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8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警惕当代绘画的广告化趋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5-13 23:27: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警惕当代绘画的广告化趋势
文/宋永进
    商品经济的冲击,大众传媒的干扰,公共娱乐的诱导,使当代绘画面临困境。许多人在疲惫地为金钱和物质奔波时,自然无暇顾及绘画的存在与消逝,更无意去关心作品的雅与俗;在难得的闲暇之余,也总是急于寻找舒畅的刺激,品味快活的诱惑,享受惬意的娱乐,追逐新潮的时尚。仿佛这才是其最“酷”的精神追求。曾经辉煌的绘画在当代人的生活中无奈地正被推向边缘化。绘画倘若不为自己做广告,似乎真的就无人问津了。纵观当代的绘画可以发现,图解和“叫卖”的传达方式,卡通化、符号化和商标化的图像特征,设计和制作的语言技巧,正愈演愈烈。种种迹象表明,当代绘画已渐渐趋向广告化。当代绘画的广告化或许招引了一些观众的目光,但同时,是否又丧失了什么呢?
    一、图解和“叫卖”—— 广告式的传达方式
    图解是最初级的视觉语言形式,常出现于文学插图或儿童的故事书中,作为文学语言的一种辅助手段。因其通俗易懂,故在现代商业广告中经常被采用。一些画家为了迎合观众,贪图方便,也利用简单的视觉符号去图解情感的代码、文学的涵义和哲学的理念。这样的画面虽一目了然,却幼稚而乏味。另一些画家则直接仿效商人街头叫卖的行为方式。他们常常不尊重主观的真实感受,而借用怪异的造型和艳俗的色彩蓄意制造张扬的视觉效果,或者以游戏、调侃等玩乐的形式出现,追求幽默、滑稽和“搞笑”,或者干脆在画面上利用“脱衣秀”之类的低级手段引诱观众,大有同商业娱乐和大众传媒决一雌雄之势。这分明就是一阵争抢“顾客”的“叫卖”。虽然招来了“顾客”,又鼓了钱囊,却出卖了自己的灵魂。
    二、卡通化、符号化和商标化——广告式的图像特征
    当代画家塑造艺术形象也同广告的制作一样,不断地趋向简便和可操作性。卡通化和符号化的造型简单、虚假而且类同,概念化的色彩搭配则机械而肤浅。画家缺乏对生活的深刻体验,画面失去了个性的特色和文化的深度。不仅如此,在传媒发达的今天,某些画家还借用商业手法去经营画面。其手法通常是先设计一个著名的“商标”(一种与众不同的画面效果),再借助展览、研讨会和媒体宣传来“注册”,然后反复炒作,久而久之,它就渐渐地被某些评委和观众熟识或认同,“品牌”也就打造成功了。也有的画家借用某种怪异的形象为母体,使之如幽灵般地反复出现在自己的每一幅画面中,借此打造所谓的“个性形象”。这些画家一旦获得市场认可,就一成不变地不断地模仿自己现成的样式,进行批量地生产,以获取丰厚的报酬。
    三、设计和制作——广告式的语言技巧
    当代绘画不仅在艺术表达的方式和视觉形象的塑造上借用了广告的许多手段,在语言技巧上也同样如此。只要用心审视当今各类绘画展览便不难发现,不少画家,都喜欢将画笔一丢,动手制底子、做肌理、搞喷绘、作拼凑、弄拓印。广告式的理性设计和精细制作过多地介入作画过程,一方面使画面产生了现代感、新鲜感和视觉的冲击力,另一方面却又疏远了心灵与画面的距离。作品的感性成份减少了,艺术的传承关系被切断了,绘画性开始渐渐地丧失。画面在增强了视觉现代感的同时,却减少了心灵的感染力。画家为了掩饰这种表面化和空虚,又不得不去制造一些感官的刺激效果,或者讨一点哲学的残羹冷炙装点门面。
    绘画作品和商业广告表面上似乎相近,实质上南辕北辙。绘画作品是画家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不带有任何索取的动机。商业广告则纯粹是为实现商品流通而采取的一种手段。画家倘若被卷入了商品营销的游戏规则,过多地忙碌于外在手段的磨练,必然造成内在思想的匮乏。绘画不仅会陷入背离艺术本体的困境,也将失去精英文化应有的地位。难道,今天的画家真的就不应该精心研究艺术的本体,而只有忙碌于设法招揽“顾客”么?


  一 一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4-4-26 15:32 , Processed in 0.10033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