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63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刘军平:由 “中国美术馆五十年捐赠作品大展”想到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2-28 12:52: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昨天,在中央美院赵力老师的带队下,我们一块去看了“中国美术馆五十年捐赠作品大展”,正如显著位置体现的是“无私的捐献,永远的奉献”。因为这次展览是从捐赠的作品中精选出的,尽管没有齐白石、吴昌硕、黄宾虹、张大千、钱松岩、李可染等人的作品(或许是这些作品常见的缘故和没有捐献的作品),但是出现了重要美术家的作品,如有近现代大家潘天寿、赵望云、叶浅予、蒋兆和、李苦禅等人作品;油画从第一代画家王悦之、陈抱一、潘玉良到第二、三代画家吴冠中、朱德群、靳尚谊、林岗、苏天赐、苏高礼等的作品;版画家王琦、彦涵、力群、赵延年;漫画大家华君武、张乐平、廖冰兄等人的作品;还有民间艺术家祈秀梅等人的作品。除了邓拓捐赠的较早的宋元明清时期的部分作品外,在线索上基本上体现的是20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和学术的特点。而且这次展览按照捐赠的时间线索顺序安排的,用红色的大尺寸条幅突出了捐赠人姓名,依照年代和捐赠人排列顺序在春节和寒假期间美术展览稀少或不太活跃的时间段,有这样的展览可以说还是给我们的视觉奉献了“一桌盛宴”。本人这里主要不是介绍这次展览,结合最近关于美术馆免费开放的话题,今天主要谈谈看这次展览的感受和由这次捐赠展想到的。

    第一,参观此次展览的心态很平静和纯净,没有平时商业展览那样的感觉,不但体现了捐献的纯净,而且还基本体现了艺术史的线索。现在美术圈类的人们就如同这个时代脚步一样忙碌,年轻的一代恨不得想着自己一年就成名成家,所以都忙着手上快速的操作,很少静下来阅读、思考,以便让心灵思想跟上画笔或手上的操作,他们疯狂的忙碌后又挤出大量时间跑动在美术馆和策展人之间;年龄稍大的艺术家也闲不住,或许为了新的想法和儿女们的发展而忙碌,如今的美术馆的展事可以说是一个接一个,排列的名单许多是很长的。平时的各大美院及美术单位的宣传栏上的海报是里三层外三层,某某的个展、某些人的联展、某些机构的双年展等等样态性质的展览,偶尔时不时地出现一些学术性的文献展及非商业性质的展览。所以,当今的许多展览就是围绕两个词进行:“钱”和“名”,看展览时难免排除这两方面的因素和心理感受,当然本人不是反对艺术家成名和改善生活处境,但是大部分人如此功利化和忙碌的学术确实有悖于艺术本质!

    或许是商业性质的展览看得太多,给人的心理导向始终和市场以及当代艺术家的生存联系起来。此次展览由于是艺术家、家属及收藏者的捐赠展,而且许多艺术家已经去世,许多争议的地方也确定了下来,我们参观时持有的心态就是学习和欣赏,甚至理解过去的那段学术史,没有了考虑名和利的干扰,所以参观展览的心态非常平静,没有了商业展览的处处干扰;也或许是春节及假期视觉欣赏的极度“饥饿”的状态,也或许此次展览的作品确实是精选了过去这些艺术家的作品缘故,给人的视觉心理是积极地、向上的,真正起到了艺术美的教育普及作用。

    本人认为美术馆最大的功能之一就是审美教育功能,既然教育后来者,那么美术馆的收藏一定要体现美术史的学术线索,要收藏美术史上优秀的作品给后来者给予教育和启迪示范作用。这次展览这方面做得很不错,除了不多的明清的捐赠品外,基本上按照20世纪艺术史的线索进行的,给大家包括学生的参观起到了艺术史的梳理和作品的近距离的美感欣赏作用。

    第二:此次展览作品是作者、家属或者收藏者自愿捐献的作品,看这些作品一方面感受作者的艺术风貌,另一方面主要感受捐献者的艺术品位、收藏兴趣以及体现在收藏记录方面的特点。正如范迪安在序言中所言:“每一项捐献的后面,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这些捐献不但有发生在60、70年代的艰苦年代,而且还有发生在如今的商业气息浓厚的年代,这些捐赠者一些是捐赠几百幅,而且大家非常注意精品的意识,也正是基于此,画家乔十光热情邀请美术馆工作人员到画室来:“拣最好的作品,随便挑!” 大家非常愿意将自己最好的作品捐献给美术馆,而不是走向市场或者留在家里以待创造亿元记录,他们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视觉文化呈现给更多的观众,这样来推动美术事业的发展,这样来改善我国美术馆的状态。如果我们如今的许多当代艺术家有这样的心态和善心,这样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不要说美术馆的免费开放的问题好解决,美术事业的辉煌一定能够创造出来!

     一些作品是私人收藏的藏品并非是作者或家属捐赠的,这部分作品更是难能可贵,大家想一想,人家花钱花精力收藏的这些作品而不给后辈儿孙传下去,而是捐献出来,许多都是大师的精品,如邓拓捐赠的苏东坡《潇湘竹石图卷》、明人沈周《萱草葵花图卷》、唐寅《湖山一览图》、吕纪《牡丹锦鸡图》、仇英《采芝图》;还有田纪云收藏的启功、舒同的书法作品。这些作品给我们展示自身固有的艺术魅力的同时,还折射了收藏者的爱好、修养,如邓拓对宋元明清绘画的喜好,田纪云对书法艺术热爱。在一些作品的旁边本人还看到了收藏的记录,如印章、签字等不约而同地与收藏本人联系起来。好马要有伯乐,好的作品也要有好的收藏者,艺术史上不管是西方的美第奇家族还是中国的历代收藏者的收藏,他们举措都是延续和推动美术发展的很大动力。

    全面客观分析捐赠者捐献这些作品的动机,一方面把作品捐给美术馆的想法大部分人主要想的给美术馆及人民大众的参观做些贡献,正如一些参观者说,另一方面,也不可排除他们(主要是作者)想使他们的作品名垂青史,这也不是什么坏事,关键的问题是,我们的美术馆的学术委员要把好关,要把真正好的作品收藏进来。如果三流的画家主动捐赠,美术馆应该也不会收的,甚至要体现学术的精品艺术,不但要好的,而且还要最好的。这样给以后的民众起到真正的经典示范作用,如果老年大学的作品(当然也不可排除好的)也来凑热闹,这样的收藏和展览就没有多大的意义了。

    第三:这次展览在一个侧面还体现了我国艺术博物馆研究的薄弱以及建设场地、经费及学术研究上投入的匮乏,但是也可以看出这些现状正在逐渐好转。博物馆是紧密和美术史联系起来的,博物馆的建设必须指向学术的研究为终极目的,展陈的作品是按照美术史上重要的作品来进行的。博物馆是艺术与自然产生的最珍贵的完美汇集,比如绘画的展陈是“画派加上时代”,都是根据画派来分门别类的,应该是呈现出艺术的诞生、发展、达到完美最后趋于衰落的不同阶段。所以说,博物馆的基础就是研究,1784年,瑞士人麦歇尔根据年代顺序或大师的传承以及画派分类,建立了一部可视的艺术史。19世纪后,随着上述艺术史中心线索在卢浮宫收藏中的确立,卢浮宫更以增设藏品分布的形式不断填补上述中心线索之外的空间,相继成立了一些列按照年代流派进行分类的展系。此次展览虽然不是如此的严谨,但是已经向着这个方向努力了,这是反映我国艺术博物馆的进步。

    我们的美术馆在春节期间将这些作品拿出来与大家近距离接触,这是不多有的机会,加上美术馆对外免费开放政策加紧实行,这是值得庆幸的事。针对这些藏品,我们的美术馆一定要全面考虑,不要光依靠捐赠,我们的美术馆要建立长远的藏品政策和计划,那几年买谁的作品,那几年办固定的收藏展,一定要有政策,包括主动和被动的政策,在我国美术馆错过近代历史上收藏黄金期的现实情况下,更要注意这些政策的制定,值得一提的是,借展也是很好的展览和公共艺术教育的很好方式。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看,美术馆要长期成列这些作品是没有地方来做的。值得庆幸的是,听说我国正在北京的鸟巢附近建设相当于现在中国美术馆5倍大的美术馆,我们希望逐渐能改善这些局面,这不但是学术的需要,也是民众的需要。

                                                             2011、2、24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2
发表于 2011-3-18 10:51:50 | 只看该作者
民众的需要
3
发表于 2011-7-5 09:26:55 | 只看该作者
,楼主,就算你怎么换马甲都是没有用的,你的亿万拥戴者早已经把你认出来了,你一定就是传说中的最强ID.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4-4-20 00:00 , Processed in 0.10460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