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40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采访手记:杨少斌人物素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0-20 15:59:2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他是暴力美学的创始人。十几年来,他用暴力的方式诠释着对现实的关注,先从对自身现实的关注,到对国际政治现实的关注,再到对矿工生存状态的关注,以及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注。他不断实现从自我到他者,从小我到大我的转换。无论形式如何变换,他用暴力手段关注现实的核心没有变,他就是以“暴力美学”享誉国际艺坛的著名当代艺术家杨少斌。

最初与艺术家杨少斌的接触是在电话里。我通过策展人杨卫的引荐联系到了杨少斌的采访。有一个夜晚,杨卫和杨少斌在同一个饭局上,杨卫拨通我的手机,然后将手中的电话转给杨少斌,我听见话筒里传出一个充满磁性的嗓音,我立即联想到收音机里主持人说话的声音。这一点,杨少斌和杨卫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杨卫是湖南人,居京二十年,仍然说一口带有南方口音的普通话。杨少斌是河北人,居京二十年,却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因此,杨少斌给我的第一印象即是说话的声音很好听。

与杨少斌约定的采访地点是在798尤伦斯。在此之前,我采访过多位艺术家,拍摄采访的地点都是在艺术家的工作室进行。以我多年的采访经验,在被访者熟悉的环境里进行拍摄访问,效果会比较理想。然而,此时的杨少斌正在尤伦斯举办2010年最新画展。为了能够向读者呈现他最新创作的作品,经过反复协商,我们把拍摄采访的地点最后定在了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杨少斌的画展主题为“蓝屋”。走进尤伦斯展厅,闯入杨少斌用整整一年的时间“盖”的那间蓝色的屋子,我的视野立即明亮了起来。看到蓝色,容易让人联想的是低沉、忧郁、迷幻、伤感,而杨少斌作品里的那种蓝色竟然蓝得那么透彻、明亮、纯净、充满了一种不真实的梦幻感,宛如一个成人的童话世界。

置身在杨少斌的“蓝屋”里,仿佛畅游在蓝色的海洋里,让人的心情像游在水里的鱼一样自由舒畅。“蓝屋”由一张张面孔组成,通过那些变形的表情,可以隐约看到表情背后复杂的内心世界。每一张面孔代表的是不同的人生,每个人都是一个小世界。杨少斌的“蓝屋”彻底改变了我对蓝色的认识。

这次展览,杨少斌用画笔和色彩在现实的土壤里建构了一座梦幻似的房子。他的绘画作品是一种高级的隐喻。我站在他的作品前,认真琢磨每一张面孔的表情,以及背后隐藏的复杂人性和悲喜交加的人生境遇。

我问杨少斌“盖”这座“蓝屋”花了多长时间?他说一年。接着,他问我用一年的时间画这些作品是不是太慢?我却认为刚刚好。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一个人可以用一年的时间来做成一件事,由此可以推测,他也会用一生的光阴去做他最喜欢的事业。在杨少斌的作品面前,我看到了一个在艺术道路上不断探索、坚忍不拔、执着专注的艺术家最可贵的品质。

采访中,我好奇地问杨少斌: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应该具备什么特质?他脱口而出:敏感。身为一个艺术家,必须具有超出常人对事对人的极端敏感。这种敏感铸就了艺术家卓而不凡的艺术作品,但在生活中也容易伤人或者自伤。

如果说看某些艺术家的作品能够带给人的是丰富美好的想象,那么看杨少斌的作品带给人的却是沉重的思考。在杨少斌的作品里,会发现在暴力美学画面的背后,实际上充满了艺术家悲天悯人的情怀。

杨少斌的“蓝屋”是以全球气候的变化为灵感,把38 位领导人和普通人的肖像以及无限神秘的自然风景作为连接,并置在一个浓郁的蓝色空间里。把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中展厅变成了一个充满蓝色风景和肖像的单色海洋。这些面孔当中,有参加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峰会的世界领袖、政策制定者,或者明星;也有环境变化的受害者、贫困儿童,他们都面临着暗淡和不确定的未来。领导人和环境和受害者分列在相对的两面墙上,形成对峙关系。杨少斌用一个统一的蓝色调将各种不同的人物、立场、冲突、利益、文化传统面对环境问题时所表现出的态度在画面上跃然而出。同一片蓝色下,人们要放弃政治、经济、军事等等很多领域的分歧与成见,放弃纷争、推诿和逃避,共同去应对一个“残酷”的、气候改变的事实。在这里,地球蓝色的平静和安宁,大海和天空,变成深邃的忧郁,甚至是威胁。

任何创作者的创作源泉都来源于自己的生活,杨少斌的创作也都是从自身出发,从最熟悉的东西出发。他当过警察,看他的作品,从中可以看出杨少斌是一个充满了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深刻的艺术家。我想起杨少斌曾经创作的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品《生命不息,冲锋不止》,就是他在1993年以警察和军人为主题创作的作品。

采访前,我在网上Google杨少斌,看到黄燎原对他的评价:“杨少斌的早期作品以暴力为题材,这也许和他当过警察有关,他对血腥的嗅觉甚至超过了警犬。杨少斌转型成功的作品依然与暴力有关,甚至是“非暴力不合作”,但这些新作品,也同样继承了杨少斌一贯的对缺乏温暖的温暖,对缺乏关怀的关怀的主旨,所以,我说杨少斌是以暴力关怀世界。杨少斌将散漫玩笑的暴力集中起来,就像将手掌握成拳头——铁拳,他逐渐发展出一种独特的强调局部和瞬间的绘画风格,并且他还在画面里挑战身体受重创和打击的极限,同时挑战观众的视觉神经。什么都可以放弃,只有暴力的主题不能丢,因为在杨少斌脑海里天天闪现的画面,都与暴力有关。也许在杨少斌的生活里缺少爱,但他却一点儿也不吝啬把爱给艺术、给朋友、给世界。那些抓挠、撕扯、畸形、异形、对抗、反抗、膨胀、肿胀,都像极了冷战之后的世界。而杨少斌却是一个外冷内热的人,清水冷面,古道热肠。”

当我在尤伦斯看到杨少斌,他身材高大,风度翩翩,穿着讲究,一件蓝色花纹图案的衬衣,配一条深蓝色的仔裤,外面套一件皮夹克,看似休闲,实则透露出了穿衣人的品味。杨少斌也是光头,此前拍摄岳敏君和方力钧的采访,他们也是留一个标志性的光头。这一次,杨少斌蓄意带了一顶Gucci鸭舌帽子,他幽默地自嘲:不能让你们杂志的读者连续看到的都是光头艺术家。

通过这次对杨少斌的拍摄采访,我和杨少斌之间有了不到两个小时简短的接触。为了用文字刻写一个更为立体的杨少斌,我打电话给远在上海出差的杨卫,请他用几个关键词形容他眼里的杨少斌,杨卫说:哥儿们、为人仗义、有品味、动情。杨卫的这个“动情”说得恰到好处。

写完这篇文章,突然很想点燃一根烟,然后一个人在书桌前静静地把它吸完,最后在用力摁灭烟蒂的那一刻,我明白了暴力和美学之间的因果关系。这篇文章的标题我想了很久,当我真的吸完一根烟后,我决定给这篇人物稿取名为:《杨少斌:暴力和美学之间的因果关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4-4-26 05:19 , Processed in 0.10303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