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艺术部落

【蜀道印象|戴文篆刻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1-1 15:30:31 | 显示全部楼层

【蜀道印象|戴文篆刻展】

您到不如学习人家赵风锁的印!
发表于 2004-11-2 19: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蜀道印象|戴文篆刻展】

下面引用由杨晓亮2004/11/01 03:30pm 发表的内容:
您到不如学习人家赵风锁的印!
恕我寡闻!赵风锁是谁?
发表于 2004-11-8 16: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蜀道印象|戴文篆刻展】

无知!
发表于 2004-11-8 16: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蜀道印象|戴文篆刻展】


      
入禅室随笔
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
  
   在对绘画的分析中,人们往往把社会环境、历史背景等作为依据基础。因为大家都习惯于此种旁观者的分析,以为这样才是最客观的。其实环境对绘画的影响只是外因,是条件。决定绘画形态的还是内因,是作者的心性。就像在同一块土地上,生长出的不会是同一种植物。因为天生万物,开什么花,结什么果,关健在种子而不在土地。
说起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有人论其同,也有人论其异。“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说同说异,只是论说的角度不同而已。事物之异在其表,事物之通在其内。中西方绘画虽然在内容、形式、方法、工具等方面有着诸多差异,如果从画家的自心看来,其深层审美追求的发展趋势是基本一致的。
绘画在逐渐脱离了宗教内容,形成为独立的审美形式以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产生过形形色色的风格与流派。每一种绘画风格或流派,在其发展形成的过程中,不仅保留着以前旧的绘画风格的影子,同时又孕育着以后新的画风的因素。我们很难从中严格划分什么界限与阶段。但是从审美追求的差异,我们可以大概分出几种不同的类型。
中国和西方的早期绘画,基本上都仍然保留着一些宗教绘画的形式和方法。它们注重描绘物象的形体结构,技法工细,要求表现一定的情节和内容。西方的古典绘画和中国唐宋时期的工笔画,基本上代表着这样的一些审美要求。此类绘画,把绘画技法作为手段,目的是要表现逼真的物体形象或一定的情节内容。
突破工细、拘谨的绘画技法以后,出现了用笔灵动,请究用笔用色的情趣,淡化内容情节,注重表现画家对物相印象的绘画。西方的印象派绘画与中国的写意画。都已经不再把情节内容作为绘画的主要目的,而是以它为载体,去表现用笔用色的审美趣味,及其所形成的画面意境。
绘画进一步发展,又超越了一般对用笔用色技巧和情趣的讲究,提倡随意、即兴、发泄,主张超越现实,表现画家的内心直觉。西方的现代派绘画和中国的文人画已经具有了如此的审美意图。在此类绘画中,笔墨情趣已不再为画家所着意,用随意的技法和形式去表现自己内心的深层意诚,甚至对绘画过程的体验本身就是画家的艺术追求。
在以上几种不同类型的绘画中,其审美追求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情到感觉、印象、意诚,再到心性、直觉、下意诚的发展过程。
“文人画”是中国传统绘画在审美发展中的高级形式,现在,我们在学习和继承传统绘画时,不能够因为其表现内容的陈旧,机时轻视或忽视了它在审美发展上的意义和价值。“文人画”虽然像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经过了发生、繁荣和成熟的过程。但是,在它那早已凋零的内壳里,仍然包含着新一代生命的种子。
克利在谈到梵高的绘画时说:“居然有此种既受益于印象主义同时又将之征服的路线存在,着实震撼了我,予我莫大的影响。”其实,继承与反叛是任何新的艺术形式产生的必要条件。其所受益者,往往正是其所超越者。所谓“新文人画”,就是既要受益于“文人画”,又要超越于“文人画”。“新文人画”应该是最具传统特色的中国当代绘画。
有人说“新文人画”属于前卫派。此话看似有一定道理,实则不然。前卫、后卫,那是属于完全摹仿西方绘画者之间的问题。在新文人画家看来,不管什么前卫、后卫,有可取处即拿来,全盘西化者倒是一个很好的信息通道。
在日本有的评论家把完全摹仿西方的画家叫做“试毒者”。我想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在民族绘画的变革大潮中,如若不慎失掉了自己的民族之魂,那就难免会成为中西绘画大碰撞的牺牲品。
中国绘画若要求得发展无疑需要有所借鉴,但是,在借鉴别人时切不可失掉自己,尤其是在学习和借鉴西方绘画时,也应该注意一下西方人的学习和借鉴方法。很多西方现代派的著名画家都曾借鉴和学习过东方绘画。正如一些西方画家所说:“中国人认为抽象是西方的,但是真正的起源是中国”。“欧洲现代艺术的出现与东方艺术在欧洲传播是同时的。”因为他们在学习东方时没有失掉自己,所以才发展了自己。我们在学习西方绘画时,切不可“贪观天上月,失却掌中珠。”如果失去了对自己传统文化的继承,只是用中国的笔墨去画西方的形式,不管是画写实绘画还是去画抽象绘画,其结果都会一样,难免如寿陵馀子之学步于邯郸,“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艾利克.佛洛姆在《心理分析与禅佛》一文中提到,“西方人现在处于一种精神分裂性的无能。”“因此,他们感到焦虑、躁郁和绝望。”“人们追随理性主义,业已到达理性主义变得完全不合理性的地步。”他认为”东方的思想比西方思想更合乎西方的理性思想,可以说是一件耐人寻味的事。”“东方的宗教思想­——道教与佛教,以及它们在禅宗中的结合——对今日西方具有了如此的重要性。”他认为“禅是看入自己生命本性的艺术;它是从加锁到自由的一种方式;它解放我们自然的精力;它防止我们疯狂或残废;并且它使得我们得以为‘快乐与爱’表现我们的能力。”遗憾的是,在西方已经意识到“面临着在开悟与疯狂之间做选择”时,我们的一些画家却只顾眼前,不惜失掉自己的千年传统而去选择“疯狂”。这不能不说也是一件耐人寻味的事。
毕加索曾在本世纪之初就说过:“这个世界上谈到艺术,第一是你们中国人有艺术”。他认为“整个的西方、白种人都没有艺术。”毕加索等一些西方艺术大师对东方艺术的认识,足以说明东方与西方艺术是相通的。其实,他说“西方没有艺术”,并非说西方真的没有艺术,只是说在当时的西方,没有他认为可以算做艺术的艺术,显然,他认为可以算做艺术的,是具有一定艺术精神的绘画。
    西方画家对东方绘画中那种艺术精神的追求,始于后印象主义的高更与梵高,或者还要更早一些。到马蒂斯、毕加索已经基本上打破了对西方传统绘画形式的执著,开始了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并且影响着整个的西方绘画。自此之后,西方绘画虽然流派不断变换,艺术形式不断更新,从抽象绘画到波普艺术直至行为艺术,却始终保持着对艺术精神的追求与把握。差不多就是在西方绘画打破了对形式的执著,开始了对精神的追求时,我们的一些画家却开始了对西方绘画形式的追求,而失去了对传统艺术精神的把握,并以此影响中国绘画几十年。中国和西方绘画就是如此的阴差阳错,各奔西东近一个世纪。难怪毕加索惊叹“我最莫名奇妙的事,就是何以有那么多中国人、东方人要到巴黎来学艺术!”
    某些西方现代艺术家,把艺术视为“非艺术”,这里并非说不是艺术的才是艺术,而是说常人以为是艺术的东西(如形式、内容等)并非就是艺术:或者说,凡言说文字可以界定的就非是艺术;被形式所唤醒的,语言文字不可描述的才是艺术。正如中国的禅佛与老庄,一边言说,随即否定,其目的是为了不让人们停留于言说,而去进一步发现言外之意。西方绘画艺术中那种对形式的不断否定与变更,从随意的笔触色块到随意的实物,再到随意的行为,都是在说明着形式的无关紧要,都是为了打破对形式的执著而强化和显露其艺术精神。不见精神者,往往只见到西方绘画艺术如走马灯一样变换着的形式,以为形式的变更与新奇就是一切。他们煞有其事地模仿追随,煞费苦心地致力于形式的变换与求新。殊不知,一个“无心”于形式,一个“苦心”于形式,做法看似相同,其用心却恰恰相反。
    形与神乃是绘画艺术的两个要素,二者不可分又不可不分。精神是表现的目地,形式是表现的手段。精神虽需要借助形式以显现,但形式却未必都能具备精神之内涵。如果只具有一定的形式就可以称为艺术,那么有多少人原意拿笔画画,就有多少个绘画艺术家。艺术家不是形式游戏者,而应是赋形式以精神者。
    单就形式而言,它如同人之面、树之业,求异不易,求同亦不易。只有不见精神者才会只在形式的新旧同异上煞费苦心。但是,不见精神者,求同不是,求异亦不是;若见精神者,求同亦是,求异亦是。因此,在绘画艺术中精神是必须具备的,表现形式与方法是可以任意选择的。可是,此种形式的随意,又往往表现为两种完全相反的做法,一种是,既然形式可以随意选择,那么可以采用一种大体不便的形式,何必定要求变求异;另一种是,既然形式可以随意选择,那么亦可以不断变换形式,何必非要一成不变。一个何必求变,一个何必不变,有谁能说清楚,二者哪一个更随意呢?(此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大体上代表着中西方绘画在对待形式上两种不同态度)
    西方当代艺术常以现成物为形式,去显示艺术本性。此种方法,如果走到极端会是绝路。因为世上无物不具本性,只要给出一个适当的空间,使物体孤处而内守,即可显出其本性。然而,艺术在于显性,形式在于功用。苹果与瓦砾皆具本性,正常的人都以苹果为食,只有疯子才去咀嚼瓦砾。
    世事纷繁,使人麻木。为了克服麻木,人们通常采用两种方法,一者平静自心,二者寻求刺激,自心平静,则恢复聪敏。寻求刺激,则麻木愈甚。

发表于 2006-6-9 15:56:15 | 显示全部楼层

【蜀道印象|戴文篆刻展】

001_9T4Ym18bGFlt_1149839765.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4-4-19 10:29 , Processed in 0.12441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