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闻正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沃兴华专题]

[复制链接]
761
发表于 2005-2-13 23:11:00 | 只看该作者

[沃兴华专题]

不许糟蹋汉字
■广西 刘君达
  《书与画》杂志2001年第4、5、6期连续发表了沃兴华先生三篇文章。其内容姑且不论,所附的7幅字(真不敢称共为书法,因其无“法”)像是一个懒散的人在瞌困时写出来的,整个儿散了架,不但不能使我产生美感,反使我感到恶心。这是有生以来看过的最丑的字了。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沃先生为什么要堂而皇之地展示这样的奇丑的字呢?难道他连“字如其人”、“书如其人”的古训都不知道?!难道他
走火入魔,连起码的美丑都分辩不清了吗?!难道他邯郸学步,连字都还会写了?!难道他邯郸学步,连字都不会写了?!我也曾拿杂志给一些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看过,他们个个摇头,异口同声的说:如果这也算书法,大家还学书法干嘛?!
  也许,有人会说,你们看不懂,看不惯,是因为你们不懂艺术,欣赏水平太低了。于是,我置他们于“座右”已一年多了,常翻看端详,同时努力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但很遗憾,现在仍然是或者更看不懂、看不惯。正如流沙河先生《看字》诗所说:“管你名人不名人,我凭感觉判研 ,看来看去终嫌丑,怕你署名王右军。
  开关我想,艺术倡导的是个性的张扬,这是他个人的书写风格,完全是他的自由,谁也无权干涉,但以后一连串事情令我愈来愈困惑。有一次有位中年书法家拿一套第八届全国中青年书法大赛获作品集给我看,发现一、二等获奖作品中“丑书”居多。有两幅作品,左看右看,横看竖看,也认不出写的是什么,仅仅是一团墨迹罢了,还有一幅竟和民间师公画的鬼符非常雷同。出现这种一边倒的局势心知肚明是评
委造成的。而在评委中就有沃兴华大名在。在以后报刊发表的书法比赛获奖作品多是丑字独占鳌头。于是,书坛“士子”为了获取“功名”竞相效尤;于是,流行书风刮起来了。领风人还嫌不够,想要流行书风“引领时风”成为“时代书风”。这还了得,人人都来写丑书,那把我们的汉字糟踢成什么样子?!这是我们十三亿人民(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人华侨以及使用和热爱汉字的国际友人)绝不能答应的。
  汉字即是中国书法的载体,也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汉字是世界上四种最古老的文字中生命力最强的文字(波斯、埃及和玛雅古文字均已失传),为中华文明史完整全面地传继下来立下了丰功伟绩。汉字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我们每个中华儿女都应该珍惜,为悍卫她的庄严和形美而努力。经过六千余年中华儿女不断的创造、改进和丰富,汉字日臻完善,已成为世界最美的文字。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中国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门外文谈》)形美的汉字,有一套完整系统的结字字法。古人云“字如人面”,讲究平衡对称,使字端庄秀丽,形成字形结构美。当然,行书草书在个字书写中有所变化,甚至变形,但在整体上仍然遵从平衡对称,多样统一和对比照应的原则,从而“险不至崩,危不至失”,随心所欲不逾距,千变万化不离法。书法就是书之有法,即笔法、墨法、字法与章法;书法还讲究意境美、自然美,“贵在自然”。而沃兴华这7幅字在字型上扭捏作态,支离破碎,不堪入目;章法上照他的话说是“章法分崩离析,松散而不集中”。在“切边的尝试”一文所附的字,有的被砍头去尾,有的被切去半边,弄得残缺不全,也搞不清“切了边”怎么就会“张力喷薄而出”(作者原话,沃文颇多广告语言)。在笔法上说,在“飞白书的尝试”一文中,作者也承认“飞白书不是一种字种,而是一种笔墨的处理方法”。实际上飞白是书写大字时自然形成的一种笔墨现象,作为“著名书法家”的他还刚刚来尝试,不令人费解吗?!而从随文的三幅字来看,他书写的实多为枯笔,很少飞白,阅后令人有一种置身于沙漠中的感觉,枯燥无味;“并笔的尝试”一文所附“抱 ”二字是典型的墨猪,“ ”是上下结构,按字法应是上小下大,他偏要“对着干”,来个上大下小,加上“ 雍”的笔画本来要多过“瓦”这样必然是“头重脚轻根底浅”了。
  六千余年来,写丑书者肯定层出不穷,如果不是大浪淘沙,这些丑书堆起来,一定不会矮过泰山,但谁也没有去责怪他们糟蹋文字,因为他们都不是故意的,只是因为书写水平低或书写不熟练,他们也没有自封为书法家,而沃兴华辈是为了实现其“以丑为美”、“奇丑即奇美”的荒唐艺术观、创新观,将汉字刻意地扭呀、捏呀、描呀、凿呀、切的,把好端端的汉字描得像丑妇一样,五官错了位,大小比例失调,
不堪入目,如果是他一个人这么写也就算了,而他在著书立说,摇旗呐喊,竭力在全国范围内刮起一股丑书风,即所谓流行书风,面对这种局面,我们不得不大喝一声,不许糟蹋汉字!
  2002年第28期《书法报》刊登了载先洲先生的《不要让书法远离大众》一文,该文语气平和,但寓意很深,可说一篇新的《皇帝的新衣》。童话里的皇帝裸体游街而得意忘形时,大臣及路人为了表明自己是聪明人,而违心地称赞皇帝新衣很美。只有童言无忌的小孩子才说出了真话:“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无独有偶,现在一些人面对丑书,因怕人家说他“不懂艺术”、“水平低”,但又实在说不出一个“好”字,就只好说“看不懂”,我最近参观了中南五省书法展,注意到观众一见丑书都会丢下这么一句话“这是流行书风,看不懂!”讲“看不懂”的人其实是看得懂的,只不过不点破罢了,只有小孩“童言无忌”,一语道破沃兴华的书法“丑死八怪”。《书法报》能刊登这样的文章是可贵的,但又加个“编后”,实在毫无必要,这位编辑可能从未读过《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已将文艺为什么人、普及与提高及“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种种问题都讲得很透彻了,载文是符合“讲话精神”的,而“编后”却要求亿万群众去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来看懂某些书家“丑死八怪”的东西(这是不可能“看懂”的),而不是书家拿出优秀的作品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不是众根本上本末倒置了吗?!下面抄录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的几句话,那些热衷于写群众“看不懂”的书作,又要责怪群众“不懂艺术”、“欣赏水平太低”的人读了后,应当有所启迪吧。
  “如果把自己看作群众的主人,看作高踞于“下等人”头上的贵族,那末,不管他们有多大才能,也是群众所不需要的,他们的工作是没有前途的。”
  “某种作品,只为少数和所偏爱,而为多数人所不需要,甚至对多数人有害,硬要拿来上市,拿来向群众宣传,以求其个人的或狭隘集团的功利,还要责备群众的功利主义,这就不但侮辱群众,也太无自知之明了。”
  本文是就事论事,只涉及沃先生的7幅作品,不涉及他的其它书作,沃先生的创新精神可佳,深表钦佩,他勇于探索,如对古代民间书风的研究,是好事,但希望能定下心来,自己扎扎实实搞深搞透,真心搞出成果后,再向社会推广为好。否则,弄巧成拙,即“取法乎下”,又“等而下之”,不出丑才怪呢。丑书风污染书坛,必须杜绝!最近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学好书法,把汉字写好写端正,难道肩负着将汉字艺术化的书法家不应作出好的表率吗?!
771
发表于 2005-2-13 23:12:45 | 只看该作者

[沃兴华专题]

“永字八法”新解
--------------------------------------------------------------------------------
沃兴华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永”字共有八画,画画不同,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汉字楷书的点画形式。
    一、侧(点)
    点是最短的笔画,天生走势不足,运动感薄弱,写得不好,容易成为向心的、内倾的一个圆,以封闭的形式与周围笔画隔绝,显得萎靡黯然,古人说,点如果锋芒不露,“则失之于钝,钝则芒角隐而书之神格丧矣”就是这个意思。因此,需要补救,方法有二。第一,强调笔势,起笔露锋以承接上一笔画,收笔出锋以连贯下一笔画,通过露锋出锋与上下笔画建立起顾盼映带的呼应关系,同时,打破圆点的内倾特征,增加笔画向外的张力。第二,强调体势,让它的形态不要太平或者太直,因为平和直都是静止状态,要让它左右倾斜,产生动势,非得其它笔画的配合才能保持平衡,由此与其他笔画发生相互依存的关系,强化笔画与笔画之间的联系。正因为如此,“永字八法”中称点为倾侧的“侧”,姜白石《续书谱》云:“点者,字之眉目,全藉顾盼精神,有向有背,随字异形”,“顾盼”指笔势,“向背”指体势。
    前面一章说过,汉字的每一笔画都有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部分,点也是如此,孙过庭《书谱》云:“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由于点的运动过程很短,要完成这三个动作就比较困难,容易出现两个毛病,一是顺势按下,一揿即收,起笔行笔收笔不分,笔画单薄简陋,空洞无物。二是不敢用力按顿,因为点的书写兔起鹞落,势如“高峰坠石”大起大落,在所有笔画中是最情绪化的,如果不强调提按顿挫的动作,会使作品缺少激情。
    二、勒(横)
    横的笔画较长,如果行笔太快,太流畅,笔画会显得单薄空洞,因此在书写过程中,不能信马由缰,一掠而过,必须勒住缰绳,步步踏实,以求稳重。“永字八法”称之为“勒”,十分形象。李世民《笔法诀》云:“为画如勒,贵涩而迟”,具体的勒法就是用笔时前面如有物阻拒,竭力与争,手不期颤而颤,结果“变起伏于锋杪”,写出来的笔画跌宕舒展,“如千里之阵云”。
    三、努(竖)
    书法艺术强调横平竖直,但它们不是几何学上那僵硬的水平与垂直,它们重感觉,只要感觉上是平的和直的,即使是弧线和曲线电可以。而且弧线和曲线有姿态,比较生动。因此“永字八法”称竖为“努”,努字古通“弩”,以“努”来命名竖画,——是形如弓弩来弯曲,二是蓄力如弓弩之饱满。柳宗元《八法诵》云:“努,过直而力败”,颜真卿《八法颂》云:“努,弯环而势曲”,唐太宗《笔法诀》云:“为竖必努,……努不宜直,直则失力”。
    四、趯(钩)
    汉字在篆书和分书中没有钩,楷书的钩由笔势演化而来。笔画在结束时提笔不够高,急着与下一笔画连写,就会带出一段牵丝,将这段牵丝整饬为笔画的一部分,那就是钩。钩是上下笔画连续书写的产物,是从按到提的一个跳跃过程,因此“永字八法”称之为“趯”。古文中趯有两种含义,《诗·召南·草虫》:“趯草虫,趯阜螽”,趯为跳跃。苏轼《贾谊论》:“趯然有远举之志”,趯为飘然远引貌。理解古文趯的两种含义,对书写极有帮助,先要按顿蓄势,将力量聚集在锋尖,然后突然跃起,稍一犹豫,水渗墨滞,力疲势软,就有失“趯的本义,有背‘趯’的产生前提”。颜真卿《八法颂》云:“趯峻快以如锥”;唐太宗《笔法诀》云:“趯须存其笔锋,得势而出”,就是指这种意思。
    五、策(挑)
    挑是横的变态。比较长的横画从左到右,一般提笔运行到一半以后,就要下按蓄势,最后顿笔回锋,与位于左边的下一笔画起笔相呼应。挑是比较短的横画,下一笔画的起笔就在它的右边,提笔运行,顺势就能相接,不需要一般横画的下按蓄势,回锋收笔,因此,它其实是横画的前半部分,“永字八法”以骑马动作比喻横画,完整的称为收缰的勒,半截的就称为“策”,策是扬鞭的意思,非常形象。《永字八法评说》认为“策笔仰锋竖趯”,策与趯相近,两者在行笔上都比较快,得势即出。
    六、掠(长撇)
    撇的收笔在分书为按顿,在楷书为轻挑,这一转变的目的是为了与下一笔画连续书写。长撇的下一笔画都在收笔点的右边,需要一个很长的过渡,运笔过程如飞鸟掠檐而下,因此“永字八法”称之为掠。柳宗元《八法诵》说:“掠,左出而锋轻”,唐太宗《笔法诀》说:“为撇必掠,贵险而劲,掠须笔锋左出而利”。长撇出锋,形要微曲,力要均匀,势要婉而畅。一般人写字都是以右手执笔,长撇左行,比较别扭,出锋之处极易飘忽乏力,因此必须下功夫训练。
    七、啄(短撇)
    啄画从形状上看与掠相同,只不过稍短一些,因此现在一般人都啄掠不分,统称为撇,其实,两者的书写是有区别的。掠的下一笔画在右边,很长,有一个掠的过程;啄的下一笔画就在顺势的左边,很短。啄画在写法上起笔稍一顿挫,即向左下斜出,峻快利落,速而且锐,类似于鸟之啄食,故名。柳宗元《八法诵》云:“啄,仓皇而疾掩”,颜真卿《八法颂》云:“啄,腾凌而速进”,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啄之必峻”。啄与撇的关系同策与勒的关系完全相同,都是后者的局部,可以相互参照。
    八、磔(捺)
    磔的本义是“分裂牲体”,以此命名捺画,不可思议,仔细考察,或可这样解释。分书又称八分,八与分两字在《说文解字》中均训作“别也”。“八”为象形,象一物分别相背之形,“分”宇添加刀旁,表示所用器具。分书与篆书相比,特点是将回环缭绕的字形割裂成左右上下的组合结构,并且夸张撇和捺的横向出势,将字形由长变扁,“八”的字义和形体准确地反映了分书的两大特征。分书发展到楷书以后,为了理论研究的需要,开始对点画加以区别命名(以前并没有撇捺的名称),撇和捺类似“八”形,于是顺着它的意义,将左边称作掠,右边称作磔,《穆天子传》卷五:“命虞人掠林”,掠有“斫伐”的含义,与磔相近。左掠右磔,综合为表示分别相背的“八”字的含义,具体来说,左边称掠是因为从粗到细,结束后还有一个回顾之势,与掠字所含有的“拂过”之义相近,右边称磔,是因为从细到粗,力量逐渐增加,越来越大,《永字八法评说》云:“势尽布磔之”,具有砍磔的含义。
    综上所述,“永字八法”其实是指汉字八种基本点画的写法,仔细分析,超(钩)是笔画连续书写的产物,是整饬后的笔势,属于笔画的附属部分,策(挑)是勒(横)的—半,啄(短撇)是掠(长撇)的一半,在形态与写法上有相同之处,,因此,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永字的基本点画只有五种:横、竖、撇、捺、点。
781
发表于 2005-2-13 23:15:05 | 只看该作者

[沃兴华专题]

将民间书法纳入中国书法史 《书法观止》见解独特

无名之辈的书法首次与王羲之、颜真卿同列于中国书法史册。华师大历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沃兴华编撰的《书法观止——图说中国书法史》,最近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书法观止》一书按字体分为甲骨文、金文、篆书、分书、楷书、行书、草书七个部分。每个部分有一个总论:简介字体的发展演变特点和在书法史上的地位。每件作品下有赏析。入选作品中,一部分是名家书法,其形式高度完美,作为一种极致,是学成规矩的典范。另一部分是几乎从未介绍过的民间书法。作者认为:没有它们,中国书法的历史将成为不能连接的片断,中国书法的风格将显得靡弱和单调,它们的形式虽然不够完美,但是充满真情实感和新意妙思,能够启发书法家的创作灵感。只有包罗这两部分作品,才能较全面反映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
《书法观止》对于没有接触过书法艺术的读者可以把它当作连环画看图,以轻松愉快的心情了解中国书法发展演变及其艺术的魅力;对书法创作者来说,这一百多件面貌各异的作品可以折射出形形色色的自我,为创作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借鉴。

791
发表于 2005-3-3 11:23:46 | 只看该作者

[沃兴华专题]

下面引用由zhangjun2002/11/02 05:45pm 发表的内容:
yi qian mei jian guo ta de zi ,
jin ri yi jian ,yi ju hua "luan qi ba zao "

your name? pig.  
801
发表于 2005-4-4 13:26:29 | 只看该作者

[沃兴华专题]

我喜欢变化多端而无定法
艺术应该是多变的
固定了风格和模式等于进入了艺术的死胡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4-5-19 07:50 , Processed in 0.10530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