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33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付晓东:媒体与批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2-8 12:34: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媒体与批评
文/付晓东
    《西安宣言》用媒介学的方法对当代美术批评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波德里亚说:“铁路带来的‘信息’并非他运送的煤炭或旅客,而是一种世界观,一种新的结合状态。电视带来的‘信息’,并非他传送的画面,而是它造成的新的关系和感知模式,家庭和集团传统结构的改变。”我更愿意从文化和政治的角度上去理解媒体在这一时代的种种变化,以及它的表面现象所带来的种种启示。
一、 专业美术杂志的政治经济学
    我先谈一下传统的纸媒介杂志在当下的处境。由于网络自身的非线性和共时性,以及最充分的自由,造成了网络信息的无序、混乱和泛滥,巨大的信息量也消解了信息本身,使人疲惫不堪,无从下手。在更新速度和即时性远不及网络的情况下,如何选择最有效的信息,组织讨论最敏感问题,推荐有力度的学术观点,使纸媒介杂志的存在依然是信息有效化的必要途径。在这一点上,有些艺术网站所起到的作用依然与传统媒介的编辑相近似,但是也许网络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它的不可选择性。在杂志版面有限的情况下,突出哪一张图片的位置,选择哪一种文体和观点,也成为了一种没有文字形式的边缘性批评,做出对批评的选择和判断,成为了编辑的主要任务。
    纸媒介制造了两个神话,一个是关于公众服务的神话,但事实是并不妨碍为画廊老板和艺术家赚钱服务;第二个是言论自由竞争的神话,人往往以为不同思想的讨论,最后得胜的会是真理,但事实上往往强权和资本才是获得胜利的最终保证。
    在艺术界里,杂志越来越注重艺术品的销售与流通,而非文本分析或问题研究,对文本和意识形态的兴趣,远远比不上对所有权和商品的兴趣,艺术品作为商品的交换价值,超过了意识形态的使用价值,既对社会现实的思考性批判以及艺术形式的突破和实验。意识形态是传播工具的副产品,曾经充满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也沦为的帮闲文人。媒体优先考虑的是经济运作,而不是观念、思潮等意识形态的运作。这种情况是在一个大的国家、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宏观环境下出现的,决非某个个人化的改变。我的叙述也并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和价值判断。
    艺术杂志的传播和所有的媒介一样,对商品化起推动性的作用,同时,商品化的过程也无坚不摧的渗透到了传播过程,与传播制度之中,并且建造了一种新的商品化杂志的组织形式。分别是内容的商品化,受众的商品化,艺术产品的商品化,它们三为一体,同时并存,成为艺术界全面商业化昭告天下的标志。内容商业化的过程是这样的,艺术批评文章的撰写人是媒体的直接劳动者,他们受雇于杂志、艺术家、画廊等机构或个人撰写艺术文章,他们出卖的劳动力就是撰稿能力,稿酬就是工资,资本控制了印刷出版,发行刊号,也包括展览馆等生产工具,将他们与艺术家的劳动转化成一整套产品,进行传播和销售,最后资本的拥有者来获取剩余价值。当然,这个内容的劳动者在艺术体制里,也包括策展人和艺术家。但对于美术批评者而言,艺术商业体制中,作为剩余价值的利润全面提高,而“工资”相对不变的情况下,表现出资本对绝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同时,为了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资本采取的方法还有排除异己,巩固垄断地位,增加产品种类等。
    劳动者和消费者能否抵御资本的最大剩余价值追求呢?劳动者的反抗与抵制取决于劳动者的组织能力和新技术和新的劳动力替换的可能。艺术界的无组织性和人材济济性,决定了劳动者的抵制力量只能是个人化的,或者极其微弱的。消费者的抵制在于消费者的组织,可替代服务和替代产品等等,可以说“购买就是力量”,消费者最少还拥有买还是不买,买这个还是买那个的权利。艺术杂志所承载的艺术产品的终极消费者指向藏家,艺术藏家组织起来的购买力的作用通常非同小可,也起到左右市场的作用,控制藏家也就成为资本的最主要目标。专为藏家所需而举办的艺术品杂志变成为画廊和艺术家青睐的广告目标,由此,产生了艺术杂志而对销售价值的关注高于艺术价值的关注。劳动和传播的商品化,使专业创作转为规范化的生产过程,它所要求的结果是:既需创新,又易复制。
    杂志在构建消费者,和实现受众的商品化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斯密塞的“受众商品论”被称为马克思主义的盲点。他认为受众才是大众媒体的主要商品,媒体生产了受众,并将他们卖给了广告商。艺术杂志是在艺术院校系统之外的艺术教育和传播的手段,艺术院校生产的是艺术生产者和销售者,而杂志的受众则容纳了更多的消费者。资本操纵下的艺术批评通过杂志的刊载参与,完成了建构消费者审美结构的过程,制造了人为的共识,并使之模式化,阵营化,确定化。
    马克斯和恩格斯认为,资产阶级对经济资源的控制,使他们能调节他们那个时代的思想的产生和分配,并按他们的利益操纵大众文化。——1846年《德意志意识形态》
    资本和权利的结合使这种可能更容易的成为现实,媒体通常允许强势权利或资本通过媒体来影响受众,从而完成一个完美的合谋。而这种合谋越来越公开化、直白化了,其代表的现象就是开始有更多的商业画廊直接开始制造杂志,并作为销售辅助的重要手段。
二、 网络批评与攻陷巴士底
    再说一下网络批评的情况,我不谈艺术网站的快速和及时等现象,因为我在前面已经说过,艺术网站事实上与艺术传统杂志只有形式上的区别,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艺术网站的BBS更体现了网络批评的原始特征。
    当代艺术BBS的讨论热点从西祠胡同—美术同盟—218—嘿社会,而讨论的主体则有了一些弥合阶级差别的趋向,大部分都是处同一阶层的有闲阶级,艺术院校的在校生和非架上艺术的前卫艺术家。他们都是处于权利和商业的边缘人群,艺术界的非既得利益者。也许其中的一部分当代艺术家也已经先福起来了,但依然不能与架上艺术家同日而语。
    我就是最典型的来自网络文化中的一员,从对当代艺术的接触和最早的批评实践都始于泡BBS,而不是直接参与或来自学院教育。当年就是以李寻欢、宁财神等人嘻笑怒骂的批评和叙事风格为榜样开始写作实践的。文字的强悍和粗野的风格甚至从来没人怀疑过我的性别。对于BBS现象中的网络语言、话语方式和网络潜规则,都是不言自明的。我的文章言语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网络批评中的一种。
    网上回贴律最高的就是“找抽贴”,里面表达的情感多是猥琐的,惹人鄙视的,或是叛国的,从而激起具有道德优越感的网民的强烈愤慨,在网上,正常的情绪不需要表达。BBS里总是弥漫着硝烟和激昂的亢奋情绪,经常被人称为赫金特式的狂欢。它包含了代表后现代理论的很多现象,商业物品崇拜主义、文艺电影和行为艺术的讨论,投资热点的关注和反目的论倾向,对精英主义和理性思维的强烈攻击,70年代人整体的幻想破灭后的失望和虚无主义情绪,一堆夸大其词和比喻,对偶像和时尚的痴迷,文化等级制度崩溃,对私人隐秘的暴露化,对他人情感的淡漠与自恋情绪的升级,对肉体和感官刺激的解放,对垄断和跨国的欢呼或仇视,地方主义或非地方主义,单一权利被众多权利解构并取而代之,训诫式的“装逼”与反讽式的“装傻逼”,时间、空间、性别、社会分层等坐标被普遍性的打乱和互换。他们同样被拼贴在一个艺术BBS里,产生出的一种复杂的互文性关系,以一种铭言式的形式,形成一种文本游戏,并随时准备着灰飞湮灭。加入这个游戏,就是消弭了一切外在差别而进入一种平民化的表达,反控制,反权利和反教化的意识在这里得到了高涨。
    这里是创造力的集合地,新思潮的启蒙处,其中发展到极制就是“网络暴民”形式的出现。他们是一种无组织的组织,正义者的联盟。如同萨特所谈的相对于“誓愿集团”或“制度集团”的“融合集团”,类似攻陷巴士底的狂欢,推倒一个权利体系不是为建立另外一个权利的统治,统一的行动目标是个人意愿的实现和自由意志的体现,是一种自由权利的突然恢复,他们认为巴士底是封建权利的象征,巴士底被攻占,市民就一哄而散,解散回家了。他们可以自由的融合成集团,也可以随时退出。在萨特眼中,人在社会历史中的存在,对于人来说只是一种异化,是人必须接受的本质,却是人的自由的障碍。抵制资本、权利和制度的异化的建构在网络中得以实现,我认为网络批评的重要性不在于它是否最终指向是非和价值判断的结论,而是一种“人”的充分的自觉。

   >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4-4-20 21:21 , Processed in 0.10658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