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老渔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冷眼观潮|陈丹青“辞职事件”思考】

[复制链接]
61
发表于 2005-4-10 09:38:13 | 只看该作者

【冷眼观潮|陈丹青“辞职事件”思考】

离开大染缸,好事啊!
71
发表于 2005-4-10 17:51:31 | 只看该作者

【冷眼观潮|陈丹青“辞职事件”思考】

陈丹青的“行为艺术”
    马永安
  我国著名画家.清华大学艺术学院博导陈丹青,因为对现行“学术行政化”的教育体制无法适应也不愿适应,愤而辞职。此事经《中国青年报》报道后引起广泛反响。陈丹青曾被誉为“20世纪最影响中国的艺术家之哦一”,他这次“拒绝再玩”的行为在很多人眼里具有了某种特殊的意义。我的感觉它更像一次无奈的“行为艺术”,辛辣的讽刺性和强烈的批判性是它的内涵。
  第一批博士全军覆没.4年没能招到一名硕士生,令陈丹青感到气愤的是,众多艺术气质.修养和专业成绩都很不错的学生,就因为政治和英语成绩不及格而落选,有的甚至因为只差1分而与自己心爱的专业失之交臂。陈丹青始终不能容忍考试表格中的分数顺序:政治,外语,然后才是专业。而这种被他直指为“荒谬”的顺序不仅在我国的艺术教育中存在,所有的高校一直都是这样招考硕士和博士,大家司空见惯,认为天经地义。
  怪异的体制更让他难以容忍。“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思想.教学评估,是头等大事---艺术学院从未像今天这样充斥着办学的教条。”在他每年重复填写的表格中,从来都拒绝填写“科研项目”,并在文章中公开指责:“科研,是一个外行词语,竟公然霸占着艺术学院的教学表格。这是对艺术的轻蔑,深刻的轻蔑!”他警告说,人文艺术教育表面繁荣实则退步,学生“有知识没文化”、“有技能没常识”、“有专业没思想”.....对很多现象,或许未经揭示的时候我们都会泰然处之,而当那一层层华丽的伪装被这一连串激愤之语剥掉之后,惊现的是现行教育体制的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怪胎。可气的是,并非陈氏有什么特异功能,只有他自己已有所发现,而是大家都明白却心照不宣。就像那个说烂了的《皇帝的新装》的童话,他只不过是那个指出真相的孩子而已。
    那么,多年以来,我们就是在如此荒谬的体制下培育着所谓的“高水平”人才,而且不断的荒谬下去:硕士博士招生外语不管有没有实际作用,政治分数不管能不能考察出一个人的真正政治素质,始终拥有一票否决权;高校教师不管讲课实际水平如何,也不管所谓的科研有多少价值,发表的论文如何产生,后者总是考核的重点;而文凭又成为“人才”最重要的衡量标志,不管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如此循环往复的一个怪圈,坚硬的占据着高等教育的阵地,除了可悲可气之外,我们都应该感到可怕才是。
     曾经有一些书,如《大学有毛病》、《教育病》等等,虽然出版发行,都是波澜不惊,指出了许多弊端,对坚固的体制却毫发无伤。陈丹青教授从清华大学出走,似乎是站在一个万众瞩目的舞台上给了现行高教体制一个耳光,也让许多人看到了“教育的耻辱”,这一“行为艺术”已经有了最初的意义,但我们不知道,已经“行政化”了的“学术”还有多少回可能。
81
发表于 2005-4-18 20:50:08 | 只看该作者

【冷眼观潮|陈丹青“辞职事件”思考】

    陈丹青不玩了,我们慢慢玩
    刘擎
  陈丹青到清华执教五年,始于“引进人才”,终于“愤然辞职”,舆论哗然。
  从未见过陈丹青本人,只从共同相识的朋友那里听到过他的一些故事。还有一次在《人物》电视节目中领略过他的风格。知道这是个有真性情的人,也是十分明白通达的人。陈丹青坦言,他的离职完全是因为对“现行人文艺术教育体制”的“不认同”、“不适应”和“不愿适应。”
  那么,我们对现行的体制就很认同、很愿意适应吗?艺术教育体制的弊端可能格外突出,比如考生中最有天赋的艺术人才因为英语和政治考试不合格而被淘汰,这种考试制度被陈丹青斥为“不折不扣的荒谬与侮辱。”但人文专业领域也不乏类似的荒谬规则。举例而言,要求硕士研究生写毕业论文之前必须在正式刊物上发表文章,这一考核规定已经导致了大规模的、明火执仗的“版面买卖”交易。学生从网上拷贝资料、东拼西凑而成的“论文”付钱后获得录用,在印刷发行之后直接被扔进垃圾桶。这同样是“不折不扣的荒谬”,而且是不折不扣的反环保。
  陈丹青说“不想再玩下去了”,虽然他知道“这样做很奢侈”。但我们大可不必为“娜拉出走之后”的命运担忧。做过8年中国农村的知青和18年纽约的“资深盲流画家”,有这两种“插队”经历垫底,到哪里都活得出自己的一片天地。问题是对没有胆量或者没有资本像陈丹青那样“奢侈”一把的我们该怎么办?陈丹青不玩了,我们还要继续玩下去,我们怎么玩?
  如果认定体制就是如此铁板一块,个人完全无能为力,那么我们只有违心地认同、无奈地适应,直到心甘情愿甚至不亦乐乎。但这是一种很不好玩的玩法,实际上是完全被体制玩同化了。我们也不能指望一个英明的新体制从天而降,革除了所有现存的弊端,因为任何全盘性的改革方案都会有不可规划的破绽。
  体制的效力不是来自一堆公文条例,而是一种权力实践。但福柯思想的一个启示在于,并不存在总体化的权力体系,个人也并非完全无能为力。对于体制,我们在绝对屈从与彻底拒绝之间还有多样的实践应对选择,有着广阔的可“玩”的空间。可以举证的一个事实是,陈丹青当初被清华作为高级人才“引进”,这本身就是一个体制内的操作结果。将一个没有博士学位文凭的艺术家引进为“博导”违反了某种体制程序规则,但在实践中陈丹青的引进被操作成功了。这表明体制并不是铁板一块,借助体制的一部分力量可以打破另一部分力量。
  体制自身主张了一种“培养人才”的理性目标,这为抵制荒谬提供了符号资源和可能性空间。体制实践是一个充满博弈的场域,是一种布迪尔所说的“竞争游戏”。规则就是在各种“玩法”之中更变和改良的。从更开阔的视野来看,陈丹青的“不玩”正是这个游戏的一种极端“玩法”——将体制主张的“理性”与其中的“荒谬”并置,形成了一个具有压力的事件,可能会影响现存的力量平衡格局。他的奢侈玩法与无数勤俭温和的玩法一起才能构成体制变迁的动力。而好的体制就是这样慢慢玩出来的。

(2005年4月7日《外滩画报》)
91
发表于 2005-6-23 11:16:08 | 只看该作者

【冷眼观潮|陈丹青“辞职事件”思考】

对于陈老师的辞职,我是理解的;虽然大家总喜欢把问题归结到英语政治等分数线这样表层的问题上。但是,陈老师决不会和英语政治这样的小问题过不去,有必要吗?他深知语言(英语)和智慧(政治)的重要,但是不用通俗的词汇大伙是难于理解的。谈到体制,自然问题很复杂,我也不愿多说。但是当年谭嗣同先生不也说过 “总有人要为共和之事捐躯吧,我只不过是先行者罢了”,相信大家应该理解陈老师的苦衷。最近很忙,一直没空来这里看望几位老朋友,但一来发现,都已经过去了那么久的事还能被炒,不难看出陈老师的“行为”有其价值与影响力。英语政治之类这样的名词咱就不提了,提多了有伤身体。还是让我回到对于陈老师辞职的事上,首先,我没资格直呼陈老师的本名,因为我既不是他哥们,也不是他同事或长辈,很难想象我这样无德无才的人如何有资格直呼他,更别说指责他了。老骰我,资历学历阅历皆尚浅,但倒也不浑浊,鲁迅先生我是喜欢的,陈老师我也是相当敬重他的为人处事的。他虽是一个油画家出身的老师,但何谓“师也”?中国现在的教育体制中,有多少能真正被称之为老师、最近有幸旁听中央美院设计学院某研究生班毕业答辩,让我充分领略到什么是教育的“成果”?!当时我找了一个不太碍眼的位置坐下,旁边一女生稍微离开了一下,原定2:00开始的答辩,过了10分钟才勉强到齐“主角儿”,搞设计的人在我印象中是整洁体面,爱挎笔记本带金边眼睛的那种人,关键是他们有超强的时间观念,对于他们来说TIME IS MONEY,但是迟到的事不知是否他们过于繁忙而导致,这是其一。其二,刚才提到那位离开的女子,因为迟到的某位老师没有坐位接着就转身不问即拿我隔壁的这张椅子,副院长坐在他对面,我阻止他说:“很抱歉,这里有人”。让我瞠目的事发生了,他牛气冲天的说“总不至于让评委没凳子坐吧?”!哦,原来是评委,还以为是军委!不就一把交椅吗,给你坐就是了!我最后起身走了,因为这样一来那个没座的女孩不至于尴尬,因为她们总是害怕老师的。当时我很想抽丫,只不过那位院长在场,因为他为人厚道,真可谓厚德载物,我甚是敬重他,爱戴他,所以决定离开就罢了!抽他的后果对于我来说并不会让我有什么后怕之处,反正中国这样的人多不胜数,就这么一个芝麻绿豆小事倒让为那些个孩子能得到这些个为人师者的”老师“们的教育难过了很久。所以陈老师的离开我是理解的,因为他毕竟不愿意去适应;很明显,他没有做“老师”的天赋。最近本人在做一个关于老北京文化的调研工作,在国子监和孔庙处呆了许久,看到孔圣人那张仁义的面孔,心理顿时想了很多很多,万世师表四个大字映入本人眼帘,当时没敢抬头看,我怎敢正视呢?中国的教育体制本身是不会有什么大问题的,因为制度是建立在宪法基础上,那么多智者制定的宪法基本上是完善的。但中国教育体制下的那些个缺乏德育者却在教育着他们的下一代,这或许才是陈老师真正想说,但又懒得说透的问题吧!
晚辈老骰
2005父亲节晚写于老美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4-5-4 21:22 , Processed in 0.11999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