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181|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站立-刘永刚雕塑作品展”于2008年10月15日在京开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0-12 12:12: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开幕:2008年10月15日14:00
地点: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

2008年10月15日至11月12日,由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主办的《站立—刘永刚雕塑作品展》将在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南广场展出。展出的50多件雕塑作品涵盖了刘永刚先生从早期《站立的文字》系列到后来的《爱佣》系列。刘永刚先生将中华各民族文字的造型和线条进行了独特的艺术化处理,寻找到一种文字结构与艺术的内在形式的完美结合,给予参观者一种视觉上的巨大张力。

[quote]【艺基金-“站立”刘永刚雕塑作品展】
[quote]【环铁卫视-《画家村-刘永刚》数字电影】

   И И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2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2 12:33:17 | 只看该作者


  ┉ ┉
3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2 13:00:45 | 只看该作者
相关资料:站立的文字-刘永刚雕塑绘画作品展研讨会(中国美术馆/2007年2月)
  刘永刚对国内当代艺术界在艺术上演变,以及由于他自身的文化背景做出来的作品,是我们可以探讨的话题;
  他的艺术的第二个可以讨论的话题是文字,汉字象形文字作为艺术家的出发点,这也是值得讨论的。

邓平祥:湖南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著名的美术批评家
  刘永刚作品绘画性的抽象,还有文字性的抽象,前提都是他对形式非常敏感,有非常好的形式的想象力,再加上形式的激情。这些决定了他可以做出好的成绩,他的展览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我比较偏爱他黑颜色比例大、比重大的作品。他的作品背景比较诚实,所以做得好,也比较完美、完整。他以黑颜色为主的作品我觉得非常的完美,很难找到明显不够的地方。刘永刚走的是跟其他的一些画家稍微不一样的道路,我认为这个道路有一定的独创性和个人的特征。
徐虹:中国美术馆学术部副主任,著名美术批评家
  贾方舟的评论文章写得非常好、非常充分。我接着他的文章补充一下自己的意见。
  刘永刚先生更多从文字里面提取了象和意的部分,就是他从传统符号中提取出来的东西。象和意从现在看,如果要成为一种绘画,而不是往文字发展,就要告诉我们它的形、它的状、它的体,形就是他的“爱拥”,表示一个完整的人和人之间关系、生命体和生命体之间的关系,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形,它具备了艺术应该具备的特征。
  他通过空间和体积的力度,更多的是综合起来的因素,表达一种完整的、又非常丰富的内涵,同时带有很多空间想象。通过作品联想到丰富的内涵,通过形来让人感觉到它里面的意义,欣赏他的审美特性。
  他的作品、绘画和文字我觉得很好,能够把中国的书法文字真正做到世界上有震撼力的、这么有成就的艺术家确实不多,刘永刚为我们打开了新的空间和可能性。
水天中: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前美术研究所所长,著名美术批评家
  这个展览和我原来对刘永刚的了解不一样。他在艺术上更广阔,他的想法也有新的发展,我为他的艺术创造的成绩感到高兴。
  他的作品,大家是从汉字的资源去理解,我也从这个方面理解。实际上也可以不从这个方面理解。我觉得把中国字作为一种造型艺术创造的资源,这种利用的发掘、发挥,应该说仅仅是开始。虽然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但是把它作为一种造型艺术,一种现代造型艺术的形式资源去利用还仅仅是开始,前面还有很多可以发挥的空间。
  文字方面徐冰在全世界有影响。他对汉字的利用主要是作为文化符号的一种外延,应该充分肯定。
  国内的一些画家如李向群也在一些绘画作品上用书法,把草书的韵律和节奏放到抽象绘画上,在色彩和整个作品的气度和文化气氛上,在汉字本身的文化气质理解上,比当年的台湾画家更深入一层,更到位。
  前两天,中国美术馆办了田伟的展览,是美国的一个华人画家,他的思路跟那个台湾画家一样,把汉字作为一种装饰性的元素。
  与这些人不同的是刘永刚,他抓住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汉字本身的结构。结构给人视觉上和精神上的启示和联想,这是属于汉字本源的、最本质性的一种形式特征的东西,这值得充分关注和研究。所谓汉字的骨法、骨气,书法讲生死罡正为之骨,这个里面生死罡正不是后代人说的审美感,主要是文字本身的间架结构。
  刘永刚的雕塑放到不同的环境里有不同的感情气氛,给人新的感受。比如放到废墟里或者放在一个荒漠上,像内蒙的被破坏的草场上,或者放到绿草如荫,有花有流水的地方效果马上不一样,给人以联想,作品不变,陈设环境变,给人的联想和感受也就不一样。
殷双喜:《美术研究》执行主编,著名批评家
  我记得美术馆以前有个艺术家在这展过书法雕塑,但是好象是草书类型的,那类东西给人一种社会上很奇特,总感觉不象是书法正宗的东西。我看到刘永刚的作品觉得特别兴奋,他在这方面好像豁然开朗,打通了一个通道,我觉得刘永刚的东西还有很多讨论的必要。
  相比较我觉得刘永刚的艺术修养和眼界起到了作用,所以他的品位和气质超越了一些平庸和俗气的东西,做得很有意思。
  从文字内在的结构去发现它的一种新的视觉的东西,这是视觉艺术家看文字,不是一般的书法家看文字,这是很有价值的方面。
  一批中年艺术家10年以上在国外呆着,骨子里是中国人,他们出去的时候已经具备了中国的文化和修养,这么长的时间发酵、消化、吸收,带回来的东西在世界范围往那一放,不是单纯的模仿。有西方的东西,也有我们以前认为的、建国以来的传统主流美术,确确实实有一种质的变化在里面。这可能预示着今后中国当代艺术真正的在这块土地上和传统上成长起来,对这类艺术家我们要特别的关注,是实实在在,不是浮在表面上。
  他在展厅里的作品排列,那种像军阵式的黑白关系,实际上是装置,说明他们在国外看展览较多,下意识综合媒介的跨越和组织,不是特别局限于雕塑绘画。
  有几件墨玉石打得很光、很整洁,视觉非常好。
郭小川:中国研究院研究员,著名的美术批评家
  我看刘永刚的作品,觉得有两种不同的审美风格。绘画更激越一些,雕塑显得比较厚重、比较圆润一些。
  刘永刚先生的作品始终是对生命终级的一种关注,所以升华出来是从宏观意义上来表达,表述自己对人类生命本源问题的一些关注。包括他稍微早期一点的以“十字”和现在的平面的架上绘画作品,表达了一种很激越的、很有活力和富有生命力的情感和情绪,我认为很优秀。
  延伸到使用文字作为一种载体加以变换,仍然能表达一种以“爱”来作为根本的核心,表现出对生命的一个很重要的关注。我认为他在表述当中还是很成功的,表达了比较独特的情感,一种独特的理解。把文字作为一种载体然后加以演变,显现出自己对文字的一种独特的理解,在这一方面刘永刚做得非常有特点,也显现出自己作品的一种独特的风格。
  刘永刚先生的创作和探索是可以充分肯定的。在以文字为载体的美术创作方面,他用文字的改造来表达主题,用厚重的石材或者其它材料,他对材料视觉上的变换,处理得比较巧妙。他这种文字是能够变换的文字,不光是象形的相似,在骨子里面也能体现出来。
吕品田:《美术观察》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批评家
  我觉得从刘永刚的艺术所反映出的一种状态很有学术内涵。
  我们今天看到雕塑和绘画的一对矛盾,雕塑是比较静态的、比较宁静的、比较装置的、比较立体的。绘画比较动荡、比较生动,充分张力和冲击力,也很奔放热情,这是一对矛盾体。
  我们分别来看这两种形态的创作。刘永刚的雕塑我觉得很明显是以文字形态、文字符号作为雕塑支撑的架构来造型,他吸取了立体构成的一些处理办法,使得平面化的图形变得立体化。在三维空间里有很多变化和处理,使文字站立起来。
  刘永刚在驾驭绘画上比较自如和轻松,画面非常跳跃,充满动感和激情。激情非常感人,让人有一种审美感染力,用笔也很强劲,我感觉有北方草原上的生命力在奔涌,而且那种色彩,红的、绿的、黑色特别加强了在草原上的博大和深厚的审美意向。
  他的绘画,我也觉得有小的可以区分的带有对比性的东西。他的大画是以文字意象为主题,然后衬托一种背景的方式。而那些小画有点类似于雕塑,是以文字直接为画面的形式结构,然后把肌理、用笔、色彩填充在这样一个结构里面。所以绘画本身也有两种,这些东西都是有学术内涵的。
吴鸿:艺术批评家, 雅昌艺术网主编
  刘永刚立体部分的作品不能仅仅作为雕塑看,特别是他作品构成的方式以及展览展出的现场效果的方式,所以不能仅仅作为雕塑作品看。
  我发现爱拥实际上是中西两种文化在一起拥抱,或者两种文化一起的碰撞。
  田伟的作品是把中国语言文字从文化属性角度处理,刘永刚是从空间形态的角度出发来发展的。
  我更倾向于把他的作品作为观念性的东西看待。绘画作品和他的立体作品有互补关系。中国文字本身有很强的书写体验性,这种书写体验性更方便在平面绘画上表现,但他画的是立体作品,不是文字本身的东西。他把文字本身的文化属性处理掉,留下物质形态空间的属性。
陶咏白: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艺术批评家
  汉字能够那么雄伟的站在那里,一下子我觉得好像中国人站起来的感觉。这是我们那代人的心理。
  他的画,虽然抽象,但是我觉得还是刘永刚的作品,草原式的黑、红、白、绿,非常强烈,还是蒙古人的风格。他的语言,用笔的粗犷、强烈,我觉得是刘永刚的个性化语言,所以感觉到还是刘永刚。
  我看到刘永刚全身心为了艺术,完全为了艺术。国内的画家相比之下没什么压力,生活优越,有点退化。国内很早的时候也有搞抽象画的,但是他们跨度不大,甚至退步。一个人必须在一种很高的境界,在世界文化境界中深刻的了解别人,再深刻了解自己。刘永刚的绘画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回归,心灵的回归。大漠草原的浑厚、壮阔、强悍,深深影响了他,使他超越自己并和大家拉开了距离。
  真正用文字为母体搞雕塑的,我觉得刘永刚是第一人。这么大批量的表现,与他国外的经历有关系。德国人用材料很讲究,而且不断的变化,所以能引起人们对绘画艺术材料的兴趣,我想他在这个方面还是得益匪浅。
  以文字为母体的选择是很明智的选择。刘永刚用书法为母体,用雕塑给我们打开了一个思路,这很有发展。
王端廷: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研究员,专门研究西方艺术,著名批评家
  走进美术馆看到外面摆着刘永刚的大型雕塑,我直观的第一个感受是“站立的文字,行走的人”,还有一个是“象形的文字,象征的意义”。前面专家从各个角度谈到对他的作品意义的解读,比如说爱,比如刘永刚对 “爱拥”这个题目的爱的寓意,还有吴鸿先生解读的是中西文化的拥抱、碰撞、交流,还有陶咏白的中国人站立起来种种,这些都可以包括在刘永刚雕塑的含义里。
  在刘永刚的展览中,第一次看到把文字作为雕塑,这是比较独特的。他是把平面文字变成一种三维的构成,说刘永刚的作品是雕塑也可以,说是装置也同样成立,他的作品非常有气势,大家可以感受到。
高岭:艺术批评家
  文字书法讲流动,讲势,讲书写体验,实际上在刘永刚雕塑作品里,中断了平面书法体验性的东西,转换到立体的东西。
  我体会刘永刚的作品实际上追求中国文字的结构,把它立体化。
冯博一:著名策展人,艺术批评家
  我个人认为刘永刚的作品是他对“爱”这个主题十几年的一种体验、一种认知、或者一种感悟,利用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和符号表达。刘永刚的作品在文字结构或者文字形式上做了更多探讨。实际上就是把这种文字形象和爱之间找到了切入点,或者说这是刘永刚的一种方式。
参会评论家:
邓平祥先生 湖南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著名的美术批评家
徐虹女士 中国美术馆学术部副主任,著名美术批评家
水天中先生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前美术研究所所长,著名美术批评家
殷双喜博士 《美术研究》执行主编,著名批评家
郭小川博士 中国研究院研究员,著名的美术批评家
吕品田先生 《美术观察》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批评家
吴鸿先生 艺术批评家, 雅昌艺术网主编
陶咏白女士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艺术批评家
王端廷先生 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研究员,专门研究西方艺术,著名批评家
高岭博士 艺术批评家
冯博一先生 著名策展人,艺术批评家
主持人 贾方舟 著名艺术批评家


  O O
4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2 13:09:21 | 只看该作者

站立的生命——刘永刚艺术解读       
——刘永刚艺术解读
殷双喜  2007年2月26日
    对我来说,刘永刚的归来是2006年中国当代艺术中一个令人震奋的现象。他传递了一种新的信息,这就是一批长期在海外研究学习的艺术家获得了一种不同于国内艺术家的文化视野,并且在艺术语言的表达上初步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式。这种方式不同于80年代以来普遍的追随西方双年展的艺术模式,也不同于当下一些在画廊商业操作下急于成功的风格样式,具体地说,这是一种真正有价值的融会东西,打通中外的中国当代艺术,虽然这仍然不是十分成熟,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可以持续发展的艺术道路。评论家邓平祥称刘永刚具有打通东西两种文化的能力,实际上表述了这样一种判断,即在全球化时代,要想发展出真正具有艺术史价值的当代艺术,必须对东西方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而非表面性地选取若干政治、商业、流行文化的符号,拼凑所谓的“中国样式”,以博取国际策展人和画廊商人的青睐。
    刘永刚的抽象性绘画无疑是十分优秀的当代绘画,既具有德库宁式的激情,也有德国表现主义绘画的自由,同时还在色彩与构成方面表现了深厚的形式修养,是他去国十余年潜心研究的合理收获。当然,较之那些厚重颜料的表现性绘画,我更喜欢那些以综合材料创作的类似于文字结构和雕塑草图的构成性绘画。在这些作品中,色彩的因素退居于后,起而代之的是画家对空间与结构的研究,其中既有宏大的纪念性意志,也反映了一种强烈的在空间中伸展衍生的激情,这种激情与大地和生长有关,是植物性的,生命性的,如德国艺术史家法兰克博士所评论的那样,充满了生命的冲动。这是十分契合刘永刚个人内在性格与精神追求的,反映了刘永刚艺术中某种古典主义的气质,也就是古典建筑与绘画中所蕴含的人文主义传统,那种对人的生命尊严的理解,对人的交往和情感的渴望,这在本质上是属于文艺复兴以来米开朗基罗为代表的宏观历史的人文传统。正是站在人类历史的宏观视野中,刘永刚发掘出了中国传统文化所代表的古典人文主义的尊严,以汉蒙等不同文字的另类表达方式,展现了一个多民族大国曾经有过的辉煌文明和未来理想。
    由此,我看到刘永刚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以“爱拥”为题的102件石材雕塑组成的宏大装置时,涌入我脑海中的第一印象,竟然是秦汉时的大型兵马俑场面,他的这些站立的文字就获得了一种森然默立的无声的尊严。“纪念碑性”(monumentality)可以定义为“纪念的状态和内涵”,它不仅要求有巨大的、持久的、艺术中的超常尺寸的含义,也指在历史中那些显著的、重要的、持续的价值。而刘永刚所要表现的,正是他对于人类永恒的爱与关怀的尊崇,在这一意义上,刘永刚以曾经具有广泛流通性,为民众熟悉的文字形式,打通了民族与国界的局限,以冰冷的岩石,表达了火热的激情,在独特的空间形式构造中,将材料与精神结为一体。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纪念碑与文字书法,曾经是一种密不可分的结合形态,但文字仍然从属于内容的表述,书法与雕刻也仅限于作为一种艺术媒介的表达,刘永刚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打破传统的字碑组合,使之成为字碑一体,字即是碑,碑即是字,而当我们进入刘永刚的文字艺术装置空间中,又全然忘却了哪里是字,哪里是碑,字与碑在人的基础上已经融为一体,成为人类生命与精神的象征。
    在这里我们涉及到文字、语言、书法与当代艺术的讨论。在80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中,中国文字已经成为重要的公共艺术资源,当然与之相关的中国书法也是重要的资源。但是,着眼于文字与着眼于书法是很不相同的。举例来说,最早用有关中国文字进行创作的艺术家有谷文达、吴山专、徐冰,他们更多地是运用观念艺术的方式来解析文字与运用到作品中的。这反映了从不同文化背景对于语言和文字的态度,即是注重形态还是意义,这是当代艺术中不同的处理传统文化的思维模式。刘永刚对中国文字和中国书法的研究借鉴,在这个大的文脉系统中也可以得到观照与分析。可以说,刘永刚对文字的研究,在文化角度上,更多的是着眼于历史性、人文性的;在视觉艺术的意义上,更多是着眼于空间性与构成性的,正如评论家贾方舟所言,他的作品不具有文字的可读性,而具有造型艺术的可视性,这表明了刘永刚的艺术与中国人文传统和古典艺术的内在联系。
    我在这里提出“文字的抽象与具像”这一概念。在当代艺术中,不乏运用不同民族文字的案例,但存在着对文字运用的抽象与具像角度。比较而言,前者关注的是文字的意义与概念,像美国概念艺术家克鲁格运用放大的英文词句直接表述对于社会的观念。而刘永刚则是运用文字的形式与结构,着眼的是文字的形象所具有的象征性意味。刘永刚运用的是篆书的结构美与线条美,仍然是文字运用方面的具像派,或者说是象征主义。例如他的作品《爱拥》,就具有男女相拥的视觉形象,比之具像的人,他的雕塑要抽象,但比之文字,要显得具像一些。但是从抽象雕塑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刘永刚的作品在抽象与解构方面还可以走的更远一些。我希望刘永刚的作品能够进一步向抽象发展,对文字的整体形象进行解构,将篆书文字的整体美解构为线条的独立的抽象美,例如西班牙雕塑家奇里达的雕塑《风之梳》,巨大的弯曲的条型钢结构,在海岸的悬崖上迎着海风而傲然挺立。我也建议刘永刚可以研究华裔法国雕塑家熊秉明的雕塑,他的雕塑比奇里达更为具像一些,将鹤的形象高度简化为飞舞的抽象线条,但仍然不失鹤的形态韵味。
    刘永刚的归来和举办展览,使我注意到90年代以来中国在海外的艺术家群体,特别是一批从德国留学归来的艺术家值得我们关注。他们中有相当一部份人是采用了抽象艺术的方式进行创作的。如较早回国的许江、马路、谭平,近来在中德两地十分活跃的有苏笑柏、朱金石、张国龙、刘野、马树青以及运用影像媒介为主的缪晓春,而刘永刚也正是属于这一个留学德国的艺术家群体。我们可以从德国文化对中国艺术的影响这一角度来审视刘永刚的艺术,身处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当代物质生活交流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相近,但文化传统并不因此而发生根本的变化),刘永刚的作品反映了这种不同文化的综合。我认为,对于21世纪的中国当代艺术,新的一代海归艺术家值得期待,是很有希望的生力军,这是因为他们长期在海外文化的氛围中生活,具有创造性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能力,与那些偶尔出去看一下的艺术家不同,他们的理解要更深刻、更全面一些。而在物质生活方面,他们也由于比较早地解决了基本的生活和创作条件,了解艺术市场对于艺术家的扶持与杀伤的双重性影响,从而能够更为纯粹地专注于艺术创作。
    同时,刘永刚的创作,也印证了我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评论许江时所提到的关于法国文化与德国文化的区别,这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理解不同的西方文化背景,破解笼统的东西方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从而针对性地从个人的文化背景出发,创作更贴近个人特性的当代艺术有所助益。
    刘永刚的艺术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其作品中的表现性,不是一般性的情绪化的表现,不只是我们通常认为的“跟着感觉走”,也不是技巧性的优雅表现,或是对现实问题的功利性的主题解释,后者来源于18世纪的法国及法国革命传统,即政治化、功利化的行动主义传统。18世纪的法国启蒙主义哲学家,像文艺复兴早期的公民人文者一样,崇尚积极活跃的生活,不赞成沉思默想的生活,对形而上学没有兴趣,关心此时此地的人生中的实际问题——道德的、心理的、社会的问题,他们对人类的前途充满了信心,对历史的进步具有毫不怀疑的信念。但是刘永刚作为一个富于思考的艺术家,却具有一种东方式的宏观视野,这种东方式的思维与日耳曼式的黑格尔传统有相同之处,即是一种注重统一整体价值胜过建功立业价值的沉思系统,整体性与思辨性是其特点所在。刘永刚所关注的不是某一时期、某一个具体的社会问题,而是对人类历史的整体性思考。在刘永刚的作品中,我感受到对现存人类文明与历史的批判性审视,以及艺术家内心深处的焦虑。在我们这个时代,传统的信念受到当代生活经验的深深打扰,到处可以看到命运的无常与拒绝对之屈服的人之间的冲突,在内心深处,刘永刚仍然守望着自己的人文价值信念。
    刘永刚的作品具有某种雄强博大的气质,整体上看类似秦汉的兵马俑。但刘永刚的作品发展趋向是雕塑作品的组合排列还是当代装置?在我看来,仅仅是雕塑作品的并置并不能构成装置,如果是这样,我们能否说秦始皇兵马俑是中国最早最大的一件装置艺术?装置要求作品的不同构成要素之间具有一种共谋关系,而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我认为,刘永刚还可以发展出更为壮阔的公共空间中的景观作品。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刘永刚的作品在广袤的草原上出现,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如雄兵百万站立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会是什么样的视觉景象?我希望刘永刚注意和强化室外雕塑的轮廓与剪影,这是决定作品视觉力度的重要因素。除了作品所具有的由形象表达出来的“爱”与“相拥”的象征意味,刘永刚是否还会注意作品中的简洁、单纯、和谐、精到以及节奏的活力等在中国传统艺术特别是书法艺术中最具有抽象意味的形式审美要素?简言之,对刘永刚的未来发展,我充满期待,很显然,他目前的创作,找到了一条源自传统,通向未来的重要道路,但仍然是大业初创之时,有关他的艺术,在形式结构的研究和材料运用表达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可以确定的是,刘永刚已经不再局限于绘画、书法、雕塑这些传统的艺术媒介,而是在综合材料与综合艺术的方面拓展了一条宽阔的平台,对这样的优秀艺术家来说,一切才刚刚开始。
                                                
注:殷双喜,《美术研究》杂志副主编,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环境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城市雕塑与环境艺术委员会委员、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副秘书长、北京市油画艺术委员会秘书长、《雕塑》杂志编委。

   や や
5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2 13:11:01 | 只看该作者
范迪安先生访谈
“《站立的文字》既可以说是一组雕塑,也可以说是一种带有观念的当代艺术形式。”
“我理解站立的文字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文字作为一种形象站立起来了,可以放在各种空间里;另外一方面作为中国文化很重要的标识或很重要符号的文字站立起来,这有一种中国文化的信心或信念在坚强地挺立起来。”
“作为当代艺术,他的难度在于,既要在风格语言上确立起自己的个性面貌,又一定要在文化的针对性或者说文化的内涵上体现今天艺术家的思考, 特别是一种对于文化价值的思考。刘永刚的绘画、雕塑作品,是个综合体,能够很好地反映这样的探索。”
“刘永刚对中国和西方两个方面的现代艺术很了解。他发现,作为中国艺术家必须拿出自己的有文化支撑的内容来形成自己的艺术面貌,而不是简单地向别人的风格学一点,在自己的传统里面找一点,做一个简单的嫁接。”
  
“他的绘画吸收了西方表现主义的传统特别是现代派里面的表现主义,加上抽象的因素,从中国的文字传统中找到新的资源,把文字传统和现代的感受、特别是现代人所需要的亲近自然、讲求和谐的追求作为艺术表达的目标。”
“我陪同很多国外博物馆的馆长和很多艺术界的朋友,看了美国艺术300年后,再看刘永刚的展览,大家的评价都非常强烈,都觉得这个展览让他们看到了中国艺术家在走自己的道路。”
范迪安先生
中国美术馆馆长 中国美术史学家 原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 著名美术批评家


  え 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5-8-23 17:21 , Processed in 0.11931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