或许因为环境的关系,东海的学生相对来说极少以时兴的议题(如生态、环保、政治等)作为创作主题,而是选择以闷热的、寒凉的、扑面的、过敏的、郁结的…等跟个人经验有着密切关连的“感觉”,来取代内心的诉说与表达。这种 “感觉”无论是生理上的亲身体触或是心理上的思绪搐波,均行进在一种极其私密、个人,甚而毫无与他人分享可能的封闭状态之下,存有于自行自运的体系之中。而东海美术的当代艺术表现内涵,与其它绘画形式、媒材所显现的风格倒颇为一致;摒弃了冰冷的城市机制宣言、现代都会的非论、马戏奇观的媚世和非言争议的冲撞,在惶惶不安、郁郁寡欢、纯纯密语之间,东海的当代艺术同样地呈现一种“微温”的人性状态。
现行主流的当代艺术型态的创作,在东海美术系并不受到重视,相对于传统的绘画来说它并不是“强项”。每年的毕业作品中,以复媒、装置或录像的创作少之又少,更遑论行为艺术了。以当代艺术手法创作的东海美术人,特别是早先的几届,在相关课程的选择上极其有限,除了少数类似“复合媒体”的课之外,某种程度上来说几乎都是在大量阅读和阅展下自行体悟、实验、再进修之后才修成正果的。“当代艺术”对这些艺术家来说,不过是创作的载体,在以上述的人文素养为基底的前提下,他们的态度和应对方式都是自在的。传统的艺术分科并未对他们造成局限、包袱或罣碍,换言之,此次参与“人的温度”展出的艺术家们,都是以人文养成教育为体、当代艺术语汇为用的方式,作为他们在艺术瀚海翻滚的基础。能就此从古典的东海学院脱颖而出,不但不是异数,甚而应说是他们自身的本事,因为他们之中还有人能以另一只手画画,呈现另一种艺术家的样态。
策划这档展览的经验是奇异的,一方面他们都是与我师出同门的同学、学长姊或学弟妹,有着既熟悉但又太熟悉的内心纠结;另方面也因为整理他们的创作,为我带来躬省自身的机会,虽是策展,但更像在镜子前做自我批判。策展过程中有件事不知是否巧合,说来十分有趣:这群系友艺术家们之中的半数,提供的“创作自述”不是诗就是散文。呜呼,这真是一群无可救药、偏执在人性温度底下的艺术家!就如方伟文说:“简单的说,那是一个世界,一种我们的视界。想呈现一种世界感,这世界指的是一种内在的循环的完整系统,完整当然不是密不透风,而有是时是一种全然匮乏,因此全然的在和不在经常是同样的一件事”。王紫芸梦呓道:“记得有一个这样的梦:在我的腋下与胸的夹缝间,慢慢地……”;而林冬吟毫无断句的说:“当车行至北二高桃园龙潭之间十车内的调频转至997传来的是Hess弹奏舒伯特的钢琴演奏曲很快的找到自己的区……”;至于林建荣的:“空气中,弥漫着寂寥的味道;一种不得不吸进鼻腔的霉臭味。七点了……”的喃喃自语,不知在说给谁听?!除此之外,当然还有许多其它说着故事的人。这些文字像在说状态、说梦呓、说气味……我只得化身为他们的分身,努力融入每人的生命中,与之合体。
当代艺术里的人味儿在哪儿?这话一时之间实在难以讲明,但明确的是,重回真诚,我们将轻易发现当代艺术的罩门。取出温度计量一量,人的温度太高,或许封闭、孤寂,但却接近人心,那总好过人的温度太低,让人感到疲惫和乏味罢。
(李思贤 学者 台北)

  《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4-4-26 14:41 , Processed in 0.10044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