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1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探幽寻古访郪江—四川省三台县郪江镇纪游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1-8 13:19: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申玉琢
   古镇的出现几乎没有任何预兆,只记得当时路况极差!在三台县城转乘去郪江的车后,颠簸近三个小时,驾驶员突然让我在堆满碎石的路边下车,扔下一句:“从岔路走进去就是郪江了!”马上绝尘而去。
   就在我背着摄影包,拎着三脚架茫然失措时,发现不远的田头有位白发蓝衫的老农正心无旁鹜地在挖土。老人的锄头大体上还是千百年前的老样式,趁他抬头将掘出的草根扔向田边时,我向他问路。他朝着前面的大黄桷树一指,算是回答。在他抬头的间瞬,我觉得老人好生面熟,像那里见过?
   黄桷树下果然就是镇政府的小院,从镇政府门前那对班驳的石狮子开始,古镇的风貌就在一条宽约三米的小街上渐次展开。街边的店铺和民居,依然保持着明、清时候的风格。清一色木结构小青瓦平房,绵延向前,每家的屋檐都向街心伸出,用木柱支撑,在门前形成了一条不间断的走廊。平日,街坊邻居在这檐下吃饭、喝茶、摆龙门阵。逢场的日子,便摆满了一个又一个的小摊:卖菜的、卖肉的、还有小吃、百货,竟成了人气极旺的市场,那又能遮阴又能避雨屋檐,既方便了自家,也方便了赶场人。
   说起避雨,这里的雨还真说到就到。刚才还半阴半晴的天空,忽地便细雨菲菲。在这沾衣欲湿的雨幕中,一帧极富古镇风情的画卷,也在眼前慢慢展开了:最先闯进视野的是雨伞,这里的雨伞极为鲜艳,特别是村姑农妇手中的,不是大红便是嫩绿,也有宝石样的湛蓝和雏菊般的淡黄。雨伞最宜浮动在这样的小街上,雨中的古镇也特别素净,连砖缝中的青苔也绿得可爱。清新得很好闻的泥土和草木的气息,因细雨浸渍出的老房子的霉味,还有谁家小院飘来的茉莉或栀子花的幽香,这一切都被眼下的细雨梳理得十分熨贴。因系小雨,时间又是闲场天的午后,她们持伞的姿态便有一种说不出的悠闲,似乎那伞不过是件可人的道具,为的只是一种心境和一种情调。那伞若碰巧在某处青瓦垩壁的门前停了下来,简直就像把你带进了诗人戴望舒《雨巷》中的某些段落。这时,你会好生羡慕这里的乡亲啊,一把雨伞就撑起了一方诗意的天空!
   古镇靠西有座翘角歇山式的门楼,一问,才知是座叫做“地祖宫”的庙宇。还未进门,便是满眼颓塌破败。进去才发现它上面还有一个戏台,也是年久失修,破朽不堪,唯两侧供人看戏的回廊和上面的“美人靠”,还隐隐昭示着昔日的繁华。再往里就是一座神殿了,里面供着新塑的菩萨。菩萨为谁?有说土地神的,有说阎罗王的。这些连当地人都拎不清的问题,我当然不便掺言。听乡亲讲,这样的庙宇,郪江镇原来还有五座,且都是镂空雕凿,鎏金彩漆,带戏楼的。除一座被镇政府征用外,剩下的另一座就是小镇东端的“王爷庙”了,其余,都在解放后的历次运动中被折毁。
   沿街道再往前,走到头就是古老的九龙桥。据说,几年前治理郪江的水葫芦时,从桥下曾挖出一方石板,估计是修桥的碑碣,虽水渍癣噬,那“建元五年”几个隶书,尚依稀可辨。我忙打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这一查真吓了一大跳:历史上有两个用“建元”为年号的朝代,一个是西汉的武帝刘彻,一个是南朝的齐高帝肖道成,(就是那迫使宋顺帝禅位的肖道成,),但他在建元四年(即公元482年)就死了,自然不会再有 “建元五年”的年号!由此判断,九龙桥至少在西汉,即距今两千一百四十年之前的那个“建元五年”,就己经巍然雄跨了。该桥的桥墩和桥面均用青石建成,是座长近30米,宽约2米的平跨桥。因桥墩两头伸出的石嘴(防撞墩)被雕成龙头状,共九个,故名九龙!桥下的流水自然就是让小镇久负盛名的郪江了,别看清浅一线,似流非流显得十分温婉,它却曾经是古代郪国的南大门,至今也仍是一条与邻县为界的界河,对面就是中江县的万福镇。看老乡们背着背篓在桥上自由来往,遥想当年郪国或郪县的边防警察、交通稽征、工商税务在桥头设卡“联合执法”,向赶场的人收取过路费,向卖菜的收取管理费,向卖肉的索取检疫费的情景,还真别有一番滋味呢!
   站在桥头向北望去,掩映在苍岗黛岚之中的就是闻名遐迩的汉代岩墓群。经普查有上万座,暴露地面的有1638座,整理开发的有271座,它们大多凿于东汉年间。构造最精致的有金钟山一、二、三、四、五号墓,松林咀一号墓,泉水坝一、二、三号墓,紫荆湾一号墓等等。这些像凿隧道一样凿进岩壁深达十余米,面积约百余平米的墓穴,听导游龚小姐讲:就是今天让当地人来凿造这样的墓穴,每座至少也得花十五万以上的人民币,还不包括里面的内饰!而岩墓的内饰又好生了得:且不说墓的内壁大都浮雕着人物、花鸟、鱼兽及弓弩戈矛等装饰图案;墓内更打造了不少的石床石桌,甚至连储物间、兵器架、锅灶、水井等当年的生活用品,也应有尽有。墓顶一般都凿成藻井,且鎏金描漆式样繁多。墓室多半用石柱、石斗拱、石门窗扉隔成套间。一些石柱的柱础上还雕有青龙、白虎、獬豸、龟蛇等避邪物。部份墓室因受古代天圆地方理论的驱使,还刻意将石柱的上部做成圆形下部做成四棱形,再衬以墓顶那些日月星辰图案,极为壮观。其中一座在墓门前还雕有阍者开门的形象,那拱手哈腰的样子,真是奴相十足!有的则雕有姿柔腰细,裾带当风的舞姬和手执檀板金筝的乐人,个别墓内尚有残破的石棺。根据古人“事死如生”的观念,在叩访这些岩墓后,基本也就洞悉了我们汉代同胞当年在这方水土间的生活起居了!      
   但郪江镇的历史却远不止于汉代,从周公分封“封王于郪”的记载看来,早在春秋时期,“郪”己是夹在巴国与蜀国中间一个处境微妙的小国了。蜀国对巴国动武,大军过境时,他要应酬蜀军;巴国对蜀国用兵时,他又得犒劳“借道于郪”的巴军,过的是两头受气的日子。听一位当地人讲:最恐怖是周烈王丁未那年天下大乱,蜀王趁机伐巴。这场战争除了让巴国将军巴蔓子,用自已的脑袋作抵押,从楚国借来大兵打败蜀军,并在重庆两路口附近留下一座名垂青史的,名为《巴蔓子之墓》的茔陵外,也让郪王丢尽颜面。事情是这样的:当蜀王的伐巴大军途经郪境时,为住保王位,郪王竟然用 “百牢”之宴,款待蜀王。据古书记载,牢者,牲畜也,牛、羊、猪三牲备齐为太牢。那么,百牢就该是牛、羊、猪各一百头了。根据周礼的规定,诸候享受的宴会不得超过 “十二牢”,因为这是天道的极数,“百牢”之宴不仅是一种僭越,甚至也大大超过周天子本人应该享受的最高级别了。由此可见,郪王这个马屁精的心智人格己堕落到什么地步!由此,难免不想到岩墓中那躬侍门前的阍者,他很可能就是根据当年郪王的丑态雕刻的。不过,话又说回来,谁让自已是个蕞尔小国呢?就像一个弱女子,索性从一而终,那怕委身于一个恶棍,倒还有点安全感。怕的就是夹在几个壮汉中间,你争我夺,自己连投怀送抱的权利也没有,那日子就难过了。可见,政治地图上要是没有霸主或“世界警察”什么的,对小国来说,却未必好事!反观我们今天的生存环境,那就好多了!
   但不幸的是,郪国最终还是被蜀王所灭,当然不是没人来主持公道,而是作为世界警察的秦、晋、楚等国,鞭长莫及,无遐顾及远在涪江流域的这个弹丸之地!
   以后,郪国的版土就沦为古蜀的一个县,秦、汉以后郪江又成了郪县的治所。三国时,蜀汉置东广汉郡,郡治也曾设在郪江。在两千多年后尘埃落定的今天,时而是县邑,时而是郡治的郪江,如今又成为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的一个小镇。
   回望老街,那些饱经风霜的老房子,那些巍巍然的封火墙,郪江,在我心中顿时变得苍凉凝重。从那些古意翩然的老建筑上,依稀可见当年的富丽繁华,我告诉自已要记住这个地方,也告诉我的朋友,四川不仅有峨眉山,九寨沟,杜甫草堂和武侯祠,还有这样一个上下几千年的郪江,这可是一个见过大锣大鼓的小镇啊!但九龙桥下那从远古流到今天清流,还驮得动这如此沉重的记忆和沧桑吗?
   这时,我又想起问路时与我有过一面之雅的老农,在那里见过他呢,如此面熟?猛然,我眼中叠印出小学生的课本,他那挖土的动作和小学历史书上大禹治水的插图不是一模一样么?由老农又联想到被这方水土抚育的郪江人,面对如此慷慨的历史馈赠,面对如此丰厚的旅游资源,怎能守着金碗而无动于衷呢?假若这些景致与岩墓不在郪江而是在丽江或漓江等什么地方,看看别人能做多大的文章!取得多大的效益……
   友情提示:成都至三台县有汽车,每20分钟一班,票价38元,由梁家巷乘车。到三台后,不用出站即可转乘县城去郪江镇的车,两小时一班,45公里,票价8元。

   ǔ ǔ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5-9-6 22:44 , Processed in 0.10920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