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676|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吴冠中的画好在哪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2-5 12:13: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昨日在网上读到曹星原教授《斗胆评说吴冠中先生及其画意》的文章,深有感触。这篇文章在前半部分是“斗”了一点“胆”,直抒了一些她对吴先生作品的看法。但文章的后半部分,又为吴先生作起了辩护。
   曹教授非常坦率,承认自己在大学阶段对吴冠中的画“谈不上喜欢,也谈不上不喜欢”,觉得“他的画又太直白,太甘甜”。“面对西方社会闹哄哄地热捧说他是中国的水墨大师,我嗤之以鼻:你哪里懂什么叫笔墨啊!那是油画笔刷出来的假笔墨”。
   但文章到了中间,写到2007年在北京大学主办的一次中国画论坛上,面对一位听众尖锐的提问:“你说说吴冠中的画好在哪里?”
曹教授处于一种“不能诋毁吴冠中的水墨”的现场压力,在“几十秒钟”之间,完成了“一个对吴冠中的艺术理解的升华”,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急中生智”,对吴冠中艺术的评价发生了幡然大转变:“吴冠中是中国画界第一个人使得西方人明白笔墨这个概念。……将水墨概念‘简化’到西方人都能看得懂的程度,才能够做到打下与西方对话的可能性的基础。……建造了一条沟通西方欣赏眼光和中国当代水墨画之间的桥梁。”
我以为,曹教授“斗胆”部分对吴先生的评价,还是很有见地的。但为吴先生辩护的那部分,却显得有点牵强。
说“吴冠中是中国画界第一个人使得西方人明白笔墨这个概念”,这句话在很多点上都是有问题的。比如:吴冠中是否“第一人”,西方人是否“明白”,西方人是否明白了“笔墨这个概念”……等等。尤其最后一点,吴先生自己本是很看不上中国画的“笔墨”概念,不是明确宣告过“笔墨等于零”么?其实曹教授前面已经说得很好——“那是油画笔刷出来的假笔墨”。以前文之矛,攻后文之盾,将如何?我冒昧猜想,这里恐怕有一个笔误:这句中的“笔墨”应为“水墨”,因为下面两句对吴先生的评价都是“水墨”。
说吴冠中“比任何人都更早地更明白如何将水墨概念‘简化’到西方人都能看得懂的程度……建造了一条沟通西方欣赏眼光和中国当代水墨画之间的桥梁”,这话也有问题。宋代梁楷的《泼墨仙人图》,牧溪的《六柿图》,他们的水墨不用“简化”,西方人也能看得懂。如果说“中国当代水墨画”仅仅指抽象水墨画,那么这种水墨画,原本就是二战以后先有日本、后有中国一些画家对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模仿和搬用,本来就是从西方输出到中国,只是油彩变成了水墨,所以就不存在“西方人都能看得懂”和“沟通西方欣赏眼光”的问题。
再者,这种搬用,其历史价值真有那么高?吴冠中先生的一些抽象彩色水墨,非常像美国抽象表现主义头号代表波洛克的滴洒画。记得大约是1998年,我参加了吴冠中先生在巴黎国际艺术城办的一个小型画展。画展中有一幅抽象彩墨画,与波洛克的画几乎没有区别。我于是问吴先生:“您这样的画波洛克已经画过,您为什么还要这样画呢?”吴先生没有正面回答,说:这样的画我早就想这样画。意思是:我并不是受波洛克影响,而是英雄所画略同。尽管吴先生自己否定了波洛克的影响,但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吴先生这样的抽象彩墨应该说没有太高的艺术价值。
再再者,最早让西方人领略中国抽象水墨的,并不是吴冠中先生,而是身处战后西方抽象画旋风中心的赵无极先生。他的抽象水墨,没有用色彩,用墨放松,追求天工自然的意趣,格调很高。2002年我去赵无极先生家拜访并拍摄纪录片时,赵先生曾向我透露,他画水墨画要求非常苛刻:“我画两百张,最多只保留十到十五张”,其余都撕掉!曾听闻吴冠中先生也撕画,不知撕得有没有赵先生那样高的比例?我个人觉得,赵先生的抽象水墨,在格调上要比吴先生的抽象彩墨,要高好几个层次。
曹教授推崇吴先生历史地位的最后一点是,吴先生“将水墨韵味融于油画色彩之中……按中国口味改良了的油画”,同时创造了一种“改良、西化了的彩墨画”,于是摆出“一桌新式中餐”,“中餐西吃”或“西餐中吃”。如此把吴先生的彩墨画和后期油画都说成“改良”,恐怕不能成立。至于中餐西吃和西餐中吃,其结果也不是很妙,而是导致了曹教授在文章前半部分“斗胆”说的那样:“不中不西,中西不靠,不够正宗”。其实曹教授在“斗胆”的时候,还是很有眼力的。可惜,没有“斗胆”到底,最后还是落入“不能免俗”的颂歌声中。
从历史上看,当初林风眠提出“融合中西”的主张,本意并不错。但真地要融合好中西,还是极其困难。首先,融合要有一个以谁为主体的问题:是以中融西,还是以西融中?如果融合没有主体,其结果只能是“不中不西,中西不靠,不够正宗”。
这种“融合派”,当时亦称“新派”。前几天,在中国美术学院开幕了一次名为“国美之路”的展览,展出林风眠及其学生——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苏天赐、席德进的作品,是“融合派”的一次集体性展示。这里恕我斗胆,我以为,“融合派”中,除了赵无极一人是成功的,其余都在不同程度上未臻成熟境界。
究其原因,只有赵无极一人的融合是有主体的,即以中国画的艺术精神为体,以西方的油画色彩为用。赵无极抽象油画的空间感,完全是中国画的。我曾参与了赵先生1985年来浙江美术学院的一个月讲学。他画抽象画的审美要求,完全是中国概念。他说画画要有“呼吸”,正中国画六法第一法“气韵”是也。他说这里画得“紧”那里就要“松”,这里“动”那里就要“静”……所以赵无极的油画虽然抽象,但依然让人感到浓郁的中国画意境。朱德群的抽象油画,喜用粉红粉绿,未得西方油画色彩的个中三昧,显得“甜俗”。而林风眠的融合,怎么看怎么觉得“生”,还没有达到“圆融无碍”的境地。林风眠、后期吴冠中、苏天赐、席德进,基本是以中国文人画的笔法,去融西方油画。但他们都没有很好的中国文人画功底,没有奠定好以中融西的主体,所以这样去融合就不免“生”“硬”。他们的油画风景,似乎有东方意蕴,但常常简率。童中焘先生说得好:“马与驴杂交而生骡子,骡子没有马的雄健英俊,也没有驴的可爱”。这种非驴非马、非中非西、“中西不靠”的融合,当然说不上成功。(这样说,并不否认他们在探索“融合中西”过程中的历史功绩)
如今吴冠中先生名声如日中天,“作品价格和个人声誉如同核裂变后产生的增长”,国内国外一致捧炒。怎样客观地评价吴冠中先生的艺术,或者如同那位听众直直地问一句:“吴冠中的画好在哪里?”还是很有必要。
曹教授文章后面朱虹子先生跟帖说:“观众最为疑惑和难以判断的,还是吴冠中的画……以现在国家给他的高度评价和媒体给他的人格神化,公众仍不能看清吴先生的艺术究竟在哪个水平线上。”可见,对吴冠中先生艺术的疑虑还是较为普遍的。

“吴冠中的画到底好在哪里?”
我个人以为,吴冠中先生的好画,只是在他60-70年代的一批早期油画里。
吴冠中先生在1947年进入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学习过几年西方古典写实油画。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是法国学院派的堡垒。吴先生在那里几年浸淫,终究学得一些写实油画的功底。尽管在漫长的岁月里,吴冠中一直不屑于徐悲鸿从巴黎美院带回的“央美”一路的古典写实风格,但其实他受益最大的,恰恰是那几年在巴黎美院接受的写实油画训练,当然还有他在巴黎受到的印象派绘画的影响。
吴冠中的早期油画,尤其他在农村画的一些日常风物,非常纯朴。农家小院中的石榴树,田头种的黄瓜藤蔓,北方的层层梯田等,画得既写实又写意。巴黎美院的写实训练使他得以足够扎实地再现景物,但他不受拘束的诗意天性,又没走到照相般的写实,而是止于印象派的笔触。
《太湖鹅群》,《富春江上打渔船》,《椰林与牛》……都很好地处理了写实与写意的关系。尤其我欣赏的,是这些画中随处可见的笔触。那是一种干硬画笔拖出的笔触,里面有像中国书法的飞白那样许多细细的平行痕线,一位朋友称之为“犁耕式的笔触”,很形象。用西方抽象画的术语,叫“质感”(texture)或所谓“肌理效果”。这几乎可谓油画中的书法意趣,很耐看。
吴先生这一批早期油画,是他一生中最好的作品。
前文曾提,融合派只有赵无极先生是成功的。这里要补充,吴先生的这批早期油画作品,融合中西也是成功的。这种融合,是中国画的写意性与西方印象派的融合。可惜,这些最好的作品在吴先生的整个创作总量中,数量太少了。
持我这样观点的人,我认为不在少数。比如曹教授:“他那些倍受赞赏的画嘛,我还是不够热衷,反倒认为他早年的油画风景写生更看得出他的才情和技艺。”广州美术学院的李公明先生,也曾跟我交流过相同的看法。
而吴冠中先生的后期油画,恕我再次斗胆,总体而言显得单薄单调。吴先生的彩墨画,也总体而言显得轻薄甚至轻佻。这次在浙江美术馆举办的“吴冠中大型艺术回顾展”,看了之后,更加深了我这样的印象。
吴先生的后期油画,不再基于印象派笔法,而是搬用简率的中国文人画去融合西方现代绘画,比如表现派、抽象绘画,一心要“创新”,追求“形式”,结果并不理想。吴先生的彩墨画,也好用粉红粉绿,随便什么画中,都洒上一些粉红粉绿,花花绿绿,显得轻佻而甜俗。曹教授说吴先生的画“太甘甜”,良有以也。
现在人们爱说当年政治意识形态给艺术带来诸多恶果,但又有多少人意识到,“创新”的神话,“时代精神”的神话,也给许多中国画家带来悲剧。吴先生可以说是“创新”神话的受害者。
在60-70年代,吴先生“受压”或在农村劳动,吴先生内心尚相对平静,所以创作出来的作品,都显得沉着朴实,非常耐看。正是在吴先生尚没有高喊“创新”的时期,吴先生画出了他一生最好的作品。80年代以后,吴先生一味“创新”,力倡“形式美”,力倡“油画民族化,国画现代化”,作品就开始浮躁起来。
吴先生强调绘画的“形式美”,本也没有错。但偏执一端,过于看重绘画的形式,把点、线、色彩从绘画中抽离出来,去进行“点、线、色彩”的纯形式游戏,疏离主题内容,玩多了,必然就显得空泛。
吴先生这种偏重形式主义的“民族化”油画和“现代化”国画,是比较典型的纯形式游戏,结果是“不中不西,中西不靠”,好作品很少,大部分显得简率单薄。
有时,吴先生的彩墨画面会呈现一些装饰性,图案性,显得“漂亮”,但格调不高。因为,漂亮不是美。吴先生也曾说:“在法文里,‘美’与‘漂亮’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词汇。”可见,吴先生自己是有意识避免“漂亮”,是想创造“美”的。但吴先生过于想要“创新”,以至对自己漂亮不美的作品视而不见。他曾感叹“中国的美盲比文盲多”。我以为,“创新”的神话导致了吴先生自己也有美盲之嫌。
吴先生是一个“进步论”信徒,坚认中国文化“落后”,中国画已经僵化,只是不停地自我抄袭重复,中国画已经不行了,所以一定要打破旧炉灶重新来过。(1)正因为此,吴先生提出“笔墨等于零”的惊人之语。也正因为此,吴先生有着强烈的使命感,要“油画民族化,国画现代化”。
然而,吴先生这样的“创新”,缺乏中国画艺术精神的基础和支撑,凭空去追寻虚无缥缈的“现代”,其点、线、彩的游戏,终究难成正果。中国美术学院的童中焘先生针对吴先生否定笔墨、贬低中国画,专门写过《吴冠中的狂妄》一文,其中有:“吴先生一直强调‘形式’,固然有积极意义,但艺术不只是‘形式’的审美……”(2)
形式主义的路其实很窄。吴先生自己,后期彩墨作品也明显落入重复、程式化之弊。本来,纯粹形式主义的东西,很难成为真正伟大的作品。甚至可以说,纯粹形式主义的画家难以成为巨匠。这是因为,卓越的绘画形式要与一定的主题内容相结合,才能形成真正撼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成为真正的杰作。

对于吴先生那样的点、线、彩、墨的形式构图,有没有品评标准?其实是有的。童中焘先生的新著《中国画画什么?》,多处论述中国画对笔墨,对用笔运墨,有明确的品评标准。黄宾虹对用笔有“平、留、圆、重、变”之诀。童先生也有“力、重、厚、变”用笔四要。用笔无力,便“弱、软、浮、轻”,“用笔浮滑、疲软、轻靡、困弱,都与乏力有关。”(3)用笔过于“信笔”用力,则“出筋露骨”,“卤莽灭裂”,“流为粗野”。没有笔力,“点画如枯草败叶,随风飘落,满纸草率,一派轻浮”。用笔之“纤、小、尖、弱、软、飘、浮滑、板、刻、硬、钝、滞、扁薄等等,皆所不取。”(4)用墨也有“清、润、沉、和、活”五要则。中国画的笔法有“点、画、拂、晕、染、渍等”,对绘画形式其实很讲究,笔墨形式的表现也极其丰富,自有标准。
如果拿这些标准来衡量吴先生的彩墨画,又将若何?好坏相信观者自有评判。
童先生有这样的评价:“吴冠中作品中的山石,大都只是轮廓,而乏丘壑。因为没有勾搭、断连、撞让、枯湿等虚实变化,以中国画的眼光,谓之平庸。”(5)
中国传统观画,“先观气象,辨气息,讲品格,分雅俗”(6)这里的“气象”、 “气息”、“品格”、“雅俗”概念,我以为对品评所有绘画都适用,无论是写实画还是抽象画,是国画还是油画。
我钦佩吴先生的人品,尤为欣赏吴先生的文章。当年他论法国象征派画家夏凡纳的那篇文章,写得非常有文采,记忆犹新。
如今是一个标准缺失的时代。什么是好画什么不是好画,已然没有了价值标准。尤其市场翻云覆雨的炒作,吴先生的画轻易被拍到几百万,几千万,就更搅浑、蒙蔽了国人对吴先生作品真实价值的认识。
我写此文,并非为了否定吴冠中先生的后期创作,而是有两个目的。首先,要明确我们自己的价值标准。前几年我曾撰文,以“通变”应对时代,以“雅俗”判别创新。所谓通变,通是第一位的,变是第二位的。那种割裂传统与现代、将古今对立起来的思维方式是“不通”的。所谓雅俗,是评判创新的最宽泛标准。美不美,中国价值标准里面并不特别强调。但雅与俗,相信还是大体可以把握的。
第二,是针对国内国际的炒家对吴冠中先生后期作品、尤其是后期彩墨画的捧炒,这些捧炒将严重误导国人的审美品味。我想以个人的方式,回答许多对吴先生作品价值持有疑虑或尚无判断的人:吴冠中先生最好的画,是他早期的油画……

                               庚寅深秋于杭州
注释:
(1).吴冠中与陈家冷的一次谈话中曾说:“爷爷的东西是好,不能老靠着爷爷的东西过日子,儿子不必像老子。学习没错,老学老学没有创新,时间长了就成了抄袭,等于近亲结婚的产物,抄袭到后来就自我抄袭,悲哀啊,结果可想而知。因此一定要懂得要跳出来,这就是新陈代谢,老的终究会衰老灭亡,明白科学的发展是重要的。由于我们的科学落后,艺术上也落后……”又:“中国画必须要改革,我们封闭的时间太久了,5000年是光荣的,5000年也是倒霉的,5000年老了,太老了!需要靠智慧的创造,一切方法手段都要拿来表现新东西、新精神。”
(2).见童中焘:《中国画画什么?》,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0年,第229页。
(3)同上,第5页。
(4)同上,第240页。
(5)同上,第237页。
(6)同上,第170页。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2
发表于 2011-2-10 09:11:38 | 只看该作者
文章很有深度 学习了
3
发表于 2011-2-17 12:01:42 | 只看该作者
吴冠中虽然不懂中国传统的笔墨。
也发表过一些自私的偏激的言论。
可他的画确实好,是无疑的,特别是晚期。
不要用什么概念,派系,东方艺术,西方艺术等,来评判顶级艺术品。
那样太教条,太不懂艺术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4-4-26 00:36 , Processed in 0.10853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