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艺术部落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顾旭旦专题]

[复制链接]
161
发表于 2005-3-1 14:03:50 | 只看该作者

[顾旭旦专题]

171
发表于 2005-3-1 14:06:16 | 只看该作者

[顾旭旦专题]

乙酉纪年,大吉旭旦。
181
发表于 2007-8-21 21:45:42 | 只看该作者
今日得见顾兄真容,帅气!其公子更帅~~
匿名
191
匿名  发表于 2007-8-21 21:54:52
书闲如兰  人淡如菊

----辛尘

 

转眼之间,离家又是一年。

前年冬天回国期间,又一次参加了由庄天明、马士达诸位老师组织的"书法交流"活动。无锡顾旭旦君是天明先生、士达先生的得意弟子,是"书法交流"活动的骨干成员,那次也来南京,出示近作,共相切磋。当时金平兄和我都曾怂恿旭旦君择时办一次个人展,或与其他几位"书法交流"骨干成员,如南京邰劲、宜兴蒋鉴诸君合办一次展览,在更大的范围内与书法界同仁交流切磋。一贯平和雅静的旭旦君笑了笑,说:"还不成熟。容我准备些时候再说罢。"

去年春节我再度出游,开始学英文,进而学起了计算机,自觉与我所热爱的书法艺术越离越远,除了偶尔为一些华人组织的活动写写会标,几乎不再碰毛笔宣纸,写家书也被更为快捷、更为直接的电话和电子邮件所替代,更无心去欣赏和研究书法了。直到今年正月十五,旭旦君来信,以其书法近作照片示我,才使有关书法的一些飘忽不定的问题,又时时闪现在我手中的计算机教材的字里行间。可笑的是,在读了旭旦君的来信与近作之后,我一边琢磨着C++中的STRUCTURE或CLASS,头脑里会冷不丁迸出这样的问题:书法创作与心定情闲之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呢?实用性的书法与雅玩性的书法之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呢?甚至在梦中,我也会对自己提出一些问题,譬如,以闲情作字与冲澹的书法风格之关系;散澹书风的形式语言与书家人格修养之关系,等等。我不能不暂时放下课本,来讨论旭旦君的书法了。

撇开理论的普遍性立场,就个人的偏好而言,我很欣赏旭旦君的书法,尤其是现在。旭旦君于书法,无论是行草,还是篆书,都呈现着一种不激不厉,不矫不饰的书风,使观者消除紧张,疏松情怀,在细细的品味之中,随着其舒卷自在的运笔节奏与清雅飘逸的笔墨形迹,从容游行,载瞻载止。

那是一种怎样的享受呢!

司空图<<诗品>>有种种的形容,曰"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日载归"(<<冲澹>>),曰"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荫,上有飞瀑"(<<典雅>>),曰"幽人空山,过雨采萍"(<<自然>>),曰"涓涓群松,下有漪流。晴雪满竹,隔溪鱼舟。如月之曙,如气之秋"(<<清奇>>),都可以引用来描绘旭旦君所造的书境;换言之,我们能通过欣赏旭旦君书法作品,来体认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这些细腻而形象的艺术审美范畴。李嗣真<<书后品>>评虞世南书曰"萧散洒落",旭旦君的书法当属此种审美类型无疑。

这"萧散洒落"四字落实到书法艺术的形式语言上来,不是随随便便的信手乱涂,恰如一位"萧散洒落"的人,绝非吊而浪当,而是有很好的修养和学识,却无意显山露水、逞才使气,只澹泊自处而又不屑琐细。旭旦君自幼酷爱书法、篆刻,八十年代末起,从庄天明先生游;又因天明而得识马士达先生。他临池勤勉,且能十数年如一日,坚持不懈。于行草,旭旦君爱<<十七帖>>、<<书谱>>、<<淳化阁帖>>,浸淫其中,颇有所得;留心汉魏墨迹,从中体味书法真谛。所以,旭旦君书作的书写感极强,用笔流而韧,墨线松而透;其点画之形及其转折处理,往往意到便成,不事雕刻修饰;其结体取势,顺应自然,不故作曲伸、刻意倾侧。旭旦君作篆也是如此,从秦汉遗墨化出,轻松自在地书写,不逞工巧,不弄奇拙。

然而,这样的形式语言最易产生异议。其一,在专务展览、追求刺激性视觉效果的今天,旭旦君的书法很容易被划入"平庸"的一类,而难敌那些炫奇夸怪之作;其二,今人以书法为学校艺术系科,而能被写进教案、列为教学内容的,无非是书法的点画形态、用笔法式、造型规律,那种建立在"化有为无"基础上的冲澹书风必然遭弃,甚至会被误认作"欠学少法"的初学者所为。这种异议,不是展览会评委们的错,因为面对浩如烟海的送评作品,人数有限的评委在时间有限的评选中,只能看到少数"抢眼"者,而无法细细品味与"抢眼"格格不入的"冲澹"者,如同我们在人海里最容易看到那些跳跳蹦蹦、喳喳呼呼的人,静处寡言者往往被忽略。这种异议当然也不是教师们的错,因为面对千百年的书法艺术传统和财富积累,人数有限的教师在课时有限的教学中,只能教授少数"有形"之法,艺术家人格修养与艺术境界的锤炼。记得多年前,我曾积极声援陈振
濂先生所倡导的"学院派"书法教学及其创作实验,同时也曾向振濂先生讨教,"学院派"何以专注于书形的训练而忽略书意的养成?振濂先生解释说,这是学院教学的特质使然。我想,振濂先生的解释是对的。不是书法艺术本该只重书形训练而可以忽略书意养成,而是现代的学校专业教学与检测,只能偏重并依据于书法的"有形"之处。旭旦君在信中告诉我,去年,他头一回带了作品到南京向黄敦先生请教,"黄老师的意见,说他'只看到了才气',认为我没有花较长时间临帖"。以黄敦先生的法眼,看到旭旦君书法有才气,当然是不会错的;而黄敦先生觉得旭旦君临帖不勤,也完全是在情理之中的事:一位长期从事专业教学的教授,面对一位不相识的青年所出示的"冲澹"风格的作品,会怎样想呢。所以说,塑造一种"冲澹"的书风,至少在现今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

对于一位书法名家的作品,例如方大方的书法,人们比较容易认同其书风的"冲澹",并且会认为"冲澹"是一种更高层次、更大难度的书法艺术追求。而如果这样的作品出自一位未名书家之手,人们会认为其"不计工拙"是笔墨不精、缺少训练。也就是说,在"有形"之处,人们很容易粗心地混淆"复归"与"初学"。正因为如此,中国书法艺术作品的赏评,历来要求与对书家的了解研究相联系:对书家其人的研究,是赏评其作品的重要参照,甚至是赏评其作品的前提条件之一;对以"非技术化"为其技术追求的书家、书作的赏评,尤为如此。

与旭旦君相交多年,我不仅深知他在书法上所下的苦功,更清晰地记得他的书风形成的历程。旭旦君精于临帖,而为求"冲澹",他努力摆脱临帖所养成的斤斤于点画形态的习惯,但无意之中又沾染上"卖拙弄奇"的时弊。在多年来的"书法交流"活动中,天明先生、士达先生不断地启发旭旦君,保持优点,远离缺点,崇尚"自然"、"自由",不必"过于求好"。旭旦君一步步化小而大,化有而无,一步步脱执著而自由,脱刻意而自然,终于走到了今天的境地。

旭旦君不是不知道他的艺术追求于今不宜;他完全是自觉地追求那种艺术境界的,并且自觉地将技艺的研炼与人格的修养统一起来。在多年的书法艺术学习与研究中,旭旦君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书法界炫奇夸怪的时弊,根源于书法家的急功近利,在种种的迎合、讨好中丧失了书法家的本真心性,也丧失了书法艺术的内涵与真谛。要真正塑造一个"冲澹"的书法艺术之境,决不能以参展、卖钱为目的,必须耐得寂寞、甘于寂寞,不求人好、不畏人讥,才能层层化脱、步步逼真;亦即只有"饮之太和,独鹤与飞",才能够"神出古异,淡不可收"。我想,只有真正热爱书法艺术、而不是仅以写字为谋生手段的人,才能作如此之思,如此之行。旭旦君自号"古华山人",我理解,这"古华"二字应是对"高古"、"典雅"、"自然"、"清奇"、"飘逸"、"流动"、"含蓄"的综合,是一种艺术境界的追求;而"山人",则是"散人",是苏东坡所说的"闲人",是不追名逐利、安然自处的艺术家人格精神。"山人"的人格精神,既是"古华"的艺术风格的内涵与底韵,也是塑造"古华"的艺术风格的前提条件。这么多年里,我从未见过旭旦君企图变书风、追时髦去参加书展,更没有见过他企图拉关系、走门子去入选书展。每次见到旭旦君,必定见到他大量的新作,必定见到他在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方面又有新进,必定见到他一如既往的谦和平静,在认真听取师友们的意见的同时,也认真地向师友们提出意见。

这么多年里,旭旦君不仅勤于临池,也勤于理论的学习与研究。那年陈振濂先生主编一套书法教材,要我参加编写草书史章节,因当时公务繁重,在徵得振濂先生的同意后,我请旭旦君代劳。旭旦君在短短时间内写成了一卷颇有新见的草书艺术发展史,按时向振濂先生交卷。庄天明先生告诉我,旭旦君为保质保量按时完成编写任务,在工作之余起早贪黑地查文献、看作品,几易其稿,竟累得咳血。当时我觉得很抱歉。但很长时间之后我才知道,该书出版之后,旭旦君不仅没有拿到他的稿酬,甚至连一本样书都没有得到,而对此他从来没有一句怨言。每当提及此事,我就觉得愧对旭旦君。后来,应一家出版社之约,旭旦君又编写过一部<<篆书>>,我只知他在写,未见他的书稿。我曾询问过他的写作进展,他总是笑笑,说:"还不成熟。我还要多看些资 料。"他在理论上与在创作上一样,决不急功近利、苟且应付,真正按照"书法交流"活动的宗旨去做,把做人与学艺视为一事,每走一步,都是道、技两进的。所以,以黄敦先生的学识,如果他对旭旦君的为人有所了解的话,一定会对其书另作评价的。

从旭旦君这次寄来的作品照片看,他于书法又有新进了。以往看他的字,最容易联想到倪云林、王雅宜,联想到僧智永、虞世南;而他近期的那批尺牍样式的作品,大笔小字,平和中寓变化,流动中见生辣,沉实处呈幻化,则使我联想到陆机、联想到汉魏遗墨,更令我想见那位修长隽逸、眉清目朗、文质彬彬的古华山人!

顺便提一句,我知道旭旦君是在十年前。那年,经马士达先生介绍,金平兄与我赴无锡拜访庄天明。谈天说地之间,天明先生出示友人印拓,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几方圆朱文,清雅中略有拙意,故不似唐印的庙堂气,也没有明印的工匠气,而别具一种元印的文士气。当时深感印拓的气息清峻,取径奇特,我问作者为谁,天明先生说:"顾旭旦。"我在头脑中搜索了一番,遗憾地说,从来没听说过。



2001年3月24日时客美国马里兰
匿名
201
匿名  发表于 2007-8-21 21:55:22
小 谈 顾 旭 旦
         

----马士达

 

我与顾君旭旦的“忘年之交”,屈指一有十几个年头。当时,他从庄天明先生游,已受到良好的艺术启蒙。所以当我第一次看到他篆刻作品的时候,第一个感觉便是“孺子可教”——作为少年的他竟能刻出连有些大人都刻不出来的有板有眼的意味;其中的不乏满象样的佳作。直令我心中为之叫好。

自此,顾旭旦其人,便在我的心目中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之后我与他的交往,大多是在由天明兄倡办,我不时也参与的“书法交流”活动的雅集中。此际,旭旦的兴趣似乎有所转移,已由原来对篆刻的嗜好,代之以对书法的痴迷。当我在目睹到他的书法水平时,同样更有“后生可畏”的预感。在此后一次次交流中,旭旦总是积极参与,堪称骨干。每回从提供作品的“面广”与“量大”来看,均足以反映出他对书法至爱,至深的艺术情感。从我对书法格调的探求与艺术水平的长进而言,也分明可以窥视到他学识修养,人格品行伴随而至的提升。

诚然,我对旭旦的欣赏,并非以世俗人际关系的“亲疏”为出发点,而更多是以他对书法的“颖悟”与“痴情”,看到他的“道技两进”为依据的。尽管旭旦至今尚属“未名”书家,但他的“未名”与书界某些人的“有名”相比,当我以实际水准和人的道德情操为“实据”作平心而论的省察,所谓“名”之有否,他的“未名”倒是有品位的;某些人的“显赫”,其实是没“档次”的。我说这话的理由,同样也并不带个人偏私与感情色彩。而只是想道及某种“真实”:实感人之为人,人之为艺,本当着眼于“高尚”的追求;至于格调的孰高孰低,自然不是一自吹自擂的“自许”为凭,而是一公正、公允的“公道”为据的。我对旭旦的欣赏,早年的篆刻印象已然淡化。

就其书法而言,我见啊的过人之处,是在于他的“用心”写字,而多数人只在“用手”写字。“用心”写字写的是自己对书法的感悟与理解;“用手”写字写的多半只能是既有的“招数”和“程式”。鉴此,当某些人沾沾自喜于某家某帖的所谓“真传”自我“陶醉”(吾谓已“甘为书奴”)之际,旭旦实际已“先行一步”。现旭旦之书,可喜的他不是在“集古字”,也不知他已“何为其祖”,但笔端所传递的“消息”,显然是还破译“传统”所得到的“信息码”;形非古人而神似古人,俨然是自我独具的面目。概而言之,作品所呈露的韵致,一如其人本之温良恭谦——多能不激不厉,或萧散而间远,或古淡而静穆;多能透出那种诚然,斯文,“与世无争”的“而雅”气息。当然,如此说亦未必尽然。据我有心观察,旭旦每次交流提供“交流”的作品,似乎均“不主故常”,总会以新的面目与同道相唔——这分明又是在与自己“较劲”与“相争”。虽然他所探寻的面目难免暇瑜互见,有的风致别出,格外沁人心脾;也有的未免显得矫揉造作,不禁令人寒噤。但只要你不是武断地妄下结论,在冷静审辨之后,也自能分辨出旭旦不是在“盲动”,而是在作某种尝试。所以,当我有时想要对其作品数落“短处”的时候,同时也会生怕由于我的评点而断送不该去掉的气息。把“指导”变成“误导”,那便是我的罪过了。

以上是我对旭旦的“人”与“艺”谈及的一些观想。因我生性愚钝,不擅文章,故文中所及虽未能够十分切理切要地点明旭旦身上某种闪光的亮点,但我自信我所说的都是不兑“水份”,不属“肉麻”的实感和实话。因此,从寄望于为旭旦勾画其人物形象的本意来看,我所推出的便自然不会是粉饰出来的“偶像”与“假象”,而是“真相”。则我也于此心安了。

愿与旭旦共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4-4-23 17:13 , Processed in 0.12093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