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8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何彦:但愿在中国,像邱正伦这样的教授只有一个]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7-25 22:31: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但愿在中国,像邱正伦这样的教授只有一个
文/何彦
    对关注当代艺术的读者来说,在美术同盟上能看到一些关于艺术问题的争论文章自然是件好事。因为争论可以启迪思维,催生问题,引发批评,而不同的观点在碰撞、砥砺、互渗的过程中,最终能让理论问题变得清晰,同时也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个多元的艺术视野。哪怕争论的双方的观点都又失偏颇,但只要双方都为了探讨真理的目标而去,都是可以理解和原谅的,毕竟“学术乃天下之公器”,人人都可以在一种平等、独立的状态下表述自己的观点。前不久,笔者在《美术观察》上看到邱正伦发表的文章“‘走红的’代价”,明眼人一看内容就知道这是篇属花钱买版面为评XX职称用的文章,没有什么学术性。当时笔者看见他对中国当代艺术所产生的“误读”,就很想撰文批评批评这位“副教授”,但转念一想,和其它大学或艺术学院的一些教授相比,尽管邱正伦对当代艺术的认识是偏激的,但他也算是不错了,因为他至少还能够关注中国当代艺术。但是,这两天在同盟上看到邱正伦回应王XX的文章后,我不得不探究“争论”、“批评”与“谩骂”、“人身攻击”的区别。对于邱正伦这种既不尊重批评,又不懂当代艺术的人来说,笔者自然便有一种讨论问题的冲动,于是顺理成章的有了下面这个——邱正伦到底懂不懂学术的标题。
  一、邱正伦到底懂不懂学术?
  话还得从“‘走红的’代价”说起。邱正伦写这篇文章的动机十分明确,“最近,笔者在网上看到张晓刚的作品在美国纽约‘中国当代艺术拍卖会’上以近百万美金的价位成拍,成为当场拍卖会的最高价作品。” 可以肯定,是张晓刚等艺术家作品的价格刺激了他,换句话说,是因为这些艺术家在西方的“走红”让邱正伦开始了他的反思。但是,邱正伦反思的结论是什么呢?在他看来,张晓刚等人的“走红”是在“很大程度上放心大胆、肆无忌惮地出卖中国艺术家的文化良知。他们差不多已经忘记了自己是一个中国本土艺术家。其本土艺术的文化价值记忆不仅变得模糊,而且还正更进一步地受到西方文化空前绝后的席卷。……我们从他们的眼睛中再也很难看到中国本土的文化风景和文化姿态。有的艺术家面对西方国家的文化策略,不仅缺乏应有的文化警觉性,甚至主动投怀送抱,心甘情愿地成为西方艺术的文化注释。说得更严重些,有的艺术家在全球化艺术语境中,不仅没有成为中国本土艺术的捍卫者,相反正是在“走红”西方艺坛的光环中,出卖了中国艺术的文化立场。”
  如果邱正伦对张晓刚等艺术家在国外“走红”的现象展开自己的批评本身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用“出卖中国艺术家的文化良知”、“出卖了中国艺术的文化立场”的结论来概括这种现象便必须得有学理上的支撑和具体的事实作为依据。请问,邱正伦的批评文章学理性在哪?显然,邱教授想采用一种叫后殖民的批评方式来展开他对“走红”的分析。只是可惜的是,他并没有真正领悟到后殖民批评方法的精髓。就国外而言,后殖民批评得益于葛兰西意识形态理论、福柯的权力谱系、赛义德的东方主义和汤姆林森的文化帝国主义……。因此,后殖民批评是一种多种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的集合性话语,它强调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和伴随着全球化而来的文化后殖民。就国内而言,能将后殖民批评方法用于批评实践、且非常成功的批评家也不过几位,王南溟、黄河淸算是比较坚定的,像邱志杰等批评家也用后殖民理论批评过中国当代美术界的“四大金刚”。当然,在这里我不知道邱正伦是受了那为思想家或那位批评家的影响,然后便在一种一知半解中将这种对于他而言“很时尚”的理论用于了实践。正是因为方法论出了问题,所以邱正伦才得出了错误的结论。因为,他只知道这些艺术家在后来的“走红”,而忘了这些艺术家早期对当代艺术的贡献。例如,张晓刚80年代中期就在油画语言上做了许多的尝试,不管是从早期的《暴雨将至》、还是其后的《生生不息之爱》和其后在“中国经验展”上的作品,谁又能肯定张晓刚未来是一个必将“走红”的艺术家,谁又能看出他有“出卖中国艺术家的文化良知”的先兆。同样,王广义在画《大批判》的时候,我敢保证他绝对没有体验过兜里有一万块钱是什么样的滋味,然而,尽管《大批判》在今天仍有被讨论的必要,但每一个研究中国现当代艺术史的人又能绕开王广义的《大批判》了。实际上,王XX的文章已经在给邱教授补课了,别人又花时间又花精力去梳理关于“政治波普”和“新生代”的背景,没想到邱教授并不领这个情,相反骂王XX是“王婆骂街”,是“严重的心理变态或者说闭闷压抑”。 显然,邱正伦误认为王XX是在为“走红的艺术家”辩护。于是,他居然将王XX最后对张晓刚、王广义、方力钧等艺术家沉溺于“符号的自我复制”的批评也当作是赞美了。要知道,王XX前文对艺术背景的梳理和其后对这些艺术家的批评禀承的正是一种严谨的、学术的、一分为二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却遭到了邱教授的谩骂,这是一件令人费解的事情。一个既不了解艺术史、又不懂美术批评方法论的人,非要证明自己懂学术,那不是自欺欺人吗?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警惕他文章中的“文化保守主义”的立场。在邱正伦的文章中,我们看到这样的文字:“透过方力均作品上那些无聊的微笑,我们实质上看得出来,他们作为中国艺术家的身份已经变得模糊暧昧,本土文化的记忆变得十分遥远。……比如我们很容易看到这样一种情景:一些人围坐在西方艺术策展人的美容厅里,接受他们的按摩,然后欣然地按西方的方式锔油、烫发、染色、换肤、植皮,最后连心脏也给换掉了。在这种表面平静的走红情形中,实际上已是硝烟弥漫。我们究竟该怎样来卫护中国本土文化安全;该怎样来卫护自己的文化生态?为此,作为中国艺术家应该反省和深思这一问题,应该保持文化警觉性。在全球化浪潮席卷的当今世界中,我们只有高高地树立起中国本土文化的价值风帆,坚持中国本土艺术的价值立场,才能在世界文化的角逐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不难看出,“本土化”、“本土文化安全”……便是邱教授的批评立场。在我看来,文化本土化和文化的全球化是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换句话说,没有全球化就不会有后殖民,没有全球化也就不可能有本土化的问题。我想在这里我没有必要再为邱教授梳理关于“中国的现代性”文化背景,不然也会落得一个像王XX那样被谩骂的下场。不过,就“文化保守主义”而言,它有“新保守主义”和传统“保守主义主义”之分。如果,邱教授是站在后者的阵营,我也并不会有什么非议的地方,毕竟,任何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不同观点和立场。但是,如果单就“走红”这篇文章他所持的立场来讲,邱教授的“文化保守主义”可能就会陷入一种极端的“民族主义”中。如果果真如此,那我们就应该警惕了,因为这种狭隘的“本土”文化观很有可能就会演化为一种“文化沙文”主义。当然,正是从邱教授这篇文章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某种心态,即,以捍卫“本土文化”为借口,一边享受着现代文明的成果,一边又以一种“卫道士”面貌出现的文化保守主义的心态。
  二、别用谩骂来亵渎批评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实际上王XX在写《请问邱正伦——“走红”的代价到底在说什么时》并没有对邱正伦进行人身攻击。相反,作者是一种商榷的口吻在展开自己的叙述的。相反,在邱教授回应王XX的文章里,读者随处可见邱对王的人身攻击。例如,文章的第一句话就写道,“王XX在《请问邱正伦:“走红的代价”到底在说什么?》一文中,表现出了一个批评者恶毒的、孱弱的、甚至因心理变态而抽搐的批评本性。” 请问邱教授,“恶毒的”、“孱弱的”、“心理变态”能形容批评的本性吗?如果真能这样,那么,请问贵教授在写《“走红的”代价》时,您的“批评本性”又是什么呢?再如,他是这样来质疑王XX的批评意图的,“如果真是出于学术探讨的心态,即便带着青春期的骚动不安而总想自己找机会给自己挠挠痒痒,或者想借此机会在大众广庭之中挠痒以引动人们的关注并展示自己的身体敏感,那么我无话可说,怎么发泄我都可以承受,绝对不要指望我会像一触急跳的小公鸡一样扑腾起来,正如王XX也不会轻易像一只小母鸡一样,还没有具备下蛋的功能之前就大势地炫耀自己如何如何能下蛋,并且如何如何能下大蛋,甚至还会下原子弹什么的。” 说实在的,当我看见这样的文字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一个教授写的文字。如果邱正伦只是一个普通的艺术家或者批评家也就罢了,我也没有说什么的必要,也更不必像这样熬夜来写这样的感言了。但是,正因为他是大学的教授,问题就会变得不一样了。如果一个教授都可以这样没有学理、没有批评素养的胡乱写作,他怎么可能以他的学识、人品去教育和引导学生。同样,如果一个正规美术学院的教授都对中国当代艺术充满误读和偏见,可想而知,其它大学的教师又会怎样?!于是,笔者不由得为当代艺术的未来忧心忡忡。同样,我们再来看这段话,“由此,我们越来越不知道王XX究竟想说什么。至于王XX没有说出什么问题倒不是那么严重,严重的是我已经不知道署名为王XX的人,究竟是一个女人,还是一个男人,或者是一个不男不女的人。她在一篇短短的文章中,还不说其说话的方式颠三倒四,语无伦次,语病连篇,更重要的是王XX出尔反尔,既在用自己的手捂住自己的脸,又在用同样的一只手掴自己的耳光。” 请问邱教授,王XX是男是女重要吗?批评跟性别有关吗?在这里,我也有必要说明,我和邱正伦、王XX都素不相识,但是我想任何一个关心当代艺术和酷爱美术批评的人来说,当读到这样的文字时都会觉得耻辱和恶心。批评不等于谩骂,批评更不是人身攻击;批评是一种智慧、是一种思辨,它的前提是对艺术的尊重。此刻我只想对邱教授说:别用您的无知来侮辱他人的智慧,更别用您的谩骂来亵渎美术批评。
  三、结语
  首先,我要说明此文并不是为张晓刚、王广义等邱正伦认为的“走红”的艺术家辩护,因为本文基本没有涉及我对这些艺术家的评价,而是针对邱教授“走红”一文所表现出来的立场和批评方法论所展开讨论的。其次,我并非是想为那位名叫王XX的学者辩护,我也并不是要有意或恶毒地去批评或攻击邱正伦教授,我只是单纯地认为,这次的事件具有代表性,因为其背后所引发的问题更是每一个艺术界和批评界的同仁应该予以关注和反思的。
  在这次的事件中,有几个问题是具有普遍性的:
  1 像《“走红的”代价》一文为什么就能发在国内最具权威的《美术观察》上?像这样的文章到底得由谁来负责?如果,从传播的角度上讲,如果有一千名年青的学生在不了解中国现代艺术史的情况下看了这篇文章,由于大家相信《美术观察》在学术上的权威性,所以大家都相信文章所描述的便是真实的艺术事实,请问,谁又能弥补这个遗憾?换句话说,学术的不负责最终会伤害谁?是艺术,还是艺术家,还是艺术媒体本身?在这里,我希望有识之士能通过“走红的”文章所引发的批评看到当前的美术刊物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2 像邱正伦这样的美术学院的教授,为什么一点学术素养都没有?如果说他只是一名普通大学老师也就罢了,可他却是西师美术学院的教授,这真让人困惑,一个著名大学的教授居然将批评写成了谩骂,由此所引发的问题是:当代美术批评需不需要一种公共道德和学术规范?我们到底需要建立一种什么样的美术批评环境?
  3从邱正伦的身上还反映出中国艺术教育界教师素质水平底低下的问题,以及对理论类教师的资格审定和评介系统的不完善问题。一个专业学院的教授对当代艺术都是这样的一知半解,那么可以想象,其它那些非美术专业的大学教师们的理解水平就可想而知了。我认为,当代艺术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艺术界,更需要中国大众的支持。但是,只有在了解、理解当代艺术的过程中,大众的“支持”才能是有意义的。如何才能让大众走进当代艺术?有什么方法才能让他们关注和了解当代艺术?在一个缺乏美术馆、博物馆、美术、文化基金会等多种公共艺术教育平台的中国,惟有立足于民众从小受到的艺术教育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显然,大学的艺术教育更应该成为整个艺术教育体系的中流砥柱。但是,当我们从邱身上看到一名大学教授的真实水平后,我又再担忧。真希望其它美院没有像邱教授这样的老师。一个大学的教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艺术教育到底是为谁负责?请问谁又能为求学的年青一代学子负责?
  最后,我衷心地希望,但愿在中国,像邱正伦这样的教授只有一个。
  谨以此文与所有关注现当代艺术和批评的朋友共勉!


    亼 亼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4-4-26 13:30 , Processed in 0.10205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