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闻正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潘敏钟专题]

[复制链接]
161
发表于 2003-12-23 22:56:14 | 只看该作者

[潘敏钟专题]

不错,但不够坚定
171
发表于 2004-1-6 11:45:24 | 只看该作者

[潘敏钟专题]

评潘敏钟:
敏钟印外求印,选择了一种极特殊的文字样式,即汉镜铭文入印,可谓偏师独出,出奇制胜。他的这路朱文印章可算是特殊的细朱文。笔道交叉处模仿有些铜器文字的做法,通常横线断开,竖线贯通,这样就有竖线压在横线上的感觉。印面上还有些圆点,恰似铜镜背面的乳钉。因为要显示出这是潘敏钟的印,是镜铭文字入印,所以模仿汉镜的痕迹总不能脱去。赵之谦、黄牧甫以后,尝试以汉代金文入印的印人不少,近世有罗叔子、桑愉、林健、徐利明等,其妙诣在似与不似之间。王镛说敏钟“朱文构篆略伤巧”,实在是因为太“似”。同样刻汉金文,林健的篆法能自由变化,用刀纵横驰骋;敏钟才、学均不及林健,用功也不及林健,就只能模仿。如能贯通汉人篆法,尽快从形似中跳出来,敏钟当大放异彩于印坛。(顾工)
181
发表于 2004-1-6 11:56:23 | 只看该作者

[潘敏钟专题]

第一次见到潘敏钟的印,是人选首届新人展的那方“长善有新”,挺不错的,学的是黄牧甫,当然还有些时人的影子。之后,潘敏钟致力于对镜铭文的挖掘,一发而不可收。十几年过去了,他的镜铭文篆刻也为印坛所熟悉。潘敏钟似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这对当代印人来说,还是值得欣慰的。
    但潘敏钟的镜铭文印总体给人一种花巧的感觉,这使得它的格调受到很大的限制,似乎仍停留在工匠造花弄巧的层次上,缺少深刻的内涵与人文思考,这对搞艺术的人来说是致命的遗憾。究其原因,我以为是作者过多地局限于镜铭文从而丢失了传统篆法造成的。前人也有从镜铭文中取法的,如黄牧甫、赵之谦,他们多以传统篆法为基调,取镜铭文中可取的之处作修饰。也许潘敏钟不愿与他们相同而要全力开拓镜铭文的潜力,然而传统篆法的丢失与镜铭文的局限使潘敏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其实潘敏钟也无须如此执拗,以传统篆法为主,取二三分镜铭文融合之未必就与前人雷同,吾乡林健先生在这点上就做的很好。所以我认为关键还在于自己对篆刻艺术的领悟。
191
发表于 2004-8-24 02:12:28 | 只看该作者

[潘敏钟专题]

有天助之品,亦有故能玄虚之作!
201
发表于 2004-11-3 21:38:43 | 只看该作者

[潘敏钟专题]

画的符不错是否也叫个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4-4-20 11:38 , Processed in 0.10929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